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创作的,少一点对自己的认识行吗?少一点对自己的打气行吗?向心理学大师维琴尼亚萨提尔学一学“尊重自己”的基本功吧;全世界说你不行无所谓,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3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3 hours ago

組織與系統層面的應用

Theory U 不只是個人修為的議題,也涉及組織、文化、制度結構的變革。書中與之後的工作中,都討論如何在組織、公共部門、跨部門合作中應用這些過程。 (Emerald)

Scharmer 與 Presencing Institute 也發展實踐平台、工作坊、課程(如 u-lab, u-school)以及各式案例來測試這個理論在公共政策、社會創新、環境、經濟制度等範疇的可能性。 (new.u-school.org)

優點與強處

以下是這理論/書的一些優點,以及它在當代組織/社會中尤其有價值的地方:

整合性強:Theory U 不僅借鑑系統思考、組織學習、變革管理,還融合心智/情感/意志/領導等內在維度,強調內在心理/感知狀態對外部效果的影響。這種整合內外面的方式,在許多只強調結構、策略或外在行動的理論中是不常見的。

適應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在當今快速變動(技術、環境、社會文化變遷等)的背景下,依賴舊經驗與慣性做法往往不夠。Theory U 提供一條從被動/重複模式跳脫,通過「聽未來的呼喚」,讓創新的可能性浮現的方法。對應不確定性與複雜性時,它提醒我們要停下、聆聽、觀察、感知,而不是立刻動手或只是用既有工具解決。

強調集體/系統視角:不只是個人的修為,也關心群體、組織、社會系統如何共同演化。這對那些想在多方關係、跨界/跨部門合作中做出變革的領導者與實踐者而言,是非常有用的框架。

實踐導向:書中與後續實踐案例如 u-lab 等提供很多練習、原型專案、案例,讓理論不是空談,也給人可操作的路徑。這有助於把較抽象的「靈性/意圖/願景」部分落地。

內在態度與領導的關係清晰:它強調「心/意志/聽覺」等內在態度,以及領導力不是單純「控制與指導」,而是在開放中促生可能性。這對現代領導的一個重要轉變——從指令式/層級式領導到更具共鳴/協作/啟發性的領導——提供理論支撐。

限制與批評

當然,這樣的理論與實踐並非完美無缺,以下是一些批評與潛在的限制:

概念抽象/內在性強,落實難度高:對很多人來說,「presencing」、「letting go / letting come」這樣的語言容易聽起來靈性或哲學味濃,難以具體操作或測量。組織/政策環境常要求具體指標、可交付成果、成本效益等,這些內在態度的轉變不一定能直接量化或保證。因而在某些組織制度、績效評估要求高的情境中,可能不被完全接受或看作“軟”的部分。

時間與資源需求高:真正進入U過程的底部(presencing)通常需要比較長/深入的投入:時間來靜止、深度聆聽、不急於行動。很多組織在快速變動或競爭壓力大的環境下,可能無法給予這樣的空間與慢速變化的節奏。

文化差異與語境問題:不同文化中對“靜默”、“直覺”、“開放的心/意志”等內在態度的接受度差異很大。有些文化更偏重直接、行動、效率;對抽象或“靈性/內在覺察”的價值可能會被懷疑或看作不務實。這可能限制這套理論的普遍採用。

風險落入新形式的權威或意識形態:有批評者(如 Kühl 等)認為,Theory U 有時可能被過度理想化,或被某種共同意圖/意識形態/領導者的願景所主導,使得「讓未來浮現」這類過程中,領導者或幾人群體的主觀性過大,而忽略不同利益方之間的權力關係/利益衝突。若沒有妥善處理權力、差異、結構性的不公平,其結果可能偏離理想。 (部分批評見於文獻) (Taylor & Francis Online)

可持續性與擴張性問題:在小範圍/先驅者群體中 U 過程可行且效果顯著,但當要在大系統、跨國機構、政府部門中擴大時,如何保證這樣的覺察態度與內在轉變能被維持,如何轉化為制度性結構/政策/流程,是挑戰。

科學驗證/實證研究相對較少:雖然有許多案例與敘事,但在學術上,要針對這套理論中每一環節進行嚴格的可測試實驗或比較研究的文獻並不多(如哪些組織導入U過程後與控制組相比,在績效/文化/創新能力上具體差異為何,也受時間影響如何等)。這意味著若要被某些科學/管理學界接受,其證據基礎還在持續累積中。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16 hours ago

