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中國地方誌(2.3)繁榮的地方誌家族

中國的地方志不僅數量可觀,而且隨著它所記敘的範圍不同,有著許多不同的種類,有繁有簡,有分有合,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完整的方志大家族。 

這個地方志家族有三大類成員: 

第一類是全國總志,又稱為“一統志”。它以一朝一代的行政區域為綱,用地方志的體裁記述全國的情況。著名的全國總志有隋代的《隋區宇圖志》、唐代的《括地志》、《元和郡縣圖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以及元、明、清三代的“一統志”等。 

第二類是地區志,它專門記述某一個地區。地區志在地方志中占絕大多數,按照歷代行政區劃的不同,又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如: 

省志。省這一級行政區劃是從元代開始設置的,當時全稱為“行中書省”,簡稱“省”。以省為範圍編修地方志也是從元朝開始的。明代省志大多數稱為“總志”或“通志”,到清代則通稱“通志”。如明朝成化年間纂修的河南省志稱為《河南總志》,明朝嘉靖年間和清朝順治、康熙、雍正年間編的都稱為《河南通志》。明清兩代的湖廣省(包含現在的湖南、湖北兩省),有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編的《湖廣總志》和康熙、雍正年間編的《湖廣通志》。 

府志。如《(成化)杭州府志》(浙江杭州)、《(雍正)撫州府志》(江西撫州)。唐代只有建都的地方才稱為府,宋代漸漸將大的郡升為府,明清兩代的府是省的下一級行政區劃。 

州志。州作為一級行政區劃從東漢末年開始。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種,大多數隸屬於府,稱為散州;一部分直屬於省,稱為直隸州。如山西的代州,管轄的地區大體相當於現在山西的代縣、繁峙、五台、原平四縣,原來是散州,明朝有《(萬歷)代州志》,清雍正年間改為直隸州,乾隆年間修的志書就稱作《直隸代州志》了。 

廳志。如《(光緒)赤溪直隸廳志》(廣東台山)、《(宣統)丹噶爾廳志》(青海湟源)。清代在新開發的地區設廳,也有散廳和直隸廳的區別。散廳隸屬於府;直隸廳隸屬於省。 

縣志。如《(康熙)歷城縣志》(山東歷城)、《(乾隆)萬縣志》(四川萬縣)。我國春秋時代,一些諸侯國就開始在邊境設縣,逐漸發展到內地,後來由秦始皇推行到全國。縣志大約占我國現存地方志的70%。 

鄉鎮志。以低於縣的行政區劃作為記述範圍,有鄉志、鎮志、裏志、村志等。如《(康熙)杏花村志》(安徽貴池)、《(乾隆)真如裏志》(上海嘉定)、《(嘉慶)南翔鎮志》(上海嘉定)、《(民國)曹娥鄉志》(浙江紹興)等。歷代政府發布的修志條例和命令,都只限於要求編修縣以上的志書,從來不曾要求修鄉鎮志,所以,鄉鎮志基本上都是當地的鄉紳或文士私人纂修的。由於不是官書,忌諱和受清規戒律的束縛比較少;由於記述的範圍小,對社會和民風更能體察入微。宋代已有鄉鎮志,到明清時逐漸盛行。 

都邑志。也就是城市志。如《(民國)首都志》(江蘇南京)等。 

此外,還有一些因軍事、民族事務等等特殊需要而劃分的區域,也往往修有志書,如: 

衛所志。衛是明代軍事編制的名稱。明代在軍事要地設衛,每衛5600人。駐在某地就稱為某衛,如建州衛、天津衛等。衛的防地有時可以包括幾個府,有的兼管地方行政。衛志往往由它的長官(指揮使)主修。衛以下設千戶所,每所1200人;百戶所,每所120人,有的所也有志書。 

