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風情

“六月六”節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勾良苗寨出了一個勇敢的獵手,名字叫吳天龍。他聰明勇敢,練就了一手好箭法,射鳥鳥死射雕雕亡,真是百發百中,苗家都稱他叫神箭手。吳天龍家裏有個七十多歲的老母親,他很孝敬老母,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山上的豺狼虎豹被殺絕了,苗家人民雖然再不怕猛獸的侵害,但苦日子好像個無底洞,總是熬不到頭,天龍母子倆也還是過著隔頓斷糧的生活。
 一天,吳天龍從山上打獵回來,對母親說:“娘啊,山上的豺狼虎豹都被孩兒的神箭斬盡殺絕了,可是人間的豺狼虎豹卻越來越多了,我們受盡了官府的欺壓,苦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我要帶領苗家起來造反,把官府趕盡殺絕,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老母親擔心地說:“兒啊!這是要殺頭的事,我只有你這麼一個兒子,如有個三長兩短叫我怎麼辦啊!”天龍見母親難過,忙安慰她說:“老母親不要為孩兒擔心,我自有辦法,狗官府兇如虎狼,你不殺它,它就要吃掉你,我們總不能坐著等死啊!”聽了兒子的話,老母親默不作聲了。天龍見母親默認了,高興地跳了起來。
 從此,吳天龍天天早起苦練本領,他從來龍山上砍來了生長三年成材的櫻桃做成一張弓,又用浸泡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老棕繩做弓弦,並把自己從來龍山的藏龍洞中得來的三支神箭收藏好,準備在皇帝五更坐朝時射死皇帝。
 那一天,吳天龍做好了一切準備,交待母親說:“明天五更皇帝坐朝時,我用神箭把他射死,你今晚不要睡覺,到五更天雞叫頭叫時把我喊醒,一定要記住,過時就錯過了機會。”母親答應說:“知道了,你放心睡覺去吧!”說來也巧那夜好像特別長,母親從頭更坐下等起,等呀等呀! 等了好久好久,還沒有聽見雞叫,她實在是太疲勞了,坐著坐著就打起瞌睡來了。又怕兒子錯怪,等不起雞叫,她就到竈屋裏拿來了簸箕啪啪啪地打起來。一聽到“啪啪啪”的響聲,雞果然叫了,她高興極了,慌忙走進兒子睡覺的房裏喊醒了他。
 吳天龍以為當真的是雞叫了,於是拿起早準備好的神弓箭,爬上了月亮山頂,面朝北方,拉起弓搭上箭,用盡神力,嗖!嗖!嗖!一連三支神箭朝皇帝的寶殿射去。可惜皇帝剛剛上朝,走到寶座上,忽然看見三枝神箭射在金龍柱上,嚇得渾身是冷汗。
 皇帝氣得渾身發抖,立即傳下聖旨,捉拿射殺皇帝的兇犯。消息傳到了勾良苗寨,吳天龍才曉得受了母親的捉弄,沒有把皇帝老兒射死,闖下了彌天大禍。他立即召集了九九八十一寨的苗民,天天操練本領,準備和官府進行一場拼殺。
 不久,皇帝派來的人馬果然來到苗山,吳天龍帶領苗族人民和官府戰鬥了七天七夜,殺得官兵人仰馬翻,血流成河,官兵來了一批又一批,義軍卻越來越少了。由於寡不敵眾,義軍終於戰敗,吳天龍被官府捉住,他英勇不屈,最後被官兵殺害。吳天龍犧牲後,變成了一只大公雞,高高地站在勾良山上,天天為苗家報曉黎明,喚來光明。如今,在勾良坡上還有雞公巖、雞公寨、射箭臺等遺跡。
  吳天龍遇害的那天正好是陰歷六月初六,為了紀念這位英雄,苗家就在勾良苗寨舉行集會,唱歌、對歌、跳舞,以此來歌頌和贊美自己的英雄,表達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從此,“六月六”苗族歌會就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

