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100)

第二十二章·拉丁美洲(1900-1962)(4)

波多黎各

在這個美國殖民地,觀眾人次相對而言要高些(每年每人平均購票九張)。1950年之后,由維拉德·范戴克創立的一個傑出的紀錄學派在那里頗有發展,范戴克本人是個導演,分別於1939年與1948年在紐約拍了《城市》和《攝影師》兩部影片。在波多黎各成功的影片中有:范戴克的《白蹄馬》、阿米爾卡·蒂拉多的《橋》和《山里的聲音》、奧斯卡·托萊斯的《桎梏》、B.多寧格的《謙虛的人》、路易斯·梅索內特的《我是萊翁的胡安·彭斯》。另一方面,為旅居美國的波多黎各人攝制的商業性影片也相當發達。


委內瑞拉


戰后十年,電影企業在這個國家有了令人注目的發展。放映35毫米影片的電影院數目幾乎增加了三倍(1954年達到575家),觀眾人次平均每年每人購票7張(全國人口為550萬人),達到了歐洲的水平。有兩個重要的放映網(1951年合併)控制著全國近百家較大的電影院。

委內瑞拉製片業是在有聲片初期,由各界人士(包括作家羅慕洛·加列戈斯1創建的「阿維拉影片公司」真正開始的。

這家公司在1930年至1944年間每年生產一二部影片,到大戰將結束時,它被一家新公司——波立瓦爾影片公司所收買,后者建立了一家現代化的製片廠,正如另一製片公司——亞特拉斯影片公司一樣。

1羅慕洛·加列戈斯(1884—1969):委內瑞拉小說家、政治家,曾在1948年擔任過幾個月的共和國總統。——譯者。


波立瓦爾公司經歷了大戰期間連續性的危機之后恢復了影片生產,它從布宜諾斯艾利斯請來了C.H.克利斯登森,他拍攝的第一部影片《裸體天使》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這位阿根廷人在委內瑞拉接著導演了《遊艇伊莎貝爾今晚歸航》,也獲得十分可貴的成功。這部拍得很美的影片是根據吉列爾莫·梅內塞斯的一部情節曲折的小說改編的,以一個漁村為外景,地方色彩在片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在這方面,我們還可以指出由墨西哥人維克多·烏魯丘亞導演的《荒野燈光》
(1953年攝制)。

波立瓦爾影片公司到1954年停止一切影片生產。它的競爭者,設在加拉加斯的梯烏納影片公司也瀕臨破產的境地。但該公司的創辦人馬努埃爾·斯科洛把它挽救過來,在1956年生產了三部影片。

然而,委內瑞拉第一部有國際水平的影片卻是由獨立製片人生產的。這部影片的女導演瑪爾戈特·貝納塞拉芙於1953年開始拍片,攝制了一部奇特而引人入勝的紀錄片《雷維隆》,紀念委內瑞拉一位著名的畫家。她在1959年又導演了《阿拉亞》這部長故事片,描寫在一片閃閃發亮的可怕的鹽田中工人們的艱辛勞動。我們還應該提到青年導演羅曼·查爾沃德的影片《少年殺人犯》。

從1958年開始,政府保證給予電影業以支持,因為電影業似乎並未從好萊塢的商業衰落中獲得多大利益。而這種商業衰落在委內瑞拉,正如在整個拉丁美洲一樣,是十分明顯的。


秘魯


這個印加人的國家在1954年只有243家影院,人口為
900萬,而首都利馬卻有兩三家製片廠,它那十分現代化的「電影城」是在1948年建立的。

秘魯和智利一樣,在二次大戰期間電影業都得到長足的發展,每年影片產量曾達到6部。但是,影片生產到1945年就幾乎中斷,直到后來貝爾納多·羅加·雷伊在一家臨時搭建起來的製片廠里攝制《臉上有雀斑的女人》一片時,才開始恢復起來。

在拉丁美洲各國中,秘魯是印第安風俗與文化在日常生活與民間藝術中得到最直接反映的一個國家,它不像墨西哥那樣時常受到旅遊業的影響。這種情況使得秘魯在1960年前后產生一種印加電影,對這種電影我們將在后面另行敘述。