實踐應用/案例

以下是一些 Theory U 在真實世界中被應用或實驗的情況,以及它的效果與挑戰:

u-lab / Presencing Institute 的培訓與學習社群:有許多個人與組織通過這些平臺學習 U 過程,用於社會創新、公共政策、可持續發展、氣候行動等多個領域。這些項目通常跨部門/跨利益相關者,有助於創造共識與新想像。 (new.u-school.org)

在企業內部的原型實驗(prototyping):一些公司用 U 的原型實驗來試驗新服務/新產品/新流程,以較小風險測試改變,再進行擴展。這有助於快速學習與調整。 (transdisciplinaryleadership.org)

公共與社會領域的應用,例如非政府組織、跨部門公共政策合作、多利益者對話等,其中 U 過程幫助不同利益方跳脫各自定位與利益辯論,更能從共同的未來願景來協作與共創。這在一些國家與區域環境治理/社區發展等領域見到潛力。 (future-almanac.org)

與其他理論/思想的比較關係

有幾個可比擬或相關的理論/思想,可以幫助我們理解 Theory U 的特色與限制:

與 Peter Senge 的 Learning Organization、組織學習理論有很深的連結。Schramer 曾被影響,也與之合作。 Theory U 加強了學習組織理論中內在觀察/心智模型/共享願景等元素,但更進一步強調未來可能性與內在轉變。 (new.u-school.org)

與 mindfulness、靈性、直覺、內在覺察等思想接近。這在西方管理科學中不那麼常見,但在近年來越受到重視。相對於只注重策略/運營/結構的變革理論,Theory U 在意識與存在層面投入較多。

與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有共通之處,特別是 prototyping、iterative feedback、對使用者/利害關係者的觀察等,但 Theory U 更強調內在態度與未來願景/意圖的作用。

在領導力變遷中,與協作型/變革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uthentic leadership 等)理論也部分重疊,但 Theory U 更強調「共同創造」(co-creating)與「系統生命場域」(social field)以及超越既有制度/模型的轉化。

潛在的挑戰或批判性思考

除了前面提到的限制之外,這裡是一些在實踐與理論延伸上值得反思的方向:

權力與不平等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制度、資源、權力結構對誰能發聲、誰能「感知未來」、誰能決定原型都非常重要。若沒有刻意讓弱勢/邊緣群體參與,或者沒有平衡權力動態,所謂的「共創未來」可能只是既有權力者重塑既有利益。

過度理想化或淡化現實阻力:U 過程中所需的開放、靜止、讓來等階段容易受到組織內文化、壓力導向、績效要求/短期目標的制約。在現實中,很多領導/管理者可能沒有時間/資源/支持來做這些內在調整。

衡量與評估困難:如何評估 Presencing 的效果?如何知道組織已經「從未來浮現處」回到當下的行動,並且這樣的行動比傳統方法效果更好?缺乏標準化、可比較的量化指標是一個瓶頸。

可用性與普及性:在發展中國家或資源有限機構中,可能難以有長期投入、深度培訓、沉浸式體驗等支持。這可能造成只能在具備資源與意願的先進組織內展開成效,而難以廣泛普及。

文化與語境差異:如上所述,某些文化可能對「靜默/冥想/直覺/內在感知」不太熟悉或不太重視,可能需要調整語言與方法以貼近當地文化。否則容易被看作“新時代”或“模糊不清”的東西,而被忽略。

應用建議

基於上述優缺點與實踐情況,我認為 Theory U 在以下情況特別有潛力,但也要注意哪些條件比較關鍵:

適合的情境

當環境不確定性很高,市場或制度變化快速,而過去經驗不太可靠的時候。

當組織或團隊願意/被允許做“慢工夫”的內在工作,包括願意停下來、反思、聆聽、讓潛在未來浮現。

當參與者來自多元背景/跨部門/跨利益關係人,需要新的共識或未來願景。

在公共政策、社會創新、環境治理、教育改革這樣需要長期且系統性變革的領域。

在應用上要注意

領導者與推動者需理解內在維度的重要性,不只是策略或技術層面的改變。

組織要提供資源與支持,包括時間、空間、容許不完美的原型/實驗,允許錯誤與調整。

要設計方式讓不同利益者能共參與,包括弱勢者/邊緣者,以避免權力失衡。

建立一些中介指標或評估機制,即使不能全面量化,也能追蹤過程中的變化(例如領導心態變化、決策過程中聆聽與對話的質量、原型實踐中的反饋與學習)。

要本地化/語境化,有時需要改變語言、比喻或方法,以符合文化習慣與組織/社會環境。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May 2, 2025 at 10:35am

