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喬妝打扮的必要呢?
這則神話還有兩處細節值得玩味:一是青縷亦即青絲(黑發),廩君送給鹽神讓她佩帶,自然表示愛情的信物,但也可能還有原始模擬巫術的暗示。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表明:原始人相信同類相生原則,認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秘交感的作用由此產生模擬巫術。用人的兩性交合來促進植物五谷的豐盛繁殖;或用物的異性結合來暗示人的陰陽交感;或人與物之間的結合來隱喻這種交感。①廩君送鹽神青縷並讓她佩帶,表示纓此即相宜,與女(汝)俱生,就是這種物與人的神秘交感作用。這與我國古代神話中姜螈踩了巨人腳印、簡狄吞了燕卵而皆懷孕,同樣是物與人的陰陽交感,都是源於模擬巫術的不同應用。其二是陽石,廩君站在陽石上射殺鹽神,象征陽戰勝陰、父權戰勝母權的寓意。古人認為萬物皆分陰陽,石頭也不例外。如《水經註》卷三七就載有陰陽石,說陰石常濕,陽石常燥。旱則鞭陰石,應時雨;多雨則鞭陽石,俄而天晴。站在陽石上或許就能增強雄悍的陽剛靈氣吧。
(二)夷城築邑建巴國
《晉書李特載記》雲:廩君復乘土船下及夷城。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廩君望如穴狀,嘆日:我新從穴中出,今又入此,奈何!岸、即為崩,廣三丈余,而階陛相乘。廩君登之,岸上有平石,方一丈,長五尺。廩君休其上,投策計算,皆著石焉。因立城其旁而居之。其後種類遂繁。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此事稍異:廩君於是君乎夷①參見.英弗雷澤:《會枝》(中譯本)城,四姓皆臣之。明言初具君、臣等級制度,又築了城邑,巴部族從此便具有巴國的雛形了。
夷城在何處?管維良先生《巴族史》認為在今恩施一帶,當地水曲山險,易守難攻,宜於設為政治中心,故廩君在此築城為都,因夷水而名夷城,建立起部落聯盟似的國家巴國。廩君見夷城石岸如穴狀,為何要感嘆呢?因為前引《世本》說巴氏等五姓皆出於武落鐘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生於黑穴。可見廩君的部落本是洞穴而居,為了開拓疆土,效仿文明部落築城而居,他才率部西遷,經鹽陽而至夷城來的。原指望找到一處依山傍水的平地可以築城,但現在卻是石岸曲,泉水亦曲、望如穴狀,所以感嘆:我剛率部從洞穴走出來,浮航到此,而今還是再住山洞,這可怎麽辦?大概是廩君的喟嘆感動了天地神靈,也是巴族天命當興,話音剛落,石岸便崩裂變為平地,廣三丈余,同時在他的腳下倏地產生出由二變四、四變十六成倍增加的無數級臺階,一直通向高岸平地(階陛相乘,但《太平廣記》載此句為而階階相承,則謂生出的階梯級級連接)。投策計算,投擲蓍草占蔔而計算吉兇。如《楚辭蔔居》:詹尹乃釋策而謝日:龜策誠不能知此事。結果那些蓍草都標著在石上,看來呈吉祥卦象。於是便在此壘土石為城,確立君臣制度,這已初具等級制度,即意味著奴隸制的巴國已萌芽了。
第一任廩君什麽時候死的呢?按《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一記載務相比劍、浮船取勝,被奉為廩君,率部西遷至鹽陽射殺鹽
神,再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接著才說: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尋繹文意,這第一任廩君是一直到君乎夷城之後才死的。但是《長陽縣誌》載其縣白虎隴說:在長陽縣西漁峽口東村,與村左青龍寺相對,維石巖巖,虎視眈眈,舊誌謂廩君化白虎處指此,故漁峽口東村稱為白虎隴。《太平寰宇記》卷一四七《長陽縣》下:武落山一名難留山,在縣西北七十八裏,本廩君所出也。按《長陽縣誌》所記,則第一任廩君未出武落鐘離山就死了。管維良先生亦依縣誌認為:第一代廩君早已逝於武落鐘離山一帶,在那裏留下了廩君化白虎的遺跡,在夷城建國的廩君已是以後的廩君,其時間大約在商代中期。①
我們認為:《長陽縣誌》乃明清時據地名傳說而記,遠不如《世本》、《後漢書》、《太平廣記》引《錄異記》時間更早、記載更為可靠,而且首任廩君的確立就因為劍中石穴、土船能浮,按常理必當上任後充分發揮他這兩方面本領對外開拓進取才合乎情理,以上三書也是這樣記敘的;特別在夷城岸邊感嘆我新從穴中出一句,也與前文立為廩君後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相呼應。凡此皆說明首任廩君應死於君乎夷城之後更為合理。至於縣誌所記白虎隴這類地名,往往是後人因紀念古人某種事跡而附會出來的,這種現象在方誌中比比皆是。
(三)魂化白虎的巴祖圖騰
