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1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26, 2023 at 5:26pm


維柯與佛洛伊德詩人們發現了無意識

按照近代西方傳統,藝術對社會是無直接利害關係的,這就否定了藝術與社會及人的行為的密切關係,現代人缺少的不就是維柯所說的「各民族創建者具有的詩人的本性」嗎?文明和城市一起成長,城市本應是人類文化藝術的大宗遺產,可許多現代城市建設是一種「破壞性建設」,這種城市只有經濟價值。

柏拉圖曾講過學習就是回憶,哲學家就是不斷地練習死亡;老子教人「復歸於嬰兒」;維柯說,要探索人類本性就「必須用極大的努力使自己在許多方面賦有與那些最初的人相似的本性」,就必須「退回到對一切人的和神的學問都極端無知的狀態」;波德萊爾說天才就是重返童稚;蒙臺梭利提出「兒童是成人之父」;海德格爾的「復歸於真」是通過領悟死來達到最高境界。他們的說法和弗洛伊德通過倒退獲得精神古物的觀點是如出一轍的。

夢不僅是了解無意識的利器、理解原始生命的捷徑,更進一步講,「倒退」就是向早期生活體驗的復歸,這里的「早期」既有個體早期——兒童時期,也有人類的早期——遠古時代。因為,弗洛伊德把夢與神話及童話看作本質相同的東西,了解夢的語言也就了解另一個語言——維柯的所謂「一切民族共同的心頭語言」。

維柯經常把一個人從兒童到老年的人生,同一個民族從初建到最後瓦解相類比。恩格斯指出:個人意識的各個發展階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識在歷史上所經過的諸階段的縮影」。⑨兒童心理展的各個階段與人類意識的發展相一致,這已經被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所證實。皮亞傑認為兒童思維與原始思維一樣都具有主客體不分、自我中心狀態、泛靈論等心理展特征,在思維具體性和繪畫方法上也有相似之處。澳大利亞哲學家、美術理論家德西迪里厄斯·奧班恩(DesiderlusOrban)發現原始藝術與兒童藝術及精神病患者的習作具有相似性。哈貝馬斯的《交往與社會進化》,在探討個體發生學與人類進化之間的聯系及二者演變的根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瓦爾特·本雅明的文體鏟平了傳統學科的界限,後來在法國百科全書學派傳統熏陶起來的布爾迪厄這類思想家那里,根本就沒有學科的界限。顯然,用自然科學研究「物」的方式方法去研究人,有很大的局限性,維柯早就發現幾何學方法不適用於人類世界。研究社會現象要涉及到意義的理解和解釋,這不是實證的自然科學所能勝任得了的。英國著名科學家和作家C·P·斯諾在其著作《兩種文化》一書中呼籲人文科學知識分子與科技知識分子的合作,以避免兩極文化帶來的損失。


弗洛伊德創造精神分析之初沖破了原有學科的限制,通過人的夢境或患者的胡言亂語去透視人的內心世界,又從人的心理變化去認識人類的歷史命運,他堅持歷史是人創造的,這一點與意大利思想家維柯的觀念是一致的。維柯在《新科學》中主張,人類世界只能被人所理解,因為這個世界是人創造的,既然人類生活和思維的一切形式是由人創造和體驗的,那麽我們就能夠在意識深層里再現人類歷史。許多學者抱怨弗洛伊德不是一個理論嚴謹的科學家,而是一個想像豐富的藝術家。確實,弗洛伊德對人文藝術、人類命運的關懷勝過對醫學心理學的關懷,醫學心理學只是弗洛伊德探索人類發展由來的手段或橋梁而已,他常用醫學和心理學的材料和方法來證明和表達自己的思想主張,精神分析在許多方面與哲學和文學相似,因而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精神分析是非正統心理學。


