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已經遲到了3年。我盡可能詳細地抄錄以下這些數據,為了不讓世人忘卻水庫移民所作出的犧牲——
1水庫移民的補償,分樓房、瓦房、草房三類。
每一種又有若干檔次。其具體標準是:瓦房每間一等125元,二等110元,三等95元;草房每間一等95元,二等85元,三等75元。以後多次進行了登記、調整,到1965年,按當時兌現的發款冊,房屋屬自己處理的,平均每人增補90~110元,已達到標準者不再解決。房屋歸國家處理的平均每人140~155元,已領清者不再解決,不足部分補到規定標準。(請說明數據來源)
——“發錢到戶,自由選點”,聽起來非常民主。這些政策規定也頗有些費解。其實非常簡單,如果農民把房屋的瓦片、木料拆下扛走的,一間屋只有一百來元錢補償,拆不走的多三四十元錢。後來,每間屋又增加了一百來元錢。過去是見窮怕,現在是見水怕。大路已經斷絕,熟悉風景不再依舊。幾經折騰,失地喪家的老移民,吃飯都成了問題,日子過得淒惶,蓋得起房屋的很少。
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機密特急電令
出動軍隊安置水庫移民,是不是歷史上的第一次?即使不是,也應該是為數不多的吧!
動用軍隊,有更“戰略”層面上的。20世紀60~70年代,與蘇聯關係緊張,特別是發生珍寶島軍事沖突後。位於東北的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不安全。國家決定在鄂西的大山中建立第二汽車制造廠。丹江口電站關係到十堰的二汽的建設和電力供應。那是戰備的需要,壓倒一切的重中之重。——盡管後來風雲飄散,二汽主要生產基地已經陸續搬出山溝,遷往襄陽和武漢。那是後話。
丹江口水庫建成後,受益主要在湖北省。因此,湖北省接收淅川縣移民也較多,安置任務重。1965年4月和9月,鄂、豫兩省代表分別在武昌和荊州兩市召開丹江口水庫淅川淹沒區遷往湖北省移民安置聯席會議。確定了“河南包遷,湖北包安”的原則精神。即從1966年春至1968年,用3年時間,分別在湖北的荊門、鐘祥兩縣安置。(請說明數據來源)
移民經費標準:荊門人均418元,其中建房費274元,集體生產費30元,搬運費66.65元,個人損失補助20元.行政管理費7.81元,預備費19.92元——即真正用於移民安置的只有300來元。鐘詳人均423.08元,也包括建房、搬運、行政管理等費用,個人損失補助也只有20元。當時會上就有人提出,荊門多種水稻,移民們自帶的農具可能不適應。此外,還要修一些小型水利項目,和一些配套設施,定下來的補助標準偏低,要報水電部確定後執行。
但是,沒等到提高標準的下文。
時不等人,只好根據兩省商定的標準辦,開始移民。荊門為安置移民建房為土坯墻,木料結構瓦頂;鐘祥前後墻結構為蘆葦夾壁,山墻為磚。——與多數移民工程一樣,都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漏洞,有的人總是想方設法從移民們身上撈一些好處,偷工減料。鐘詳縣建房2460間,上報每間造價409元。湖北省移民指揮部派人對所用物料及工日核算,每間造價僅為271.61元,虛報了138元!
選點時,兩個省上來的幹部只是走走看看,指指那一些地塊,說這一片地是劃給移民的,那又是給移民安置用,沒有在具體的地塊上栽樁標界。協議只是口頭上的,沒有形成文字。移民送到後,發現與原先說的全然不同。好地變成了差地。
屋倒更逢連夜雨,因突擊建房,質量差、險房多,房屋潮濕。移民到達時,還有相當一部分房屋未建好,移民只得搭起臨時窩棚棲身。
遠遷湖北的第二批移民到達時,荊門縣糧食歉收,第一批移民存在的糾紛又開始不斷發生。因此,荊門縣拒收丹江口水庫移民。此時,正值“文化革命”風暴席卷,到處造反有理,地方政府癱瘓。移民鬧事問題開始凸顯。
國務院、中央軍委以機密特急電文的形式,發出了(67)國密字101號電文,電令武漢軍區負責,協調兩省,盡快解決移民問題,以保證丹江口水利工程的蓄水。於是,武漢軍區的孔慶德、韓東山兩位副司令員,親自主持,組成了以武漢軍區為主的丹江口水庫移民指揮部。軍令如山,雷厲風行,調兵派車,用半軍事的方式,強行完成了移民的搬遷。
丹江口水利樞紐大壩1967年7月開始攔洪,11月下閘蓄水,1968年10月第一臺機組發電。1971年底,淅川縣城全部沈入水底。1973年底全部建成。當時《人民日報》等在頭版頭條上發表了報道,稱這是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
政策跟不上形勢,又是後話。
1972年5月8日。國務院在國發(72)34號文《關於提高丹江口水利樞紐蓄水位和移民問題》同意:蓄水位155米,移民水位157米,移民安置分別由湖北、河南兩省負責。核定移民經費1870萬元,其中河南省960萬元(人均400元),湖北省910萬元(人均350元),由各省包幹解決。
造成水庫移民問題的直接原因在於指導思想和方針,在於重工輕農,也在於工程建設一方。無視農民權益,不按程序,“先斬後奏”,片面突出誇大工程的某一點作用效益,很多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規劃與立項中都存在這一現象。——也可以說,中國的當代工業化是在前無古人,毫無準備,“超英趕美”,超常規、跨越式發展思想的指導下起步的。
服從大局,舍小家顧大家,先生產後生活,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規劃設計與建設、移民同步進行。
——盡管國務院尚未正式批復,為了“提高丹江口水庫防洪能力和適應工業用電的需要”,從1969年起,有關部門已經計劃把蓄水水位從147米提高到157米,並開始移民。別小看小小的10米高差,可淹沒的良田,要增加數萬畝。
1971年,移民規劃尚未落實,水庫就開始提高蓄水水位了,丹江口水庫水位上升到了152米,4萬2千多居民倉促遷出。這批移民大多數是按原大隊建制就地後靠的。這就不能不留下許多問題。成為水電工程永久的傷痛。
丹江口電站開始發電了。
湖面上波光如鏡。許多領導視察丹江口工程時,都要登上乘遊艇,山色湖光,落霞歸鳥,景致美呀!
移民們則不可能再有自己的聲音——現在,一些地方在征地拆遷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群體性事件,移民為補償問題上訪不斷。多數行為都是維護和爭取自己的權益。以歷史的眼光看,也是一種進步。
後靠——生存與生活空間的無情壓縮
1969年春,淅川縣152米~157米高程內的2萬4千多人開始了搬遷。當時經歷了青海支邊大返回浪潮,又有外遷湖北兩地的重重阻力和困難後,認為“遠遷不如近遷,近遷不如就地後靠自安。”因此這些移民,都在縣內,基本上是後靠安置。
實際上就地後靠的不止這兩三萬人。有些庫區農民已經在10年間第2次,第3次搬遷了,也有的是從青海省九死一生逃回到老家的。他們像沙子一樣,被密密地擠壓在水庫的周邊地區。家越搬東西越少,也越來越窮。許多移民生活此後幾十年陷於無望和無助之中。
走遍各篥河流,水庫淹沒區都是當地最好的土地。
原先河谷平原和川道,城鎮密集,道路縱橫,交通便利。水庫建成後,庫區周邊村鎮被水面阻隔,有的道路不通,有的出門見水,成了閉塞不便的地方,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非常不利。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