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中國美:中國首部美女標準粉皮書》(2)


對於美麗的女性,我們的眼睛永無倦意。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每個美女都是一個美的造物,又是一個美的整體。明媚的笑,淘氣的眼神,期待的目光,沈思的頭,豐盈的意誌,憂悒的情緒,掠人的眉宇,疑惑的櫻唇,神秘的額頭,野趣的行為,茂盛的睫毛,起伏的胸脯,豐滿的臀,小巧的腳,纖細的腰,天使的純潔,如夢的渴望,空靈的優雅,不可言語的嘆息,羞澀的謙柔。這個美女是上天唯一造成的美女,任上帝有天國,我只願擁有她。"

美女是人類文明用之不竭的思想中靈性的源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更有自己對美的理解。

英國男人看重貴婦人式的女人:做事穩重,既掌握分寸,又不緊不慢,具有端莊、嚴肅的氣質。法國男人青睞文雅嬌柔、韻味十足的女人。她們舉止嚴謹、服裝雅致,與人交談講究語言藝術,待人接物時有風度。對美國男人來說,牛仔褲、運動鞋,加上一雙藍眼睛、黝黑的皮膚、適中的乳房、滾圓的臀部的女人,能吸引任何一位美國人。西班牙女人要有一頭長長的秀發和一身隆胸美腿的衣服,她應該高傲倔強,會用眼睛去吸引人。意人利女人個個都化妝和使用香水,脖子掛項鏈,人手戴鐲子,當然還有誘人的裙子,穌胸細腰是意大利人心目中的女神。日本女人端莊而溫和,笑容和體態都溫柔無比,而且日本男人十分看重女人的體型,強調臉蛋和脖子是否性感。

如果有人問亞裏士多德:"人為什麽渴望形體的美?"他的回答是:"只要他不是瞎子,就不會問這個問題。"

美俘虜人的心靈,魅惑人的思想,激起人感情上的熊熊烈焰。從柏拉圖"形而上"的哲學到現代畫手筆下"形而下"的各種美女招貼畫,人體美的描繪已將人類對美的渴望與想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只要我們翻查一下古往今來的文獻資料就不難發現,人類對於美的追求貫穿於整個人類歷史。

對於古希臘人來說,標準的美女形象應當是:橢圓形的臉,平滑的額頭,筆直挺起的鼻梁,扁桃形的眼睛,微微鼓起的襯衫。除此之外,向往崇高的古希臘人還覺得美麗的女人應當顯得表情寧靜,甚至略有些嚴肅。

古希臘著名的學者畢達哥拉斯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提出了"萬物皆數"的重要觀點。他發現"和諧能夠產生美感效果,和諧是由一定數的比例關系中派生出來的。""黃金分割率"就是和諧比例關系的其中之一。他發現1:1.618和1∶0.618這種固定的比例十分優美,因而稱之為"黃金分割率"。它所帶來的不僅是一個人們普遍認為美的比例,而是對數字、藝術與人類自身關系的思考。

文藝復興時期,標準的面部形象在達芬奇看來,應當是臉的最寬處等於唇至發際距離的長度;嘴的寬度等於唇到下頜距離的長度;唇到下頜的距離是臉長的1/4;兩眼之間的距離等於一只眼的寬度;耳內的長度與鼻子的長度相等;鼻梁正中到下頜的距離為臉長的1/2等。

中國人對美麗女人也自有一套衡量標準。

漢唐時代,人們崇尚健美,所以那時的美女往往都是寬頤肥體,肩圓胸闊,顯得雍容華貴。到宋代以後,人們對美女的要求漸漸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纖足。

中國傳統美女的標準是:飽滿的瓜子臉,眉毛細長如彎彎的新月,四肢和手指纖巧,皮膚細膩,白裏泛紅。而西方歷史上,卻始終崇尚橢圓形的臉、平滑的額頭、筆直挺起的鼻梁、扁桃形的眼睛、微微鼓起的胸部。

同樣,中國人也很看重相貌和身體的比例,首先是面部的3庭:發際到眉際為上庭;眉際至鼻的下端為中庭;鼻的下端至地角下頜為下庭;這3庭基本相等,是面孔美好的起碼標準。其次是5眼:臉的寬度等於5個眼睛的寬度;兩眼之間寬度等於一個眼寬度,兩眼左右各有一個眼寬。此外還要3勻:即左右面頰各有一個嘴的寬度。至於美好的身材,又有站7的概念:站立時身體高度相當於7個頭的長度。