弗洛伊德通過對被遺忘的存在——無意識的探索,實現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西方學術界的全部論著都強調不自覺的精神活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顯然,弗洛伊德早已切中了時代的脈搏。米歇爾·福柯在1964年宣讀的題為《尼采、弗洛伊德、馬克思》論文中,把尼采、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稱之為懷疑大師,他們對於西方當代批判思想的意義在於,各自發揮了根本性「去中心」作用,是繼哥白尼、達爾文之後人類思想史上第三次革命。


在精神分析的創立和成熟過程中,弗洛伊德的文學知識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十分敬佩藝術家憑直覺把握真理的本領,《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王》幫助他歸納了戀母情結,並指引他進行自我分析。弗洛伊德70歲生日時感嘆道「不是我,而是詩人們發現了無意識」。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向我們介紹斯里蘭卡學者馬丁·魏克拉瑪辛柯的發現:紀元前四世紀佛本生故事作者和十九世紀的俄國作家同樣地在精神分析出現以前「就以極為動人的方式探索了人們的潛意識活動」。

毋庸置疑,發展成熟的物理科學和生物科學對弗洛伊德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在1895年《科學心理學規劃》中曾力圖「建立一門自然科學心理學,把心理過程描寫為可確定的物質粒子定量狀態」,並可以用數學和神經學實驗來處理它,然而,這個目標始終沒有實現。長期的臨床觀察經驗使他推翻了自我意識是意識中心的概念,如同地球圍繞太陽轉一樣,自我圍繞隱藏在背後的無意識轉,精神的實質是無意識的。弗洛伊德通過對被遺忘的存在——無意識的探索,實現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13, 2023 at 1:02pm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2023年7月11日)自學者

自學者和學生的區別,不在於知識的廣度,而在於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異。 ——米蘭·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孤獨:獨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關心;説話不用人傾聽;經受痛苦而不用人憐憫。 ——米蘭·昆德拉 《無知》

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了其意義何在。 ——米蘭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一張張面孔都是真的:我不是那種偽君子,只有一副真面目,其餘全是假的。我之所以有多幅面孔,是因爲當時我年輕,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也不知道該成爲怎樣的一個人(各副面孔難以相互協調也使我害怕,無論以哪張面孔出現,我都不會得心應手;在面具的背後,我優柔寡斷,十分茫然)。 ——米蘭·昆德拉 《玩笑》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anuary 29, 2023 at 1:21pm


狄爾泰·詩性、個體性、内在體驗

個體性就是講體驗的內在性,

講藝術家在感受生活時,

必須有一個先在的意象結構,

它決定藝術家們感受生活的方式向度和敏感性

用哲學家克爾凱戈爾的話說:

就生命來說,

重要的不是在於遭遇多少奇特的經歷,

遭遇過多少悲苦的磨難,

而是發覺生命的內在深度,

有了這一深度,

最平凡的事也能變得富有意義。

(Torn Cardboard Is Reimagined as Vast Oceans for These Tiny Painted Swimmers,Photo Credit: mymodernmet.com


那麼

體驗的意義;

體驗是尋求意義指向意義的活動,

在狄爾泰那裡,

哲學,宗教,詩的世界觀都是多體驗中生發出來的。


體驗就是要注入生命創造意義,

使自己的生活變得透明起來,

因而它實際上是一種有意的生活方式,

麻木於沉淪或沉淪於麻木的人是談不上什麼體驗的,

麻木的人內心空空如也,

沒有靈魂,

呆痴地承受生活,

盲目地順應生活,

所有人之為人的價值,意義,超越的問題

在麻木的人那裡是不存在的,

它們從不考慮自己和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


要求人們主動地進入體驗,

也就是要求人們反思自己的生活,

尋找生活中有意義的一面,

它要求人們反歸本心,

認真體會什麼是幸運與苦難的價值與意義。

它要求人們完全依靠自己對自身命運進行反思。

通過自己的力量替自己創造出現實世界不可能給他提供的富有意味的東西,

它要求人們充分地體察內心,

不至於在習慣中,

麻木中,

不假思索地理所當然中,

固定不變的例行公事中,

失掉自己內在的靈性,

進入了體驗才能擺脫貪慾與無聊,

才能達到一種審美自由的生活之境界。


後來人們一再強調的認識你自己,

領會你自己的觀點,

其用意也正是如此。

(2019-10-31 由 奇思妙想視界 發表于《每日頭條》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anuary 17, 2023 at 9:48am