厄瓜多爾


這個國家攝制的第一部有聲片《他們在瓜亞基爾相識》於1950年獲得空前的商業成功,似乎從這時開始,厄瓜多爾每年攝制一二部影片。電影放映業從1950年起發展很快,而在此以前,觀眾人次連平均每人每年購票三張都達不到(全國有人口350萬)。


玻利維亞


在1954年,該國只有60家電影院,總共3
個座位,而全國人口是300萬(其中80%為文盲),一半的居民操印第安語,不懂西班牙語。觀眾人次是否達到每年每人平均購票一張,還未能確定。我們不知道該國是否拍過長故事片,也不知道年輕的玻利維亞人豪爾赫·魯伊斯是不是一個傑出的紀錄片製作家。


哥倫比亞


該國在1920年前后就拍攝最初的幾部長片,而根據某些說法,有一個時期這個國家的影片生產在產量方面甚至超過墨西哥與阿根廷。從1940年到1950年哥倫比亞共攝制了10來部有聲影片。

阿爾方索·羅貝茲總統的政府當時頒布過一項保護電影業的法令(在大部分西班牙語共和國家中都有此種法令),但是很快就應美國大使的要求而被撤消。觀眾人次在1957年還未達到平均每人購票4張,不過電影院的數目卻由250家增至641家(1954年),放映的節目多為墨西哥和阿根廷影片。1964年,哥倫比亞可能生產了10來部長片,對這些影片,我們還沒有任何資料。


烏拉圭


烏拉圭由於電影觀眾人次與銀幕密度都相當高,所以成為一個在電影藝術方面有許多愛好者的國家,每年在埃斯特角舉辦電影節,在蒙得維的亞舉辦紀錄片與實驗影片的電影節。該國在短片方面作了一些頗令人感興趣的努力,如恩利柯·格拉斯拍攝的《阿蒂加斯》、《人民自由的捍衛者》和根據拉斐爾·阿爾維蒂和瑪麗亞—戴萊薩·列翁寫的劇本拍攝的先鋒派影片《被拍賣的孤兒》。

儘管在蒙得維的亞有一個製片廠,但由於全國人口太少(250萬人),使它不能經常生產影片。影片產量每年從未超過兩部,質量都很一般,只有幾部紀錄片與實驗性影片是例外。我們要指出的有1947年根據皮蘭德婁原作改編的那部《聽君擺佈》(由一個阿根廷人導演)和1952年攝制的《偷夢的賊》,后一部影片是一部由庫爾特·蘭德導演的輕鬆喜劇片,故事情節是在烏拉圭種葡萄的農民中展開的。


巴拉圭


在這個150萬人口的小國里,只有30家電影院,其中近十家還是露天的。可是在1957年卻完成了巴拉圭的第一部大型故事片《林中風暴》,描寫一個森林企業中的罷工事件。雖然有幾個場景拍得很成功,但就整部影片來說,質量不高,而且影片的劇情抄襲了《血的河流》一片的情節。這部影片中只有群眾演員和外景是巴拉圭的,實際上這是一部阿根廷影片,導演與主演均由演員阿爾曼多·博擔任。


巴西


巴西電影在1925年至1935年間曾在藝術上有引人注目的發展。電影企業早在1900年后就以十分分散的方式開始興起。在這個南美洲大陸上幅員最大的國家里,製片中心散佈各地,不僅在里約熱內盧、聖保羅有製片廠,而且在累西腓、貝洛奧里藏特、阿雷格里港、巴西利亞,米納斯吉拉斯州和南里奧格朗德州的各城市里也有製片廠。

弗蘭塞斯科·桑托斯在1913年攝制了第一部重要的長片《巴尼奧斯的犯罪》,把發生在皮洛塔斯城這個大牲畜市場的一樁社會新聞搬上了銀幕。在聖保羅州,富於企業心的弗蘭塞斯科·西拉多爾從1910年起就一連建立了150家影院。拍攝故事片的先驅者有安東尼奧·萊亞爾(曾在1903年左右攝制第一部新聞片)、卡佩拉羅(1916年攝制《瓜拉尼人》)、何塞·梅迪納(1919年攝制《上帝的懲罰》),尤其是那位演員、導演兼製片人的路易斯·德·巴羅斯(1915年攝制《死或生》)。

