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注釋:
①詳參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論文集》,《從〈左傳〉看中國古代敘事作品》,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第23-50頁。
②如李隆獻《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可作代表。
③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89-202頁。
④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4頁。
⑤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四七《孔子世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第84頁,總第763頁。
⑥參張高評:《筆削顯義與胡安國〈春秋〉詮釋學——〈春秋〉宋學詮釋方法之一》,王水照、朱剛主編:《新宋學》第五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275-308頁。
⑦趙汸:《春秋屬辭》卷八《假筆削以行權第二》,《通誌堂經解》本,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第1-2頁,總第14801頁。
⑧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太史公曰」,第104頁,總第1264頁。
⑨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八三《春秋綱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152、2149頁。
⑩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卷四八《經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第1255頁。參見張高評:《比事屬辭與古文義法——方苞「經術兼文章」考論》第二章《屬辭比事與〈春秋〉宋學詮釋法》,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6年,第44頁。
(11)張高評:《比事屬辭與古文義法——方苞「經術兼文章」考論》第七章《比事屬辭與方苞論古文義法》,第301-368頁。
(12)張高評:《書法、史學、敘事、古文與比事屬辭:中國傳統敘事學之理論基礎》,《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4期,2017年,第1-35頁。
(13)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內篇五《答客問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70頁。
(14)湛若水:《春秋正傳》卷首《自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67冊,第1頁,總第39頁。
(15)《春秋左傳注疏》卷首《春秋序》,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第11頁。
(16)張高評:《〈左傳〉敘事見本末與〈春秋〉書法》,《中山大學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1-13頁。
(17)劉熙載著,徐中玉、蕭華榮校點:《劉熙載論藝六種》,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第43頁。
(18)劉熙載著,徐中玉、蕭華榮校點:《劉熙載論藝六種》,第164頁。
(19)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一四《十二諸侯年表序》,第6頁,總第235頁。
(20)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六七《易三·綱領下》,第1673頁。
(21)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卷二《讀史·又書貨殖傳後》,《方望溪先生全集》,《四部叢刊》初編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20頁,總第40頁。
(22)張高評:《比事屬辭與古文義法——方苞「經術兼文章」考論》附錄一《方苞義法與〈春秋〉書法》,第459-508頁。
(23)陳曦鐘等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卷首毛宗崗《讀〈三國誌〉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7頁。
(24)《春秋左傳注疏》卷首《春秋序》,第11頁。
(25)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卷二《又書貨殖傳後》,第20頁,總第40頁。
(26)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卷六,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第40頁,總第127頁。
(27)敘事,或作序事,《說文解字》云:「序,東西墻也。從廣予聲。」段玉裁注:「經傳多假序為敘,《周禮》《儀禮》『序』字注,多釋為次第是也。」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卷一七,第14頁,總第448頁。
(28)金聖嘆:《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卷三《讀第五才子書法》,陸林輯校整理:《金聖嘆全集》四,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第31、34-36頁。
(29)張高評:《〈春秋〉〈左傳〉〈史記〉與敘事傳統》,《國文天地》第33卷第5期,2017年,第16-24頁。
(30)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7年,第21-240頁。
(31)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197-240頁。
(32)曹順慶:《文論失語癥與文化病態》,《文藝爭鳴》1996年2期,第50-58頁;曹順慶、李思屈:《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的基本路徑及其方法》,《文藝研究》1996年第2期,第12-21頁;李凱:《儒家元典與中國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2-7頁。
(33)大陸學界,如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傅修延:《講故事的奧秘——文學敘事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敘事、意義與策略》,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傅氏《中國敘事學》一書,關注元敘事、前敘事、原生態敘事,以及先秦敘事傳統,堪作中國敘事之創意發想史研讀。臺灣學界研究敘事學者如李隆獻《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說已見前,不贅。劉承慧亦從「說故事」角度解析先秦敘事文,如《先秦敘事文的界說與分類》《試論《左傳》文句、文篇與敘事文本的關係》《先秦敘事語言與敘事文本詮釋》,分別刊登於《清華中文學報》第9期,2013年,第81-121頁;第6期,2011年,第83-116頁;第5期,2011年,第143-184頁。
(34)孫希旦集解:《禮記集解》卷四八《經解》,第1255頁。
(35)參張高評:《〈春秋〉五例與〈左傳〉之忌諱敘事》,《國文天地》第35卷第5期,2019年,第103-107頁。
(36)盧弼集解:《三國誌集解》卷四《魏書·高貴鄉公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第55頁,總第181頁。
(37)張高評:《〈春秋〉曲筆直書與〈左傳〉屬辭比事——以〈春秋〉書薨、不手弒而書弒為例》,《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19期,2014年,第31-71頁。
(38)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二六《三國誌·魏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4頁,總第343頁。
(39)張高評:《「魯桓公薨於齊」與〈春秋〉〈左傳〉之詮釋》,《國文天地》第35卷第7期,2019年,第113-118頁。又,張高評:《左傳英華》,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9年,第16-25頁。
(40)盧弼集解:《三國誌集解》卷四《魏書·高貴鄉公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幹寶《晉紀》、孫盛《魏氏春秋》,第55-57頁,總第181-182頁。太後詔表,見第58-61頁,總第182-184頁。
(41)劉知幾著,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卷七《曲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9頁。
(42)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六《後漢書三國誌書法不同處》,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年,第71頁。
(43)《春秋左傳注疏》卷二七,成公十四年「君子曰」,第19頁,總第465頁。
(44)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六《三國誌書法》,第73頁。
(45)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六《三國誌多回護》,第74頁。