詩經有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達對溫婉善良的美麗女子的贊譽。還有"碩人其頎,衣錦?衣"的句子,表達對身材長窈而勻稱,體態豐滿而輕盈的女子的欣賞。同時還有"彼其之子,碩大且朋彼其之子,碩大且篤"的詩句,表明了當時的男子也喜歡豐滿高大而性格火辣的女子。魏晉美女灑脫飄逸的風骨,唐朝美女雍容華貴的豐腴,乃至明清女子鞋弓襪小的病態之美,我們都可以從各個時代流傳下來的詩辭歌賦,書畫塑像中得到驗證。

洛神賦中對美女有"?纖得衷,修短合度"的描述,這個"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美麗的標準。離這個度越接近,就越接近美麗。宋玉的《登徒子賦》中也有:"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裏,臣裏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的詞語。這樣對美麗的描述令人何等神往,她就是美的標準,美的化身,增減一分都會損害她的完美。

除了容貌身形,美女的舉止,氣質,裝扮,香蘊無一不至關重要。曹植在《美女篇》中寫道"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瑯?。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描寫一位采桑女子,容貌艷麗,性格嫻靜,動作優美,體態婀娜,身資曼妙,裝扮得體,神情生動,顧盼生姿,吹氣如蘭,何等的美妙。這些都是美女所必須具備的。

清代張潮說:"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吾無間然矣。"也許這樣的美人從來都沒有出現過。但在古人的詩句中,又往往可明明感受到她們的存在。或許至美的容貌只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想象中吧。

中國100年來美女標準變遷的軌跡是:

20世紀之初,洋貨、傳教士、大眾傳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一本倡導女權運動的書《女界鐘》應運而生,該書不僅措辭激烈,極力攻擊纏足,而且主張婦女"剪發、讀書、參政"。這是一個新陳代謝期,至少在青年人的心中,崇洋與愛國之間是可以劃上等號的。

在世紀之初稍微開了個頭的婦女解放運動開始深入人心。婦女解放運動首先從自由戀愛、自由婚姻始,新式婚禮在都市裏流行開來。"新文化運動"對這個時期的女性影響很大,這個時期的女子著裝多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裙,下穿黑色長裙,衣衫比較樸素,簪釵、手鐲、耳環、戒指等飾物少用。

20年代"五四"運動就像一陣清勁的風,一下子給曾經壓抑沈悶的社會註入了新鮮空氣。新詩人劉半農就是在這個年代之初,開創性地將"她"這個漢字增添進中國文字,那首為了宣傳"她"字而創作的白話新詩"叫我如何不想她",成了這個時代的音符。

30年代巴黎的新款飄洋過海,幾個月的功夫上海就開始流行,其後,全國其它城市也開始流行。各大報刊雜誌也開辟了服裝專欄,請著名畫家配畫時裝插圖,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圖更是為文明新裝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前言(2)回頂部章節目錄
40年代在物資貧乏,人心倉皇的時候,又談什麽時尚或時髦?戰爭使生命輕於鴻毛,連美女也不例外。

50年代隨著新中國建立,女人成了半邊天。一大批女性走出家庭桎梏,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這些女性受到社會的一致贊譽。不計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環境、個人誌趣而願意嫁給一個素不相識的軍人、工人或者農民的女大學生形象,也成了時代的美麗形象。

60年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也是一個激情的時代,世界從二戰的陰影中恢復過來,轉而生出一派無拘無束的性感。不過那都是在國門之外。在國內,60年代是一派的整齊劃一,甚至整齊到沒有了兩性區別。男女的關系簡化為"同誌"、"戰友"、"階級關系",美麗女性已經被"鐵姑娘隊"、"女子采油隊"這些詞來替代。

70年代當被扼殺的男女情愛後來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蘇醒,其標誌是愛情歌曲與愛情詩的流行。從1969年以後,傳唱愛情歌曲、傳抄愛情詩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時尚。但是,那是秘密的。

80年代"物質文化"開始顯現其力量,時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標價。東方美女不再追求簡單的討人喜歡,與身俱來的個性與魅力才是最厲害的武器。

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個人為了美麗不惜使出渾身解數。經典美女形象已成為過去,評判美女的標準也不再那麽整齊劃一,化妝手法越來越高明,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價,每個人都可以是美女。