[搶劫]命運對我們非常仁慈;除了在一月份的一個午夜,一個土匪模樣的人,嚴嚴實實地裹在皮革和毛皮里,潛入到了我們中間,使我們吃驚不小之外,沒有出過什麼事情——但是結果發現他是我們原來的司機齊加諾夫,他覺得大老遠從聖彼得堡爬在火車的緩沖器上、搭乘貨運車廂、穿過廣袤、嚴寒、荒涼的俄國大片地區,就是為了給我們帶來我們的一些好朋友出乎意料地給我們送來的一筆很受歡迎的錢,這樣做根本不算個事。他還給我們帶來了我們聖彼得堡的地址收到的信件;其中就有塔瑪拉的那封信。待了一個月後,齊加諾夫聲稱克里米亞的景色使他感到厭倦,便離開了——又大老遠地回到了北方,肩膀上扛著個大包,里面有各種物件,如果我們知道他垂涎這些東西的話,我們會很高興地送給他的(例如一個熨褲子褶線的東西,網球鞋,男用襯衫式長睡衣,一隻鬧鐘,一把烙鐵,還有幾樣我已經忘記了的可笑的東西),如果不是被一個他也偷得過她蒼白的美貌的貧血的女僕懷著復仇的熱情指了出來的話,要逐漸才會發現這些東西不見了。奇怪的是,他勸說我們把母親的寶石從爽身粉的容器中(他立刻就發現了)轉移到挖在花園里一棵有多種用途的橡樹下的一個洞里——他離開了以後,寶石全都在原處。(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anuary 31, 2025 at 10:45pm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詩的詩·淡紫色的賦格曲

你必須寫作,沒有理由,也不為誰。

身體記得愛,就像點燃一盞燈。

如果寂靜是誘惑和允諾。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

就像沙子從沙漏中漏下,音樂也落入音樂。

在這個狼牙構成的夜晚,我感到悲傷。

音樂落入音樂,就像我的聲音落入我的聲音。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December 30, 2024 at 11:35am

愛墾網APP:降臨與湧現在電影中的表現~~降臨(Advent)& 湧現(Emergence)

藝術源起之興觀羣怨,到外部文化符號的強烈介入 [從事到物、事呼唤物]


導演昆汀(Quentin Tarantino)在他2019年的電影《好莱塢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中,通過電影將大量的外部文化符號注入敘事與視覺設計中——


歷史性事件:例如曼森家族謀殺案這一真實歷史事件作為電影的背景。


文化符號:20世紀60年代的好萊塢景觀(如霓虹燈廣告牌、電視節目、電影場景)與流行文化(如流行音樂、明星軼事)。 [圖象、聲象、意象]


