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頻《量子創意課》(1)不論斷,不貼標簽,沒有成見

第1堂:不論斷,不貼標簽,沒有成見,以事物的原貌待之

【貼標簽,等於把廣大的世界框進很小的視野裏,以管窺天】

我記得2007年下半年,第一次在北大教課的時候,放了一小段《TheSecret》影片,解釋什麽是以“吸引力法則”來創造新事物時,有學生問我這影片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我當場傻了,因為在我過去的學習之中,我從沒有以這樣的角度去區分信息,這影片對我而言,重要的是吸引力法則如何運用在我的生活、我的創作中,至於這影片是什麽論,或許連創作這部影片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也不關心。

第1堂不論斷,不貼標簽,沒有成見,以事物的原貌待之於是我反問這位提問的學生:“這部影片究竟是唯心論還是唯物論,影響到你看待這部影片的價值嗎?如果有影響,那就是你‘貼標簽’的思考方式,改變了這部影片對你的意義,與這部影片本身是好、是壞,完全無關。”這讓我想到電影《心靈印記》(SCREAMOFTHEANTS,有的譯為:螞蟻的尖叫),一對情侶到印度旅行,兩人手持一臺攝像機在同一輛人力車上,攝像機到女子的手裏,鏡頭裏都是鮮花、紗麗,但攝像機一到了男子的手裏,鏡頭裏盡是垃圾、肢障孩童在同一條路上,兩個人看到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印度的全貌其實是鮮花、紗麗、垃圾、肢障孩童的總合,這就是二元對立世界的特征,每個人只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看不到全貌。

所以當我們不以二元對立的角度看世界,不貼標簽,不去分類,不選邊站,我們看世界的視野才不會被自己狹隘的眼光遮蔽了另一個大半。我們要先學會從舊的思考點到對立的思考點,然後在兩端點之上看全貌,再進一步練習:不以任何“既有的成見”、“別人的意見”來看待人事物,亦不以人廢言(我經常收到讀者來信問:“聽說奧修很受爭議,他的書能信嗎?”這樣的問題。我的回答一律是:你得自己去看了書,自己去判斷,不要以片面聽到的訊息,輕率地封殺了你眼前的信息)。我們得自己親眼看到了、感覺到了、聽到了,思考過了,自己說了算,而不是以訛傳訛,三人成虎這點幾乎是大部分的學生最需要學習的。過去的教育體制,給了我們“凡事都要找標準答案”,“老師說的、大家說的不會有錯”的慣性思考,於是每看到一件新的人事物,就習慣拿這個新的跟過去舊的、類似的情況做比較、做分類、以偏概全、以此類推,輕率地下結論,並貼上標簽然後歸到舊的類別裏。我稱這是一種思考的惰性,造成視野的盲點,久了就眼盲腦僵,本來鮮活的腦袋,就成了“眼前來什麽,就以過去的程序反應什麽”的機器,從此沒有了接受新事物、創造新未來的可能。

舉例來說,你到了一塊新大陸,眼前來了一個有角、有尾、有翅、兩肢站立的生物,你若急於把它歸類到某一物種的變種,那麽就失去了看它全貌的客觀與好奇心,因為它有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新物種,與你過去所見過的無關。所以我們在面對急劇變化的未來,保持“不論斷,不貼標簽,沒有成見,以事物的原貌待之”是最重要的第一件事。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學會先關耳、閉嘴,關掉所有外來意見的紛擾,關掉自動反應的判斷程序,然後用心看,看到全貌細節,看得很深入,看進自己的生命裏,與其融合為一,並學會不給任何判斷、比較、分數、意見、疑問,把眼前的人事物,視為一個遺世獨立的小宇宙系統,保持完整地納入自己的總脈絡之中。如此我們才會有海納百川的廣闊人生流域,而不是輕率地貼標簽,然後因挑三揀四地越活越狹隘,導致目光如豆、信息知識偏食,觀點見解偏頗,最終造成心靈意識上的營養不良。