前引《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廩君死後的情況說: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祀焉。
又《長陽縣誌》亦載:
廩君之生也,生於赤穴,死也化為白虎,跡涉怪誕,異人異事,理有固然。廩君望巖而嘆,山崖為崩,其有功於夷水,必多生;而廩君之死,神化白虎,有隴宜也。
白虎隴,縣西二百三十裏,昔廩君死,精魂化為白虎,
①管維良:《巴族史》.天地出版社l996年2月版.第39頁。
故巴人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祀。
這就是巴人最早的圖騰崇拜白虎。圖騰 (totem),出自北美印第安部落聯盟之一的亞爾京幹人,意思是他的親族。約與母系氏族公社同時發生。圖騰崇拜相信人和某種動物、植物乃至自然現象以及無生物之間,存在著親屬或其他特殊的密切關系,此物即成為該氏族的圖騰保護者和象征。動植物圖騰則禁殺禁食,且舉行崇拜祭祀儀式,畫有圖騰的旗幟或徽號。我國古代神話或歷史的記載中也殘存著不少圖騰崇拜的痕跡:如黃帝號有熊氏①,熊可能就是黃帝集團的圖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豸區、虎為前驅,(以)雎、鶚、鷹、鳶為旗幟②,這些鳥、獸都是黃帝部落聯盟屬下的各個氏族集團的圖騰;太嗥庖犧氏(伏羲)風姓,蛇身人首,有聖德③,則蛇就是伏羲氏族的圖騰;太原人祭蚩尤不用牛頭④,則牛就是蚩尤氏族的圖騰等等。
巴人以白虎為圖騰,一是與所處峽谷的崇山峻嶺、虎豹猛獸成群有關,這是出於對猛虎的恐懼敬畏,企求借用這種原始宗教的神靈保護自己氏族;二是基於對領袖廩君神勇威武功績的崇拜禮贊,因為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縛挫銳,噬食鬼魅@。廩君既能劍中石穴,制船浮江,箭殺鹽神,築城立國,其對氏族的功勛和威望猶如百獸之王,自然當之無愧;三是白虎又是虎中稀見之虎,《山海經》中描述了很多奇禽怪獸,而言及白虎者卻寥寥①裴駟:《史記集解五帝本紀》。
③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多《述異記》卷上。
(D府邵:《風俗通義》。無幾;僅見於《西山經》中的盂山、鳥鼠同穴山和《大荒西經》中昆侖之丘有神人而虎身等幾處。物以稀為貴,以白虎為廩君化身、靈魂偶像,正表明他的出類拔萃不同凡響之處。
白虎圖騰的影響也很深遠。一是《華陽國誌巴誌》記載:秦昭襄王時,白虎為害,自黔、蜀、巴、漢患之。秦王乃重募國中有能煞虎者邑萬家。金帛稱之。於是邑朐忍(按即今雲陽縣)廖仲藥、何射虎、秦精等乃作白竹弩於高樓上射虎,中頭三節。白虎常從群虎,嗔恚,盡搏殺群虎,大吼而死。
秦王嘉之日:虎歷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此事在《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亦有記載,稍異者是射殺白虎的是巴郡閬中夷人。一只白虎競能縱橫馳騁四郡,眾人莫能制之,害千多人,受傷後又能先搏殺同類然後死,不願成為俘虜,這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從神話的角度看,它更像是象征篤信廩君靈魂的巴人在滅國之後對秦國統治的英勇反抗。《成都記序》就指出:(秦)昭襄王時,又有白虎為患,益(或蓋字之誤)廩君之魂也。《太平寰宇記》卷七四記蜀中有白虎山,下有白虎潭,是廖仲藥、秦精等射中之處。明曹學儉《蜀中名勝記》卷十二引《神異記》雲:犍為有一白虎,出則黑虎隨之,不傷人物。這不更像廩君和其他四姓(皆生黑穴)的化身嗎!
二是西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61年)也捕殺過一只白虎,地址恰與廩君五姓部落相符。《漢書郊祀誌下》載:南郡獲白虎,獻其皮牙,上(按指宣帝)為立祠。
三是巴蜀、鄂西、湘西歷代出土文物多有虎圖騰印記,巴人一直保持著對白虎圖騰的信仰,在他們的兵器上鑄以虎紋,在樂器餑於上安以虎鈕,銅鉦上刻上虎紋。①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先生說:出土餑於以虎鈕餑於為最多,其出土地即為巴族分布之處。②
四是長期沿襲對白虎稟君的祭祀。前引《後漢書》明言: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祀焉。用活人為祭祀的犧牲正表明其原始的野蠻和殘忍,固不足為訓。近年出土的戰國銅壺上即鑄有活人跪於祭臺、武士張弓欲射之的圖像。這種人祭習俗後來在文明進代中逐漸被巫師破頭皮、滴血為祭的象征方式所取代。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