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地球的特點 規律和狀況
根據當前最權威的猜想(僅僅是猜想而已),自地球形成之日起,它的直徑已皺縮了大約30英裏。30英裏作為直線距離,也許你會想這並不太長,但是,請不要忘記,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巨大的曲面。地球表面積是1.9695億平方英裏,如果它的直徑突然縮短了幾碼,一場巨大的災難就會出現,這災難足以把全人類毀滅。
所幸的是,自然界的奇跡是一點一點地創造出來的,她精巧地保持著整個世界的平衡。假如她要幹涸一片海洋 (美國鹽湖就在迅速枯幹,而瑞士康斯坦丁湖將在10萬年後消失),而在另一個地方她會創造一片新的海洋;當她要把一段山脈磨平(61300萬年之後,歐洲中心的阿爾卑斯山就會變得像美國大平原一樣平坦),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她會再造出一座高山來。這至少是人類的一廂情願。當然,我們無法觀察到地殼運動中發生的細微變化,因為她進行得是那麽悠長而緩慢。
不過,情況也並不總是如此。雖然大自然本身是一個慢性子,但是,在人類的慫恿和推動下,有時她也快得讓人可怕,讓人恐懼。既然人已經進化得如此文明,蒸汽機和炸藥這些玩意兒被發明出來了,於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一剎那間就在地表發生了。如果我們的曾祖能夠回來和我們共度佳節,他們肯定認不出這些就是他們曾經生活過的牧場和花園了。由於對森林的貪婪索取,一片又一片山區的綠衣被人類無情地剝光了,連綿青山因為森林和灌木被砍盡而變成了一片太古的蠻荒。隨著森林消失殆盡,雨水就把原來牢牢固定在巖石表層的肥沃土壤沖刷得一幹二凈,猙獰的山脊露出來了,對周邊地區構成巨大威脅。不見了樹根和草皮,雨水無處藏身,只好化身為洪流,洶湧地從山頂上沖下山谷,在平原上橫沖直撞,所過之處,生靈一片塗炭。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在冰川期,她那神奇的力量在北歐和北美大陸鋪上的厚厚的冰雪,在各個山區中留下的危崖,我們還不必去看呢,只需回到羅馬時代,去看看那些第一流的拓荒者(難道他們不是古代“最講究實際的人”嗎?)是怎樣用了不足五代人的力量,就把那個半島上所有可以保持均衡氣溫的條件摧毀了,徹底“改造”了他們那個半島的氣候。在南美洲,勤懇而卑微的印第安人世世代代耕耘著他們的肥沃梯田,但在西班牙人的鐵蹄下,這片沃土終於化為荒原。這是發生在眼前的事實,無需多費口舌。
當然,對土著人進行剝削、奴役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他們的食物來源斷絕掉。美國政府在這方面堪稱“表率”。他們把美洲野牛殺絕了,於是,那些勇敢無畏的印第安戰士就被他們輕易地變成了骯臟、懶惰的保留地教化居民。然而,這些殘酷愚蠢的措施最終將回過頭來懲罰殖民者自己。如果你知道美國大平原和安第斯山脈的狀況,就會明白這是美國政府咎由自取。
土地是人類生命的源泉。所幸的是,執政者最終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如今,對這種無恥地侵害土地的行徑,各國政府都不再視而不見了。盡管對地表的整體運動,人類是無能為力的,但是,人類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內對地表進行微小的局部性的改造,讓大地多承一些甘露,讓綠洲少裹一些黃沙。人類也許對地殼的深處一無所知,但我們對大地的外表至少有所了解。我們能夠應用這日積月累的知識去造福全人類。
直至今天,人類的家園尚有75%的地表———海洋世界是人類既無法居住、更無力改造的。這一些地表為深淺不一的海水所覆蓋。最淺的地方只有2英尺,而最深的地方是位於菲律賓群島以東的世界最深的海溝則深達3.5萬英尺。
人類把這些海水劃分為三部分。最廣闊的水域叫作太平洋,足有6850萬平方英裏之大,另外還有面積為4100萬平方英裏的大西洋和2900萬平方英裏的印度洋(還有北冰洋呢———譯者註)。除了海洋,還有2000萬平方英裏的內陸海,以及總面積也達到了1000萬平方英裏的河流湖泊。無論是過去、將來還是現在,這些水域都不是人類的居所,除非人類也能像幾百萬年前的祖先那樣,再長出一片鰓來。
