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五月在景德鎮江西畫院美術館開幕以來,“鄉村建設:建築、文藝與地方營造實驗”第二站今日在成都以北四十餘公裡的彭州小石村正式啟幕。以創造“可生長”的展覽與強調“原鄉”意識爲標誌,通過吸納植根於四川本地的鄉村公共空間營建、建築活化、整村改造、藝術介入、美學教育等實例,“鄉村建設”展希望爲蜀中乃至全國各地區的鄉建運動提供案例,並呈現與本地居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緊密聯係。

展覽已與新落成的龍門山·柒村藝術設計中心同期開幕。由左靖擔任策展人,彭嫣菡擔任聯合策展人,彭州站共邀請九組建築師、藝術家與鄉村工作者參展,展示了多樣化與本地化的鄉建探尋之路。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發生了新的轉向,它與鄉村社會的變遷成爲同一問題的一體兩面,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回應不同的命題。如果説以城市爲發展核心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是在履行“快速發展”的需要,那麼對於鄉村振興的全面關注,則是在回應“如何可持續發展”的訴求。面對千城一面的非地方性,鄉村似乎成了最易識別的“地方”代表——鄉村成爲一方熱土,到鄉村去,逐漸成爲年輕人工作和生活的選項。這些變化的發生,從一定程度上得益於鄉村實踐者們經年累月的工作和頗具理想主義色彩的精神召喚。他們對於鄉村生活的編織、構造與活化,爲當下的地方文化複興提供了生氣勃勃的樣本。

關鍵詞

從一幢建築的改造到全體村民的動員,從一個自然村擴展到縣域範圍的社會設計,建築師、藝術家與鄉建工作者們通過展開或溢出自己專業內的工作,在實踐中學習、協同、創造、進化,處理複雜的鄉村社會關係,平衡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激活傳統的公共生活與鄉村的主體性,並以村民共建、藝術介入等方式,營造社區認同,創造地方價值。

在展覽敘事中,由每位參展人根據自身的工作體會與創作理唸提煉出的數個關鍵詞,爲當下的鄉土實踐提供了階段性的理論支持。“平民設計”(梁井宇)、“內外共享”(李燁)、“泥鰍鑽荳腐”(劉家琨)、“緩步徐行”(朱競翔)與“再用的建造”(羅宇傑)、“角色與自建”(王求安)等是建築師們在鄉村設計之中發展出的獨特策略,“服務社區、城鄉聯結”(左靖)、推動“鄉土美學、鄉土教育”(向勇),掌握“速度、動勢、節奏”(劉慶元)則是藝術家與鄉村工作者們所秉承的信息與準則。最後,透過“整村運營”“關係生産”和“謙虛介入”,立繪出一幅具體而生動的鄉村工作圖景。在這些形態各異的方法之下,如何協調生態與發展、主體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則是大家共有的目標。



從小石村出發

本次展覽所關注的建築、藝術與地方營造等領域,分別對應鄉村的空間、人文與社群三種社會情境,而這三者往往又互相交織,産生出不同的實踐價值。其中,建築師李燁與他的夥伴們在彭州小石村四年多來的改造工作,就體現了建築與地方營造相結合的特點。

通過整村設計與運營的一系列項目,使得小石村從一個震後重建的普通村莊,轉變爲具有共同空間形象的鄉村社區。一方面,設計爲缺乏公共空間的鄉村提供了具有聚合力的物理空間,影響了村民的個體與公共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通過開放民宿、食堂、菜場、文化長廊和公交站等的分時段共享功能,我們發現社區天然有一種“共享”的意識,只要空間具有一定的開放程度,社區居民總會自發的用生活填補,形成活潑生動的自發場景,進而重新塑造了當地的身份認同(identity)與四川特有的公共文化。

Views: 4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