桃花源體驗·自我完善·俠


俠之一字,昔以之加意氣,今以之加揮霍。只在氣魄、氣骨之分。(《小窗自紀》[明]吳從先著)

[述論]

豪俠的俠字,在過去來說,人們需要它,就是要增加自己的意氣,從而使自己的氣質和骨格得到錘煉,做人做得有骨氣;現在的人需要俠氣,無非是要增加自己的揮霍氣魄而已,做事講究排場和闊氣。

這古人與今人的區別,就在於氣魄和氣骨之上。一個是要對自己做人有好處,一個是做出來讓別人看的,有著本質的區別。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人的私心是越來越多,虛偽處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一直說文明的特征,就是要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也可以說,隨著文明的進步與發展,人類的純真也越來越少了。文明的進步,是以純真的喪失作為代價的。所以,從古到現在,人們一直在浩嘆今不如昔。

莊子曾經懷念過「民知母而不知有父」的時代,老子幻想過「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境界,陶淵明設計過「不知有漢,遑論魏晉」的桃花源。他們都是希望能夠重新回到那上古沒有分別的社會裏,叫做返璞歸真。

不管怎麽樣,人需要有一點俠氣,才能走出自己那個狹隘的天地。不過,古人的俠字,帶來的是自我的完善和升華,有利於人的意義的實現。

現在人的俠氣只能浪費自我的財富,而求得一些虛名而已。名利之所以難保,就在於一旦有了富貴,人們往往會忘乎所以,所做的一切,也就是炫貴鬥富。

如此以來,自己的財富被揮霍一空,自己的權勢被人所覬覦,自然難免會被他人所取代。就如當年項羽看見秦始皇巡遊時的情況,便說道:「彼可取而代之。」

所以便興兵伐秦,終於滅掉了秦國的天下。

還如《西遊記》中有一個寇員外,特別喜歡招待僧人。結果遇到了唐僧師徒,便喜不自勝地吹吹打打,花天酒地,竟然惹來了一群強盜。

正如古人所說:「德潤身,富潤屋。」古人講究俠氣,是要培養自己的美德;現在人講究俠氣,是要給自己設下陷井。

外在的東西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且很容易失去,難以保證長久地擁有。而自身內在的俠氣傲骨,卻是誰也不會奪走的,那才是自己的真正本質。

所以,人要俠氣,還是要學習古人的俠,不要貪圖虛名。 
 
《小窗自紀》[明]吳從先著,李安綱&趙曉鵬述論,中國社會出版社,1997)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November 19, 2022 at 12:52am

陳明發·創意法

意義:存在于目標前;方法存在于目標後。相信直觀(如孵夢法)。

觀念:普通人財富觀僅有金錢;創意人則以豐饒的意義為先。

功課:理解并掌握創意思維的原則與方法,例如感知力、孵夢法、心靈貯藏、水平思考與腦筋急轉彎等。

點子:有了智能手機,随時可以記錄或拍攝/攝錄新材料、新想法。

對話:創意變成生活習慣後,即成為一種能力,衣、食、住、行、育、樂,都是可能激發創造思維的對話伙伴。

抉擇:擴散思維後才是聚焦思維。

多元:後現代思維極着重“奔放”、“跨界”、“彈性”、“去中心”、“不拘一格”。

轉變:和以前有何不一樣?

生活:給眼下的生活提供了什麽新答案?

價值:提出了什麽不同的、新穎的議題/命題?

