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人類的敦煌》(36)

觀音解脫生存世界暫時的煩惱與困苦,阿彌陀佛給死後的亡靈以永恒的歡樂與幸福。於是,人們把阿彌陀佛居住的凈土畫成極樂世界;把觀音畫成以慈悲為懷的女人相,也使佛教更具人情味,人情味,是中國式的人文特征,也是中國佛教的特征,關切和被關心,對於群居的中國人來說是生存的心靈必需。他們是按這種需要改造佛國,再使佛國滿足自己。佛教的境界一下子就變了,這樣,人們進入佛教已非難事。不必再不停歇地繞行中心柱而禮拜,也不必面壁坐禪和終生參悟。高僧曇鸞和他的弟子善導主張,無論何人,只要專心和反復誦念佛號,一切苦難便得以解脫;臨終時,這樣專心和反復誦念佛號,就能離開塵世而往生凈土。對於唐人,不需要捨棄現實享樂而去苦修,如此簡便地擺脫煩惱,往生極樂,真是求之不得的了。

 

(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觀音經變”中有題句“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雲雷鼓掣電,降雹潑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唐代的壁畫創造了一個固定格式,即在經變畫兩邊,配上對稱的屏風畫。題材多是“未生怒”和“十六觀”等勸善戒惡、普及佛法的圖畫,指點凡人怎樣進入極樂天地。畫面的細節,無論人物與景物都取材現實,看上去自然可親。

壁畫是通往天國的美麗的梯子,原先只有壁畫外邊是現實,現在壁畫里邊也有現實,現實的積極參與,是大唐佛國的新境界。

 

創造這新境界的功臣,是唐代的畫工和大畫家們。

唐代的畫壇群星閃耀,大師輩出,遠比前朝隋代輝煌得多。隋如清晨,朝霞染天,唐似卯時,赤日東升。唐代畫家剛由畫工中間獨立出來,往往還帶著昔時畫工的手法。不僅畫絹本卷軸,也畫寺廟素壁。壁畫的畫工們都使用粉本畫稿,畫稿就是畫樣,彼此相互借用。這時絲路流暢,中原與河西信息貫通,中原的畫稿粉本便直接流傳到莫高窟中;中原畫風也成了莫高窟的時風。

 

(藏經洞出土的白畫)

 

白畫就是畫工的畫稿和粉本。

大畫家周昉曾受命於唐德宗,在章明寺作壁畫。草稿完成時,就有上萬人參觀,可見名氣之大。周昉擅長畫唐代崇尚的短眉小口、艷麗豐肥的貴族婦女。寫實本領高超。他所畫的那種披在女人肩臂上半透明的薄紗,細膩輕飄,令人叫絕。畫壇上把他的樣式叫“周家樣”。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絹本《引路菩薩圖》上,有一位被菩薩導引走向極樂凈土的富家女子,就是標準的“周家樣”。

 

(藏經洞出土絹畫《引路菩薩圖》。周昉《簪花仕女圖》)

Views: 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