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談纺織與時尚文創《寬鬆上衣緊身褲》

有一陣子,我和大兒子住在倫敦南肯辛頓。對面就是維多利亞愛伯特(V&A)博物館(下圖)、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學博物館毗鄰。

三家博物館都聞名遐爾,我卻情有獨鐘,沒事只泡A;對文化創意有興趣,走進世上最大的時尚與設計珍藏處,一天是看不完的。人家經營了百多年,來自五湖四海、上下三千載的文物,待在一百四十五個展覽廳裏。一個雕花門框、一個瓷甕,細細欣賞,原來都是心醇的故事。


藝術建在學術上


在此,碰得上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 下圖)。我的意思是,她的創作和身世。一位小學老師,怎麼在時裝界蛻身一轉,變成挑釁傳統的叛逆聖母,深深影響了1970年代的龐克搖滾(Punk Rock)大潮?

四十年的原創動能,花樣百出,她面不改色氣不喘。可對一般人來說,她玩的是驚世駭俗,處心積慮想嚇死人。譬如,讓女生穿上男性襯衫,寬鬆得似乎大了一二號;配的卻是肉色的緊身褲。讓人錯覺,這位姑娘怎麼光著兩條腿就走出來了;就像穿了男朋友的上衣走出浴室。

看清楚,褲檔倒是縫上了無花果圖形。使人想起,阿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就快被趕出伊甸園。有學問吧?薇安的藝術,可是建立在學術上,就像她本身說的:「回顧過去很重要,因為人們有品味,有卓越的理想。除非我們看一看往昔,否則這些事物不會出現。」


故事豐富工作體驗


薇安從被控傷風敗俗的邊緣人,成為二十世紀三大重要的女設計家之一。作品不僅張揚於伸展臺與精品屋,風靡全球,更被奉為藝術進駐到大英博物館等聖殿。她只上過一個學期的美術課,居然也當上一些大學的教授。

成功的奧秘?不妨從她本身的註解去想像:「我的激勵總是學院式的。」她對現狀的抗爭與不妥協,是從傳統中找到力量的。返回文化遺產,願意鐵棒磨成針,總能挖掘到動人的東西。例如格子呢、粗花呢與皇室服飾等,都是英國人所引以為榮的特色。換一個面貌,進入現代人的眼光,往往牽引了人們微妙的情感。欲望,以及說故事的趣味。

薇安魏斯伍德的商品傳奇,就像任何其他有力也有利的企業敘事,帶給我們娛樂、學習、圓夢、美感與轉化的珍貴體驗。革新力、轉變力、影響力、溝通力、說服力……,對領導人種種能耐的期望,歸根究底,都是敘事力;有能力創造並說好故事,豐富、蘇醒工作夥伴和消費者的感性。


企業舵手新召喚

今天,許多企業主都為人力資源問題苦惱,面對一個奇怪的現象:這廂是,大量的工作找不到適當的人做;那廂則有大量的失業人士,主要是大專生,找不到適當的工作。這不是一個新問題。返回管理學案例,早在四分之一個世紀前,管理學大師杜拉克就提出了警告,當經濟生產對知識的需求越來越高時,職位空缺和失業者也將越來越對不上口。換句話說,居於能力、期望與價值觀問題,失業人士可沒條件填補既有的空職。

舉個例子,電腦化、智能化的結果,使到資訊與文書處理,不再需要那麼多的中層行政人員,許多經理人因此丟了工作。另一方面,電腦化、智能化,又對經理人提出了新的職務:擁有足夠的技術文化素養,去帶領相關的技術員工。而那些失去原有工作的經理人,往往並沒法子滿足這新要求。


有了越來越精明能幹的電腦,再加上後來的互聯網工藝,企業湧現了種種的新可能,例如以最平價而有效的方式,投進電子商貿、企業資源規劃或再造工程。「想像力有多大,天空就有多高」的新景況,對企業同人產生了壓力:「創新,要不就死啦!」

有創造力的男女,成了這一波的寵兒。永遠先知先覺的杜拉克建議,想給企業找到適當人才,得將上門問工的人,看成是「顧客」,設法在工作內容上滿足他們; 「職業如同商品一樣,必須為特定的買主而設計,然後向他們宣傳和銷售。」

