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舊時,李元昊建有避暑宮一處,現從殘跡中可辨認當年宮殿、廟宇、亭臺、樓閣的基址。原有的蘆溝大湖也變成了如今的小湖泊,存有泉數眼,水源、林蔭已成牧羊人飲畜和乘涼所在,湖旁的菜園子里種蔬菜、玉米等,四周長滿柳樹、紅棗樹、沙棗樹等,蒲草茂密,生機勃發,多少還有點當年世外桃源的味道。
隋唐秧歌隋唐時期,中寧川區得到開發,經濟發達,黃河兩岸同時設縣,即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設置豐安縣,屬靈武郡;開皇十九年(599年)置環州,轄鳴沙等縣。這里是絲綢之路上內地同西域交通的要道,民間藝術也得到融合和繁榮。逢年過節,民間社火鬧得紅紅火火,隋唐秧歌便是流傳在鳴沙曹橋一帶頗具特色的社火形式。
隋唐秧歌又叫“跑大場”,起源並流傳於恩和鎮曹橋村。相傳,隋朝末年奸臣當道,朝政腐敗。唐王李淵及一些有識之士秘議謀反,不料消息走漏,朝廷下令緝拿。萬分危急之時,一位謀士建議唐王一行扮作秧歌隊,於元宵節燃放花燈之時逃出京城……後來,唐王成就大業,便將這次出逃的情形編進了秧歌,從此年節中表演並流傳於民間,俗稱“隋唐秧歌”,民間藝人李興成、蔣漢清系本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隋唐秧歌有獨特表演形式。表演者由六男四女組成,身著古裝,分別扮作唐王、娘娘、大臣、宮女、武士等,其中“唐王”為秧歌隊指揮,左手擎萬民傘,右手拿“虎撐”,大臣手執撥浪鼓和響鈴,另有一支5人的打擊樂隊。表演者在鼓點節奏下交替走“圓場步”和“便步”,跑出四門斗地、十字穿花、羊盤腸、雙蒜辮、單蒜辮等隊形。演員步伐隨鼓點變化,不同角色隨隊形變換分別展示固定表演動作,如武士多做“贊步云手”“撲步拍地”,侍女多做“踏步半蹲”。唐王、大臣的飄逸沈穩,武士動作的干凈利落,侍女的輕巧嫵媚,充分顯現出傳統戲曲韻味。通常,秧歌隊吹、拉、彈、唱樣樣皆備,白天表演秧歌、拜年,晚間唱折子戲。
黃羊錢鞭流傳於中寧縣余丁鄉黃羊村,是一種集舞蹈、健身、體育和防身於一體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寧夏獨有,國內罕見,倍受廣泛關注。黃羊錢鞭起源於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年),屬於草原遊牧民族的牧羊鞭舞。據傳,當時有一個家境貧窮的少年呼娃,生性伶俐,所牧羊只膘肥體壯,經常得到牧主的賞錢。呼娃將麻錢拴在牧羊鞭上,前後左右甩動,發出劈里啪啦的響聲,很是愜意,且隨著時間推移,便成為羊群左右移動和或跑或站的信號,從而流傳下來。
黃羊錢鞭融合多種傳統民族舞蹈精華動作和現代舞蹈動作,套路不斷推陳出新,有龍門陣、一字長蛇陣、二龍戲珠、剪梅花、四季發財、五福臨門等十幾種。隨著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群眾自覺參與的熱情越來越高。2006年,黃羊錢鞭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民間藝人劉秉國系代表性傳承人。本項目先後應邀參加了寧夏第一屆經濟貿易洽談會、中國第十三屆西部商品交易會、中國寧夏民間藝術遊暨吳忠市第一屆社火大賽、寧夏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寧夏第十一屆運動會,多次獲得自治區、市、縣的獎項。
洪崗子換北位於中寧縣下流水鄉境內西北部洪崗子村,規模龐大,風格獨特,是中國民族風格的古建築。始建於民國28年(1939年),系中國伊斯蘭教虎夫耶教派、洪門第二代教主洪壽林的墓地和道堂。“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損壞,1987年由洪門第三代教主洪維宗組織重修和擴建,於1994年竣工。整個建築群分為前門、學堂、清真寺、居住樓、誦經樓、沐浴堂、食堂、拱北、正廳、拱頂塔、紀念碑等。每年農歷7月24日至8月14日,為洪壽林、洪維宗主祭日,有眾多信徒前來遊墳紀念。
洪崗子拱北建築形式采用中國傳統庭院式與阿拉伯式建築相結合,並吸收現代西方建築藝術的手法。拱北坐北向南,北依山巒,南面平灘。布局完整,沿一條中軸線左右對稱,有次序有節奏地布置四進四合院,形成一組完整的空間序列,每一院落都有各自獨立的功能和藝術特色,共同表達了完整的建築藝術風格。拱北占地約50畝,南北長400米,東西寬70米,總建築面積28600平方米,周圍植樹100多畝。現成為寧夏境內最具有伊斯蘭民族風情的宗教旅遊景點。
十六 花兒故鄉文化
海原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有著燦爛的遠古文明史,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如今的海原,不再遙遠、偏僻和閉塞,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個現代城市的基本要素。走進海原,平坦的公路、寬闊的街道、靚麗的廣場,加之馬鈴薯、砸砂瓜、小茴香、蔥韭蒜等優質物產,無不體現出花兒故鄉的風韻。尤其是以菜園文化、西夏文化、回鄉風情為主打的特色旅遊業的發展,必將使海原縣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兒故鄉”。
歷史沿革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海原縣西安鄉菜園村出土了大量的以石器、陶器、骨器為主的古代生活用品和勞動工具。考古學家們在方圓10多公里范圍內,發掘清理出大量古墓葬、窯穴和房宅基地,印證了這些文明出現在相當於中原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被考古學界定名為“菜園文化”。這不僅表明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海原地區已有人類居住,而且為中國新石器時代研究提供了相當數量的有價值的實物資料。這一重大發現,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海原這塊兵家必爭的神奇土地上,人類繁衍生息不斷延續。春秋時期,這里是少數民族狄戎的居住地;秦漢時期,這里曾先後隸屬於北地郡和安定郡;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在這里大規模地畜牧,曾一度呈現出“牛馬銜尾,羊群塞道”壯觀景象,被譽為中原邊陲地帶的“糧倉油盆”。東晉太元十六年(391年) 之前,在今海原縣東部的李旺鎮附近設置了“他樓城”。隋代大業元年(605年),在今海原縣的高崖一帶建置“他樓縣”。唐朝貞觀四年(630年) 唐朝軍隊打敗突厥頡利可汗,並將其押解至長安,其部族投降歸唐;唐朝貞觀六年(632年),中央政權為了安置突厥降部,曾將他樓縣改置為緣州。唐朝高宗時期(650~683年)在這里復置他樓縣,之後改名為蕭關縣。五代時期(907~960年)海原地區長期受吐蕃、黨項部族控制。宋夏之交,戰事不斷,設置西安州,這里成為政治、經濟中心和軍事要沖,海原也因此走上古代文明史的巔峰。清朝同治十三年(874年),設置海城縣,民國3年(1914年)更名為海原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海原縣在行政體制上一直隸屬於甘肅省平涼行政專署。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固原行政公署劃歸寧夏,海原縣隸屬之。2004年4月28日,成立地級中衛市,海原縣隸屬之。全縣現擁有行政區劃面積6373.9平方公里,總人口46.3萬人,轄屬建制鎮5個、鄉12個,分布城鎮居民委員會8個、行政村168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