經濟的全球化直接影響到文化的全球化。一個通達的中國人應該掌握兩種審美標準,一是我們本民族一脈相承的標準,一是西方人的標準,因為經濟的全球化要求我們必須知己知彼。

遺憾的是,我們越來越發現,我們有生活在一個以醜為美的時代的危險,美之存在的道德意義已受到懷疑,而醜卻展現出一種少有的"魅力"。馬丁路德金說:"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的不公義都是對所有地方公義的威脅。"

媒體不斷地為我們開辟新的欲望渠道,同時將我們的愛好範圍大大地縮減。公眾追捧的形象成了楷模,"美"的後面跟著一大群模仿者,模仿者的身後又跟著新的模仿者。

一個社會最糟糕的狀態不是它已經身陷粗俗,而是它沈緬其中不想擺脫。而要擺脫,嘲諷絕不可能作為惟一的武器,它的傷害性可能比建設性要更顯著。重建的重任只能賦與那些智力與情感上的真正精英之士,他們是一個社會的頭腦,它提供方向感,"電激"你的庸常狀態,提供新觀念,進行負責任的思辯,在一片噪雜中提供清晰、富有審美意義的聲音。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為人類文化做了極為重要的貢獻。但近現代的中國遭遇到"兩千年未有之變局"後,中國在全球化中的位置被嚴重改寫,中國文化也在不良變局中失去重心,或崇洋,或自大,或發燒,或自閉,下行之旅,找不著北,運動不已,搖擺不已。

現在我們面臨的首先是一個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問題,只有經濟和文化相互因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互促進,才能不斷創出新的有益於人類的價值。

如何清晰地看待自己,既消除狂妄的"趕超"心理,又避免文化的"自卑"情結,成為清除自我文化鏡像焦慮的關鍵。只有破除這種闡釋性焦慮,使自己獲得正確的闡釋角度、健康的闡釋心理,以及對對象(西方)和自我(東方)的正確定位,才可能真正進入"確認身份"時期。在新世紀,中國人對這個問題有更開放的心態和新的看法:對中學西學不再拘泥於二元對立,而是學不分古今中西;對西方的器物類、制度類的先進體系能夠"拿來主義"式地接受,而對思想和宗教信仰問題也能夠展開多元文化對話。

《中國美》是中國第一本美女標準粉皮書。全書運用美學、文學、醫學、營養學、色彩學和心理學等專業知識,第一次用審美的心態和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系統地總結和論述了中國美女的內涵和標準。倡導淹沒於物欲世界的"中國美精神",這種精神既賡續中華民族的千年傳統,同時也在新的多元化時代開創歷史新篇。既追尋和發現蘊藏在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中的"美麗精神",又重新發現和定義每天都在我們身邊反復上演的中國式"美麗精神"。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美"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其意義既不是"美在中國"的夜郎自大,也不是"中國+美"的概念圖解。"中國美"就像中國的方塊字一樣,也是一種獨特的、形象化的、思想的語言。

《中國美》相信全球化不是全球單一化,而是一個學會尊重差異性的過程,是東西南北五洲百國習慣自己成為多元和諧世界中之一元的過程。相信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納吸收,和諧包容,既有自我創新的尚美能力,又有貫通中西的尚美雅量。相信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凝聚力,加上中興時代的開放胸襟和氣象,具有打破全球格局中不平等關系,大膽地面向世界,謙虛地兼收並蓄,既能"拿來主義",又有堅持自我民族的根基和內在精神的發揚,成熟地走向全人類文化奉獻的願望和特質。

我們完全可以向整個人類貢獻東方智慧,以新的更大的跨國際語境來解除一方壓倒或取代另一方的緊張關系,倡導東西方之間的誠懇對話,以更開放的心態、多元並存的眼量、共生互補的思想面對東方和西方。任何單一模式的獨斷和壟斷都是不合時宜的。

我們完全可以堅持開門開窗學習西方現代性中好的東西,並在西方的現代話語體系中,註入中國文化中的優美成分,從而體現出一種人類家園意識和資源共享意識。

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創造、生成自己的關鍵詞和關鍵命題,尋求審美共識,將中國文化的審美內容鑄進國際相對具有共識感的審美形式中,從反傳統的怪圈中走出來,從"審傳統"走向"審自己",正確地面對決裂與選擇。

對美的倡導和重新發現,對內在"美麗精神"的開掘和提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中的一個部分、一個環節,而每個人的自由、和諧發展正是整個社會的自由、和諧發展的根基。

Views: 1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