這是給公司僱員創造體驗的另一種說法。新的經濟演變階段,需要對口的技術文化素養。透過故事為公司注進喜悅、智慧;幫助同人實現自我,挖掘傳統的工作美德,轉換組織的命運,這是創新紀元對企業舵手的召喚。(2010年5月19日 南洋商报經濟版專欄)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朱千華《中國美女地圖》

張曉梅《中國美:中國首部美女標準粉皮書》

康 德·美和崇高

艾蓮·穿在身上的文化 融進圖文裏的傳統

彼得·梅爾《品味》往哪邊穿

怡保西装叙事·穿西裝漫步怡街頭

[德] 格羅塞《藝術的起源》

蘇芒·時尚江湖路

黃厚銘:風格、名牌、與符號消費

Views: 6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A'Lessy on December 24, 2022 at 8:46pm

葉徐彤 陳敏 李瑩·迪奧「馬面裙風波」背後:時尚圈文化挪用究竟怎麽算?

繼「瞇瞇眼」事件後,國際時尚品牌迪奧(Dior)再次遭遇文化爭議。

近日,有漢服愛好者發現,迪奧新上市的一件標價2.9萬元(人民幣,下同,6006新元)的裙子,與中國傳統服飾「馬面裙」的設計非常相似,但並未說明靈感來源。7月16日,據新聞晨報報道,迪奧官網介紹裏稱「這條半裙采用標誌性的Dior廓形,是一款全新的優雅時尚的單品」。這樣的表述引發諸多網友不滿,紛紛指責該品牌「抄襲」「文化挪用」「文化剽竊」。

目前,迪奧並未對此事作出回應,但迪奧中國官網目前已無法搜索到這條裙子。迪奧海外地區官網上,這款半身裙仍在售。

迪奧的裙子與馬面裙到底有多相似?是否能被定義為「抄襲」?知名品牌在借鑒民族文化元素時,該如何處理才合適?我們采訪了多位服裝業內人士與版權律師,試圖在爭議中作出解答。

一、外觀確實像

爭議爆發之後,HIGHTLI品牌創始人李立里查看了迪奧走秀視頻、官網圖片以及網友在迪奧線下店試穿的照片,她認為這條半身裙的版型和中國馬面裙可以說「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是迪奧為了方便日常化穿著,將裙子做短了。

馬面裙是中國古代漢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北京服裝學院的曹雪、王群山在論文《從開衩旋裳到羅裾擷芳——馬面裙的發展歷程》中提到,這種裙子的特點是多幅拼縫,為適應人體腰圍而將兩側裙幅打褶。中間裙門重合而形成的光面俗稱「馬面」。馬面裙整體呈梯形,上窄下寬,平鋪開來是扇形,兩側褶襇越多,扇形的弧度越大。

該文中還稱,馬面裙起源於遼宋,盛行於明清,色彩、質料、紋樣隨著歷史趨勢發展產生了諸多變化,但「馬面」的結構一直存在。直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馬面裙才完全消失於歷史舞臺。

李立里自製過幾套明製漢服,其中就有一件馬面裙。她介紹,馬面裙的特點是有四個裙門,「前面和後面都可以撩開」。在韓國首爾的迪奧2022秋季大秀中,模特身著的一款裙子前後裙門也可以掀開,這和馬面裙的版型一致。此外,迪奧裙子的褶子「從前往後和從後往前兩個方向,剛好在中間側邊地方交疊在一起」,也與馬面裙的細節相同。

李立里表示,馬面裙的廓形、工藝結構、以及一片式裙子的版型,為中國傳統服飾獨有,在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服飾中未出現過。「有網友說,這裙子和蘇格蘭男裙很像,但蘇格蘭男裙背後沒有裙門,背後是一圈褶子。」

二、「抄襲」難界定

但是,兩款服裝在視覺上的相似並不意味其能在現有法律框架內被判定為抄襲。設計師品牌UNLADYLIKE主理人崔卓軍告訴我們,他曾在自己關於清代肚兜的畢業論文中提到,CK的部分作品受到中國肚兜影響。「當時院長直接問我怎麽得出這個結論。僅是形式上相像,只能證明人類對造型藝術有共性,但談不上借鑒。」