虛構與真實的融合:電影中里克·道爾頓(萊昂納多飾)與克利夫·布斯(布拉德·皮特飾)的虛構角色被置入真實的好萊塢場景中。

這些降臨的元素通過強烈的符號性介入,為電影構建了一個具有豐富文化意義的圖象網絡

湧現(Emergence):內部關係網絡的自我生成

在降臨的基礎上,電影通過內部敘事與圖象關係的複雜互動,生成了新的意義和情感體驗——

虛構歷史的再現:昆汀通過重新改寫歷史(電影中角色阻止了真實的謀殺案),生成了一種「假如歷史可以被改變」的情感體驗。

情感素的生成:通過特寫鏡頭、緩慢的敘事節奏,以及對細節的精心捕捉,電影讓觀眾不僅關注事件本身,更進入一種純粹的懷舊與情感共鳴的體驗。

角色關係的意義生成:里克與克利夫的友誼既是60年代男性文化的像徵,也是對好萊塢黃金時代逐漸失落的一種反思。

2. 圖象間性生成動力的分析

圖象間性作為「降臨」與「湧現」的交錯空間:電影中的圖象網絡既不是完全的降臨,也不是單純的湧現,而是兩者的有機交互。

降臨的力量:電影通過視覺語言引入外部符號(60年代的好萊塢文化),直接影響觀眾的認知與情感。


湧現的力量:在降臨的基礎上,昆汀通過敘事策略(如交叉敘事與虛構歷史)、圖象設計(如場景的細節與人物的表演),讓這些符號在觀眾心中生成新的情感和意義。


圖象間性的動態生成

歷史與虛構的交錯:歷史事件的真實圖象(如莎朗·塔特的角色)作為降臨力量進入敘事,但通過虛構的角色與事件,生成了一種情感上的複雜體驗:懷舊與希望的並存。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December 29, 2024 at 9:46pm

靜態圖象的動態性:昆汀以特寫鏡頭和慢節拍等電影語言,將角色的動作和表情轉化為純粹的情感素,讓「圖象」脫離其時空背景,生成獨立的情感體驗

文化景觀的生成

電影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而是生成了一個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讓觀眾從不同的視角重新理解那個時代。觀眾感受到的不僅是對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回憶,更是對歷史、文化與虛構之間關係的複雜反思。

3. 電影中降臨與湧現的具體例子

場景:曼森家族事件的改寫

降臨: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曼森家族謀殺案作為文化符號的強勢介入,直接帶入觀眾對歷史事件的認知。

湧現:昆汀通過改寫歷史,讓虛構角色取代了真實受害者的位置,生成了一種「假設」的歷史空間。這種空間既挑戰了觀眾對歷史真實性的認知,也生成了對「假如悲劇可以避免」的情感共鳴。

場景:里克與克利夫的日常互動

降臨:60年代男性文化符號(牛仔文化、動作英雄)作為一種時代記憶的降臨。

湧現:通過角色的日常對話與互動,觀眾不僅看到一種友誼的溫暖,更生成了一種對時代變遷中個體命運的複雜感受。

photo courtesygawby.com

4. 圖象間性的生成美學

召喚純粹的情感素

昆汀通過對特寫鏡頭的運用,讓觀眾在觀看角色的面部表情或動作時,超越了情節本身,進入對純粹情感素的體驗。例如:

莎朗·塔特(瑪格特·羅比飾)觀看自己的電影時的微笑,不僅是角色的情感,也召喚觀眾對那個時代電影文化的集體記憶。

開放的意義網絡

電影的圖象間性通過降臨與湧現的交錯,生成了一個開放的意義網絡:

對好萊塢文化的挽歌。

對歷史可能性的反思。


對虛構與現實關係的探討。

總結:文創意象中的降臨與湧現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中,降臨(外部歷史與文化符號的介入)與湧現(內部關係網絡的生成)共同作用,生成了一個充滿情感張力的圖象景觀。昆汀通過圖象間性的美學實踐,讓觀眾不僅觀看歷史與虛構的交匯,更在情感與意義的生成中,重新思考圖象與時間、文化的關係。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November 11, 2024 at 9:41pm

愛墾APP:George Kelly 的「個人建構理論」~~2000年以來,George Kelly 的「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簡稱 PCT)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在心理學、教育學和認知科學等跨學科領域。盡管 PCT 最初是個體心理學框架,但近年來的研究拓展了其應用,特別是在認知和文化研究方面。

與認知科學的整合:近年來,PCT 的概念逐漸融入認知科學,研究者探討了個體如何通過建構理解外部信息的過程。例如,研究表明,PCT 可以用於解釋個人如何通過記憶和聯想創建經驗的心理框架,這與當代認知科學對「心理模型」和「概念框架」的研究方向有相似之處。一些研究還進一步將 PCT 與神經科學相結合,試圖探索腦部活動如何支持人類的建構過程。這些研究展示了 PCT 在認知建構方面的適用性,同時也為建構理論提供了生物學上的解釋支持。

量化建構系統的分析:雖然 Kelly 的建構理論強調個體的獨特性,但近年來的研究探索了量化評估建構系統的新方法。研究者在 Kelly 原本的「角色建構複本測試」基礎上,開發了更多計算模型和測量工具,以捕捉建構系統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現。此外,研究者利用社交網絡分析法,將 PCT 應用於網絡關係的結構分析,探索個人建構如何通過社會網絡和關系結構得以表達和調整,這使得 PCT 不僅限於個體水平,也可用於研究群體關系和組織行為。

