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學靈《中衛文化縱橫》文化概論(18)

高廟坐北朝南,儒、釋、道“三教”合一。主要建築位於一條中軸線上,層層疊疊,依次增高,輔助建築位於兩側,均衡對稱。建築物之主與輔之間飛橋相連,極富變化,在僅2000余平方米高臺之上,建有300余間九脊歇山、四角攢尖、十字歇山、將軍盔頂等各種類型、不同風格的殿堂齋房。整個建築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翹、曲廊有致而聞名遐邇。高廟被國務院確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被載人巨型珍本《中華佛教二千年》典籍。

登臨高廟,云蒸霞蔚;極目云天,潑黛浮藍。大漠綠洲、黃河長城盡收眼底,瀚海駝鈴、香巖佛音深沈悅耳,令人嘆為觀止。

新鼓樓中衛市區曾有鼓樓兩處,分別坐落於東西大街。西街為舊鼓樓,為元代由西城門改建,上有黑底白字匾“月軍褰來賓”。後因阻礙交通,於20世紀60年代初拆除。東街為新鼓樓,即現在的鼓樓,系市區頗有價值之地標性建築物,被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代馬鑒《續事始·鼓樓》、清顧張思《土風錄四·鼓樓》《重修滑縣誌》等,都有類似的記載:北齊交州刺史李崇,以地多盜,乃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處雙槌亂擊為警,四方諸村同時擊鼓相應,頃刻間聲布百里之內。其中險要,悉有伏人,盜竊始發,便爾擒送。以後各州縣相次推行,自崇始也。又其於城隅上者,亦為報時之用。

新鼓樓位居市區中心地帶,始建於明朝崇禎四年(1631年)。清朝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 農歷七月十四日廟會不慎失火焚毀,僅存基址。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縣艾椿年率典史沈垣與當地士紳一道捐資重建,翌年建成。新中國成立以來,地方人民政府於1955年撥專款包磚修整;1984年將新鼓樓列作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992年、1997年、2005年、2011年又先後5次撥專款粉飾彩繪,使其面貌一新。是樓,底基呈長方形,南北長為22.4米,東西寬為16.65米,基座正中為“十”字形門洞,高3.75米,分別通四面街道。四門洞交匯為中心穹隆頂,正中有八卦藻井,八卦圖周圍懸木雕八仙像,4個角嵌有石雕龍首,昂然相對。基座四面門額上有牌匾,按方位反映中衛地理形勝,東曰“鎖扼青銅”,南曰“對峙香巖”,西曰“爽挹沙山”,北曰“控制邊夷”。北邊匾額於1984年修葺時,遵循文物保護原則,改為“控制邊陲”。現存門額題字系何家璘手書。

鼓樓通高22米,重樓3層,為四面八方一體式樓型,樓之西南角有一小門可通達樓基上部。基座之上正中為三重檐十字形歇山頂的主樓,每面3開間,3層3檐,每層有12翹角,最上層四面有現景回廊。樓基四角建有小型配樓4座,其內壁刻有始建重建背景、時間、經過及有關事項。樓頂正中豎壘黑色陶球6顆,四周置蟠龍,組成群龍戲珠畫面,但從不同角度看均為二龍戲珠。各層之上原有塑像,1951年被拆毀。1992年10月維修復原,上層塑魁星,中層塑文昌,下層四面塑雷祖、財神、火帝真君和觀世音菩薩。

登樓遠眺,但見煙波浩渺,風光旖旎,山川風物盡收眼底。遊人至此,莫不駐足仰首,嘆為壯觀,萬千景象激蕩胸懷。

老君臺位於常樂鎮境內的興隆山上,三面環山,一臺獨立,巒曠臺幽,素為寧夏最大道教聖地。老君臺古稱“興隆山老君臺全真觀”,20世紀90年代初恢復重建時,因將臨近的“太清山宏佛寺”一並納人,按原址原貌重修,故將老君臺、宏佛寺合名為“太清山老君臺全真觀”。

老君臺具體創建年代失考。據《乾隆中衛縣誌》記載老君臺山,在古水東,三面山相環抱,舊有老君廟,故云。”古水,即今常樂鎮冰溝。地方誌書中對老君臺是這樣描述的:“參差觀宇白云隈,翠繞千巖抱野臺。柱下元言何處貯,洞中丹竈幾時開。古碑字斷沈蒼蘚,野鶴情閑倚碧苔。欲向函關瞻紫氣,先從此地問蓬萊。”從“古碑字斷沈蒼蘚”詩句中,可以看出創建年代之久遠。1990年重修時,從舊址地基下挖出八卦形擺放的漢唐古幣500余枚,或可證實“漢建唐修”之說。

老君臺自創建以來,屢遭兵燹火焚地震風侵之災,殿宇毀壞,文物流損。“文化大革命”時期,廟宇建築連同觀外古塔毀於一旦,成為廢墟。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經地方人民政府批準,當地群眾自發募資捐物,修補臺址,復建觀院,至90年代初,主體建築拔起於山巔平臺,再現道觀昔日之風采。


老君臺主體建築以南天門、太白殿、中樓、三清殿(正殿)為中軸線,兩相對稱,左右逢源,氣勢雄偉,渾然一體。由東而人,東山門書“全真觀”三個大字,山門聯語:“東魯聖人投向吾門問至道;西域佛子曾來我處悟真空。”過東山門南行即為南天門(正門),為圓穹磚石築成,象征天圓地方。進了南天門,首先映人眼簾的是太白殿,巍然而立。太白殿兩側東為文樓、西為武樓。過中樓即人三清殿,殿內壁畫為老子八十一化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正殿殿門有一聯:

一本宇宙觀,奠定華夏傳統直覺思維方式,認識昭千秋,九州士子深山幽壑訪公廟;

兩篇道德論,闡明天地萬物起源變化原理,聞中外四海,八方遊客白云清風探君臺。

與大殿相對的中樓底層為斗姆閣,中樓上層北為觀音樓,南為玉皇閣,中樓兩側為東西祠堂和東西配殿。觀院的最北端為9間配殿,中間為五老殿,東邊為三姆殿,西邊為三官殿,中間大殿被映襯得更加雄偉壯觀。

老君臺於1991年被批準為道教活動場所,現已成為中衛市“寺廟文化旅遊線”上重要景點,每年接待遊客5萬多人次。登臺四顧,東有丹霞似火,紫氣朝來;西顧鐵龍越沙,白馬拉韁;南見峰巒起伏,溝壑如削;北憑炭山夜照,阡陌如織。現有詩贊曰:“中衛名勝太清山,奇峰如屏秀可餐。青焰繚繞炭山洞,紫氣飄指老君臺。遙望沙坡飛龍速,俯瞰黃河艇筏繁。最喜牧群漫山出,更有耕機動地來。”

羚羊寺坐落於中衛市沙坡頭區宣和鎮羚羊村南的一個月牙形山畔。傳說,羚羊曾在此戲鬧抵角。古籍記載山有羚羊古洞,深不可測,此寺便以此而得名。“羚羊夕照”是明代中衛十景之一,清代更名為“羚羊松風”,位列中衛十二景之內。

Views: 9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