趣致:幽默嗎?會心嗎?符合人性嗎?有新的生命力嗎?(19.11.2022)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November 17, 2022 at 10:51pm

CQ-Creative Quotient(創意智商)

智能專家史坦伯格(Sternberg)舉出開發創意的六個方法:

(一) 智慧:訓練自己用新的角度去看問題,學習分析及評估每個想法的可行性,並有效表達出來。

(二) 知識:創意需具備一些基本知識,在知識上方能發揮。創意亦必須能超越原有知識的疆界。

(三) 思考:培養隨時依情境應變,不受既定的規範約制。對於周遭的事物永遠保持好奇心,敏銳的觀察。並對一切理所當然的想法採取質疑的態度。

(四) 人格:創意來自於願意冒風險接受挑戰,且能堅持克服障礙而不輕言放棄。

(五) 動機:具有活力,精力,及強烈的企圖心。

(六) 環境:建立培養創意的環境,讓環境鼓勵、激發創意。例如每天保留一點時間,自由自在地做白日夢,追求創意。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20, 2022 at 9:28pm

楊照: 故事與新聞/進出虛構與現實的能力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曾經花了兩年時間,對發生在東京的"地下鐵事件"進行調查訪問。

他先訪問了在事件中遭到奧姆真理教施放的毒氣毒害的受害者及其家人,接著又訪問了造成災難的加害者──奧姆真理教的教徒們。

訪問中,村上春樹心裡有了奇怪的感受。他發現這些奧姆教徒的成長經驗,和他自己竟有許多相似之處:無法輕易認同社會價值,和周遭格格不入,對既有的這個世界感到不滿與不耐。

換句話說,在人生的某個時點上,奧姆教徒和村上春樹走在同樣的路上,那麼,是什麼因素使得村上春樹沒有變成他們那樣的狂信者, 願意接受麻原彰晃的教唆,去從事毒害別人的荒唐行為呢?

藉著一個問題,村上春樹找到了答案。他問這些奧姆教徒:"你們小時候讀小說嗎?"

(Photo Appreciation: Gotham City by Vulture Labs, http://twitter.com/VultureLabs)

幾乎毫無例外,他們都不讀小說。小說,閱讀小說的經驗,是讓村上春樹和這些人終究走上極其不同人生道路的關鍵差異。

村上春樹解釋:閱讀小說,等於是隨著想像進入另一個世界,異於你不喜歡不適應的這個世界的另一組時空,然而不管讀得如何入迷,畢竟總有你得放下書頁,回到這個世界的時刻。

讀小說的人,尤其是大量閱讀小說的人,從小有了穿梭不同時空的經驗,他知道不管在那個想像的時空裡待了多久,總是得出來。

那個時空和現實有著根本、不可跨越的區別。

閱讀很多小說的人,看過、進出過那麼多想像的時空,就不太可能陷入其中任何一個想像的時空。

不讀小說的人缺乏這種經驗,缺乏這種認知,所以他們才會被麻原彰晃以教主權威刻畫的另一個世界,深深吸引,作為抗拒現實的力量,進去了,就不再出來。


發生在美國丹佛市的瘋狂殺人案件,看起來兇手也是一個進入了異類時空後,就出不來的人。

撲天蓋地而來的視覺影像,讓他以為自己活在《蝙蝠俠》的故事時空中,失去了現實感,進而要在現實裡複製故事裡的毀滅。他完全混淆了現實與電影的界線。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因為他們缺乏小說、想像閱讀的經驗,他們不懂如何在參與感受了想像的時空之後,維持自己的現實冷靜,回到現實的規則秩序裡來。

要避免這樣的悲劇,絕對不是讓人們不要接近想像、虛構

不,剛好相反,應該讓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能接觸大量的小說、戲劇、電影,累積豐富進出現實與虛構間的經驗,相對地就不會那麼輕易掉進任何一個虛構時空中,走不出來了。(2012/07/26 聯合報)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8, 2022 at 6:46am

韵文化:风度 [修煉技藝]

《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讓工匠精神回歸》一書探尋人們對工作的感情變化,例如逐漸對質量有了一種情感依戀,或者對虛有其表的工作產生了一種厭惡感。是什麼激勵了人們放慢腳步,全身心地深入鑽研自己手藝的細節?這是一種有悖於當代文化的行為,在這個有時只注重速度的社會裏,這一點是非常難以做到的。

