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白話版《摩羅詩力說》13

他的父親也異常震驚,便叫他回校認罪,但是雪萊不肯,于是被逐出家門。世界雖大,可是連故鄉也不能回去了。他於是到了倫敦,那時他才十八歲,卻以獨立在天地之間,斷絕一切歡樂,不得不同社會作戰了。後來他認識了葛德文(W. Godwin),讀到他的著作,從此他的博愛精神更為發揚了。第二年,他到愛爾蘭,號召愛爾蘭人起來,在政治和宗教方面都想進行政革,但是終於沒有成功。到了一八一五年,他的詩篇《阿拉斯特》(Alastor)才出版問世。詩中描述一個抱著理想的人,追求美好的東西,而到處找不到,最後死在曠野之中,這很像他自己的寫照。

第二年,在瑞士,認識了拜倫。拜倫對他十分稱贊,說他像獅子似的矯捷;又很欣賞他的詩,但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人注意到他。再一年,他寫成《伊斯蘭的起義》(The Revolt of Islam)。雪萊一生的抱負,大都抒寫在這里面了。詩篇中的英雄,名叫萊昂,他以熱烈的心胸,雄辯的才能,使他的祖國人民覺醒起來;他鼓吹自由,反對壓迫。但是,正義的事業終於失敗了,而壓迫的勢力卻得到勝利,萊昂便這樣為正義而死了。這篇詩的內容,有著無限的希望和信仰,以及無窮的熱愛。萊昂頑強地追求而不放棄,但終於犧牲了。萊昂實際上就是啟示詩人的先覺者,也就是雪萊自己的化生。

至於他的傑作,特別表現在詩劇方面,最偉大的作品有兩種:一是《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一是《欽契》(The Cenci)。前者的故事出自希臘神話,它的主題同拜倫的《該隱》很相近。這詩把普羅米修斯作為人類精神的化身。普羅米修斯為了博愛、正義和自由,不怕艱苦,竭力反抗壓迫著主神丘比特;把天上火種偷來送給人間,因此被囚禁在山頂上,兇猛的老鷹每天啄食他的肉。但是他始終不屈服,竟把丘比特嚇退了。普羅米修斯於是追求女子阿細亞,得到了他的愛情,故事就結束了。阿細亞,就是理想的化身。

《欽契》這一篇故事來自意大利,描述女子欽契的父親非常暴虐殘忍,無惡不作,欽契最後把他殺死了。後來,她和她的後母以及兄弟,一起在集市上被絞殺了。評論者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但是像這樣不平常的事情,世界上不是沒有的。就拿我們中國的《春秋》來說吧,那是聖人親手編撰的,其中像樣這樣一類的事情就有好多起,而且大都是直截了當地寫下來,未加掩飾。為什麽我們單單對於雪萊的作品,卻要符合大家,一起加以責難呢?上面所說的兩篇創作,詩人都是用全部力量來抒寫的,他自己曾經說過:「我的詩是為大眾而創作的,讀者將會很多。」

他又說:「這是可以在劇場上演的。」但史詩劇完成後,實際上不是這樣。社會輿論一位不值一讀,演員們也認為不能上演。雪萊是為了反抗虛偽腐朽的習俗而寫詩的,而他的詩篇也就因此受到虛偽腐朽的習俗的摧殘。這是十九世紀前期那些精神界的戰士之所以大都為了正義而同歸於盡的原因吧。雖然這樣,舊時代已經過去了。至於雪萊的真正的價值,卻到了今天才大為顯著了。在革新的潮流之中,這一流派,是最大的。

葛德文著作的發表,是這個流派的開端,再加上詩人雪萊的聲音,就越發深入人心。從此那正義、自由、真理、乃至博愛和希望等觀念,都醞釀成熟了。有的稱為萊昂,有的化為普羅米修斯,或者成為伊斯蘭的勇士,一一在人們面前出現,同陳舊的習俗相對立;革新與破壞,毫不妥協。陳腐的習俗既已破除了,還有什麽東西存在著呢?那只有改革的新精神了。十九世紀的新的轉機確實依靠這一精神,彭斯倡導與前,拜倫和雪萊續於其後,攻擊著,排斥著,人們因此感到驚慌了。

在這種驚慌的狀態之中,也就推動社會的改革了。所以世界上那些反對破壞,而給破壞著加上種種惡名的人們,只是見到一點而沒有全面理解罷了。如果考察了他們的真實情況,那麽就可知道光明和希望卻是潛伏在破壞之中。醜惡的東西都摧毀了,這對於大眾有什麽害處呢?所謂「破壞」的罪名,只可從頑固不化的牧師口中說出來,決不可出於廣大群眾之口。如果他們能聽到這些呼聲,那麽「破壞」這件事更加寶貴了。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