“是否輕易妄下斷語”決定你是創意人,或是烏合之眾。特別是在微博評論盛行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染上“不深思,有時連別人的微博內容都還沒看完、還沒看懂、有的甚至看錯,就開始草率地評論、貼標簽”的毛病,久了就會造成評論膚淺化的現象無建設意義、沒有事實根據,卻最情緒化、最危言聳聽的評論,反而成了媒體或是網友追逐轉貼的內容,劣幣驅逐良幣,那麽真心想在微博分享的人,將來可能因為惡意攻擊的評論,關閉了“本意良好、可實時分享生命精彩”的平臺,再這樣下去,我們的網絡世界會淪為一堆烏合之眾大放厥詞、傳染“無意義、無深度”內容的地方,久了整體的文化水平會開始下降。

我記得以前博客、微博未盛行的時代,每一篇登在報章雜誌的評論文章,或者電視、電臺有人要評論一個作品、一個現象、一個人的時候,評論者必須深入且全面地研究、思考、整理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短則一兩天,長則數個月沈澱與積累,才敢有評論出來,那是因為這些言論就代表了這個人的深度。但現在我們都忽略了“你所說的言論,就代表了你本人的質量”這件事,於是就有潑黑、弄臭名人以凸顯自己的荒誕現象在這個真假難辨、混淆視聽的時代,我們一定要讓自己不被外在的紛亂影響了判斷與思考方向,必須堅持地往下紮很深的根,看透事物表面背後的實相,不人雲亦雲,不隨風起舞,這樣才不會被未來迅速更新的文明泡沫化。

當我們在批評論斷別人之前,我們必須停下來先問自己一件事:“如果我是他,我真的會做得比他更好嗎?現在的我,比我想要批評的人更好嗎?”。過去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我只記得極優秀的前輩,像是孫大偉、林懷民、南方朔、李宗盛、方文山、張曼娟等等,他們對晚輩都只有全心鼓勵與諄諄教導,幾乎看不到他們在批評誰,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美的,他們總能看到人事物最好的那一面,或是每個人尚未被發掘的潛能。而且他們知道創作這條路很辛苦,那是一個要花一輩子尋找自己的過程,所以絕不會輕易以自己有影響力的言論毀掉別人。

我對自己的期許是,做為創作人,絕不輕易批評別人、或是批評別人的作品,因為我的視野有局限,我可能沒辦法看到眼前的作品全貌,所以我幾乎不會輕易說出我不喜歡哪個作品,除非我確定我已經做得比對方好。吊詭的是,等到你真的能做得比對方好的時候,你也沒必要批評別人,因為大家自然而然就會選擇好的東西,不好的自然就會被淘汰;況且對方也有機會因見到你的示範,去努力修正變得更好,而不是因為被批評而起身反抗或是自暴自棄,這就是好的循環。

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思考,如果你抱怨環境有毒、食物有毒,你就算坐在那裏抱怨10年、20年也不會改善,你唯一要改變命運的方式,就是自己起身找一群理念相同的朋友開有機餐廳,從食物的來源開始把關,如此你自己就能吃到幹凈的食物,你身邊的人也會受益,這就是“起而行動”取代“坐著抱怨”的積極態度,這也是“與其詛咒黑暗,不如自己點亮一盞燭光”的道理。」

我們想要讓這個時代向上的最好方式,就是從現在起,每一個人對自己所言的每一句話、所行的每一件事負全部責任,包括要預想這一句話、這一行為所造成的後續影響是什麽。此外,我們自己能做得更好的事,就不要坐在那要求別人做我們只讓有建設意義的話語說出來,只做有建設意義的行為,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特別是影響力很大的媒體記者,不要再為了收視率、閱報率、點擊率而轉載報導無建設意義、甚至是損人不利己的內容,因為這是把集體文化水平拉低的最大幫兇。

自此之後,不做任何可能傷害別人的事、不說傷害別人的話、不做任何可能傷害別人健康的產品,盡可能的愛著人、鼓勵著人、保護著人,如果每個人都這麽做,世界就會順利度過這幾年的巨變期。

