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寅:語象 · 物象 · 意象 · 意境(1)

十多年前,我在《說意境的本質及存在方式》一文中曾感慨,雖然已有無數論文發表,但意境仍是個模糊的概念[1]。現在我又不得不再次感慨,意象雖經許多學者討論研究,它也還是個意指含糊的概念,其所指在不同學者的筆下有很大出入。最近,有些學者提出以意象為核心建構中國的文藝學理論體系,又有學者以意象、典型與意境共同構成三元的藝術至境論[2],都顯示出正在走向成熟的理論思考。然而,在意象的基本問題沒弄清楚之前,一切理論體系的構想都只能是空中樓閣。鑒於學術界在意象含義理解上的歧異,近年出現了陶文鵬、曹正文、成鏡遠等先生辨析意象、意境概念的論文[3],可我覺得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因為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意象的含義如何理解,而在於如何規定。

我們知道,從意象的語源及其本義來說,它應該有兩個基本含義:(1)以具體名物為主體構成的象征符號系統的總體,源於《周易·系辭》“聖人立象以盡意”;(2)構思階段的想像經驗,源於《文心雕龍·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但在漫長的文論史和批評史上,古人運用“意象”概念又不這麽簡單。有時指詩中一個局部情境,如唐庚《唐子西文錄》評謝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一聯:“平楚,猶平野也。呂延濟乃用‘翹翹錯薪,言刈其楚’,謂楚,木叢,便覺意象殊窘。”這里的“意象”指眺望中的“平楚正蒼然”之景。杜甫《虎牙行》“壁立石城橫塞起,金錯旌竿滿雲直”一聯,劉濬《杜詩集評》卷六引吳農祥評:“二句畫秋風妙,畫亂離之秋風尤妙。公詩有‘萬里飛蓬映天過,孤城樹羽揚風直’,意象相同而不如此二句之精煉。”這里的“意象”指“金錯旌竿滿雲直”、“孤城樹羽揚風直”兩句旌旗迎風飄揚之景。又《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得非玄圃裂,無乃瀟湘翻。”《杜詩集評》卷五引俞瑒評:“中間得非、無乃等字意象縹緲,故以風雨鬼神接之。”他談論的是“意象縹緲”,而所舉的詩例卻主於虛字,說明他理解的意象是包括虛字在內的一個完整陳述。在許多場合,“意象”又與“意境”相通混用,詩論家使用時只取其一。如清代嘉慶年間方元鯤撰《七律指南》,就屢用“意境”,而絕不用“意象”。這種歷時性的用法差異,似乎不是有內在理路可尋的有規律的演變,而是詩論家們相當隨意的差遣。因此今天當我們整理歷史上的詩論資料,排比“意象”的含義時,就只能用羅列的方式,舉出它在不同用例中的不同意指。這在古典詩學研究固然可行,但問題在於“意象”並不只是個歷史的概念,它至今活躍在我們的詩歌乃至整個文藝批評中。作為日常批評中的工具概念,我們更需要的不是關於它歷史含義的描述和說明,而是一種規定性的界說,使它與意境一樣,成為擁有眾所承認的穩定含義的通用概念。出於這種考慮,我想根據詩歌文本在組織層次上的實際單位,引入語象和物象兩個概念,嘗試在與這些相關概念的辨析和比較中重新定義意象的概念,使詩歌理論和批評能得到一個方便實用的概念系統。

一.意象·意境概念使用的紛亂

在進入問題之前,我想先就今人對意象的理解加以檢討。我們不能不承認,今人在意象與意境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分歧是相當大的。首先,對意象概念的界定,敏澤先生說:“詩中的意象應該是借助於具體外物,運用比興手法所表達的一種作者的情思,而非那物象本身。”[4]胡雪岡先生則認為:“意象是心意在物象上通過比喻、象征、寄托而獲得的一種具象表現。”[5]前者謂托物見情,後者謂以情附物,著眼點有所不同。袁行霈先生說“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6],乃是包容前兩說的見解。由於對意象的基本理解存在以上歧異,學術界使用意象概念義界常含糊不清,最典型的是詩篇組織的單位和級次出現混亂。比如曹正文先生說:“意境是詩人內心情感結構的審美化表現,詩人的情感結構由他的人生態度、思想修養、審美意識等因素構成,是一個較為穩衡性的東西。意象是詩人創造意境的手段方法,這樣表面相似的意象會因情意不同,在不同的詩篇中體現出的境界也就大大不同了”。


[1] 蔣寅《說意境的本質及存在方式》,《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十六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收入《中國詩學的思路與實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 夏之放《以意象為中心話語建構文藝學理論體系》、顧祖釗《藝術至境論:中西文學理論走向融合的通道》,錢中文、李衍柱主編《文學理論:面向新世紀》,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 陶文鵬《意象與意境關系之我見》,《文學評論》1991年第5期;曹正文《意境與意象辨析》,《玉林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成鏡遠《從召喚結構看意境與意象的異同》,《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4] 敏澤《中國古典意象論》,《文藝研究》1983年第3期。

[5] 胡雪岡《試論“意象”》,《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 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文學遺產》1983年第4期;收入《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引文見第6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文章原刊《文學評論》 , 2002 [3] : 69-75 )
(愛思想 2018-08-11)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