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中衛文化縱橫》文化概論(30)

名勝遺存現今的海原,最具歷史價值而且最引人注目的,當首推“兩山兩城”了。“兩山”是指海原境內的西華山和南華山,“兩城”為今天的海原城和早已煙沒為斷垣頹壁的西安州城。正是這兩山兩城,與海原古老而輝煌的歷史聯系在了一起,共同見證了1000年前大夏王朝的興衰榮辱,呈現出人類文明史的驚濤駭浪和起伏跌宕。

南華山與西華山比鄰而居,雙峰並峙,均屬六盤山的西部余脈。不過,在西夏立國時期的幾百年中,它們卻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天都山。據說,這個名字是西夏國的開國皇帝李元昊給起的,有“天上都城”寓意。李元昊極為看重天都山的軍事意義,在此設置了大夏國最大的軍營南牟會,並在環天都山一帶,建立了24座軍事要塞,屯集重兵,以抗衡來自大宋王朝的軍事威脅。1099年,宋朝軍隊在攻占天都山之後,於大夏國的南牟會軍營築城,命名為西安州。今天的西安州城,早已坍塌傾圮,天都山上的李元昊行宮,也早已灰飛煙滅。但是,如若站在西安州殘缺的古城墻上,人們仍然可以依稀想見大夏王國當年的輝煌與威嚴。

當時間的指針對準1227年之一刻,蒙古騎兵的鐵蹄踏碎了大夏王朝的百年幽夢,在完全占有了大夏國的土地之後,被這塊適合放牧和棲息之地深深地吸引著,又將其稱之為“海喇都”,蒙古語意思就是“前鋒、前哨”。時移世易,時過境遷,隨著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央政府在海城設立縣治,海原城便取代西安州而成為海原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歷史變遷雖然有時更替莫測,出人意料,但它分明又是生動的、鮮活的、合理的、必然的。不過,在當今人們看來,已經消逝了的西夏文明在海原縣歷史進程中才是最輝煌、最引人注目且最值得後人銘記的篇章。追尋古代的遺跡,觸摸文明的碎片,不僅是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任務,也似乎成為了現代生活的一種時尚;而與此相關的旅遊業和服務業,無疑正在成為推動海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天都山石窟位於西安州古城西7.5公里處。這里山峰奇峻,水清巒秀,登其頂峰,頓覺心曠神怡;憑高四顧,萬象在目,天晴時可遠觀靖遠黃河。天都山四周自然環境優越,系天然避暑勝地。今天的天都山,沿山而上可見古寺數處,有玉皇、觀音、三聖、子孫、白衣大士等大小洞窟,極為壯觀。雖歷經千年的戰火和風雨,石窟的保存依然較為完好。

海原城南的南華山有大面積原始森林,青松翠柏,碧水溪鳴,花香鳥語。這里至今尚存有7座寺殿遺跡,靈光寺便是當年李元昊的避暑行宮之一,不過寺廟已經傾圮,遺址尚存,遊人可以從中依稀領略到當時行宮的規模和氣魄。

人文風物海原縣是寧夏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回族風情和回族文化同樣構成了海原地域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早在元明時期,海原就有回族居住,而回族人口在當地大量增加,則是在清朝初年以後。到了乾隆年間,回七漢三的人口構成格局已經形成,直至當下也沒有多大變化。回族勤勞善良,珍視傳統,信仰虔誠,生活節制而井然有序,風俗習慣迥異於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每逢節日或有貴客臨門,則炸油香、宰牛羊以示慶賀,表達歡迎和尊敬之意。海原回民分布廣、來源復雜,在滄桑歲月里,漸漸形成了同中有異的不同教派,幾乎寧夏所有的伊斯蘭教派和門宦,在海原均有教眾和傳人。


憑借自身濃郁的地域文化和獨特的黃土高原景觀,海原已經吸引了國內影視界關注的目光。全國頗有影響的影視劇,如《驢嘎》《苦泉紀事》《賀蘭雪》《美麗的大腳》《血性山谷》《哥哥樹》《馬燕日記》等,都曾以海原為拍攝景地。不過,現今讓全國甚至世界都能夠永遠記住海原的,則是發生在20世紀之初的海原環球大地震。民國9年(1920年)12月16日晚8時,海原發生了8.5級強烈地震,頃刻間,山崩地裂,仿佛世界末日來臨,地震波及全國12個省區,死難20多萬人,僅海原縣就死亡7萬人,占當時全縣人口的60%。地震之後,海原縣城除一座鐘樓和一口極小的土坯拱窯之外,所有建築物全部坍塌,城墻也大半損毀。強烈的震動持續了10多分鐘,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網測錄到了此次地震,其能量相當於11個唐山的7.8級地震。從此,一批又一批的專家和學者來到海原調查,收集了大量可供研究的實物資料。國際饑餓救濟協會成員克勞斯於民國10年 (1921年)3月實地考察後在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表文章說山峰在夜幕下移動,巨大的地裂吞沒了房屋、馱隊,村莊在一起一伏的土海中消失得無影無蹤。”雖然,地震給海原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產和生命損失,在海原人的心中留下了永遠難以抹去的創痛和灰色記憶,但它也同時也給今天的海原人帶來了一筆文化財富。如今,哨馬營古柳、干鹽池城垣、鹽湖等,隨處可見的地震遺跡,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遊客來這里考察、研究、瀏覽追尋,從某種意義上講,它也打開了海原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哨馬營古柳根植於海原縣大地已有上百年,它見證了海原的歷史巨變,也親歷了1920年的海原環球大地震,雖歷經磨難而傲然挺立、枝繁葉茂。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海原縣第十三次黨代會上,中共海原縣委提出了“震柳精神”,號召全縣人民大力弘揚以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為特質的“震柳精神”,這正是對地方文化資源的珍視和開發利用。

鐘靈必毓秀,地靈則人傑,悠久歷史記憶必然會托起沈思和想象的精靈。時下的石舒清就是一位從海原的山溝中走出來、走向全國的著名作家,或許正是海原獨特的地域文化,培養了石舒清,使他在對生活對人性的沈郁而寧靜的思索中,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在學術界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青年數學家李星,在政壇上頗有建樹的李成玉、李銳,以及榮獲全國“十大傑出母親”的馬志英,都以各自突出成績成為了海原人民的驕傲。近年來,海原縣作家群體已經形成,文壇影響力與日倶增。有的作品意境深遠,富有哲理,令人陶醉;有的作品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言之有物有理,令人產生共鳴。解光榮、魏秀云、程彩萍、羅慶、李風剛的作品五彩繽紛,羅玉林、李四營、周改琴、楊志云的作品美艷韻致,共同支撐著當地的文學天地。

花兒藝術“花兒”是一種民間音樂形式,最早流傳於六盤山下的海原縣一帶,俗稱“干花兒”。因大多是歌唱愛情的,又稱為“騷花兒”。海原花兒何時形成?無史料可考。但據調查追溯,在清末至民國時期,花兒已經盛行於海原。當地回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以小調方式哼唱,並逐漸吸收了甘肅河湟花兒、陜北信天遊等民歌的特點和音樂風格,逐步形成了具有海原地方特色的花兒。今天,時代賦予花兒新的韻致,以歌唱新生活、新氣象居多,花兒已成為海原縣一張靚麗的名片。“院子里長的是綠韭菜,你不要割,就讓它綠綠地長著;高高山上的山丹花,你不要摘,就讓它久久地開著……”情發自肺腑,氣出自丹田。

Views: 6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