邊關志。專記邊防要塞的情況。有邊防重鎮的志書,如《(萬歷)延綏鎮志》(陜西榆林地區);有重要關隘的志書,如《(嘉靖)山海關志》。 

土司志。又叫土司司所志。明清兩代,在西北、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由當地頭人世襲的土知州、土知縣、招討使、千戶、百戶等文武官職,管轄本民族地區,這就是土司司所。它的志書,便由土官主修。如前述的《(康熙)卯洞司志》;廣西恩縣境內的白山司,有土司王言紀主修的《(道光)白山司志》等。 

鹽井志。元代開始設官管理鹽井,稱為“提舉”,本來只管鹽務,明清時逐漸兼管當地的民政刑政。鹽井志只見於雲南,如《(康熙)黑鹽井志》、《(乾隆)白鹽井志》。 

這些特殊區域的志書各有特色。邊關志、衛所志著重記述有關軍事的情況,像山川、要塞、兵馬糧秣之類;土司志突出民族事務;鹽井志著重記鹽務。但它們也有和一般州縣志相同的地理沿革、古跡、物產、人物等內容。 

還有一種比較簡略的區域志稱為鄉土志。如《耒陽縣鄉土志》(湖南耒陽)、《永嘉縣鄉土志》(浙江永嘉)等。鄉土志是清朝末年實行“新政”的產物,是按照地方志的體裁,編來給小學堂做教材的,所以十分簡短通俗。現存的鄉土志絕大部分都是清末修的,民國時期也修了少量的鄉土志。 

第三類是專志。專志專門記述某一地區的某一項特定事物。如山志記述山脈。我國各地的名山幾乎都修過志書。水志記述河、湖、塘、泉等,如《通惠河志》、《金沙江志》、杭州有《西湖志》、南京有《莫愁湖志》、濟南有《趵突泉志》等。名勝志記述一地的名勝古跡,如北京的《潭柘寺志》、蘇州的《寒山寺志》、《滄浪亭志》、江西的《白鹿洞書院志》、山東曲阜的孔子故裏有《闕裏志》、岳飛的故鄉河南湯陰有《精忠岳廟志》、河南南陽諸葛亮故居有《臥龍崗志》,等等。風土志記述一地的風俗、民情、特產;金石志記述當地的銅器、碑刻等文物;經籍志或藝文志專介紹當地人的著作;人物志專門記述當地著名人物。總之,專志的數量和品種都十分可觀,而且往往不止修過一次。僅清代就修過十幾種《西湖志》。 

專志的體裁和一般志書差不多,大多也是橫分為若幹門類,方方面面的資料很齊全。例如《(康熙)趵突泉志》分上下兩卷,上卷為沿革、古跡、災異、人物、仙跡、幽怪、傳聞等類;下卷為藝文、碑版、額聯等類。《(雍正)西湖志》48卷,分為水利、名勝、山水、堤塘、橋梁、園亭、寺觀、古跡、名賢、物產、冢墓、碑碣、書畫、藝文等30門。專志是全國總志或地區志取材的重要來源。有的時候,專志就是地區志中某個分志的單行本或增補本。例如,朱一新負責編《(光緒)順天府志》(北京)中的“坊巷志”;他白天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訪問居民,晚上翻檢古書,輯錄明清兩代北京街巷胡同的名稱演變、掌故傳說,材料非常充實。編完《順天府志》後,他把這部分材料再加整理,作為專志單行出版,名為《京師坊巷志稿》。又如1944年出版的《黃帝陵廟志》(黎錦熙纂),就是《(民國)中部縣志》(陜西黃陵縣)第21卷的單行本。可見,盡管專志不是一個地區各方面情況的綜合記述,它仍是地方志家族中不可分離的成員。 

整個地方志家族猶如一棵大樹,全國總志和地區志是它的主幹,其中總志、省志記事簡明扼要,便於統觀全局;越是基層的方志,記事愈加詳細,它們互相配合,疏密有致,而千姿百態的專志是它的綠葉柔枝,把這棵大樹襯托得更加婆娑多姿。地方志一類著作並非中國獨有,但是說到歷史之久,卷帙之多,內容之全面詳盡,描述地域之廣闊,品類之齊全,應該說中國地方志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Views: 8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