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念·詩學與詩作之間──我的經驗(2)

梁宗岱是20年代後期重要的象徵派詩人,他象徵主義的詩論集中體現在30年代出版的兩部評論專著《詩與真》、《詩與真二集》,和臧克家一樣,梁宗岱也是一位結合詩學理論與創作的詩人。

朱光潛的詩論可能是台灣學界比較熟悉的,他的兩本《詩論》分別由台灣開明書店和正中書局在1958年及1962年出版,開明版由九篇文章組成,正中版則是他在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授課的講稿,這兩本詩論或論詩的起源,或論詩畫之別,或論詩的主觀與客觀,並非專就新詩而發,但對新詩作者仍有參考價值。

艾青是另一位創作與詩論具豐的作家,30年代末期,他寫下了諸如〈詩的散文美〉、〈詩與時代〉等文,於1941年出版為《詩論》一書,後來又把40年代的文章〈我怎樣寫詩的〉,50年代的〈談詩〉,70年代的〈我對新詩的要求〉,80年代的〈與青年詩人談詩〉、〈從朦朧詩談起〉等文加入,於1980年及1995年分別再版,統括了艾青一生詩學主張的變遷。

馮文炳(廢名)除了小說著名之外,也是一位詩論家,和梁宗岱、艾青一樣,他的新詩專論是新詩運動的拓荒著作。1937年,他在北京大學講授新詩,寫成講義12章,抗戰勝利後,又續成4章。這些講義先後出版為《談新詩》一書。

馮氏在30年代有鑑於現代派詩人的新詩流於虛無、感傷之病,所以強調新詩要有內容,也就是要「詩意充足」,不可缺乏情感。至於形式,則主張不拘格律平仄的自由詩,因此對於聞一多等人的格律派不以為然,但抗戰勝利後,他修正了對新詩格律的看法,重新肯定徐志摩等人詩體「絕不可埋沒」。

李廣田在30年代前後開始創作新詩,後來和卞之琳、何其芳在1936年合出了新詩集《漢園集》,他在詩學專著《詩的藝術》中,傳達了內容與形式並重的詩學理論,認為美的思想必須由美的形式才表現的好,但形式也可以反作用於內容,好的形式賦予作品深度和精神,使作品禁得起咀嚼(〈論詩的內容與形式〉)。

九葉詩人之一的唐湜是50年代之前留給我們詩學專著的另一位詩人,他的新詩論文集為《意度集》,展現了他深受西方現代派詩論影響的詩學主張,但也注重詩歌要反映現實。他認為:反映現實並不意味照搬現實,而是要對現實作超越,要超越現實則要淨化情感,藉著鮮明的具體意象來抒寫感情。

通過回顧早期新詩發展的詩學論著,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現代詩的許多爭辯或問題,都曾出現在前行代的筆下,但是由於時空的斷層,這些經驗並未能傳承給50年代以後台灣年輕一輩的詩人,就如同日領時期的30年代,楊熾昌及「風車詩社」倡導的超現實主義,並未能給5、60年代「創世紀詩社」的洛夫等人以養分,當然這是因為語言的斷層,而非空間的阻隔。


二、台灣詩學著述的示范


一位詩人的成長,除了早期模仿成名詩人,琢磨自己的詩風之外,詩學論著的養分不可或缺,詩學中的本體論讓詩人注意到詩歌的本質,區分詩與非詩;詩學的方法論讓詩人注意到寫詩的技巧、修辭、篇章結構、意象思維、音韻格律以及如何鑑賞詩歌的問題;詩學的目的論使詩人意識到詩和人生、社會現實、讀者反應的相互關係。

只有詩的閱讀與創作,詩人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詩雖有別才,非關學識,但詩也是非積學無以為功,古今大詩人往往也是大學者。讀了無數新詩創作演練一類的書也許成不了詩人,但這類詩學著述卻使有天分的詩人觸類旁通。

詩史、詩論的書籍也無法使當代詩人擺脫前人影響,自成一家,但卻可使當代詩人瞭解那些內容和形式是前人已實驗過的,避開那些實驗失敗的嘗試,對於詩人鑑賞、創作能力的養成,無疑是重要的。也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個人肯定許多台灣新詩人在詩學建構上的努力及詩學著作的重要性。

50年代以來,台灣新詩的論著,展現在詩刊的評論文章、詩集的序跋、學院學報的論文、學術研討會的論文、詩論家的專著及詩學刊物的單篇論文之中,范圍廣袤,非本文所可評論,因此,我只能就我寫詩過程中如何從詩學中吸收養分,形塑我的詩觀和詩作略抒淺見。

大學二年級時,我開始接觸現代詩,最喜讀余光中、鄭愁予的詩集,也嘗試寫詩,那時買到普天出版社出版的覃子豪《詩的表現方法》,這可能是六十年代少數細論詩歌創作方法的詩學論著之一,我在覃子豪過世(1963)十二年之後初次閱讀此書,仍深刻感受到其金針度與人的苦心。

覃子豪於1947年到台灣後,孜孜不倦於新詩的播種工作,除創辦詩歌訓練班、藍星詩刊外,亦復寫了不少詩歌評論文章,結集為《詩的解剖》、《論現代詩》、《詩的創作與欣賞》、《世界名詩欣賞》、《詩簡》等書,《詩的表現方法》分為兩篇,第一篇是〈抒情詩及其創作方法〉,下分六章,分別是抒情詩的認識、詩人的修養、生活的體驗、學習的方法、怎樣培養詩的產生、寫詩時幾個重要原則;第二篇是〈詩的表現方法〉,分為四章:表現的基本方法、形象和意境的創造、各派表現方法之研究、創作評價。

今天看來,這本書大都是泛論性質,所談的創作方法有些是文學創作所共通,不專是詩歌如此,但他談到節奏的一節,認為節奏要形於無形,每一行詩中音組均衡、頓挫適宜,以簡約的語言呼應自然的呼吸。這一段文字啟發了我對新詩節奏的認知,讓中文系的我不在耽溺於古典詩的韻律。

Views: 9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