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休閒(1上)

狂歡上元

美國學者伯高·帕特裏奇的《狂歡史》曾總結狂歡類型,認為一類是與社會道德相一致的集體狂歡行為。他追述古希臘人經常舉行的這種集體狂歡時說道:

所謂慶典一般也是一次規模宏大的宴會,巨額耗資多由國家負擔。人們身著華麗服裝,裝扮成各種神女和追隨酒神的狂女、精靈等等,在全城各處歡歌起舞,互相嬉鬧,開著色情性的玩笑。三四月份要舉行月神節和城市狄俄尼索斯節的慶典,合唱隊為紀狄俄尼索斯唱起了讚美歌,漂亮的男孩們舞之蹈之。夜晚,人們喝得爛醉如泥,然後露宿街頭。

如果撇去希臘的地名和人名,這情景倒與宋代城市的上元燈節頗相吻合,因為上元燈節就是這樣一次與社會道德相一致的集體狂歡行為。

漢代永平年間,明帝因提倡佛法,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點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祭神,以示尊崇,放燈習俗即由此始。又趙翼《陔余叢考》說:上元起自魏,因尊信道士而來。即道教有上、中、下三元之說,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火官就是在正月十五日誕生,故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每年正月十五,皆不可以斷極刑事,這就給上元塗抹上了一道歡快的色調。

據說吳越錢王來東京朝拜時,進貢了不少金帛,在正月十五過上元節時,買了十八、十九兩夜,與十五、十六、十七三天相續為五天上元節,但這只能做民間傳聞。上元節的實際起源,是建隆元年(960)開始——

這年元夜,趙匡胤登上了宣德門城樓,只見燈燭熒煌,簫鼓間作,士女歡會,填溢禁陌……宋太祖心意甚歡,特意問身旁大臣李昉:人物比之五代如何?李昉回答說:民物繁盛,比之五代數倍。這大約觸發了趙匡胤借上元張燈歡慶一番的念頭。加之以後陸續削平二李,討定荊湘,孟氏投降,於是,趙匡胤在乾德五年正月甲辰,以年豐米賤無邊事為由,特詔開封府在上元節時,更放十八、十九兩夜,宜縱士民行樂,自此便為慣例。這種以歡樂為宗旨的慣例的形成,除卻宋政府基於國勢強盛,需縱容百姓享樂以調節節日氣氛的因素外,也有宋以前,如唐代每年正月十五上元日,民眾張燈歡樂的傳統因素,兩種因素交並一處,進發出了像火山熔漿般的灼人熱浪。這熱浪是由香霧,是由彩山,是由美男,是由麗裝,是由家家的燈品,是由處處的錦帳,是由鮮艷的花市,是由奪目的金蓮,是由如流水的車,如遊龍的馬,是由人人五夜到天明的狂歡匯聚而成的。只要看一看當時描述城市上元的文字,就足以使我們驚訝不止了,任何一個朝代的歡樂慶典都難以與之相提並論。隨便抽出劉昌詩的《上元詞》中的二首,就可知上元的氣象是何等熱烈不凡了——

紫禁煙光一萬重,五門金碧射晴空。

梨園羯鼓三千面,陸海鰲山十二峰。

香霧重,月華濃,露台仙仗彩雲中。

朱欄畫棟金泥幕,卷盡紅蓮十裏風。

五日都無一日陰,往來車馬鬧如林。

葆真行到燭初上,豐樂遊歸夜已深。

人未散,月將沈,更期明夜到而今。

歸來尚向燈前說,猶恨追遊不稱心。

劉昌詩是南宋官員,他所寫的情景主要是東京上元之盛況,看來,東京市民上元狂歡,是特別令人懷念的。這是因為自宋代開始,由於遊樂時間更為充裕,東京市民將上元祭祀太一神從昏時到天明的觀燈習俗加以充分發揮,將東京布置成了一片燈的汪洋,以至宋話本《小夫人金錢贈年少》中竟出現了這樣的描寫上元之夜的語言:“是人都去看燈。”東京界身子裏胭脂絨線鋪主管張勝,是位平日有個風吹草動就不肯外出的大老實人,也要破夜不出門的慣例,上街看燈。因為宋代城市上元之夜的燈景太誘人了,光燈的品種就有:坐車燈、袞球燈、球燈、槊絹燈、日月燈、詩牌絹燈、鏡燈、字燈、馬騎燈、鳳燈、水燈、琉璃燈、影燈、諸般琉珊子燈、諸般巧作燈、平江玉珊燈、羅帛燈、沙戲燈、火鐵燈,進架兒燈、像生魚燈、一把蓬燈、海鮮燈、人物滿堂紅燈……

