古清生《坐在黃河岸邊的小鎮上品飲》穿越酸味的空間

成語“望梅止渴”出自六朝志人小說《世說新語·假橘》,故事說的是三國時曹操率軍討伐張繡時的故事。夏日炎炎,人馬乾渴,為了調動士兵的斗志,曹操揮鞭一指道:前麵有一大片梅林,梅又紅又大,快走啊,翻過山就可以吃楊梅了。好啊——將士們立刻群情激動,在對梅子的渴望中大步流星奔走。這段故事,後來隨著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的普及,愈發家喻戶曉。

望梅止渴從字麵意義上看,可以理解為看見梅子便能解渴。梅子味酸,而酸有解渴作用。所以夏天人們愛吃梅子也愛喝用楊梅做的酸梅湯。

傳說,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閻馮倒蔣”時,曹操望梅止渴的故事幾乎有了翻版。閻錫山的晉軍被蔣介石的隊伍包圍在一座山上,時值盛夏,酷暑當頭,可是已經被圍困了三天三夜的晉軍安然無恙。這是什麽原因呢?原來山西人愛吃醋,以至於晉軍每人腰間都吊著一個醋葫蘆,渴了喝上一口,由此才不畏酷暑。最為可笑的是,晉軍被俘後,誰也不肯把醋葫蘆交出去,引得蔣軍以為什麽寶貝,紛紛要搶。這個傳說還有一句順口溜可以驗證:“山西老鄉愛吃醋,交槍不交醋葫蘆”。

從這兩則故事可以得到兩種認識,一是酸能生津,生津就能止渴了,這無需多說;二是山西人對醋的酷愛大有登峰造極之勢,不過這也不是什麽新聞了。引起我思考的是,醋的發明,絕不會僅僅用於解渴。山西人如此嗜酸的原因似乎也沒有找到可以讓人信服的答案。

為什麽山西人叫老醯兒

關於醋的發明史,有多種版本。有的說,醋始於晉劉伶的妻子吳氏。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嗜酒如命,為了讓夫君有節制的飲酒,每每釀酒都要放些鹽梅,使酒酸而不能多飲。後有人效仿,便有了醋。

還有的說,醋的發明者就是酒的發明者杜康。有一天杜康想廢物利用,就往放酒糟的缸子摻了點水,21天過後,缸內飄出香味,一嘗酒糟汁,又甜又酸,竟是好味。於是稱之為“調味漿”並出售到市場。因為是在二十一日的酉時發現的,杜康就把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從而就有了“醋”。

我買了火車票,去山西探訪醋鄉。

因為梅子並非一年四季都有,於是人們便將梅子作成梅醬,以便隨時使用,並將它稱作“醯”(音西),就是酸的意思。在古時,醯還是很珍貴的物質,有專人掌管。在《周禮》中就有“醯人”和“醯物”的名稱。在學會制作梅醬以後,人們又發現粟米也可以制成酸漿。方法是先燜熟粟米飯,然後趁熱倒在冷水中,擱缸里浸五到七天,酸漿就做好了。在制成酸漿的基礎上,加上曲,就做成了苦酒,用黍米煮成粥,然後把曲燒黃,搗碎,擱進甕里,上麵蓋上木板,這是使用曲發酵制酸,就是早期的醋了。

“醯”、“酢”、“苦酒”實際上都是古代對醋的稱呼。根據這些字詞的出現年代,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也就是在西周時期中國已有食醋。醋最早又是在哪發明的呢?史書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晉陽也即今天的太原是食醋的發祥地之一。歷史學家郝樹候經過對太原的考證認為,在公元前479年,晉陽城建立起來時就有醋坊了。而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一點是,山西人有一綽號叫“老醯兒”,“老醯兒”就是老醋、老酸的意思。這稱呼至少說明山西人與醋的密切關聯,否則為什麽廣西人不叫老醯,江西人不叫老醯,只有山西人叫老醯兒呢?指的就是山西人愛吃醋。

但是查閱一些史書就會發現,如果追根溯源,人類對酸的認識和利用還是從梅子而來。古人吃羹有各種講究。在沒有鹽之前,這種羹就是煮肉的肉湯,較為肥膩。有鹽以後,吃羹時邊上就要擺上鹽梅,以調節客人的口味。所以在《尚書·說命》中有這樣的記載:“欲作和羹,爾惟鹽梅”。

北魏時醋的制作已經標準化,北魏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詳細的敘述了醋的釀造過程,還總結出了22種做法。而賈思勰為此曾特意到山西考察過,他為什麽要去山西,當然是因為山西釀醋風氣之盛。據說當時晉陽城內醋坊眾多,每個醋坊前都懸掛一個盛醋用的圓葫蘆幌子,有誰想要買醋,只要奔著葫蘆幌子去就可以了。

水質硬只是山西人吃醋的一個原由

初冬時節,往太原去的旅客很少,我這節車廂里不會超過20人。對麵鋪位的乘客是一位清瘦的老先生,額上有黃土高原上的那種深刻皺紋。山西人為什麽那麽喜歡吃醋?我覺得這問題跟山西人為什麽喜歡唱民歌一樣,不好找到答案,它也許是一種飲食文化的歷史積澱。

Views: 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