如果是設計師之間的紛爭,舉證他人抄襲的一方一般會通過闡釋自己的靈感來源和設計全過程來證明原創性。但是,廣義而言,如今所有設計師的創意都可以說是站在前人肩膀之上,因此知識產權保護一直是服裝設計領域的普遍困境。


服裝設計師米小姐認為,裙裝中運用打褶、前後開衩等元素很常見,具體還需看裙子的廓形、版型、面料、色彩以及製作工藝與傳統馬面裙究竟有多少相似度。

迪奧官網稱「這條半裙采用標誌性的Dior廓形」。提到迪奧的標誌性廓形,大眾往往會想到1947年以蜂腰豐臀、蓬鬆裙擺為特色,凸顯女性線條的New Look系列,也就是X型廓形。「但像迪奧這種發展史很長的品牌,歷史上有很多經典設計。」米小姐說,迪奧1955年推出的A字裙確實也是其經典廓形之一,「(估計)沒想到他們的這個『經典』觸及了我們的文化。」


廓形是有限的,款式卻可能是無限的。嚴格來說,迪奧官網的措辭並無錯誤,但只提廓形而不提款式細節,可能被認為「避重就輕」。「許多女生都穿過A字裙,就是一圈兒都縫死的,是一側或後背有個拉鏈和扣子,而馬面裙是一片式的裙子。」李立里說。

鞋服行業獨立分析師程偉雄表示,由於馬面裙沒有申請圖形專利,也並非明顯的主流時尚文化象征,如果品牌方或者擁有方沒有申請知識產權保護,這種文化元素只能說是借鑒而不能界定為「抄襲」,一般而言,抄襲模仿指的是款式甚至面輔料都基本一致。

山東海揚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律師國建全表示,雖然馬面裙是毋庸置疑的中國傳統服飾,但因為不曾被申請相關權利,從現代法律的角度來講是沒有任何條例可以保護它的,外來文化借鑒無可避免。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去借鑒國外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我們所用。

就目前中國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而言,一般包括專利、商標和著作權。此次馬面裙事件關涉到的為專利和著作權,這也是被廣泛討論的、可能對馬面裙予以保護的兩種權利。


國建全告訴我們,知識產權是具有地域性和時間性的,經一國法律所保護的某項權利只在該國範圍內發生法律效力,並且有相應的保護期限。對應到馬面裙的話,可以用外觀設計專利來進行保護,也可以用版權來保護。

根據最新的專利法,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由原來的10年提高至15年。也就是說,15年後,專利的保護期結束,一項曾經的專利照樣可以進入公共領域,為大眾所共有。就著作權而言,其期限一般為版權所有者的有生之年及去世後50年。所以,即便馬面裙曾經申請了外觀設計專利或者著作權保護,只要過了保護期,也還是會進入公知技術領域,不再屬於任何人或組織機構。

此外,有不少網友們擔憂,一旦迪奧就所謂「經典Dior廓形設計」申請了版權,我們以後再使用馬面裙製式的服裝是不是會被認定為侵權?「理論上來講是有這種可能的。」國建全律師表示。


他告訴我們,在申請專利或者版權登記的時候,專利局或者版權局是不會下來調查的。「無論是申請專利也好,還是登記版權也好,授權方只能是在數據庫中檢索。」也就是說,如果現有數據庫中沒有類似內容,迪奧完全可以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或者登記版權。

「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國建全表示,如果迪奧真的去申請外觀設計專利或者登記版權,只要符合授權條件,就可以申請到權利保護。「我們不能因為這種道德層面的譴責去阻止法律程序的正常進行。」

假設迪奧真的拿到了專利,我們還是有可以通過相關舉證來使之無效的可能。「已經取得專利權和商標權的知識產權,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給它無效掉,無效掉的這專利權或商標權,在法律上就視為事實不存在。」國建全提到。


三、「文化挪用」何解?