好像天上的星星翻轉到地上,化作了萬燈千盞,閃閃爍爍,遍處生輝,觸目皆是,裝點著宋代城市的上元之夜。這種情景的出現,是和市民普遍投身到歡慶節日之中,自己要成為上元燈節主角的情緒有關。像劉昌詩詩中所言的“卷盡紅蓮十裏風”,就是宋代市民自己動手制作出來的燈景:一根竹子,破成20條或10條,用麻線系住竹條頭,使其彎曲,再用紙糊上,成為一葉蓮花,每二葉蓮花相壓,便成盛開蓮花形狀,點燃蠟燭,置放其中。

類似這樣人人都可以制作的蓮花燈,書籍上已將其制作步驟明確記載,從而標示出了上元燈具制作已相當普遍。燈具的制作由簡單到覆雜,逐漸出現不惜花費工本材料的傾向:

如全用白玉做成,使人爽徹心目的福州燈;

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繞綴,及成去粟,渾然如玻璃球的新安燈;

圈片直徑有三四尺,全用五色琉璃制成的蘇燈;

用五色珠為綱,下垂流蘇,燈上或為龍船、鳳輦、樓台故事的珠子燈;

鏃鏤精巧,五色妝染,用影戲之式的羊皮燈;

用千絲結縛弱骨,輕球萬錦裝扮,碎羅紅白相間,剪縷百花萬眼,一看好似彩雲籠罩著月魄,珠光寶氣圍繞著星星的萬眼羅燈;

尤其那種飆輪擁騎,回轉如飛,燈罩上繪出戰爭場面的馬騎燈,人人愛看。姜夔有《感賦詩》:

紛紛鐵馬小回旋,幻出曹公大戰年。

若使英雄知國事,不教兒女戲燈前。

馬騎燈的構造是很新穎的:在一個立軸的上部橫裝一個葉輪,葉輪的下邊,在立軸底部的近旁,裝個燭座,當燭燃燒時,產生的熱氣上騰,便可推動葉輪,使它旋轉。

走馬燈

立軸的中部,沿水平方向橫裝幾根細鐵絲,每根鐵絲外粘紙剪的人馬,夜間點燭,紙剪的人馬便隨著葉輪和立軸旋轉,使其影子投射到以紙糊裱的燈壁上,成為燈畫,燈內所映現的人物故事,走馬似的循環反覆展現在人們眼前。

走馬燈的發明,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來看,它是現代燃氣渦輪機的萌芽,可是宋代市民卻利用空氣受熱後上升冷空氣下沈的原理,將其轉化為走馬燈的制造,這真是為了上元燈節挖空了心思,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狂歡史上都值得大筆一書。

各種燈品匯聚一處,其最高成就為“燈山”,也可稱為“鰲山”。東京的鰲山通常是冬至日下午開始紮縛,架造時間長,規模氣魄大,有人竟把鰲山紮縛到“高一十六丈,闊三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長二十四丈,兩下用金龍纏柱,每一個龍口裏點一盞燈,謂之雙龍銜照”。這就壯觀得嚇人了。

臨安則紮縛起了琉璃燈山。它高達五丈,上有大彩樓,大彩樓中有安著機關可以活動的人物。燈山上有大殿,鋪連五色琉璃閣,閣上都是球文戲龍百花。殿閣梁棟之間的湧壁,諸色傳說故事描繪其上,其中龍鳳水,蜿蜒如生。小窗間垂吊著小水晶簾子、流蘇寶帶。設在中間的禦座,與五色玉柵簇成的“皇帝萬歲”四個大字,交相炫耀。燈山上還有伶官疊奏新樂,恍如天上廣寒宮殿……

宋代中小城市的上元之夜,也不甘落後於大城市,像成都,每夜要用油5000斤,其他費用可想而知了。成都的燈山,竟勝於京城,上設飛橋亭榭,崇高森羅;萬炬層出,照耀璀璨。燈山前,緝木為垣,其中旋植花卉,滿放捕來的山禽雜獸,市民登垣繞覽,大開眼界。

一個小小的溫州,僅太守堂內張掛的絹燈就達千盞。到潤州任職的錢子高,為歡度上元燈節,要在因勝寺法堂對面搭“戲幄”,竟要使人把花磚遍甃。嚴雅如新的鋪設掘開,埋上柱子,無非是要在上元大擺闊氣。

偏遠的甘肅寧州城,每逢上元,市民便去南山頂上,把盛著薪火的瓦缶,貫以環索,用一繩維系,從上墜下,遠遠一望,真如天上奔星下臨,因此它被當地人喚為“彗星燈”。

那位在上元獻詩歌頌皇帝與民同樂的蔡君謨,在守福州時竟不顧民間疾苦,命令百姓在上元夜,一家要點燈七盞。元佑間,蔡京守永興時,時值上元,陰雨連下三天,十七日雨停,蔡京便讓再張燈兩夜,可是準備不出膏油,然而蔡京執意要張燈,便違背北宋法制,動用了城庫貯油,以至被轉運使所彈劾,但掌國政的呂大防卻不以為然,認為不致加罪。