補充一個概念是:廣義的正面思考,並不是不去思考負面的東西,而是無論正負,都能看到光明的那一面,這讓我想到蘭迪.鮑許(Randy Pausch)說過:“你如果問迪斯尼世界的員工:‘遊樂場幾點關門?’他們不會順著你的問題邏輯回答你幾點關門,而會改以正面的方式說:‘遊樂場開放到晚上八點。’”轉換到我們現實生活的態度是,發生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麽看你眼前的事在這個地球意識正在劇烈蛻變的關鍵時刻,向上或向下就在一念一言一行之中就決定了,你怎麽看、怎麽詮釋,就等於你決定了哪一個版本的世界。

過去我在《十四堂人生創意課2:第二層:抽絲剝繭找出自己的模式,徹底更換慣性思維》裏提過:慣性是創意最大的殺手,所以可以先填書中的表格,幫助自己找出的思維慣性。我還要補充的是另一個方法,我稱為是“清出種子法”:電影《盜夢空間(Inception)》,男主角的工作就是幫客戶在他競爭對手的腦裏植入想法,他說只要把一個Idea放在對方的大腦裏,它自己就會像種子般地開始茁壯、開始蔓延感染,所以我們要隨時註意,不要被別人下了種子,做別人價值觀的奴隸而不自知。

我們可以檢視自己的大腦,檢查我們自小至今,被放進了哪些種子,然後茁壯成長為哪些藤蔓捆住我們?你可以從自己家庭所灌輸給你的金錢、自我、感情的價值觀,檢查這些種子至今造成了什麽好的影響、壞的影響?舉我自己的例子,自小我母親就教我凡事都不要麻煩別人,好處就是我一向親力親為、獨立完成我所能做的事,壞處就是我總是一個人就把事情做盡了,沒有給別人一起參與的機會,我不但失去非常多與人共事的寶貴經驗、自己也會經常累得半死。等到我發現了這個價值觀(種子)的後遺癥後,就開始學會與人一起共同創造、共同完成;我可以做發起者,做開山先鋒,但不一定要堅持走完全程不可,就像大型的計劃不一定要自己從頭做到尾,即使事情到最後不是我完成的,但我一樣可以享受事情被完成的成就感,長程的馬拉松接力賽,也是得眾人分階段才能合力完成。

所以我現在開始回想、並一一紀錄“父母親、過去老師們的名言錄”,然後把每一句話對我的“好的影響”、“壞的影響”都列出來,當我看到了這些壞的影響時,我就可以有意識地清除它,不讓它再繼續蔓長擋住了我的未來。

另外一個清種子的方式,就是列出你最喜歡的事物、歌詞、座右銘、電影、某位名人的故事……現在你要像是清理自家的花園一般,看哪些不良的雜草開始消耗你的土地(讓你自我滋潤度與信心開始不足的是哪些想法),哪些是好的種子已經開花結果(持續讓你有生命活力、樂於付出與感恩的信念是哪些想法),哪些種子已經長成了藤蔓圍籬擋住了你與人、你與資源間的聯系?甚至擋住了你勇敢向未來冒險的無限可能?

我從眾多讀者的提問中知道,太多人都被綁在父母、學校、社會的價值觀裏動彈不得,包括:“興趣和工作是兩件事,你得先有穩定的工作,以後才能想你的興趣,像是作家、攝影家、藝術家、音樂家都是會餓死的,除非要很有才華,但一定不會是你”,“旅行是奢侈的,有工作、有家的人怎麽可能常常去旅行?”,“我想從事心靈公益的事業,但我得先去賺錢”,“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些看起來沒什麽錯誤,甚至看起來還挺正面勵誌的普世價值觀,卻恰好成了很多人的緊箍咒。那些認為工作與興趣是兩碼子事的人,如果他們去深究眼前以興趣發展出成功事業者的例證,就不會再給自己找借口。所以我回答這些讀者問題的方式就是:請他們把看似矛盾的兩個選項加在一起,看有沒有範例、有沒有新的出路。這部分,我們會在第三堂再詳細說明。

