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早在1931年,袁貽瑾就利用廣東中山縣李氏家譜,對該家族自1365至1849年間的3748名男性和3752名女性作了分析,計算出這些人在不同時期20歲時的預期壽命〔5〕。臺灣學者劉翠溶《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臺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2年)一書使用的資料,包括50個家族中的147956名男性和113464名女性,重組了42785個核心家庭,是迄今為止利用家譜人口資料一項規模最大的成果。
但家譜中的人口資料,也有其局限,特別是時間、空間和人口覆蓋面上的空白。傳世的家譜大多是清代和民國時期修的,明代的已經不多,此前的基本沒有,所以家譜資料一般只能用於,研究16世紀以後,少數可上溯到13—14世紀,極個別才能推算得更早。家譜中也會有不少明清以前的內容,有的甚至可以從三皇五帝的世系排起,但這些並不可信,不具有人口史資料的價值。
現存的家譜在地域上、民族上也是不平衡的。近代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外來人口較多,或宗族觀念較強的地區家譜很多,反之則很少,大多數少數民族沒有家譜。即使是在家譜修得很多又保存得很完整的地區,家譜也不會覆蓋全部人口,因為家譜一般不會包括本族中流亡在外,又窮困潦倒的分支,家族過於分散的移民不可能各自修譜,而同家族人口較多的移民也要等到在遷入地站穩腳跟並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後才會修譜。
由於家譜所登錄的是同一家族的人口,所以盡管內部也會有嫡庶、尊卑、貧富、強弱的差別,但總是有比較共同的,或相近的經濟基礎、社會地位、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只能代表當時、當地人口中的,某些階層或其中的一部分。僅僅根據某些家族的統計數據,就得出普遍性的結論,難免失之偏頗。
三、家譜與社會史研究
家族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族研究當然是社會史研究的基礎,家譜無疑是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家譜的資料,如經濟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集體田產數量、分布、收益,以及該家族經濟上的盛衰,有時還是具體的數字和契約文書;文化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家庭教育、科舉、人才、技藝以及有關的著作、詩文;制度方面,記錄了該家族的組織系統、族規、婚喪禮儀制度、管理方法等;其具體、詳細的程度,是其它來源的史料所無法比擬的。近年來的一些社會史、區域史、家族史研究,充分發掘了有關家族中的資料,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但是,必須看到,家譜所記載的內容,從本質上說都屬於觀念層面、制度層面或家族上層,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更難於代表家族的底層、內部的實際。一般的家譜無不揚善隱惡,誇大溢美,甚至移花接木,假冒附會,如果不了解當時當地的歷史背景,一味相信家譜的記載,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例如,很多家譜都有名人所作序跋,但仔細分析,其中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假托偽造的,有的完全是從其他家譜中抄來的,只是將主語改變了一下。對先人的爵秩功績往往誇大其事,將虛銜寫成實職,把捐納當作功名。所列著作,大多是毫無學術價值又基本沒有流傳到社會的家刻本,甚至只是誰也不能證實的稿本。
而且,無論忠奸賢愚、士農工商,一入譜傳,無不尊師重教,文風蔚然,詩禮傳家。有的家族明明是做生意發了財,然後花錢捐了功名,到了一些研究人員的筆下,卻成了富於人文精神的“儒商“,根據就是他們家譜中的資料。連一些靠括地皮致富的貪官,記入家譜的往往也是詩酒風流、樂善好施的嘉言懿行,這類材料要是不加起碼的辨析,能寫出真實的歷史嗎?
近年來,一些人熱衷於收羅某些大家族的家譜中此類資料,宣揚“××第一家“、“×代同堂“的那種雍雍穆穆、長幼有序、族規森嚴,以此證明儒學思想整合中國社會的功能,和儒家倫理的作用,卻根本沒有了解這些家族的實際情況,更沒有深入研究其內部的矛盾。試想,要是賈政和高老太爺修家譜,能把《紅樓夢》和《家、春、秋》中的內容寫進去嗎? 但如果真正要研究榮國府和高公館的歷史,能只看這些家譜嗎?
由於家譜的收藏極其分散,家譜的復本也不多,至今還沒有一份可資查考的、比較完整的目錄。國內的一些收藏單位查閱不便,反不如美國猶太譜牒學會那樣方便。多數家譜無用的成分很大,但由於沒有人做前期整理工作,研究人員不得不一一重頭做起,重復勞動量極大。
不少家譜是孤本,有的已損毀殆盡,亟待搶救。如何通力合作,利用高新技術,建立中國家譜信息庫,使這份珍貴遺產和重要史料能充分發揮作用,是學術界同人的一項緊迫任務。
註釋:
〔3〕參見拙文《蘇北的蘇州移民》,載《尋根》1977年第3期;《麻城孝感鄉——中國歷史上的移民發源地之一》,《尋根》1997年第1期。
〔4〕參見譚其驤《播州楊保考》及後記,載《長水集》下冊,人民出版社,1987年。
〔5〕袁貽瑾《1365—1849年間一個華南家族的生命表》,載《人類生物學》1931年5月號(I. C. Yuan: Life Table for a Southern Chines Family From 1365 to 1849,Human Biology,May1931)。
(愛思想:2020-11-0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