城市放燈,制造升平氣象,當權者真是不遺余力。然而有的官吏過分強調上元張燈,也使市民叫苦不疊,這就損害了上元燈節的節日意義。從整體來看,宋代中心城市,和許多中、小市鎮,大多具備雄厚的財力,為上元張燈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這方面,以蘇州為最好——

蘇州臘月裏,各式各樣的燈就上市了。稀奇價貴的燈,往往很多人競買,久爭不下,就以賭博而定,誰勝了誰就得燈。待上元夜點起“坊巷燈”,街巷間一片輝煌火樹。每裏門都制作將好句子題在上面的“長燈”,還有龍燈、鹿燈、月燈、葡萄燈、梔子燈……

最多的是蓮花燈。地上,有被人滾動的大球燈;天上,有被人擲入的小球燈。那種用生絹糊成的大方燈,因上面畫著歷史故事,引得一群群人觀看。橋梁上豎起了木桅,置竹架如塔形,逐層張燈其上,這喚作“橋燈”。就連停泊蘇州河畔的漁戶,也接桅檣之表,放置一燈,極目一眺,此檣燈和星星競放光明……

從蘇州一市窺見,燈成了上元歡樂的基礎。有了燈,在燈的照耀下,市民們才可能狂熱起來。當然,與之相配合的還要有吸引人的娛樂才行,城市均像準備燈一樣準備著娛樂節目。這些節目以東京的樣式為典型——

在開封府儀曹及殿中省主持下,用棘刺圍繞起如盆狀的大棘盆,在棘盆中樹立著許多仙佛車馬的木像。還有高達數十丈、結束彩繒的長竿,竿上懸掛著紙糊的百戲人物形象,它們乘微風而飛舞,猶如天空飄來的神仙。棘盆內設樂棚,專供官衙的專職樂人演奏。從伎藝人中選拔出來的諸色絕藝者,在音樂伴奏下,飛丸擲劍,緣竿走索……

有的伎藝人在大庭廣眾之下,當著皇帝的面表演“藏火”絕技:那是至道初年的上元夜,一伎藝人帶著一火焰熊熊的巨盆,迎立於太宗的駕前,高聲揚言:大家看藏火戲。只見他褫去其他服裝,只披一綈袍

,將巨火盆掩飾起來,再拉綈袍在兩手團揉,像無物似的,過了一會兒,將綈袍擲於地,即舉而披之,襟袖間火焰四射,將他的須眉都灼了,可是“藏火者”卻神色自如,豁開綈袍,只見火在袍中,燃燒如前,而且火勢更猛……

像這樣在上元之夜出演的絕技是很多的。伎藝人都願意將自己的拿手好戲,在上元之夜演出,因為這時觀眾最多,最易將絕妙的伎藝加以傳揚,所以這時的絕技最為集中,像張九哥表演的吞雙面鋒刃的鐵劍,小健兒的口吐五色水等等。

尤其是像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這樣的絕技,若不加以考尋,恐怕現代人無法知道這類絕技的確切面目。像魚跳刀門,從字面上考查,是利刃豎起之門,使魚跳過。可如何跳?筆者翻閱史料,從陳繼儒的著作中得知一訓練舞鰲法,可以佐證:

燒地置鱉其上,忽抵掌使其跳梁。既慣習,雖冷地,聞拊掌亦跳梁。

以此條記載映照魚跳刀門,可知魚跳刀門的表演方式,是用響聲刺激魚高高躍出水面,躍過刀門。

使喚蜂蝶,乃宋代新發明的幻術,會者甚少,只有慶歷年間,一喚張九哥的伎藝人,曾為燕王表演。他取一匹帛重疊,剪成蜂和蝶,蜂蝶隨著張九哥的剪子飛去,或聚到燕王衣服上,或聚到美人釵髻上,這場面使燕王大悅。片刻,張以怕失去燕王的帛為由,招呼蜂蝶一一飛回,一匹帛又完好如初……

以上所述絕技,只在東京上元夜演出,其余場合尚未見到這類演出的蹤跡。這屬於專業性的伎藝,需要伎藝人長時間的鉆研才能在公眾面前出演。在上元夜較多的是群眾性的自娛自樂演出,娛樂的市民構成了狂歡上元的主體。如臨安的舞隊,一夥竟達千人之多。舞蹈演出的波瀾從冬至以後就翻卷了。那些為了賺錢的乘肩小女的小舞隊,每晚燈燭初亮,便響起聲聲簫鼓。除了專供豪貴欣賞,舞女們還去客邸最盛的三橋等處,往來舞蹈,收費也不高。“茸茸帽遮梅額,金蟬羅剪胡衫窄。”她們故作奇異的外來裝束就足以使市民爭看不已了,所以“欲買千金應不惜”,更何況她們舞姿動人,市民即使倦意重重也強隨著她們演出的鼓笛,甚至看完“歸來困頓春眠,猶夢婆娑斜趁拍”。待上元之夜,她們便匯入了數以千計的舞隊中了。

Views: 10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