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真:論汪曾祺散文文體與文章學傳統(2)


他少年時代,即接受了儒家經典的熏陶。小學時期,祖父就為他講解《論語》,並且教他寫作小論文“義”,這是用以闡釋《論語》、掌握八股文的入門練習(14),使他進入了中國文章學的正宗源頭,也形成了對於文體的獨特敏感。

 決定他基本人格修養的儒家思想,熔鑄在他文體意識的核心。至於其他的散文家則主要是形式的借鑒,比如莊子:“我對莊子感極大的興趣的,主要是其文章,至於他的思想,我到現在還不甚了了。”(15) 他理解的儒家,當然是審美化了的儒家。他一再援引《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座章》,認為“曾皙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至”(16)。理想的藝術人生與人生的藝術理想,在民族的原始思想中找到精神的依據。

 從這個文化的源頭出發,他理順了中國文章學中“文氣說”的一脈潛流,開辟出自己的文章之道,縱橫捭闔、舉重若輕,評點古今中外的文章。他說:“我以為‘文氣’是比‘結構’更精微,更內在的一個概念。”(17) 但他理解的“文氣”,顯然不是孟子所謂“我善養我浩然之氣”,那是他所厭惡的聖人腔。而是自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到劉勰《文心雕龍》“氣有剛柔”的作家氣質差異,以及內在的精神外化為文體的風格。他說:“中國散文在世界上是獨特的。‘氣韻生動’是文章內在的規律性的東西。”(18) 至於唐宋以降諸家的文氣說,他更是熟稔於心,倍加讚賞:“‘文氣論’是中國文論的一個源遠流長範疇”,“韓愈提出‘氣盛言宜’:‘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他所謂‘氣盛’,我們似可理解為作者的思想充實,情緒飽滿”(19)。這是對一般創作論意義上的闡釋,但他卻運用於他所有文體的創作中。

 具體到散文文體,則引用“桐城派”的文論,以為是起、承、轉、合的章法:“桐城派提出,所謂文氣就是文章應該怎麽起,怎麽落,怎麽斷,怎麽連,怎麽頓等等這樣一些東西,文章內在的節奏就很強。”並且引用葉燮“泰山出雲”的比喻,“這就是說文章有內在的規律,要寫得自然。我覺得要掌握了文氣,比講結構更容易形成風格。文章內在的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是非常重要的”(20)。為此,他借助書法的“行氣”理論,解釋被稱為“一筆書”的王羲之書法,是由於“內部的氣勢是貫穿的”。又引清代藝術評論家包世臣形容王羲之的書法:“如老翁攜帶幼孫,痛癢相關,顧盼有情。要使句與句,段與段產生‘顧盼’。要養成一個習慣,想好一段,自己能夠背下來,再寫,不要想一句寫一句。”(21) 這顯然是他的經驗之談。

 由內在的氣韻到外在的文體,然後進入散文風格的美學理想。他一再引用蘇東坡的文論,表達自己的文體追求:“吾文如萬斛泉湧,不擇地湧出”,“但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並且聯想為通俗的說法“行文”(22)。“蘇東坡說:‘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文章寫到這樣,真是到了隨便的境界。”“隨便”是他推崇自然的美學理想在文體上,特別是散文文體的具體體現。為了證明這隨便,他還在具體的章法上,引用章太炎對於汪中駢文的評價:“起止自在,無首尾呼應之勢”。以為“這樣的結構,中國人謂之‘化’。”(23) 他一再批評感傷主義與過度抒情,明確地說:“我以為散文的大忌是作態。”(24) 以至進一步消弭了文體的邊界,不僅小說要寫的散文化,“……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小說有一點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說則像水”(25)。連散文的各種文體之間,也“欲辨已忘言”:“我實在分辨不出散文、隨筆、小品的區別。”(26)

 由氣而體,他梳理出兩者之間的主從關系。他說:“張大千以為氣韻生動第一,其次才是章法結構,是有道理的”(27)。這樣明確的文體意識,使他的散文創作,發乎於心,順乎於理,瀟灑成文。



他的散文文體是多樣的。

他畢生創作的散文並不算多,但涉獵的文體則非常豐富。僅從書名就可以看出文體的多種差異。

 

《晚翠文談》、《汪曾祺小品》、《旅食集》、《榆樹村雜記》,《塔上隨筆》,《老學閑抄》,文論、小品、遊記、筆記、讀書劄記,文體有中有西,已經樣式很多。《逝水》是自傳,集中了各種文體。至於一些篇什,幹脆取文體命名。《煙賦》是關於煙草歷史的鋪陳,兼有各種考證,所引資料從古至今。《關於葡萄》近於西方的科學小品,兼有古代筆記的特點,而文字精美近乎於詩。其他如《四方食事》、《荷澤遊記》等,都明顯地具有文體傳承的蹤跡。具體到文章的內容,則可以看到多種文體的嘗試,以及相關聯的文化思想。他幾乎把文體上升到了人生觀的高度,性情便自然流露出來。

Views: 1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