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亮一·全球化與在地歷史意象的建構:台灣古蹟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2)

三、古蹟作為國族文化遺產

古蹟保存論述的出現和台灣的文化鄉土運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在 70 年代初期,開始有人在不同的文化領域對國家官方的文化論述提出挑戰。他們認為官方主流的文化形式和人民生活完全脫節,忽略了在地現實的社會經驗在文化上的再現,因此提倡以反映常民文化與在地歷史的鄉土主義。在文學的領域中,鄉土運動的作家便大力主張當代文學的主題與形式應該建立在台灣人民生活的經驗上,而非西方的現代主義或是國民政府所倡導的教條式中華文化。在藝術的領域中,鄉土派的畫家開始描繪常民的社會生活與生存地景,而鄉土派的舞蹈家則嘗試將在地歷史與在地文化融入現代主義的舞碼之中。懷著類似的信念,開始有一些建築師與建築學者發現台灣鄉土建築的重要性,這些建築在過去數十年間完全沒有重視過。以下我將討論建築上鄉土主義對古蹟保存倡導者的影響,以及台灣古蹟保存的概念形成的過程。


1. 早期古蹟保存論述的發展


大部份的 70 年代古蹟保存的倡議者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有在海外
留學的經驗。在當時那個政治高壓控制的年代,能和外在的世界直接接觸,是一個很獨特的經驗。他們的海外留學經驗改變了他們對台灣本地營造環境的看法。首先,由於和外在的世界有所接觸,他們開始意識到自我文化認同的問題。在60 年代,由於國家在文化與思想上的管制,現代主義和反共主義成為主導文化生產的主要綱領,特別是在文學、藝術、與人文學科方面(陳昭英,1998)。在這個情境下,戰後初期的知識份子對於在地的民間文化與傳統幾乎是不屑一顧的。然而,有了在海外留學的經驗,有部份的年輕知識份子開始發現對他們來說,自己成長的環境才是最有意義的。

舉例來說,早期古蹟保存運動的領導者、同時也身為建築師與環保作家的
馬以工便曾經如此描述她對台灣這個成長環境的感覺:「很久以前我也相信一些說法,像是『藝術無國界』、『世界公民』、『在美與在臺灣只要愛國都一樣』,我可以拿著相機拍自由女神,拍佛蒙特州的楓葉,但是很奇怪的是我在美國三年,竟然寫不出一個字」(馬以工,1991: 199,引用於陳昭英,1998: 137)。馬以工在此表達的是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獨特的鄉土經驗與生活對創作者的重要性。懷著這種對於鄉土的熱情,馬以工在 70 年代回到台灣推動她對古蹟保存與自然保育的理念。對她來說,傳統的營造環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們可以以之為媒介來了解歷史。

除了馬以工之外,另一位古蹟保存的主要提倡者畫家席德進在鄉土的文化
與傳統中找到了創造力的來源。席德進早年曾至美國與法國等國去學習現代主義的繪畫技巧。和馬以工一樣,席德進也發現若失去了台灣的依附之情,他就無法創作出好的作品(席德進, 1982: 134-5, 引自葉乃齊, 1989: 60)。職是之故,席德進於 1966 年回到台灣以尋找他創作靈感的泉源。後來,他發現最吸引他的正是台灣的在地建築:「對於一座古屋,我每次去觀察,都感到無比的新奇…它像一本讀不透的書,愈鑽研愈神奇」(席德進, 1978, 引自葉乃齊, 1989: 62)。席德進對於台灣前工業化時代建築的詮釋方式在當時是可說非常少見的,因為不管是政府或是大部份的知識份子都將社會與經濟的現代化視為國家發展最重要的目標。因此,席德進的想法與他的畫作,可以說是給知識界與文化界開展了一個不同的視野,特別是在藝術與建築的領域。

啟發歸國知識份子古蹟保存觀念的第二個因素乃是 60 年代在英美建築與都
風土建築運動(Architectural Vernacular)與城鎮地景運動(Townscape Movement)。這兩支學術思潮是對橫掃全球的現代築運動的挑戰,它們宣稱理想的營造環境的發展必須根植於在地社區的歷史與文化之上。這兩支思潮隨著留美建築學者歸國而被帶入台灣的建築學界。其中最有影響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乃是漢寶德。漢寶德在美國哈佛大學與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建築學位歸國後,即於東海大學建築系擔任系主任。在其系主任任內,漢寶德發行了<境與象>雜誌以引介風土建築與城鎮地景的思潮。除此之外,漢寶德也系統地在建築學界與文化界鼓吹重視台灣在地營造環境的觀念。例如他鼓勵系內的教授、學生、以及研究助理從事台灣本地鄉土建築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華昌齡與迪瑞德在1971 年出版的<台灣傳統建築調查>。

另一方面,漢寶德也利用<境與象>雜誌鼓吹古蹟保存的觀念。為了填補
傳統建築研究的空白,漢寶德邀請了林衡道到東海建築系報告他對台灣本地建築的研究,然後將其演講紀錄發表在<境與象>雜誌上(漢寶德, 2001: 175-6)。在後續的雜誌中,漢寶德持續不斷地發表對台灣鄉土建築的報導。除此之外,該雜誌中還包括了兩大類的文章:一是關於非傳統鄉土建築的報告,像是違建區的報告;二是城鎮地景運動主要代表人物作品的翻譯,像是 Kevin Lynch 與 Christopher Alexander 等人的著作(葉乃齊, 1989: 59)。這些文章雖然和古蹟保存的議題沒有直接的關連,但是它們本身卻意謂著對於在地居民所營造的鄉土建築的一種尊重。這種態度對於下一個世代的建築界的保存倡導者有著深遠的影響。

除了在倡導台灣鄉土建築的學術研究之外,漢寶德也實際參與了幾個古建
築保存的修復工作。他可以說是在台灣嚐試用「科學方法」來從事古蹟保存的第一人。這也就是說在古建築修復之前,他會先調查與考據該建築的歷史源流以及原有的形貌。在 1971 年,漢寶德完成了板橋林家花園的修復計畫書,這可以說是台灣第一個包含了古建築歷史與形式細部調查測繪的報告書。由於產權的問題,漢寶德並沒有實際參與林家花園的修復工作,然而他運用了相同的工作方法與流程,成功地完成了鹿港古蹟的修復。

Views: 16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