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清玉《論審美自律和藝術和自律的關係》(10)

維特根斯坦也對藝術自律傳統中純粹的審美態度和審美經驗進行質疑,他所開啟的分析哲學無不沿襲這一思路展開對審美自律性的批判,其中迪基甚至認為所謂的審美態度不過是一種神話,審美性無法成為藝術品的存在根由。

除了實用主義和分析美學對藝術自律思想的批判之外,其他一些後現代主義文化理論也是值得一提的,如女性主義認為康德美學以自律性為基點的美學準則是以男權為標準制定的,這樣一種性別歧視的藝術標桿不可能是唯一準則,對藝術進行意識形態、社會歷史或者心理分析視角的解讀更是必不可少的;後殖民主義則把這種審美的普遍性看作是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霸權,一反共通性的審美傳統而更為注重種族和地區在趣味上的差異性。……在後現代主義者看來,以藝術自律性為主導的現代美學傳統是一種本質主義的知識生產模式,它對審美經驗和藝術的框定在解釋後現代主義藝術時失效了。


無可否認的是,當現代一後現代各種理論高潮叠起而又在各自的黃昏時段大潮退去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回到有關審美和藝術中最本源的問題上來? 藝術自律性這個命題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不再時興了,但是作為(傳統意義上的)藝術之為藝術的特性,自律性作為一種審美標準與規範仍然是成立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即使美學與生活“重歸於好”是實現美學復興的一大契機,這種結合也不可能是“文以載道”老路,“而是針對當代社會和當代藝術的狀況,用一種理論話語來表述自己的立場,並介入到社會生活的發展中去。”  這也就把美學的當下意義建立在韋爾施所強調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原則的前提之上。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出發,我認為具有時代感的美學理論建構,可以像當下的西方理論已經走出分析美學那樣走出康德,而不是否定康德。“走出康德”是因為自律性思想也只是藝術理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內容;而作為審美標準的自律性在藝術世界中仍然會有它的生命力,這也正是當下西方審美主義傳統再次萌生的緣由,因此,藝術自律性只會被超越而不應被否定。



回望中國近現代已降的美學歷程,西方現代一後現代的各種美學理論思潮紛紛登場,在內憂外患一改革發展的歷時性社會語境中,雖然“文以載道”傳統以新的面貌繼續存在,但是文學藝術本體研究已然成為風潮。當驚嘆於西方現代形式美學的繁榮景象時,我們不得不汗顏於把形式問題看作是“雕蟲小技”的井底之見。無論是作為背景還是被推向前臺,關切人之自由這一深沈主題的藝術自律問題的討論勢必會成為當下中國美學理論研究的重要部分,時下關於藝術語言研究的風行就是很好的例證。對此,我們充滿了期待。


①高建平:《日常生活審美化與美學的復興》,《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Views: 8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