苗族武術
湘西苗族的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國苗族地區最獨特的舞蹈藝術,流傳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吉首市和鳳凰、瀘溪、保靖、花垣、古丈等縣。在湘西,苗族鼓樂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社會功利作用。每逢春節或苗族盛大節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場進行鼓舞表演賽。
  鼓舞是湘西苗族運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以鼓樂指揮生產勞動,以鼓樂傳播民族文化,以鼓樂娛樂身心,它把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種類有機的組合在一起,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勞動習慣,還表達男女愛情及審美情趣,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鼓舞簡介
  湘西苗鼓演奏最突出的形式為打鼓和打邊,這是其它民族鼓樂所沒有的表演方式。打鼓和打邊是鼓點和鼓邊相互配合的演奏方法,一人打鼓,一人打邊,鼓點為主奏,鼓邊為伴奏。
  在打鼓面時,在鼓點節奏中可以找到其基本規律,鼓點的基本節奏型有:“一點鼓”、“三點鼓”、“五點鼓”、“七點鼓”、“九鼓”、“十一點鼓”及“六槌”,所有苗族鼓樂基本演奏形式就是這樣。苗族鼓點有時會有些變化,但其節奏大部分還是屬於其基本節奏型。
  打邊是一種固定節奏,起著指揮鼓樂的作用,打邊分為單打和雙打,它能渲染整個鼓樂的情緒和氣氛。湘西苗鼓技法獨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就體載形式而言,它有單人鼓舞、雙人花鼓舞、四人跳鼓、團圓鼓舞。就擊鼓槌法而言,可分為握槌、卡槌、抓槌、松槌等多種擊法,在與舞蹈動作的配合中,苗鼓具有規範的套路,它能模仿猴、雞、雀展翅等動作,體現了苗族鼓樂的表演性和敘事性。
  鼓舞的內容:
  鼓舞動作的內容主要分為生產勞動、生活習俗、武功拳術和動物動作四大類。生產勞動動作如犁田、挖土、種地、插秧、挑谷、曬谷、挑煤、扯爐、送糧、上山、下山等;生活習俗動作如打粑粑、梳頭、挑花、織布、紡織、推磨、洗菜、淘米、煮飯、洗衣等;武功拳術動作如雪花蓋頂、舞擋、背箭、拳術等;動物動作如猴子上樹、猴子打包谷、抓癢、貓兒洗臉、抖癢、獅子滾繡球等。
  鼓舞的節奏:
  在湘西苗族中鼓舞的節奏各地不同。如花垣、保靖、吉首等縣市和古丈的一部分地區,鼓點和鼓邊打法獨具特色,伴奏常在雙邊,以雙手一快一慢來調節節奏。即左手打兩拍,右手打一拍,打到高漲時,敲邊鼓也隨之加快。在花垣縣境內還有一種鼓點,節奏極為復雜,敲邊左手節奏為2/4拍,右手則打3/4拍,即左右手同時打第一拍,右手第二拍,左手停,右手打第三拍與左手打第二拍同時進行。這種千變萬化的節奏主要用於鼓舞表演中的拳術動作。因動作復雜,會打這種鼓舞的人不多。
  苗族鼓舞節奏非常復雜,用不同的節奏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常見的節奏有3/4、2/4、4/4三種,極少數人打出3/8的節奏來。表演時動作明快,如行雲雷電,似高山流水,鼓手兩手不彎曲,節奏重且有力,如精武表演。
  為營造更為活潑的氣氛,苗族鼓舞除敲邊伴奏外,還配上了銅鑼、嗩吶、土號等樂器,大型活動時還加二胡、三弦等樂器伴奏,場內氣氛十分熱烈火暴。
  鼓舞的基本步伐:鼓舞的基本步伐有四種:
  1、三步。即左右腳在前面交叉替換,用表演生產勞動動作,如插秧、挑谷、等動作;
  2、前面小踢腿步和兩邊跳小踢腿步。此步伐為女子鼓舞動作,其動作幅度不大,柔軟優美。此步伐源於古時女子因無鏡照面,借水顯影,故而形成小踢腿動作;
  3、滾翻身法。即打鼓時身體滾翻,方向不一,旋轉打鼓,靈活輕快,變化多端,用於表演上山、下山、過坳等動作;
  4、踩三角走三步。此類步伐主要用於表演武術動作;表演時眼掃兩邊,擋住刀槍,防卸襲擊,動作幹凈,出手有力,變幻無常,最高境界打出3/8節奏,這種打法現今仍然用於鍛煉身體。
  表演鼓舞的著裝:
  表演鼓舞的男女穿節日盛裝,男子上穿合身滿襟衣短衣,無領,胸部及下邊滾花邊,下著長花裙(巴裙)或大口花褲,腳穿男式船頭花鞋,夏天多穿麻草鞋,頭戴絲絨大黑頭帕或花帕,耳掛碗口大小銀耳環,頸部配一至三根銀項圈,手戴銀手鐲。
  女子更為隆重,頭戴銀帽或重疊大黑頭帕或花帕,耳飾龍頭耳環、瓜子耳環,頸部配三至八根銀花項圈,手戴二至四幅銀手鐲。胸掛銀鏈、銀花、銀牙簽、銀鈴、銀蝴蝶、銀牌、銀披肩等裝飾品,身穿鑲花大肩衣,下穿百褶裙或鑲花大花褲,腰系繡花圍腰,腳穿女式繡花鞋。男女服裝色彩艷麗,耀眼奪目。一場鼓舞表演,就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苗族服飾展演會,更是一道精美的苗族文化大餐。

