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2014年是我國“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收尾的關鍵一年,也是謀劃布局“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規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堅持理論與實踐並舉的工作思路,及時進行工作經驗總結和保護理念調整,在推進常態化工作的同時,也在諸多方面取得新進展和新成效。
一、進一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制化進程及依法保護實踐
2011年6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是我國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具體措施,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堅實保障。為全面貫徹《非遺法》,並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積極推進相關配套法規和地方法規的制定與出台顯得尤為迫切。
2014年,文化部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依據《非遺法》的精神和原則,對部分規章進行修訂完善,起草制定了與《非遺法》相配套的規章制度,如:制定出台《關於加強今後一段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若幹意見》;起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管理辦法》,目前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各方意見。這些工作的開展,進一步表明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法保護工作正在快速深化,並在工作實踐中得到具體實施。
依據《非遺法》中規定的調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和傳承與傳播制度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的表述,2014年,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稱調整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國家層面完善、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制建設的過程中,各地也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台了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規及文件。2014年,《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辦法》《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和《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先後出台。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台、修訂了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多層次的法律保障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二、適應當前國情,適時調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明顯加快,城鄉二元結構面臨著變革。這種變革,一方面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原有生活方式和傳統聚落空間發生改變,藉此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文化空間及文化形態也面臨著不斷調適的境況。因而,城鎮化進程中如何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2014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極為關註的問題。
2014年“文化遺產日”圍繞“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的主題,文化部舉辦了一系列的學術研討和宣傳展示活動。2014年6月,文化部主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城鎮化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在京召開,與會專家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以及項目保護單位代表、新農村建設社區代表等圍繞“城鎮化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主題進行深入、廣泛地討論,並就《文化部關於加強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意見(提綱)》展開討論。基於湖北武漢江欣苑社區在城鎮化進程中新農村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案例,會議認為,城鎮化進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雖然面臨著許多問題,但不是根本性矛盾。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流變性基本規律認知和把握的理論研究成果、相關指導政策的制定和及時出台,能夠為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出現的問題找到合理的解決路徑。
2014年是承上啟下的關鍵年,為保證文化部《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編制工作順利推進,受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委托,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擔了“‘十三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研究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工作。此課題通過全面、客觀地梳理、總結“十二五”時期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為《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出台提供了學術支持和決策建議。在此基礎上,就“十三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向縱深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工作任務及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力度等問題提出建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
三、不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化、規範化、系統化進程
(一)推進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進程
通過建立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對保護對象予以確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之一。2014年,國務院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此次評審工作,首次采取網上申報的方式,提高了對申報文本、圖片以及錄像片的相關技術要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一步規範了申報程序。153個新入選項目和153個擴展項目中,包括許多反映中華傳統美德、與傳統農耕文明和民眾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更加突出了《非遺法》中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的意義。
(二)強化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的監管機制
項目保護單位是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具體保護計劃和措施得以有效實施的基礎和核心機構。文化部為了強化對保護單位履職盡責和績效的監管力度,定期根據各項目保護單位的履職盡責能力、條件和績效等因素對項目保護單位進行適時調整和重新認定。
2014年3月,文化部發布了《關於調整和重新認定部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的通知》,決定對鼓舞(花鈸大鼓)等12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進行調整和重新認定。加上2013年調整和重新認定的433家項目保護單位,目前文化部已調整和重新認定了554家項目保護單位,標志著我國對國家級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的動態化管理工作進入常態化階段。
(三)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方式全面推進,不斷深化
1.搶救性保護全面實施
搶救性保護方式主要針對由於主觀和客觀、內部和外部等因素,致使面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相關要求,2014年,文化部繼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的具體工作。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心承擔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業務標準(試用稿)和技術標準(草案)已經制定完成。為推動兩項標準的實施,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啟動了《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的起草工作等。制定的《關於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通知》,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各方意見。
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已進入實施階段。各地紛紛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如:內蒙古積極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雙百工程”和文化藝術長廊建設計劃——《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技藝技能搶救項目》;江蘇省結合省級以上瀕危項目搶救性保護和高齡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實際,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性項目搶救性記錄實施方案和評估標準研究工作;河南省組織實施了“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通過對稀有劇種表演團體的生存狀況、劇目生產和演出狀況、經費和硬件設施狀況等方面進行細致調研,基本摸清了當前河南省稀有劇種的生存現狀,出版了一批學術專著、收集了大量劇本和道具等珍貴實物,推進了河南省戲劇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
2.規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立項程序,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經驗
整體性保護方式是基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傳承和發展離不開其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其實踐者的生產生活方式、情感交流體驗和精神追求等諸多因素和條件的基本規律,是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目前,文化部以劃定特定區域,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方式,對歷史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2014年,文化部批覆設立了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武陵山區(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截至目前,共設立了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自2007年文化部批準設立我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經過7年的探索實踐,對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思路、模式和具體措施進行梳理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2014年10月,文化部在山東省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論壇”,論壇圍繞著“加強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促進區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的主題,通過專家發言和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代表的經驗介紹,共同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有效途徑。
對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既要對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也要重視民居、古建築、歷史街區和村鎮、重要文物等相關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還需兼顧到自然和文化生態環境。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整體性保護的具體體現之一,2014年,住建部、財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於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的指導意見》,評審了兩批共600個中國傳統村落納入中央財政補助範圍。通過2014年度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對其中18個予以補助。目前,文化部會同住建部等部門共同評審了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994個,三批共計255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正通過多渠道、多層面不斷地深化實踐。
3.深化生產性保護,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內在活力
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目前,這一保護方式主要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的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實施。2014年,生產性保護工作得到有效推進,無論是政府、學界,還是傳承人都更為關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活態傳承。2014年10月,由文化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在山東省濟南市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以“非遺:我們的生活方式”為主題,展示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衍生品,突出了生產性保護工作成果。
為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育民、惠民、富民方面的積極作用,鼓勵和支持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開展生產性保護活動,探索和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長效機制,促進活態傳承。2014年,文化部命名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共59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單位入選。至此,文化部共命名了兩批100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為進一步推動生產性保護,2014年1月,文化部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會同國家稅務總局政法司、中宣部改革辦赴江西、貴州、雲南開展實地調研。根據調研情況,國家稅務總局提出了初步的優惠政策建議。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通過建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和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內在動力。以山東省為例,截至目前,山東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依托的企業和經營戶達到39170多個,2014年營業收入196.26億元,利稅30.11億元,從業人員達到265萬余人。
4.推進和完善數字化保護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采錄及數字化保護工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和重點工作。
2014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心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專業標準》論證和修訂工作。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0個分類為基礎制定的相關標準,為全面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操作指南。
各地在數字化保護工作方面也開展了許多工作,如安徽省在2013年度完成6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采錄的基礎上,2014年繼續與文化部信息共享工程安徽分中心合作,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采錄工作。目前,安徽省已經完成2014年度3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采錄工作的拍攝任務和專題片腳本的撰寫任務。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