第一個電影俱樂部於1925年在聖保羅創立,同時在里約熱內盧,佩德羅·利馬在《電影—藝術》雜志上提出「應該看所有的巴西影片」這句口號。此時出現了一位很有天才的人物,即溫貝托·莫羅。這個熱中於美國電影的自學者是從拍攝一部7.5毫米的西部片《瓦拉達奧火山口》(1926年攝制,由他的親屬演出)開始他的導演生活的。他的一些好友邀他到離貝洛奧里藏特不遠的卡塔加斯去定居,在那里,他和攝影師埃德加爾·布拉齊爾合作拍攝了兩部影片:《灰下火》(1928年)和《礦工血》(1929年)。在那些平庸的浮華劇里,莫羅表現出一種罕有的獨創性和一種強烈的力量,這在他對自然景色與人物內心的敏感上、蒙太奇的手法上和塑造演員的性格上都可以看到。1933年他攝制了他的傑作《兇惡的人》,這部影片可以和電影中那些大膽的嘗試相提並論。

在后期的無聲片中還可以舉出A.小馬格斯攝制的《女奴伊索拉》(1929年攝制),E.J.克里甘的《啟示》(1929年攝制)以及為電影明星卡門·桑托斯攝制的幾部影片,如1925年的《肉體》,1924年的《為愛而受苦》。

應該把《聖保羅,一個都市的交響樂》一片(1929年攝制)同歐洲的先鋒派聯繫起來,因為克梅尼和盧斯梯格在製作這部影片時深受羅特曼的影響。1930年攝制的《限界》一片也是如此。在該片中,年僅18歲的馬里奧·彼索托就顯露出不同凡響的天資,這部很受愛森斯坦與普多夫金讚賞的影片是由埃德加爾·布拉齊爾攝影、卡門·桑托斯主演的。

有聲片的流行刺激著影片生產,可是每年產量從未超過10部,這是因為好萊塢控制著上映節目的90%的緣故。老導演路易斯·德·巴羅斯拍了幾部影片,溫貝托·莫羅則攝制了《婦女城》(1936年)、《巴西的發現》(1936年)、《我的情史》(1935年由卡門·桑托斯主演)。此外還應該提到那些歷時短暫的成功作品,它們是演員兼作家的梅斯基丁哈導演的《幸福在何處?》(1939年)、尚卡·德·加爾西亞導演的《純潔》(1940年)、O.G.門德斯導演的《女人》(1932年)和奧德瓦爾多·維安導演的有很多優點的《綢娃娃》(1935年)。

但到1935年之后,巴西的製片業又趨衰落,只依照美國人華萊士·唐奈的樣式,拍攝一些專為里約熱內盧的狂歡節提供歌曲的影片,如《哈羅,哈羅,巴西》或是《哈羅,哈羅,狂歡節》(兩片攝於1935—1936年)。主演這類音樂片的明星卡門·米蘭達不久就被好萊塢所僱用,后者的競爭使巴西的影片生產幾乎降到了零。

1941年巴西的影片產量跌到只有一部。路易斯·塞維里亞諾·小里貝羅壟斷著巴西的電影院與發行網(聖保羅地區則由他和塞拉多爾共同把持)。在大戰期間,他創立「亞特蘭梯德製片公司」,莫阿西爾·費納隆和何塞·卡洛斯·布勒為這家公司攝制了一系列狂歡節的影片。

在先驅者之中,像路易斯·德·巴羅斯、卡門·桑托斯,尤其是溫貝托·莫羅這些人都沒有放棄鑽研電影藝術的道路。德·巴羅斯拍了《庭院》一片(1946年攝制)。影片根據阿盧伊索·阿澤維多的小說改編,描寫一所平民住房的變遷。卡門·桑托斯經過十年的努力,在1948年完成了《不能信任的米內拉》,這部歷史片描寫巴西革命者梯拉登戴斯的一生。她還請溫貝托·莫羅拍了他最好的影片之一《阿爾吉拉》。莫羅有一時期定居在他的故鄉——米納斯吉拉斯州的沃爾塔格朗德,在那里,他創作、導演並主演了《索達德之歌》(1952年攝制),該片由他全家演出,描寫日常生活的景象,其中有些鏡頭頗為傑出。

