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憲章:文學和圖像關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2)

廓清了這一問題,就可以談論我們所面對的現實問題,即被文化研究所反覆論及的文學遭遇“圖像時代”的問題。文化研究較早、較集中提出這一問題是其學術敏感的表現,但是僅僅停留在大而化之的層面難免空泛,更難在語言和圖像關系的技術層面提出任何建設性的理論並解決具體問題。於是,如何將這一問題從文化研究的“宏大理論”落實到具體的“文學理論”,應當是將這一研究繼續向縱深推進的關鍵。這並不是說我們的文學理論尚未涉及這一問題,而是說關於這一問題的闡發遠未觸及文學和圖像關系的根本,宏觀的、情緒性的和表態性的論述仍然是這一話題的主流,學理層面的深度闡發仍然顯得相當薄弱,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學術調查。

文學遭遇“圖像時代”盡管是一個非常現實而緊迫的問題,但是,關於這一問題的學術調查還應該首先從歷史出發,即在語言和圖像的關系史中發現其中的蛛絲馬跡。只有這樣,我們所提出的問題才有可能是一個真問題,才有探討的價值並具備充分的學術資源。

 

“語-圖”關系史及其諸問題


既然我們堅守“文學是語言的藝術”這一觀念,那麽,關於文學和圖像的關系研究,就應當定位在語言和圖像的關系,即“語-圖”關系問題。關於它的學術調查,也應始終將“語言”作為基本參照。因此,我們有必要回溯語言的歷史發展,通過語言史(主要是漢語史)的視角考察語言和圖像的關系史。

 相傳黃帝史官倉頡始創漢字,造字時出現了“天雨粟,鬼夜哭”的奇觀,足見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此前只能“結繩記事”的局限得以改變。因此,我國歷有“敬天惜字”的傳統,焚燒字紙居然成了一種禮儀,說明文字早已被人賦予了非常神聖的意義,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裏程碑的性質。因此,文字的出現也應當是“語-圖”關系史的裏程碑。

文字出現的裏程碑意義就在於以此為界語言有了“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分,即“口傳語言”和“文本語言”的區分⑦;文學也因此有了“口傳文學”和“文本文學”的不同。那麽,口語時代的口傳文學是怎樣的呢?魯迅曾有這樣的描述: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蓋惟以姿態聲音,自達其情意而已。聲音繁變,浸成言辭,言辭諧美,乃兆歌詠。……踴躍吟嘆,時越儕輩,為眾所賞,默識不忘,口耳相傳,或逮後世。⑧

 應當說,包括魯迅在內的其他先賢,關於這一問題的描繪多為推測,很難完全真實地再現當時的面貌,因為口語時代並沒有語言的文字記載,“結繩記事”只能應付最簡單的記憶。相對而言,我們卻可以通過當時的圖像略窺一二。

口語時代的圖像即原始社會留存下來的原始圖像。就現有的考古學成果來看,原始圖像包括人體裝飾、陶器紋飾、史前雕塑和原始巖畫等,題材涉及自然和社會、天文和地理、狩獵和農事、祭祀和禮儀、生殖和戰爭。它們和語言的關系明顯地表現為“以圖言說”的特點,即用圖像表達人類的所見所聞、所知所行、所想所信。也就是說,圖像應當是原始先民的最主要的語言符號(並非所謂“結繩記事”)。這就是“語-圖”關系在口語時代的基本體態——“語圖一體”。例如原始巖畫,就是一種典型的原始語言,是原始先人以圖像表達他們的認知和信仰的語言符號。

1979年發現的連雲港將軍崖巖畫被認為是3~5千年前活動在沿海一帶的東夷部族的作品,刻畫其上的人面像、天象圖和動植物(農作物),以及它們的空間布局和聯結線條等,就可以使我們輕易地從中解讀出東夷部族關於“天•地•人”及其三者關系的觀念。由於包括原始巖畫在內的原始圖像不講究透視和比例,是原始人內心意念的直觀的線條書寫,其中有些符號很可能就演化為後來的象形文字,因此,將其作為漢字的來源之一也是合乎邏輯的猜測。如果這一猜測是可信的話,那麽,這當是對於“以圖言說”的最好說明——在文字發明之前的口語時代,原始人主要是以圖像符號表達他們對於世界的指認和自己的宗教信仰,描述他們的社會生活和內心世界。換言之,原始圖像實則是一種原始語言,它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能發現的關於原始社會最真切的記錄。

文字的出現使人類從“口語時代”進入“文本時代”,“以字言說”取代了此前的“以圖言說”。文字符號的抽象性為語言表達展開了無限自由的空間,它的能指和所指的準確對應更使圖像符號望塵莫及。於是,文字書寫自然成了語言記憶和非口語言說的基本形式。這時,圖像作為語言符號的記憶和敘述功能盡管沒有消逝,但是,它只能降格為文本語言的“副本”而存在。於是,“語圖分體”也就成了“文本時代”語圖關系的基本體態,並必然表現為圖像對於語言的模仿。例如目前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的許多漢畫像石,就其內容而言,絕大部分都是對既往文獻(經史子集)的模仿或演繹;也就是說,其中涉及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史傳記述、民間信仰和文學作品等,大多已有文本語言的現成品,鮮有圖像本身的獨創和新語。⑨ 至於六朝和隋唐時代的佛教美術,更是嚴格的佛經文本的圖像化,恕不贅述。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此間也有語言對於圖像的模仿,例如東漢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就是因為它對殿內壁畫的摹寫而聞名於世,生動再現了宮觀藝術的奢靡和華美。當然,單就這些被摹寫的壁畫題材而言,其中很多內容也已經被不同的語言文本記載過了,仍然屬於圖像對於語言的模仿。如果暫且不論究竟誰是最早的原本和後來的仿本,那麽,將這一時期的“語-圖”關系定義為二者的互相模仿比較恰當。這就是文本時代“語-圖”關系的基本特點——以“圖像模仿語言”為主導的“語圖互仿”。

Views: 7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