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1

理性認知與情感感動的互動還在於,想像力的自由活動似乎是獨立的,它創造諸種意象,但在實際的審美經驗中,理性會對想像力有所引導與約束。約束想像力的,一方面是對審美對象的肉身式的體驗和某種經驗記憶;另一方面,是理性認知對想像力所創造的意象的選擇,從胡思亂想中選擇閃現著意義與價值的部分,選擇那些「合情合理」的部分,進而從理性理念的角度對想像力創造出的意象展開合目的性的反思判斷。

雖然情感感動呈現為肉身經驗,但它包含著某種合目的性,它被日常情感經驗的一般性與普遍性所約束,有「常情」或者「人情」在;它也被「理」所引導著與約束著,即便是由感動釋放出的想像力的自由,都被理性認知賦予了合目的性,這就意味著,在情感感動和理性認知之間,有一種交互性:情感引起並推動認知,認知把情感感動意義化、價值化,並對情感感動進行反思判斷。

在審美的三種展開路徑之中,既包含著諸認識能力的自由游戲,又呈現出諸契機之間的交互影響,因而,審美是包含著自由選擇的,在審美統攝之後它如何展開,這不可預料,在發生過程中,究竟會經歷什麼,這同樣不可預料。如果某物偶然讓我們感動了,這是一次反應,而這個反應究竟會引起想像力的自由游戲,還是引起沉思,還是引起對對象的再次直觀,這都只能交給自由意志去掌控——審美有認知的機制,但沒有認知的規律。問題是,在這場自由游戲之後,審美更有沒有更進一步的狀態?

有!——交感反思愉悅。

七、審美的實現:

交感反思愉悅與審美的獨特性

審美在從三個路徑展開之後,通常會獲得形式愉悅;或情感感動所帶來的愉悅;或者認知愉悅,三種愉悅必得其一,也可以相互共鳴,但這還不是審美的最終形態。感性直觀、情感體驗和理性認知這三者都不是審美專屬的,其他人類活動也會經歷這個過程,審美的獨特性與規定性在於,審美最終會在一種交感反思愉悅的狀態中實現自己的自律性。

在審美中有這樣一個現象:某物讓審美者覺得很好看,他一定會去追問為什麼;某物讓人感動,被感動者也禁不住會問為什麼;一次認知愉悅發生了,人們還是會追問愉悅發生的原因——心靈獲得了愉悅,但心靈會繼續追問:為什麼會發生愉悅?這個現象說明,有一種對「愉悅」的反思發生了,而反思還會再獲得愉悅,即反思愉悅,這個「反思愉悅」是審美的專屬領域和最終實現。但反思愉悅是一個複雜的現象,更確切地說,審美最終實現於,或者說審美的最高狀態,是「交感反思愉悅」的獲得。

交感反思判斷源於反思判斷,反思判斷就其起源來說,是合目的性判斷的一種,是合目的性思維的必然結果,它的內容是相對廣泛的,具體來說:反思的具體的內容是去判斷概念和認識之間的:相同性、差異性、一致性和沖突性,以及可規定的和規定的「關係」(質料與形式的關係)。這是康德對先驗反思的任務的分析,近代以來人們對於反思的認識,還有這樣一個維度:「反思」是回顧與追問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的正當性,也是對我們自身狀態與自身行為的正當性的回顧與追問——「回顧」的目的是為了「檢驗」過程的正當性,而追問是要確證前提的正確性與結論的合理性。

基於以上幾個層次的內涵,當我們說「反思判斷」時,既是對對象的主觀合目的性的判斷,也是對諸對象間的、主體與客體間的、主體間的「關係」的認識,也是對主體的認知與行為的正當性的回顧與檢驗。這三種反思行為,都可以獲得愉悅。按照康德對先驗愉悅之說法,當我們在判斷中獲得一致性,就會產生愉悅,那麼以此推論,當我們在反思判斷中達到了目的時,也應當產生愉悅。這種愉悅,康德稱之為「反思的愉悅」——來源於反思判斷的愉悅,在純粹鑑賞判斷這一反思判斷中,我們獲得的是「單純反思的愉悅」,他的原話是:

反之,對美的愉快卻既不是享受的愉快,也不是某種合法則的行動的愉快,又還不是根據理念作玄想靜觀的愉快,而是單純反思的愉快。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