(46)《春秋左傳注疏》卷一六,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於河陽」,第30-31頁,總第276-277頁。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三九《晉世家》:「孔子讀《史記》,至文公,曰:『諸侯無召王。』『王狩河陽』者,《春秋》諱之也。」(第61頁,總第635頁)
(47)《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九,閔公元年,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14頁,總第114頁。《春秋穀梁傳注疏》卷一四,成公九年,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2頁,總第137頁。
(48)盧弼集解:《三國誌集解》卷三《明帝紀》,第46頁,總第146頁;卷五《後妃傳·郭皇后》,第21頁,總第203頁;卷二《文帝紀》裴松之注:「甄後之卒,本傳言遣使賜死,故書卒,不書崩。他後皆書崩,毛後賜死亦書卒。」第46頁,總第108頁;卷五《後妃傳·卞皇后》,第6頁,總第195頁。
(49)盧弼集解:《三國誌集解》卷五《後妃傳·甄皇后》裴松之案語,第12-13頁,總第198-199頁。
(50)《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三,隱公十年,第15頁,總第41頁。
(51)陽與而陰奪之,陰與而陽奪之;正言若反,反言顯正。彼此矛盾逆折,相互沖激,此之謂詭詞謬稱。吳闿生:《左傳微》,莊公八年,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第39頁。參張高評:《〈史記〉忌諱敘事與〈春秋〉書法——以征伐匈奴之相關人事為例》,《嶺南學報》復刊第十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48-52頁。
(52)《春秋公羊傳注疏》卷一○,僖公元年「救邢」,《疏》:「謂雖文不與,其義實與,故言起文從實。」僖公二年「城楚丘」,《注》:「主書者,起文從實也。」《疏》:「謂經文雖不與,當從其實理而與之。」文公十四年「晉人納接菑於邾婁」,《疏》:「僖元年救邢、城楚丘之經,悉是『實與而文不與』」,第2頁,總第120頁。參考張高評:《〈史記〉忌諱敘事與〈春秋〉書法——以征伐匈奴之相關人事為例》,第52-55頁。
(53)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六《三國誌多回護》,第75-76頁。
(54)黃恩彤:《鑒評別錄》附《三國書法》,《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輯第2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307頁。
(55)盧弼集解:《三國誌集解》卷三二《蜀書·先主傳》,第2-3頁,總第749-750頁。
(56)盧弼集解:《三國誌集解》卷一《魏書·武帝紀》,第8-11頁,總第23-25頁;卷二《魏書·文帝紀》,第1-3頁,總第86-87頁。
(57)董仲舒著,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卷一六《祭義第七十六》,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第16頁,總第311頁。
58)黃恩彤:《鑒評別錄》附《三國書法》,第306頁。
(59)李漁:《三國誌演義·序》,陳曦鐘等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卷首,第35頁。
(60)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第270-273頁。
(61)參看餘英時:《章實齋與柯靈烏的歷史思想》,《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7年,第188-199頁。
(62)劉勰著,範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卷七《章句第三十四》,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第571頁;卷九《總術第四十四》,第657頁。
(63)金聖嘆:《讀第五才子書法》,陳曦仲等輯校:《水滸傳(會評本)》卷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18頁。
(64)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一○《文與可篔筜谷偃竹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65-366頁。
(65)李漁:《閑情偶寄》,《李漁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9頁。
(66)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第101頁。
(67)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第413頁。
(68)趙翼:《廿二史劄記》卷六《裴松之三國誌注》,第82頁。
(69)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21-75、241-286頁。
(70)孔子作《春秋》「乃史外傳心之要典」,語見胡安國:《春秋胡氏傳》卷首《進表》,《四部叢刊》續編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頁。
(71)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1-22頁。
(72)吳縝《新唐書糾謬·序》:「事實、褒貶及得失,必咨文采以行之,夫然後成史。」(《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第4-5頁)
(73)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卷二八《三國誌·總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05頁。
(74)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內篇五《答客問上》,第470頁。參張高評:《屬辭比事與〈春秋〉之微辭隱義——以章學誠之〈春秋〉學為討論核心》,《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7輯,2015年,第152-180頁。
(75)參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111-150頁。
(76)參張高評:《筆削顯義與胡安國〈春秋〉詮釋學》,《新宋學》第五輯,2016年,第275-308頁。
(77)張高評:《書法、史學、敘事、古文與比事屬辭——中國傳統敘事學之理論基礎》,《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4期,2017年,第1-33頁。
(78)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21-75頁。
(79)盧弼集解:《三國誌集解》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第16頁,總第791頁。
(80)盧弼集解:《三國誌集解》,第4頁,總第785頁。
81)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誌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62頁。
(82)盧弼集解:《三國誌集解》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魚豢《魏略》,第5頁,總第786頁。
(83)盧弼集解:《三國誌集解》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第5頁,總第786頁。參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84-92頁。
(84)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129-148、198-212頁。
(85)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111-150頁。
(86)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198-213頁。
(87)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214-222頁。
(88)王文進:《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第153-194頁。
(89)錢鐘書:《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0年,第5冊,第20頁;第3冊,第967-968頁。
(90)劉師培:《左盦集》卷一《〈史記〉述〈左傳〉考》,《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第3冊,第13-14頁,總第1451頁。
(91)劉正浩:《太史公左氏春秋義述》,《師大國文研究所集刊》第6期,1962年。
(92)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第21頁,總第1370頁。
(93)張新科、俞樟華:《史記研究史略》第三章《宋代開〈史記〉評論的風氣》,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68-94頁。
(94)馮夢龍原著,蔡元放改撰:《東周列國誌》卷首劉本棟《引言》,臺北:三民書局,1976年,第2-6頁。
(95)章學誠《丙辰劄記》:「惟《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致觀者往往為所惑亂。」章學誠:《章氏遺書》外編卷三,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第52-53頁,總第888-889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