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華《走向故事詩學》(2)

筆者無意就此問題泛泛而論,只想談談近期閱讀劉錫誠先生《雙重的文學——民間文學+作家文學》的一點感想,具體即著作所引毛澤東1940年,就如何估價舊中國鄉村文化寫給周揚的一封信而生出的感想。曾長期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後來又被推舉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的周揚,既是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又是中國文藝戰線的卓越領導人,堪稱中國民間文藝學的主帥。

劉錫誠撰寫的長文《周揚與我國民間文學事業》,對他組織領導新中國民間文藝事業作了翔實而全面的回顧與評說。最引人注意的是,此文引錄了毛澤東1939117日讀到周揚刊登在延安《中國文化》雜誌上的《對舊形式利用在文學上的一個看法》一文後所寫的一封信,信中既肯定周揚此文“寫得很好,必有大影響”,又對一些“不大妥當的”地方作了修改,進行討論。


毛澤東認為,周文“有把古代中國與現代中國混同,把現代中國的舊因素與新因素混同之嫌”,他特別強調指出:現在不宜於一般地說都市是新的,而農村是舊的……所謂民主主義的內容,在中國,基本上即是農民鬥爭,即過去亦如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亦如此。現在的反日鬥爭實質上即是農民鬥爭。農民,基本上是民主主義的,即是說,革命的,他們的經濟形式、生活形式、某些觀念形態、風俗習慣之帶著濃厚的封建殘餘,只是農民的一面,所以不必說農村社會都是老中國。

在當前,新中國恰恰只剩下了農村。毛澤東的這封信,直到2002年才被收入《毛澤東文藝論集》正式發表。劉錫誠說,“毛澤東給周揚的這封信,對於理解周揚這篇文章的一些觀點以及如何理解農民,都極為重要”;而作為標誌,周揚的這篇文章“完全改變了他本人,以及‘左聯’朋友們曾經的貶低和忽視民間文學的偏見,同時也為兩年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民間文藝的重視和提倡做了鋪墊”。


可見在中國,民間文藝學的興起,特別是上世紀40年代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重視和提倡民間文藝學之風漸入文學主潮,新中國建立後又作為國家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側面持續發展,是同共產黨人重視鄉村、重視農民的歷史創造作用分不開的。

我們不能只是簡單地,從西學東漸和少數學人對新學的探求來解釋。筆者曾以《走向成熟,走向世界——中國民間文藝學百年歷程》為題撰文,在199912月出版的加拿大華文學刊《文化中國》刊出。

文章開頭寫道:行將結束的二十世紀,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風雷激蕩、翻天覆地的歷史時期。千百年來緊密伴隨民眾生活,真實記錄他們歷史足跡,直接書寫他們愛憎苦樂與夢想追求的民間口頭文學,也相應地倍受文化界的關注,終於構成為一門現代人文學科——民間文藝學,並獲得了長足發展。


從“五四”時期北京大學成立歌謠研究會,創辦《歌謠》周刊,到九十年代末規模宏大的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陸續問世;從魯迅稱道眾多的民間故事講述人為“不識字的作家”,到毛澤東親自倡導采集民歌,向民間文藝學習以補益新文藝之創作;從《故事會》這樣的刊物每期發行幾百萬份,到一系列口頭文學家的口述作品專集紛紛問世,享譽全國並走向世界,等等,諸多事例構成百年中國文化史上別開生面的嶄新篇章。

筆者個人從上世紀50年代起,投身於民間文藝學園地耕耘不息,也是從新中國誕生後在洪湖師範學校就讀,被安排參加土地改革運動,搜求洪湖革命歌謠,由珍愛這一草根藝術的社會氛圍所吸引而以之為業的。

新中國誕生後,國家即組織成立了第一個半官方的群眾文藝社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作為推進全國民間文藝事業的核心部門持續至今,爾後的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文藝調查,民族民間文藝集成誌書的編纂,一直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等等,被譽為采錄研究民間文藝的幾個黃金季節接踵而至,所獲成果蔚為壯觀。
(本文載於《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20年05期 / 愛思想 2020-12-27)

Views: 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