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衡:論底本:敘述如何分層(10)

七、底本里有哪些東西?

分層模式面臨的另一類問題是:哪些東西只能存在於述本中?哪些東西只能存在於底本里?哪些東西能同時發生在底本與述本里?查特曼說述本就是形式,就是表現;底本是內容,是事件[59]。那樣的話,雙層模式就太容易被解構,因為形式與內容很不容易區分。卡勒的抨擊就擊中了這個要害:《俄狄浦斯王》的述本不只是形式,述本對故事的進程提出了決定性的要求。

絕大部分述本有一種結構上的整齊,讓讀者覺得是對底本事件略加整理的結果,述本因為有底本,才是實在的、可靠的、自然的。麥茨批判「資產階級電影」時說:「傳統的電影把一切表現為底本,而不是述本……述本有效性的原則無他,即是消除任何表達痕跡,把一切偽裝成底本。」[60]而「底本里的」,就都是「事情本來面目」。波德威爾對「好萊塢經典電影」的分析,也是認為其敘述方式讓人感到「底本好像在敘述之前就已經存在」[61]。

底本的元素與述本的元素到底有什麽根本區別?里蒙—基南認為述本在三個方面是「獨立於底本的」(底本所無的),這三者是「寫作風格」(例如方言色彩)、「語言」(不同文字的譯文)、「媒介」(語言、影像、姿勢等)[62]。申丹指出後兩者是同一回事,底本無風格,也無媒介,是純粹狀態的事件[63]。布拉尼根指出,電影的「氣氛音樂」,也就是「非敘述音響」(電影情節中沒有反映出聲源的音響),不出現於底本。看來他們都多少同意底本/述本之分,即內容/形式之分,至少述本中的形式成分不是從底本取得的。

申丹更推進一步,她認為一般情況下,形式因素只出現於述本,不出現於底本,例如先鋒小說「有大量無故事內容可言的純文字遊戲」[64]。但是她認為,相當多情況下,「一個因素同時既屬於底本層,又屬於述本層,那麽底本與述本之間的界限會變得模糊不清」。她舉出的例子有「間接引語」(人物語言敘述化);「人物視角」(屬於底本的人物感知,與屬於述本的敘述者感知混合);甚至第一人稱小說(既是敘述者又是人物)。因此意識流小說(敘述說的一直是人物的思緒)可能從頭到尾難以區分述本與底本[65]。她的意思是,敘述者屬於述本,人物屬於底本。敘述者采用人物的立場時,雙層就合一。也就是說,述本的元素如果從底本直接取來,就不再有分層。因此述本的許多地方無法區別雙層。

筆者認為申丹的敏感是對的,但是應當更普遍化:申丹說述本的某些成分屬於底本,筆者認為述本的所有成分,不管是形式還是內容的成分,都來自底本,也就是說,述本的任何成分,都是「同時發生於述本與底本」,整個述本都是與底本「雙層疊合」的。述本中的一切,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選自底本,沒有被選擇的留存在底本之中,已經被選擇的出現於述本,但是依然「存在」於底本中:述本的元素與底本中的其他元素的區別,只是有沒有被選擇,從而是否顯現於述本而已。

在敘述行為中,被選擇的不僅是事件與情節,還有形式因素,甚至布拉尼根說的「氣氛音樂」,也出現於底本中:底本並不是只提供「內容」,底本提供一切可以組成述本的元素。例如當述本決定用間接引語表達某人物的話時,其他引語方式也在底本的備選之列。

由此可以回答史密斯提出的簡單直接而極難回答的問題:既然每個述本是獨立的,為什麽有一批故事都可以稱作「灰姑娘故事」?因為它們的底本至少有部分重疊。上面提到的查特曼論「灰姑娘」的的各種語言翻譯與各種媒體改編,也應當做如此理解:說它們與原作毫無關係,明顯違反直覺,但是史密斯的有力挑戰說明它們不可能共一個底本。應當說,媒介替換與形式變化,也要求底本可選材料庫發生變化:電影的底本必須提供較多的視覺材料,翻譯必須提供另一種語言材料,這些是原底本所無。任何改編本,只能說其底本與原作的底本有一些重合的部分,而不能說它們共享底本。從這個角度看,1983年我與史密斯在北京的駁難,各人對了一半:各種灰姑娘故事不享有一個共同底本,它們的底本中有某些部分重疊,那就是讓民俗學家把它們都稱為「灰姑娘故事」的成分。這個部分有大有小,但是它使得一千個灰姑娘故事不同於其他無數故事。

既然述本中出現的一切,都存在於底本之中,《俄狄浦斯王》中「一個」與「一群」,在底本中都存在,只是述本中最後選擇沿著「一個」來進行。若如卡勒所說,俄狄浦斯是「自認其罪」,就證明俄狄浦斯這個人物的確具有「俄狄浦斯情結」:述本放棄此種選擇,俄狄浦斯放棄對自己有利的辯護方式,因為這個人物凜然感到了潛意識中罪孽的誘惑。

[59] Seymour Chatman,「Critical Response: Reply to B H Smith」, Critical Inquiry, (Summer 1981): 809.

[60] Christian Metz, 「Story/Discourse: Notes on Two Kinds of Voyeurism」, in Movies and Methods, Vol II, ed. Bill Nichol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 544

[61] 波德威爾:《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原則與常規》。

[62] Slomith Remmon-Kenan, Narrative Fiction: Contemporary Poetics, London: Routledge, 2002, p. 7.

[63] Dan Shen, 「What Do Temporal Antinomies Do to the Story-Discourse Distinction? A Reply to Brian Richardson』s Response」, Narrative, May 2003, p. 239;又見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第21頁。

[64]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第23頁。

[65] 申丹、王麗亞:《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第27—29頁。

(原載“爱思想平台”)

Views: 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