跨文化建構的研究:PCT 的跨文化應用也成為了近年來的一個研究趨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擁有不同的建構系統,尤其是在關於社會身份和價值觀的理解上。近年來的研究開始關注這些差異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一些研究表明,建構理論有助於理解文化如何通過特定的價值觀和信仰塑造個體的世界觀。例如,PCT 被用於解釋跨文化適應、移民心理健康以及文化沖突中的角色建構差異。

情緒和建構的交互研究:隨著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興起,PCT 開始更加關注情緒與建構之間的關系。研究者發現,情感不僅是建構的結果,還可以影響和塑造建構系統。不同情感狀態可能會激發不同的建構方式,這種觀點得到了一些實驗研究的支持。一些學者探索了情感建構的可塑性,指出當個體在情感困境中重新調整建構系統時,可以幫助其獲得新的心理視角並增強適應力。

在教育和職業發展中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和職業發展領域也在應用 PCT 來幫助個體認識自我和職業角色。例如,通過建構理論,教育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其在學習、社交等方面的獨特建構,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職業發展方面,PCT 被用於職業輔導和職業發展規劃中,幫助個體通過建構調整應對職業壓力或職業變遷。近年來,研究表明,理解個體的職業建構系統可以幫助其更有效地應對職業上的轉變和職業發展需求。

在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療中的應用:PCT 在心理治療中的應用也取得了進展,特別是在認知行為療法(CBT)和人際關系治療中。研究者應用 PCT 幫助患者理解和調整他們的自我建構和應對策略,以減輕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近年來,建構理論的自我重構技術(self-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被進一步探索,用於幫助個體在經歷重大變故後重建對生活的理解,這在創傷恢復、成癮治療等領域顯示出積極效果。

綜上所述,近年來George Kelly的個人建構理論在多個領域得到了顯著擴展和應用,顯示了其跨學科的適應性和理論價值。這些新進展不僅深化了 PCT 的學術基礎,還讓其在實際應用中變得更具影響力。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28, 2024 at 11:09am

愛墾APP:情動vs意識流~~單子論與情動轉折學說的聯系,體現在二者對個體內在體驗、主體間關係以及情感傳播機制的關注上。盡管單子論和情動轉折來自不同的哲學脈絡,但二者在研究主體如何與世界相連、感知和影響周遭事物方面有一些交集——

主體的獨立與相互關聯:萊布尼茲的單子論認為單子(monad)是獨立、自足的實體,但每個單子通過一種「預定和諧」(pre-established harmony)與其他單子互動,而不發生直接物理接觸。情動轉折學說關注主體之間的情感聯系,特別是情感如何跨越個體之間的邊界,形成情感共鳴或情感網絡。情動轉折強調,情感並非封閉在個體內,而是能夠向他人擴散或感染。由此看,單子論中的「獨立性」與「和諧性」,與情動轉折中「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情感互動,構成一種隱喻性關係,二者都關注到主體如何在保持自身完整的同時,與他人建立一種無形的聯結。

感知和體驗的內在性:單子論認為單子的變化來自於其內部的知覺(perception)欲求(appetition),即單子從內在變化,而非外在刺激。情動轉折學說則關注情感如何在身體內部生成,通過體驗、感受等內部機制來感知外界。二者在此處的聯系在於,情感體驗被視作一種從「內在」理解「外在」的途徑。情動轉折學說從情感的角度研究這種內在體驗的意義,而單子論則認為每個單子都有獨特的內在視角去知覺世界。

個體化視角與主觀世界的構造:萊布尼茲認為每個單子都具有獨特的「視角」,每個單子都是宇宙的「鏡像」。這種視角帶有主觀性,而情動轉折學說恰好關注主觀體驗對情感的塑造作用。情動轉折中的「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和「情感共同體」等概念,與單子論中的「主觀宇宙」有一定的共通之處:每個人都在特定情境下感知世界,情感成為個人主觀世界的一部分。這種情感空間並非完全共享,而是因人而異。

和諧共存與集體情感:單子論中的「預定和諧」與情動轉折的集體情感體驗有一定相似之處。單子雖然獨立,但在整體上仍遵循一種「和諧」法則;情動轉折學說研究集體情感是如何在個體間共享並形成文化和社會秩序的。因此,情動轉折的共情與感染機制可以被視作情感傳播中「和諧」的一種現代詮釋。這種和諧並不依賴於物理上的接觸,而是通過情感共鳴、感染等方式,使個體的情感在集體中得以整合和共存。