【進入量子轉換狀態中,你才有可能進到全新的點上】

我在2010年到韓國上藍慕莎(Ramtha)的課,她有幾個很有意思的實修方法,教我們如何以事物的本貌待之:她請我們在燭光前,盯著晃動的燭光中心那個不動的燭芯,讓我們的意識進入到量子轉換態中。簡單地說,就是進入一種無念、無思的空無境界,有點像是看著鐘擺、聽著鬧鐘的滴答聲、或是聽著雨聲的打坐,因單調無聊而進入一種空傻的狀態,這個時候就是最好的新思維起點,因為這是在空無裏的新起點,而不是舊思維的延續,於是才有可能大幅度地瞬間從舊軌道跳躍,來到全新的立足點,開啟全新的思維版圖。

我做這項修煉時,只要發覺自己慣性地想別的事情,就會馬上再回到燭光中心,繼續看著,一段時間後,視野裏的光線會轉變,空間結構與氛圍變成了一個無法被定義的模糊狀態,這狀態就是非常難得的量子轉換態,於是我可以從這狀態裏清楚地看見未來、看見別人真正的內心想法、看見真正的自己。

我們經常看完燭光之後直接去看撲克牌,就是把整副撲克牌背面朝上,利用剛進入的量子轉換態看撲克牌,其花色與數字很容易就會浮到牌面上;有時我們看完燭光後,與一個完全不認識的人背對背坐著,彼此以意念傳送圖案、顏色或是數字,往往能準確地收到對方所傳來的信息(我們那一場幾乎有一半的人,第一次練習都成功了),這是因為在量子轉換態中,視野變得清晰無雜質,很容易就收到、看到“事物的本來面貌”,這部分,在電影《超異能部隊》(TheMenWhoStareatGoats)裏談到的遙距觀測(就是坐在此地,卻能看見另一地的人事物),也是運用相同的原理。我自己在量子轉換態裏很奇跡地輕易看透幾張撲克牌,讓我明白這不是玄秘的特異功能,不是魔術,而是一種物理學方法的運用。

“盯著晃動燭光中那不動的芯”,是一個培養自己清靜專註非常好的練習,也可以呼應我在《誰說這輩子只能這樣:李欣頻的變局創意學(以下全簡稱為:《變局創意學》)》裏提到的一段小故事:我在臺灣日月潭外景主持旅遊衛視,坐在涵碧樓古船舫上享用早餐,但旁邊接連不斷的遊輪、遊艇不時飛馳而過,激起的浪把小船上的杯盤晃得七零八落,不僅一點都不優雅,更狼狽的是我還開始暈船。那位掌槳的大哥說了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深:“只要把眼光放在遠方不動的山頂上,就不會感到搖晃這麽厲害。”的確,只要我把目光放在遠處那不動的高點,眼前身體所感受到的混亂與晃動,就不再分散我的註意力、影響我的心緒。而那個不動的點(如燭芯)就是量子轉換態,可以幫助我們跳脫現況的晃動(如燭光晃動),直躍未來(夢想)那個有高度的指標點。

在《變局創意學》第五個關鍵詞提到:依照量子物理學的脈絡,以弦理論的概念來看,如果我們要想出一個全新的創意,應該回到“全凈空的量子場”(也就是科學推論出“零點”之所在),讓自己放在一個“尚未有定義、一切尚未成形”的全空無、仿佛真空的狀態,然後才可以“沒有成見”“沒有固定路徑”地發想一切可能,就像再來一場宇宙大爆炸,如此就能創造出新的大腦神經元,創意就能瞬間擴張、繁演出無限可能;倘若沒有回到“全凈空的量子場”,而是依循舊的軌跡思考事物,那麽就失去了原創的最大可能空間。

我還記得第一次為誠品書店寫的廣告文案:海明威閱讀海,發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羅丹閱讀人體,發現哥倫布沒有發現的美麗海岸線(引自《誠品副作用》,電子工業出版社)。其中“羅丹閱讀人體,發現哥倫布沒有發現的美麗海岸線”這句文案,是因為我在看電影《羅丹的情人》時,有一幕畫面:羅丹在為他的情人卡蜜兒塑像時,他觸摸卡蜜兒背部曲線的眼神,仿佛是初次觸摸女人的那種悸動與好奇,仿佛是哥倫布在海上第一次看見新大陸那樣地驚喜莫名,這就是藝術家、探險家最重要的特質:不以舊眼光看舊事物,眼前一切都是未命名、未定義、尚未被開發與探索的新大陸,這就是藍慕莎經常教導我們:“化未知為已知”的意義。