莫羅還長期在國立教育電影研究所工作,培養了一批紀錄片製作者。在熱圖利奧·瓦加斯1頒布的一項法令的推動下,短片產量大量增加,不過質量都很一般(主要是一些宣傳片,表現政治演說和官方典禮的影片)。然而一個紀錄學派卻由此形成。著名攝影師魯依·桑托斯拍了一部關於里約熱內盧的紀錄片,片中把新住宅區同貧民窟的破屋陋室作了尖銳的對比。熱尼爾·瓦斯康塞洛斯的長片《內地》和彼德羅·利馬的紀錄片《東北地區》都反映出巴西東北部貧瘠酷旱的土地。要求嚴格的利馬·巴雷托在《彩畫》一片中紀錄了畫家波蒂納里所繪的壁畫,在《神廟》中則歌頌偉大的阿萊亞丁荷2在殖民地時代製作的巴羅克式的雕像。

1熱圖利奧·瓦加斯(1883—1954):戰后曾任巴西總統,1954年在軍官政變中自殺。——譯者。

2阿萊亞丁荷(1738—1814):巴西著名建築師、雕刻家。——譯者。


有些人想把著名小說家豪爾赫·亞馬多的作品搬上銀幕,但是貝爾努迪改編的《狂暴的大地》卻很一般。亞馬多這位作家自己寫的電影劇本《晨星》由荷納爾德導演拍成影片,但被瓦加斯總統的檢查機關禁止上映。

同樣應該提到的影片還有:阿爾貝托·皮埃拉里斯導演的喜劇片《莊園的買主》和何塞·卡洛斯·布勒攝制的《我們都是兄弟》,后一影片雖然蒼白無力,卻揭示了白人與黑人之間的關係(巴西人口中有一部分黑人是非洲黑奴的后代);該片由傑出的黑人演員格蘭德·奧德羅和魯特·德·蘇薩主演。

但在1950年左右,以上這些努力還是分散的,正在此時,阿爾貝托·卡瓦爾康蒂回到了巴西,他是應巴西銀行與聖保羅州立銀行創辦的貝拉克魯茲公司的邀請回來的。聖保羅這個大城市當時正在擴張之中,它想在電影領域內和其他領域內都超過它的對手——首都里約熱內盧。貝拉克魯茲公司決定每年在聖保羅生產十部超級影片,由強大的美國哥倫比亞公司來發行。

「創立一個為巴西人服務的巴西電影」,卡瓦爾康蒂在他的祖國導演、監製的影片中,或在他啟發影響下攝制的影片中,都實踐了這一綱領。《強盜》一片最為有名,這部影片的成功,應歸於利馬·巴雷托有力的導演,也應歸功於英國人基克·福爾(出身於紀錄學派)出色的攝影技術、畫家卡里布的服裝設計和加布里埃爾·米格奧利創作的樂曲,而影片的劇本卻沒有樂曲那樣典型的巴西特色,它是在一些「俠盜們」的事跡的啟發下寫成的,很受西部片的影響。《強盜》一片使巴西電影到處博得聲譽。然而它並不是1950年左右唯一一部有價值的影片。

卡瓦爾康蒂為貝拉克魯茲公司製作的第一部影片是《卡伊薩拉》,敘述一個村莊的真實歷史,由阿多爾弗·塞利導演。他製作的第二部影片是《土地永遠是土地》,對咖啡種植園的生活作了大膽的藝術的描述,該片由湯姆·潘恩導演。阿爾貝托·卡瓦爾康蒂后來同貝拉克魯茲公司發生了爭執,離開了這家公司,為另一家公司導演了一部典型的巴西喜劇片《獨眼龍西蒙》,由傑出的演員梅斯金希托主演。巴西還啟發他導演了一部《海洋之歌》,這是他的最好的影片之一,影片以悲慼、真摯感人的筆調(它使人聯想到亞馬多寫的小說)描繪了累西腓市周圍貧民窟的生活。湯姆·潘恩則與奧斯瓦爾多·桑巴約合作,為貝拉克魯茲公司導演了一部不勻稱但很引人興趣的影片《老爺的女兒》,描寫1888年黑奴的斗爭,這次斗爭最后導致黑奴制的廢除。

Views: 9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