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向右·詩性語言(下)

王維《觀獵》第三四兩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兩句話共有四個句子形式,"枯"、"疾"、"盡"、"輕",都是謂語。但是,"枯"與"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 與"輕"是鍊字。草枯以後,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盡以後,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 

凝練關係作品之質量。所謂鍊字就是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其目的在於以最恰當的字詞句,貼切生動地表現人或事物。它不是追求華麗辭藻,生僻用語,而是追求詩語之樸素自然、生動流暢和準確達意。鍊字煉得好的,便成了詩眼,境界全出,甚至句以字名、詩以句名,千古流傳。

 

五 、藝術誇張

 

"詩家語"最鮮明的特點便是:出於常理之外,入於情理之中。也就是具有語言修辭上藝術誇張之特徵。她用語往往率直、天真、主觀、情感化而非理性用語。杜甫.古柏云:"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宋代大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注意了此詩加以計算:"四十圍乃是徑七尺,無乃太細長乎?…….此亦文章之病也。" 

另一位科學家范鎮《東齋紀事》卷四:杜工部云:黛色參天兩千尺,其氣蓋過,今才七丈。古之詩人好大其事,率如此也。"還說到武侯祠實地測量,古柏不過十丈高,杜詩言過其實。"批評家們是用科學的眼光來解讀此詩,這就曲解了作者的意思。因為史學家,化學家,數學家等科學家往往追求的是生活、物質的客觀和真實,往往忽略了藝術的真實。 

對待詩歌,我們應用詩歌的、藝術的眼光來創作之解讀之。雖然詩歌之真實來源於生活之真實,但詩歌之真實高於生活之真實,藝術的誇張是藝術的真實,是對生活集中概括,比生活更集中、更高、更鮮明、更深刻。因此,如果用非詩性(理性的,史家的,客觀的,物質的,科學的)的眼光去審視解讀詩詞,可能會讀不通,或者會曲解作者的原意,也難以創造佳作。用詩性思維去解讀詩歌,這樣我們就理解了為何"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緣何"春風不度玉門關"了。 

 

六、聲律協美 

詩歌講究聲律和諧,聲律協美是"詩家語"的重要特點。 主要表現在詩律之押韻、平仄、四聲、以及節奏上。梁朝沈約提出"詩律"學說,即是永明詩律。其要旨是說:聲律的協調,要音階配合得適當。音的高低清濁要有變化,前面有輕音,後面就該有重音,一首詩里音韻不重複,兩句之中輕重不雷同。所以要有高低清濁,抑揚頓挫之分,才能悠揚悅耳。 古代詩歌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歌詞,詩歌的聲律就像音樂有旋律一樣,其作用就是使詩歌富有音樂美。 

"詩家語"要押韻,是詩語基本特點,是一首"詩"能夠成為"詩"的最基本的條件。詩韻使得詩具有"音韻美",她能增加韻律之美。將許多渙散之音,聯絡貫串,以成為完整之聲調,使詩歌之節奏更鮮明、更和諧。吟誦時鏗鏘悅耳,琅琅上口;便於記憶,易於誦讀。詩韻當與題之主旨,或所欲表達之情境意趣,相切合。

作詩歌推薦使用《平水韻》《詩韻新編》,作詞《詞林正韻》,當然《中華新韻》也是好的。只不過是將古音中的入聲重新劃分歸併在各韻了。

 

"詩家語"講究平仄,《康熙字典》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即平聲字聲音舒長而響亮,如東、風等,上聲字聲音上揚而重。文字定四聲,分平仄,是南朝沈約開始幹的。他把文字讀音的清、濁、升、降、短五韻中,以清韻為上平聲,濁韻為下平聲,升韻為上聲,降韻為去聲,短韻為入聲。其中上平下平為平聲,上去入三聲為仄聲。詩律使得詩也具有"音韻美"。 

"詩家語"要講節奏,其節奏表現在音節上,律句(拗句除外)一般"毎兩字一節拍,每節拍依第2字之平仄論平仄節,仄節與平節互為交替之規律。"即律句每兩字為一拍,皆以句中之2.4.6字劃分。偶數字為節奏字。

 

"詩家語"之押韻、平仄、四聲、以及節奏聲律,既符合格律節奏鏗鏘抑揚之聲律美之規律,也符合音樂的輕重緩急之音律美之規律,更符合詩之音韻起伏流轉的音律美之規律。 這些嚴格的聲律, 旨在讓使詩更具有抑揚頓挫,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音樂美。充分體現出詩具有音樂性之特點。 

總之,詩歌既具有詩之特性,也具有歌(音樂)之特性, 二者密不可分。詩家語也具有詩之特性,樂之特性,這些特點往往交互運用,不可孤立起來。理解這些特點對我們更好地欣賞和創作詩歌具有重要意義。 (原題《詩家語必讀:詩性語言的五個顯著特性》,原載2019-04-26《今日頭條》)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