欲求與情感動機:單子論中的「欲求」概念可以被理解為情感動機的一種原始形式。情動轉折學說重視情感在推動個體行為中的作用,而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中,欲求被視為單子變化的驅動力。情動轉折學說在此可以借鑑單子論的觀念,將個體的情感驅動力視為促成個人與外界互動的內在能量。二者均強調個體的主動性,且關注個體如何通過自身情感體驗去影響、感知並融入外界情境。

因此,單子論與情動轉折學說雖然起源、背景和理論工具不同,但在主體的獨立與聯結、情感作為驅動力、內在體驗的生成和集體情感的構建等方面都有共通之處。情動轉折學說可以借助單子論的獨立主體與和諧互動理論框架,為理解個體情感的流動性與相互影響機制提供新的視角。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23, 2024 at 3:31pm

愛墾APP:情動vs意識流~~「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和「情動」(affect)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盡管它們都與情感、思維和感知有關。

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意識流是一個文學術語,最早由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後來被用於描述一種敘事技術。它通過捕捉角色的內心思想流動,展現不間斷的意識流。這種敘事方式模仿了人類思維的自然節奏,通常不遵循線性邏輯,體現了意識、記憶、感知、聯想的自發流動。

關鍵特點

語言驅動:意識流高度依賴語言和內在獨白,通過文字來呈現角色內心的思緒、感受和回憶。


主觀性:它捕捉個體主觀的心理體驗,常常是非線性和跳躍性的,反映了個體內心對外部世界的看法。


典型作品: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尤利西斯》(Ulysses)和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的《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就是意識流寫作的典型例子,展現角色內心的復雜情感和想法。

情動(Affect)

情動是一個來源於哲學和心理學的概念,尤其在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等人的理論中得到了深入探討。情動指的是情感和感知之間的一個即時、預語言的過程,是一種身體的反應,而非意識或思想的產物。

關鍵特點

身體驅動:情動與身體的感知、情感強度有關,是一種發生在意識和語言之前的反應。它是無法完全通過語言來表達的,是瞬間的、非反思的感官體驗。

無意識性:情動是獨立於個體的有意識思維的,它是身體對環境的直接反應,而不是通過理性或語言來調解。


例子:馬蘇米在《虛擬的寓言:運動、情感、感知》中討論情動時,將其與情緒(emotion)區分開來,情動是非理性、非意識的感官反應,而情緒則是在情動之後的有意識感知和命名。

兩者的區別與聯系

語言 vs. 非語言:意識流是通過語言敘述內心的思想和情感,而情動是預語言的,無法完全通過語言表達。

主體 vs. 身體:意識流主要聚焦於個體主觀的心理流動,更多是基於主角的內心世界和思考過程;情動則更多地關注身體的非意識反應和感官體驗。

時間性:意識流通常涉及記憶、時間跳躍和內在聯想,展現了思維的非線性過程;情動則是瞬時發生的,屬於當下的感覺強度。

控制 vs. 無控制:意識流體現了個體對內心世界的意識感知,盡管是跳躍和復雜的,但仍然是一種主觀控制的體驗;情動則是自主的、無意識的反應,往往是個體無法控制的身體體驗。

例子對比

在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中,意識流展現了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複雜的內心活動和思維聯想,而在馬蘇米的理論中,情動則描述了個體在面對感官刺激時,身體所產生的直接情感反應。例如,突然聽到一聲巨響帶來的身體反應,就是一種情動,它發生在意識層面之前。

這兩者的分析可以幫助理解不同類型的情感體驗在文學創作和哲學理論中的不同表現。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18, 2024 at 11:25pm

愛墾APP: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理論vs意念科學~~喬治·巴塔耶的情色-內在體驗理論與意念科學(noetic sciences)之間雖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兩者在某些層面上存在著有趣的共通點,特別是在探討內在體驗、意識狀態的超越、個體認知的擴展等方面。

