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東南亞華語戲劇研究:問題與領域 (1)

內容提要:東南亞十國至少有五國具有悠久深厚的華語戲劇傳統,它展開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既是世界華語戲劇研究又是比較戲劇或外國戲劇研究的一部分。本文試圖描述東南亞不同國家華語戲劇發展的歷史,提出各自的藝術特色與理論問題、主要概念,諸如泰語潮劇、南洋色彩、中華性與西方化、傳統與現代性的二元對立困境等,並嘗試提出一些基本的研究設想與前提。

 

東南亞中國古稱“南洋”或“南海”,東南亞是現代地理學與地緣政治學概念,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東南亞10國,分布在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中南半島5國,有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群島5國,有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和菲律賓。中國與東南亞山海相連,人文相通,海上與陸地交通發達,在歷史上有著密切的人員、商貿、政治、文化方面的往來。近代以來,中國移民流布世界,3600多萬海外華人,有近2500萬居住在東南亞,絕大多數成為所在國的公民。

有海水處有華人,有華人處,就有華人的語言文化、文學藝術。華人移民海外,不僅把自己的風俗語言帶到世界各地,也把中國的詩歌散文、戲曲小說、音樂繪畫帶到他們所在的國家地區,作為族群生活與文化認同的形式,發揚光大。在一個多元現代化全球化的世界裏,多元不僅意味著本土化的向度,還意味著西方文化之外其他文化的全球化問題。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也包括中華文化的全球化,其中華人的文學藝術正跨越國家界限,以民族語言文化為基礎建立一個“想像的疆域”,一個“藝術中華”。

東南亞華語戲劇是這個“藝術中華”的重鎮。2500萬華人分布在東南亞10國,占海外華人的70%強。以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國為主的華語藝術與文學,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影響廣大,其中最重要的是華語戲劇。華語話劇、歌舞劇幾乎與中國同時出現,戲曲演出至少在記載中可以追溯到清初,流行的方言劇種主要為潮劇、粵劇、漢劇、閩劇、高甲戲、歌仔戲、莆仙戲、瓊劇、廣西彩調等。

東南亞華語戲劇,指東南亞地區用華語創作、演出、觀賞、評論的戲劇活動。東南亞華語戲劇主要出現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五個國家,文萊、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雖也有華語戲曲演出甚至華語話劇創作,但相對規模小,難以進行戲劇史討論。東南亞華語戲劇主要包括戲曲、話劇兩大類。戲曲多為閩粵瓊贛方言劇種,用方言演出,受各自方言群體喜愛,也包括京劇,一度流傳在新馬等地華人上流社會。話劇多用現代白話創作、標準華語演出,觀眾主要在城市華人社區、學校以及社會公共團體。鑒於東南亞華人的方言族群傳統,方言話劇的出現也是一大特色。華語戲劇除戲曲與話劇兩大戲劇類型外,華語戲劇活動還包括歌舞劇、木偶戲、皮影戲、南音等多種演出形式。

東南亞華語戲劇用華文創作、華語方言與普通話演出,其概念的基點是“華語”。在東南亞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多元語言的社會結構中,語言界定戲劇的概念不僅重要,而且表現出特定的覆雜性。印尼華人用“通俗馬來由語”改編演出中國傳統曲目,屬於華語戲曲在東南亞的延伸發展、變異涵化的成果。泰語潮劇用泰語演唱潮劇,唱腔鑼鼓、招式行頭依舊,但已動搖了華語戲曲的根基。新加坡現代實驗戲劇探索多語話劇,從元戲劇的角度反思戲劇的語言界限。這些戲劇活動劃定了東南亞華語戲劇的流動的外延。

東南亞華語戲劇屬於東南亞國家的戲劇,從華僑戲劇到華人戲劇,從南來的中國戲劇到本地化的南洋戲劇,經歷了一個本地化的過程。東南亞華語戲劇的國家地區歸屬性逐漸明確,只有在東南亞本地形成創作、演出、觀賞傳統的戲劇活動,才屬於東南亞華語戲劇。中國的許多劇種都曾到東南亞國家演出,從昆曲到豫劇、從川劇到河北梆子,但這些劇種並沒有在東南亞生根成長,也不屬於東南亞華語戲劇史探討的範圍。東南亞華語戲劇史研究關註的是東南亞華語戲劇的移植、形成、變異、發展的過程,以及該過程中出現的本地化與中國化、傳統性與現代性、政治功能與藝術本體、戲劇史的連續與斷裂等方面的問題。

 

 

東南亞華語戲劇是一個整體,但卻是建立在東南亞不同國家華語戲劇活動及其相互關聯的關系結構上的整體。人說“有大海的地方就有潮聲,有潮聲的地方就有潮劇”。潮劇自清初傳入泰國,到20世紀初已經蔚為大觀,1930年代中期,泰華潮劇發展出現了第一次高峰。隨後抗戰熱潮又為泰華潮劇提供了更廣泛的社會基礎與更嚴肅的藝術意義。綜觀泰華潮劇發展的歷史,它經歷了濫觴——最高潮——次高潮——低谷——轉機五個完整的階段,展示了特有的藝術成就與問題。194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初,泰華潮劇的變革與泰國潮劇電影、1970年代中期至今的泰語潮劇及泰國潮劇的民俗化:酬神潮劇和廟堂潮樂,都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來自家鄉的劇種,隨著潮汕移民的足跡,從潮州到曼谷,從曼谷到檳城,從新加坡到雅加達,1930-1940年代,中國戰亂,泰國一度成為世界潮劇的中心,後來甚至發展出“泰語潮劇”。最初泰國潮劇演的都是中國傳統劇目,表演形式和演出體制均為對中國潮劇的繼承,潮劇現代化與本土化的問題出現,潮劇電影與泰語潮劇的探索,都是潮劇現代化與本土化嘗試的成果。

粵閩沿海移民將粵劇、潮劇、漢劇、瓊劇帶到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地,閩地移民則將歌仔戲、高甲戲、莆仙戲以及優雅的南音推廣到菲律賓、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中國戲劇世界化的同時,也在所在國家地區本土化。中國現代話劇誕生於“五四”運動前後,幾乎同時就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從新劇到“南洋新興戲劇運動”,新馬兩地的華人戲劇家很快就提出創造有南洋特色的新劇的問題。我們研究東南亞華語戲劇,始終在兩個思考向度下進行,一是華語戲劇的世界化向度;二是華語戲劇的本地化向度。

Views: 2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