也就是說,我們要先從原點→到對立點→離開二元對立的擺蕩點,上升到全面“不動、二元合一”的點→然後再進入更廣大未知、創造無限可能的全新全空量子態,而這一切,都必須從“不論斷,不貼標簽,沒有成見,以事物的原貌待之”,這最基本的習慣改變開始這部分,在《變局創意學》第七個關鍵詞:“高速起滅、靜觀一元”提到一些,現在算是延伸補充。

因為藍慕莎的教導有她非常完整、縝密的知識與實修系統,不是在這裏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上她的中文網站http://ram-chinacom/,她的課程、書籍、演講影片都非常有啟發性。

第1堂不論斷,不貼標簽,沒有成見,以事物的原貌待之

第一堂課後參考書單、電影:

【書BOOKS】-

《誰說這輩子只能這樣:李欣頻的變局創意學》作者:李欣頻

如果不了解當下,如何活在當下?世事一日一變,對於渴望改變的你來說,那些年紀比你還大的勵誌書,真的管用嗎?李欣頻2010年作品,揭秘獨特的李欣頻式創意生活觀。假如你覺得自己正在磋跎生命,害怕這輩子高不成、低不就,李欣頻告訴你:現在是改變人生最關鍵的時刻!

由誠品書店文案匯聚而成的《誠品副作用》一書中,李欣頻的文案風格得以盡情展現:從具體的廣告環境中,把文案抽離出來進行閱讀,這些文案仿佛具有了獨立的生命,因而提供了一種觀察廣告文案的新角度。如果把廣告活動看做一種儀式的話,那麽,在這個儀式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文案。

【電影MOVIE】-

《優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

探討二十世紀物理學一項重大發現——弦理論(StringTheory)。愛因斯坦一直夢想找出一條能統一解釋宇宙各種現象的定律,可惜絞盡心機亦無功而還;甚至後來接棒的物理學家也未能參透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的矛盾。直到“弦理論”的誕生,這個宇宙定律死結終於有機會解開-

《我們懂個×1、2集》(WhattheBleepDoWeKnow!?)

影片充滿了量子論、物質、真理等概念,引發了許多思考。討論關於真相、記憶、眼睛、大腦等等深奧的話題-

《秘密》(TheSecret)

所謂吸引定律,又稱吸引法則,是指世間萬物皆由能量或者振動頻率組成,相同的振動頻率相互吸引,並引起共鳴。人類的意識也是能量的一種,正面的思想會促成積極的結果,反之負面的能量則會吸引不好的結果-

《心靈印記》(SCREAMOFTHEANTS)

有神論者和無神論者墜入情網,婚後,他們背起行囊,帶著椅子,到印度蜜月旅行,尋找傳說中的放牛聖人。種種奇遇顛覆過往知識與經驗,他們開始將行囊一件件丟下-

《盜夢空間》(Inception)

電影源自於導演克裏斯托弗-諾蘭的發想,基於一個關於“借由分享夢境空間探索人的想法——進入夢境且分享夢。賦予你能力進入某人的潛意識,將會如何運用且濫用?”的概念-

《超異能部隊》(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在量子轉換態中,視野變得清晰無雜質,很容易就收到、看到“事物的本來面貌”,《超異能部隊》(TheMenWhoStareatGoats)裏談到的遙距觀測(就是坐在此地,卻能看見另一地的人事物),也是運用相同的原理-

《羅丹的情人》(Camille Claudel)

羅丹在為他的情人卡蜜兒塑像時,他觸摸卡蜜兒背部曲線的眼神,仿佛是初次觸摸女人的那種悸動與好奇,仿佛是哥倫布在海上第一次看見新大陸那樣地驚喜莫名,這就是藝術家、探險家最重要的特質:不以舊眼光看舊事物,眼前一切都是未命名、未定義、尚未被開發與探索的新大陸。

找出自己的受限點

你的解答就藏在你的問題裏

Views: 48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