顯然,馬面裙的設計者已無法自證原創,馬面裙也並不享有專利保護。圍繞馬面裙的爭議更多圍繞著文化挪用而非抄襲。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一般指強勢文化群體在誤解、不尊重弱勢文化的前提下使用或侵占弱勢文化的現象。

相比於抄襲,文化挪用顯得更加曖昧不清、難以界定。「我做知識產權這麽多年,幾乎不會談論文化挪用的問題。」國建全告訴我們,文化挪用不是一個法律層面的概念,更多是道德層面的問題。法律講求權利,但文化挪用的說法談不上侵犯了某一項特定的權利。

在李立里看來,品牌在采用他國文化元素時需要說明文化出處,否則就涉嫌文化挪用。

她的作品曾參展2019年紐約時裝周,除了包含中國元素,靈感還來自一部北野武導演的電影,「雖然只是一小部分的靈感來源,但我介紹作品時也講了電影的名字。」


李立里認為,迪奧的這條半身裙最起碼應該標明靈感來自中國傳統馬面裙,或是中國傳統服裝。

事實上,知名時裝品牌借鑒中國傳統元素早有先例,由於標明了致敬,並未遭到如此大爭議。

1997年,英國服裝設計師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加盟迪奧後的首秀「海上花」,就是以好萊塢第一位華裔女星黃柳霜為「靈感繆斯」,呈現了一系列奢華明艷、搖曳動人東方旗袍作品。「當時的秀場也裝飾成帶有中國元素的花園,等於在告訴觀眾我這個設計的來源。」李立里說。


發生此類爭議事件,對迪奧品牌無疑是損耗。相關行業數據顯示,2020年在疫情的背景下,中國奢侈品市場仍然增長48%,身處其中的Dior受益頗多。近幾年,在疫情時常阻斷線下消費的情況下,Dior通過各種藝術展覽、發佈會、雲秀場等活動不斷強化與中國市場的聯系。

程偉雄認為,事實上,如果迪奧大方承認創意來源於中國文化元素,對品牌肯定是加分的,「畢竟時尚無國界,中國文化元素融入主流時尚文化不是挺好嗎?」


查詢谷歌趨勢發現,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一詞從2015年起才在互聯網輿論場被反復提及,並在2018年5月達到熱度頂峰。當時,一名18歲美國女高中生在社交網絡曬出自己身穿中式旗袍參加畢業舞會的照片,被一位華裔網友指責「我的文化不是你的舞會禮服」,從而引發關於文化挪用概念的爭論。

另一次討論高潮則發生於2017年5月,Gucci 2018春夏系列被指抄襲非裔設計師Dapper Dan,隨後Gucci創意總監亞歷山德羅·米歇爾(Alessandro Michele)回應稱「非常喜歡黑人文化,希望向藝術前輩致敬」,最終雙方和解並宣布合作。

程偉雄表示,如今時尚變化太快,各類時尚品牌每年春夏秋冬需要上市的款式非常多,在面市之前很難對每個款式進行知識產權申報保護。國內外時尚界的抄襲和模仿屢見不鮮。這種情況不僅僅只是奢侈品牌需要面對,也是當下中國國內外品牌都共同面對的痛點問題。

對於被卷入不斷加速的現代時尚產業齒輪的設計師們而言,能夠用於思考創新的時間越來越少,異域文化成為最易擷取的靈感來源。再加上信息交流的日益便捷以及民族文化意識的覺醒,文化挪用爭端在近幾年頻頻爆發,迪奧就曾不止一次陷入相關爭議。


「我覺得對一個文化的尊重是設計師必備的,但你怎麽去評判尊重?」米小姐無奈表示。形式上的尊重是最基本的,假如從動機出發,恐怕約翰·加利亞諾的「海上花」放在今時今日也難以規避文化挪用的批評。

「我從設計師角度出發,很希望學習各國文化,用新的元素進行創新。但credit(致敬)必須做到位。」米小姐認為,層出不窮的文化挪用事件,以及隨之而來的文化挪用概念的濫用,已經影響到了希望好好做設計的從業者們自由創作的空間,「只能說希望設計師和品牌都有道德底線,好好做人。」(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立里、米小姐為化名。)(聯合早報 2022年7月19日)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