苗族求愛方式

苗族求愛方式趕邊邊場
  苗族的“邊邊場”風俗,奇異精巧,別具風味。苗族男青年,一旦長到十八九歲,就開始了談情說愛,他們利用走親訪友的方式多方與姑娘接觸,初步掌握了一些情況後,就可以進一步的試探。試探的方式是利用趕場的機會主動去找姑娘,多是在地角場邊,或者在行走的路途中,進行試探活動,故曰趕“邊邊場”。
  試探的方式是奇巧的,男的與姑娘見面後,就以向姑娘討東西的方式來試探姑娘願不願意相交。例如:在趕場的途中討糖、討果子,在山上相見討菜、討水。小夥子向姑娘討東西,並不是要這些東西吃,而是通過“討”,來試探姑娘的心意,是不是願意相目交,如果小夥子向姑娘“討”東西時,姑娘毫不猶豫地把糖果送給了小夥子,就說明姑娘願意和他相交,那麼,愛情就有了一線是希望。如果男的向女的討東西時,女的當面拒絕,而且還罵一聲:“餓癆死的”,那麼就說明沒有希望,男的另尋門路。有的姑娘態度更明顯,當男的要準備向她“討”時,姑娘不理不睬,這時,你千萬不要去試探,因為她這種態度早已經表明厭惡你了,你再去“討”的話,將會遭到姑娘的斥責,碰得一鼻子灰。有的性情溫柔的姑娘,如果不願意和你相交,她既不罵你,也不厭惡你,只是自己悄悄地走開了。
  一旦討東西成功了,說明姑娘願意和你相交,雙方就可以交談,也不外乎談一些生產農事之類的事,談話也是姑娘考查男方人才品性的過程,如果對答如流,口齒伶俐清楚,說明男方聰明能幹,姑娘聽得眉開眼笑,兩人的初交便有繼續下去的可能;如果男方笨嘴拙舌,一問三不知姑娘就會罵你是燒不燃的鴉死術,使你難堪。不過,能夠大膽向姑娘討東西的角色,一般都是苗族青年中的嬌嬌者,一旦交談順利,初次相交就基本成功了
  苗族青年奇特的求愛方式
  苗族小夥子表達自己愛慕之情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掐指”、“討糖”更是屢見不鮮。“掐指”就是在節假日趕圩場人群集中的時候,假若小夥子對姑娘產生了愛慕之情,就悄悄地擠到姑娘背後,出其不意地把手伸過去,輕輕地掐一下姑娘的小手指。
  假如姑娘真心實意的接受小夥子的愛慕,就背過手來輕輕地掐一小夥子的小拇指,或回眸莞爾。假若不願意的話,就不理會。這樣就不會帶給小夥子難堪。
  “討糖”就是男女青年在“玩山走寨、行歌坐月”交往過程中,假如小夥子中意一個姑娘,就以“討糖”為名向對方求愛:“聽說小妹糖很甜,哥想吃糖沒帶錢。”
  姑娘如果同意,大都會答:“小妹有糖糖太酸,大哥吃了腰會彎。”小夥子答著說:“大哥想糖眼望穿,小妹糖酸心不酸。”通過幾個回合的“討糖”,姑娘就會給小夥子留下一句柔情的話:“大哥想糖跟妹來,酸壞牙齒莫責怪。
  然後擡腳就走,小夥子便緊追上去,爾後便是林間、溪邊親密的竊竊私語。
  假若姑娘早已有了意中人,就會對小夥子說:“小妹有糖早賣完,大哥吃糖別處嘗。”姑娘假如真的不同意,就回答說:“小妹人窮不賣糖,大哥要糖沒望場。”
  有的則真正買上顆糖送過去,既是推托之辭,也表示“結交不成仁義在”之意。這時小夥子接過糖就會知趣地離開。
  男女青年通過“掐指”或“討糖”定情後,以後便是邀約相會、互訴衷腸了。他們用樹枝、樹葉、野草和野花編成樣式不同的標記,以說明心境,表明約坐的地點和時間。草標表示約見,花結表示幽會,花草合編則表示要訂終身。
  初次約見用茅草編的蜜蜂表示:“我等你,能來嗎?”再次約會則用香草編的蜻蜓表示:“地點依舊,請你快來。”不能赴約用茅草穿過樹葉編成的蚱蜢表示“因有要事,不能抽身,特表歉意!”
  紅花結表示熱情,渴望盡興交談;藍花結表示願想見,但必須在月光明媚的夜晚;如果是白花和茅草編結的“白白雷公”,那就是“多次無故失約,今生不願見你”的問罪之師了。
  到男女雙方都認為情投意合,真心相愛,愛情的果實已經成熟時便開始交換信物。男方把毛巾、腰帶、煙等物送給女方,女方將銀簪、手圈、繡鞋等物送給男方,表示彼此愛慕深。隨後,雙方就告訴自己的父母,再過一段時間,男方父母就請一位象征性的媒人牽頭,在一起商定完婚的吉日。

