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筱渝*湯皇珍行動藝術的創作形式: 以《我去旅行》系列為例(12)

陸、結論

秉持卡繆存在主義反抗思想的湯皇珍,在二十幾年的創作生涯,不斷對內審視並對外探索人類存在的形式及意義。她以希臘神話的人物薛西弗斯推石的無盡苦役,透過行動藝術為日常物質生活例行的重複行為(routine), 賦予一種獨特而不可回溯的「當下」意義。

她自1991年在法國舉行的首次個展〈418筆畫〉以來便以一種看似持續單調、重複的行為——以白色顏料一筆一劃不斷塗滿展覽期間法國發行的報紙世界報(Le  Monde),「將報紙這樣大量印製行銷、日常公眾的物質體,轉化成畫者能量的精神體」(湯皇珍,1991,頁78)——這種將物質轉化為精神的思維,其實才是湯皇珍創作一貫秉持的中心旨趣。在歷時十餘年的計畫《我去旅行》與近作〈尤里西斯機器〉中,更能凸顯湯皇珍對內在精神性的追求。


為了對《我去旅行》
系列能有更完整的創作脈絡可循,筆者茲將十件計畫依序簡述如下:


在〈旅行一/北京之行〉一作中, 湯皇珍本人並未親自蒞臨展場,而是委託策展人攜帶她的計劃書前往。這是一場假託作品前往的虛妄之旅,一趟「沒有真『行』的『北京之行』,以
『故意缺席』來張望『鄉愁』與『親見』之間不能忍受的驚慌。」(湯皇珍, 1999)

身為外省第二代,她除了以該作品隱喻「臺北」與「北京」之間的漸行漸遠,也選擇以缺席的方式,來面對因鄉愁而生的失落和惆悵。作品〈旅行二/我去旅行了〉分成兩個部分:

一、先是在臺北環亞百貨AVEDA專櫃,安裝好一組視訊電話系統提供觀眾撥打。

電話一旦接通,電視螢幕播送出事先錄製好的畫面,出現湯皇珍對著鏡頭依環島順序無聲地唸出數個臺灣地名。


二、藝術家本人則先後到達臺中、高雄及臺東等地的展覽現場接應電話。對「溝通,其實就是一種旅行」的湯皇珍來說,探索未知事物也是旅行的一種,這是為何她刻意在螢幕前
「無聲地」唸出地圖上的地名,欲藉此激發觀眾對未知或已知地域的想像或回憶,如同正在經歷一次旅行;而視訊畫面與電話對話無法同步的落差,也象徵一場人與人溝通的迂迴之旅。


西元2000年,〈旅行三/千禧伊通逍遙遊〉邀請觀眾進入「伊通公園」的展場。觀眾在參加抽獎遊戲活動並依照遊戲規則撕開籤紙後,牆壁會浮現臺灣地圖或是湯皇珍在〈旅行二〉日記的斷簡殘篇,以及中獎的指示等一連串事件,來進行此趟看似有目標實則無終點的漫遊。

事實上,這場千禧年的摸彩遊戲,其實是藝術家設定好的一趟「旅行」,讓參與者透過物件間接與藝術家進行一場相遇之旅。

而〈旅行四/旅者‧峇里〉可說是湯皇珍最早具有劇場形式的一場行動藝術。六名臺東劇團演員在臺東琵琶湖海邊搬動石頭、如日常生活動作般行進、以接力、重複、倒述的方式唸出台詞與發出聲音。

然而,台詞的意義在反覆、跳躍、複聲的陳述過程中逐漸破碎、解構,因而失去原本的文意脈絡。這件作品的旅行意義在於:「我們並不試圖改變人的裸露,只是邀請你來思索
──有敘事、有台詞、有人物的劇場與有意無意的語言聲音、有演無演的動作行為短兵相接的交會,一如旅行; 當我們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所有你的過往經驗、脾性,你的大腦皮層, 你的身體開始遊盪與行走。一如旅行。」(湯皇珍,2001)。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