人類的土地面積總共有5751萬平方英裏,但在這些人類可支配的土地資源中,還要扣除掉那些無法開發利用的“土地”———500萬平方英裏的沙漠、1900萬平方英裏像西伯利亞那樣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荒原,還有一片相當廣袤的地區無法利用,它們或是由於海拔太高(如喜馬拉雅山和阿爾卑斯山區),或是由於溫度太低(如兩極地區),或是由於濕度太大(如南美洲沼澤地帶),或是由於森林過密(如非洲中部的叢林地帶)。這種土地的危機感使人們相信,假如上帝再把土地賜給人類,我們更會倍加珍惜利用。因此,那浩渺如煙的海洋覆蓋了一大片土地資源,乍一看,這似乎是一種巨大的浪費,人類似乎應該因此而懊惱。
然而,如果沒有浩瀚的海洋充當蓄熱池,人類的生存就是一件很值得懷疑的事情了。地質遺跡告訴人們,在史前時代,地球的陸地面積曾一度有相當大,海洋所占面積比現在小得多,但是,那時的地球很寒冷。目前,地球上陸地與海洋的面積比是1∶4,這個分配比例是很理想的。只要這個比例不變化,目前的氣候就可以長久地維持下去,人類就能夠永遠地安居樂業。
與地殼一樣,環繞地球的海洋也在不停地運動著。太陽與月亮的引力牽引著海水,讓海水不斷地上漲,升高的海水又有一部分在熱能的作用下,蒸發成了水蒸氣,然後,北極地區的嚴寒又把它們轉化為寒冰。從實用的角度上看,因為大氣流(風)影響著海洋,所以它們是影響人類生活的最直接的自然因素。
當你對一盆湯吹氣時,湯就會從你的嘴邊向外蕩開去。同樣,當一股大氣流長年累月地不停地吹向大洋表面時,海水就會順著大氣流吹來的方向向前“漂流”。假如從幾個方向來的幾股大氣流同時吹向洋面,這些水流就會彼此抵消掉。但是,當風向較為穩定時,就像從赤道兩邊吹來的風,它們所形成的漂流就會變成真正的洋流。這些洋流對人類的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為人類創造出了一片又一片宜人的樂土。假如沒有洋流出現,一些地方也許就會是嚴寒世界,還像格陵蘭島那樣,一片冰天雪地。
這張洋流圖(許多洋流的確像河流一樣)標出了它們的分布位置。太平洋中最重要的洋流是日本暖流(藍色鹽洋流),它是由一股從北向東吹來的信風所形成的。在日本海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後,這條洋流就橫跨北太平洋,把它的祝福送到了阿拉斯加,減弱那兒的寒冷,讓人類在那兒居住得更加適合,然後,它又轉鋒南下,在加利福尼亞創造出了宜人的氣候。
說到洋流,就不能不說及墨西哥灣暖流。這是一條神秘的洋流,它有50英裏寬,2000英尺深。在漫長的歲月裏,它不僅把墨西哥灣的溫暖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北歐,還把富庶與繁榮帶給了英格蘭、愛爾蘭和北海沿岸諸國。
墨西哥灣暖流頗富傳奇色彩。它從北大西洋渦流發源。而北大西洋渦流更似一種漂流,而不是一種洋流。它是大西洋中部的一個巨大的旋渦,不停地旋轉著,把半凝滯的海水卷入旋渦中心,裏面裹帶著成千上萬條小魚和浮遊生物,就像一片藻海。在人類早期的航海史上,這股渦流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中世紀的水手們堅信,一旦航船被信風(北半球的東風)吹進了這一片藻海之中,就會有去無回了:航船一旦陷入藻海,方向就迷失了,因為又饑又渴,船上的水手會慢慢地死去,而在無雲的晴空下,陰森的死船就在那兒永遠地上下漂浮,如同一個無聲的死亡警告,恐嚇著那些膽敢冒犯神靈的人。
藻海的故事很有中世紀的古韻遺風,與但丁的地獄之旅極為相像。然而當這片沈寂的海水被哥倫布(美洲大陸的發現者,意大利航海家, 1451—1506。出生在一個寓居於熱那亞的西班牙猶太織布工家庭。一生四度遠航,為歐洲開拓了新殖民地。———譯者註)的船隊安然穿過之時,這個關於無邊藻海的故事就變得更離譜了。但是,對許多人來說,直到今天,它仍是一個神秘而恐怖的名字。可是,實際上,它遠不如紐約中央公園的那個天鵝池令人神往。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