意念科學關注的是人類意識、心靈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研究直覺、超常感知、心靈與宇宙的關係等超越常規理性框架的現象。而巴塔耶的理論則聚焦於內在體驗(inner experience),尤其是通過極限體驗(如情色、暴力、死亡等)打破常規意識,進入一種超越性、非理性、無法言說的狀態。以下幾點展示了巴塔耶的理論與意念科學領域的可能聯系——

意識狀態的超越與突破:巴塔耶在他的《內在體驗》與《情色》中都強調,通過情色、痛苦、死亡等極限體驗,人類可以進入一種超越常規意識狀態的「內在體驗」。這種體驗超越了理性的界限,進入到一種非語言的、非邏輯的、深刻的存在狀態。這與意念科學中探討的意識超越、心靈感知擴展等具有類似性。

意念科學中的許多理論關注的是人類通過冥想、深度意識探索等方式突破常規意識狀態,以達成對世界和自我更為深刻的認識。巴塔耶認為極限體驗同樣可以打破日常經驗的束縛,使人進入更深的存在體驗,這種對意識超越的追求與意念科學的研究目標有共通之處。

欲望與情感作為內在力量:巴塔耶對欲望與情色體驗的分析,強調這些情感體驗不僅僅是生理層面的,而是更深層次的意識探索,是一種與死亡、禁忌和存在狀態深刻相連的內在力量。在他的理論中,欲望與情感能夠帶領個體進入一種非凡的存在體驗,甚至是接近「神秘」的狀態。

意念科學關注直覺和心靈的深層力量,認為這些非理性或情感性的力量是人類意識擴展的基礎。巴塔耶通過探討情感與欲望如何引發極限體驗,揭示了情感作為一種內在推動力,能夠突破理性控制,這種對情感作為意識擴展媒介的理解與意念科學中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合。

打破二元對立:理性與非理性:巴塔耶的理論一直在打破理性與非理性的二元對立,特別是在涉及欲望和內在體驗時。他認為,通過挑戰社會禁忌和倫理限制,個體能夠觸及某種更為深刻的存在狀態。巴塔耶強調的是非理性與極限體驗的力量,它能夠揭示存在的真實狀態。

意念科學也常常打破傳統理性框架,研究人類意識和認知的非理性層面,包括直覺、神秘體驗和超感知等現象。巴塔耶的理論與意念科學在這一點上有交集,兩者都認為非理性領域是探索人類意識和體驗的關鍵途徑。

超越自我的體驗:巴塔耶特別強調個體在極限狀態下的自我超越,認為極端的情色體驗或死亡體驗能夠讓個體擺脫日常意識中的自我,進入到一種更為廣闊和原始的體驗。這種自我超越的過程,正是他所說的「內在體驗」的核心。

意念科學同樣強調通過深度意識探索和直覺,個體可以超越日常意識中的自我感知,進入到更高層次的意識領域。巴塔耶的「自我超越」理論與意念科學中的意識擴展或覺醒理念之間有類似的哲學基礎,盡管二者的路徑和方法不同。

神秘體驗與存在的極限:巴塔耶的理論在很多地方涉及神秘體驗,特別是在極限的情色或痛苦狀態下,個體接觸到一種無法言說的「內在體驗」。這種體驗類似於神秘主義者所描述的無名狀態,無法通過語言或理性來表達,只有通過直接的感受和體驗才能理解。

意念科學關注神秘體驗、直觀覺知等現象,認為這些體驗可以提供超越物質世界的認識,並為個體提供與宇宙更深層的聯系。巴塔耶的「內在體驗」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種極端形式的神秘體驗,雖然他更多聚焦於世俗與禁忌的力量,但其內在追求與意念科學的神秘主義探索有一定的契合點。


雖然喬治·巴塔耶的情色-內在體驗理論,與意念科學在研究領域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兩者在意識擴展、打破理性界限、身體與情感的力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聯系。巴塔耶的理論通過極限體驗探索人類內在的深層次情感和意識,揭示了非理性、欲望和情感如何作為一種內在力量,推動個體進入超越性的存在狀態。而意念科學則通過研究直覺、超常感知和意識擴展,試圖理解人類與宇宙更深的聯系。在這兩種框架中,內在體驗和自我超越的理念可以為彼此提供有益的交叉討論。


[後記]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轉行文創研究與推廣第28年。雖然焦頭爛額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5、6萬筆內容,多少有些心得。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的。在泛政治的社會,更無異於緣木求魚。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
(13.9.2024)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