每個國家有各自多種多樣的傳統在抗拒著超級資本主義的精神。德國人以注重細節質量聞名,意大利人以堅持精美的設計聞名。在中國的鄉下,我曾看到人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利用手頭的東西即興進行創造。例如,農民使用車用蓄電池來提供動力,焊接摩托車的貨架,而貨架的原材料就是用作混凝土鋼筋的鋼管。如果我們可以懂得這位農民的智慧的話,就能從中領悟重要的道理。

人們總是傾向於認為,如果工作讓人變得比較髒,必定是在幹些不用動腦子的事情。在傳統上,我們在“知識工作”和手工勞動之間樹立了一條分界線。但任何真正幹過技術活的人都知道,這條分界線就是一個錯誤。在做手藝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進行一定的思考,而這種腦力勞動也是相當不平常的。如果我們能真正地認識到這點事實,就能深刻地懂得人類的心智,知道如何來教育孩子們。

(Shop Class as Soulcraft: An Inquiry Into the Value of Work,by Matthew Crawford,2010, Penguin Book NY,《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 讓工匠精神回歸》作者馬修·克勞福德,政治哲學博士、摩托車修理工。不到14歲就在社區擔任電工的助手,15歲成為保時捷汽車修理店的修理工,從高中到大學的7個暑假都在兼職做電工。大學畢業後繼續電工的生活。後來因為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政治哲學博士。獲得博士學位後,進入華盛頓的一家智庫工作,5個月後離職開辦了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學習技藝

福柯·‘自身的技術’重建的前夜

設計力創新技藝

《藝頻道》美食達人

藝頻道

策展技藝

文化内容創作技藝

土產文化技藝

文遺体验技藝

創造心理技藝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1, 2022 at 3:44pm

人類學家米德: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

前塑文化
Pre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社會工業化以後,科技日新月異,年長的人就得向晚輩學習了。也就是由於科技的進展一日千裏,文化規範與生活準則,均由年輕人或新生代所創造和領導,教學乃成為由下而上的傳遞過程,掌握嶄新尖端科技知識的年輕人反而要承擔起再教育年長的任務。


同塑文化
Co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農工社會,生活內容複雜,兒童和成人都可以和同輩學習。也就是由於社會的急劇變遷,知識、技能與規範的學習與傳遞,只有在同輩間彼此切磋學習,教學的型態成為水平式的傳遞的過程,年長與否,成為次要的考慮因素。


後塑文化
Post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原始社會(初民社會),子女只能向長輩學習,才能獲得知識,也就是在傳統型的時代,社會安定,規範明確,教學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直線傳遞過程,符合傳統的教學方式。

(取自:詹棟樑2000年12月教育大辭書)


愛墾評註:
另譯—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後喻文化。

延續閱讀 》青鳥之辰《後喻文化的終結,青年未必青春》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1, 2022 at 10:19am

石黑一雄《自我拆卸》我們這種人其實不多,提伯,而且我們能認出彼此。我還沒學會拉大提琴的事實,並不會改變什麽。你得了解,我確實是一位名家。只不過,我的身分尚待拆卸。你也是,你還未拆卸完全,這是我過去幾周來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我一直在試著幫你剝除那些外層。但我從沒想過欺騙你。百分之九十九的大提琴家,在那些外層之下其實一無所有,沒什麽待拆待解的內容。所以像我們這樣的人,一定得互相幫助。要是我們在擁擠的廣場上看見對方,我們得向彼此伸出手,因為這種人真的不多。

他注意到她的眼睛泛起淚,但她的聲音依舊穩定。這會兒,她安靜下來,又把臉別開來。

這麽說,你相信自己是個特別的大提琴家,過一會兒後他說:

一位名家。伊洛絲小姐,我們這種人得鼓起勇氣,像你說的,為自己拆卸,雖然並不確定會在底下發現什麽。但是你,你本身並不在意這種拆卸工作。你什麽也沒做。偏偏你很確定自己就是技藝非凡的大提琴手。(石黑一雄·大提琴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