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茂《論旅遊美的美感經驗》(2)

2、旅遊願遊神話詩性的發生機制——原型神話化

李普曼認為,在大眾傳播極為發達的現代社會,存在三種意義上的「現實」: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二是傳播媒介加工後呈現的「像征性現實」(擬態環境),三是人們意識中的「關於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

「主觀現實」是在對客觀現實的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很大程度上需要經過媒體搭建的「像征性現實」為中介而形成。經過這種中介後形成的「主觀現實」,產生了一定的偏離,成為了一種「擬態」的現實。就旅遊大眾傳播來說,這種偏離帶有加強的主觀性-----「故意偏離」-----用一種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替代「客觀現實」,它往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觀世界擬人化,在原型上附加了另外的「意義」----從中提煉出最能體現某種人物或某種生活現像特點的素材,進行整合、虛構,在藝術加工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客觀現實」。於是,遊客大腦中的「現實」就經歷了兩次偏離呈現一種格外的「超現實」圖景,一種神話圖境,令人向往。由於從原型到超現實的過程與神話形成的過程極為相似,我們用「神話化」來表述。


3、旅遊願遊神話詩性的審美結構——神話結構

旅遊標示物是旅遊地旅遊審美文化地標性「感性實體」,神話詩性是遊客旅遊動機的形成過程中創生出來的一種旅遊美美感。

神話詩性是願遊活動中創生的旅遊美美感,它是借助想像和幻想獲得的直覺形像。其想像和幻想的方式主要有:粘合,粘合就是把兩種或以上本無關係的客觀事物的屬性和特征結合在一起,構成新形像;誇張, 誇張是故意增大或縮小客觀事物的正常特征;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對客觀事物賦予人的形像和特征,從而產生的新形像。我們把審美主客體的這種meeting形式界定為神話結構。

 

二、旅遊行遊美感經驗的抒情詩性

行遊是指旅遊活動中的客人在景區遊覽觀賞活動,它主要是指我們常說的「觀光」——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觀照。

旅遊景物景點主要由五個元素構成:山、水、林、氣、築。首先是這五個元素有自己獨立的特質和狀態,同時,也有自己的變形。我們把一種特質的景觀稱為「單體景觀」——即「景物」;不同的特質又能組合成一個相對穩定而易識別的景觀,我們把這種「組合景物」稱之為「景點」。用「遊線」將它們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我們就稱之為「景區」了。

我們把行遊的美感經驗稱為抒情詩性。


1、旅遊行遊抒情詩性的表現形式——情景交融

抒情,即表達情思,抒發情感,像征性地表現個人內心情感的一類審美活動,具有主觀性、個性化和詩意化等特征。抒情方式又可分為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詠物寓情、詠物言志、直抒胸臆、融情於事和融情於理等。

抒情主要反映行遊活動的精神方面,通過對景觀的審美關照,達到心靈的自由。抒情是情感釋放與情感構造、審美創生的辯證統一。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境」,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一切景語皆情語」。

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通過花鳥草木來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行遊中,抒情而不求知,從景而入境,借景抒情,情以境興,能使遊覽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流連忘反。


2、旅遊行遊抒情詩性的發生機制——觸景生情

以「取景框」的方式觀賞。

行遊(觀光)的方式往往是「取景框」的方式,因而它對於景觀特征更為敏感,景物更多是以「畫面」的方式呈現,因而「一步一景」便成了優質景區的標誌。

「步步移、面面觀」的方式遊覽。

在景觀方式上,中國文化特別講求「遊目」——仰俯平仄以至於「天眼」,而西方則較重視「黃金分割」的構圖方式。景點構成了行遊的「單位」,景區構成了遊賞的空間。

所謂「觸景」,即是對於景的觀,生情即是「內仿模」行為產生了情感,主體又將這種情感移到對象之上,於是便產生了「觸景生情」的抒情詩性。遊客在行遊中的美感事通過「移情」機制來實現的。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