鬧洞房

 在湘西這邊很流行鬧洞房!
  又名吵新娘。這是新郎新娘結婚的當夜,眾客人戲弄新娘的一種習俗。吃完喜酒後,眾客人向新郎要求“看新娘”。
  於是,新郎就陪同大家進入洞房。在進入洞房時,眾人往往要念四句祝詞。鬧洞房開始,由侍娘或賓客中推一人把放在床帳裏的紅棗燈點上,叫做“添丁”。
  添丁後,侍娘扶新娘同新郎站立房中,賓客環坐周圍。假如洞房容納不下賓客,就在正廳吵新娘。當新娘把喜糖和甜茶的茶甌敬給主客時,這位主客故意不收,而讓給隔坐的人,隔坐的人同樣再讓給他的隔坐
  這樣,新娘盡管在房內踱來踱去,大家還是不理她,於是,吵新娘就開始了。隨後,叫新娘唱歌、跳舞,或要新娘新郎擁抱,有的出些難題讓新娘、新郎回答,有的惡作劇,將新娘和新郎的床鋪弄濕或放螞蟻,使當晚難以入睡。
  總之,鬧洞房的節目和方式多種多樣,詼諧浪謔,無所禁忌。“鬧洞房”、“吵新娘”,是為祝福新娘和新郎而做的,所以,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大鬧一頓。對於新郎和新娘,當然是很大的麻煩,不過也不得不接受這種“慶賀”。
  時至今日,鬧洞房的習俗雖有很大改變,且文明得多,而富時代特點,但此俗仍然沿襲下來。

苗族的信仰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傳統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巖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並用。多數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而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對於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趕使之遠離。
  在許多地區,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比如牛在廄內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打轉、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裏,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了相應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區,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制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於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家神信仰存在於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祭橋流行於黔東南大部分地區。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圖騰崇拜方面。東部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區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於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許多地區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臟”,黔中地區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其中,黔東南的吃牯臟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吃牯臟亦稱祭鼓節、鼓社節、鼓藏(牯臟)節,以宗族(鼓社)為單位,每七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寄居中在木鼓裏,祭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兒孫的供品。主祭者稱為牯臟頭,祭品牯臟牛是專門為此而飼養的。每屆祭祀活動前後延續三年之久。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蔔、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著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的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藥,在為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藥手段。
  除了這些傳統信仰之外,自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深入我國內地傳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區、貴州凱裏、湖南沅陵等地區有一些苗族群眾皈依了基督教,在滇東南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東北、黔西北一帶的基督教信仰曾經勢頭強盛,影響極大。外國傳教使團或者傳教士們在苗族地區開設了許多的中小學校、醫療機構、甚至實施了一些經濟發展項目,對於苗族社會的進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滅的作用。著名的牧師有安順的黨居仁、柏格理、張道慧、王樹德等,前二者均殉職苗區。
  新中國建立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的影響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復蘇的趨勢。但是,現在基督教、天主教實行“三自”,與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會組織、社會影響甚至信仰內容方面都有許多的不同。

Views: 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