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德里達的影响力
從古至今文學批評理論可謂汗牛充棟,什麼實證批評、精神分析批評、新批評、原型批評、社會批評、歷史批評、結構主義批評不一而足,可見文學批評的遊移不定。其實它們無不是偏居一偶,實施著批評話語的霸權。
從文學批評的實踐上看,批評也是一種“發明”。莎士比亞在 1601 年創作的《哈姆萊特》已有四百余年,據統計評論哈姆萊特的論文,平均每天一篇,這樣大約就有14萬左右的評論文章。就算哈姆萊特形象再豐富、性格在複雜,也不可能有這麼多的“發現”吧!
而中國的一部《紅樓夢》則催生了一個紅學學派。研究的方法可謂流派紛呈,有評點派、考證派、文本派、統計派。研究成果的差異性,更是令人吃驚,有言情說、色空說還有預言說,正如魯迅先生說的,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假如《紅樓夢》能復活的話,它一定會站出來說,你們研究的不是我。其實,古今中外的評論家都是在借題發揮,正象吳亮說的:“我評論的就是我自己。”
綜上所述,德里達對西方傳統文化的解構,動搖了西方傳統文化的“根基”和“始源”,為哲學、詩學等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限自由創造的可能性。他思想的震撼力絕不亞於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所產生的影響。
他的思想在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女權主義、文化研究中都留下深深的“影子”。(北京大學韓廣信,2004,論德裏達的詩性哲學與哲性詩學)
巴迪歐·抵制歇斯底里症
巴迪歐從七十年代法國政治的全面退潮中,看到的是一種重燃的迫切需要:我們迫切需要一種哲學去解釋那些重要的稀有事件,這些事件能夠永久改變我們對何為可能的認識和感知。在巴迪歐的語匯中,“事件”並不是指改變本身(無論其具有多大的世界歷史意義),而是指那些為思想與行動提供新的突破口的事情;他給出的例子不僅包括68年五月風暴,還有格奧爾格·康托爾(Georg Cantor)有關無窮的數學概念,勛伯格的十二音列體系,以及任何兩個墜入愛河的人。對他而言,哲學的功能是抵制按部就班的日常,思考並肯定新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籠罩在懷疑主義之下的那種漫無邊際的批判思想,就像一種歇斯底里症,必須加以抵制。就藝術而言,哲學必須避開上述所有三個選項:藝術不能變成唯一的真理,但在藝術裏存在具體的事件,這些事件能夠生產專屬於藝術,同時又具備哲學和政治意義的真理形式。巴迪歐在《電影》(過去幾十年中他有關“第七種藝術”的論述文集)中告訴我們,關於藝術的哲學思考應該朝向一種肯定主義(affirmationism),“只有當它們暗示了能夠改變世界的某個點,才能說藝術所催生的理念構成對世界的判斷。” 文/ 尼克・鮑姆巴赫(Nico Baumbach)譯/ 杜可柯
詩性文化:讓民眾成為民主外在的制約力量
按照羅蒂的邏輯,“強力詩人和烏托邦革命家”,應該是“自由主義的反諷主義者”。
然而,成為一個最低限度的自由主義者相對容易,成為一個不斷自我質疑的反諷主義者卻很困難。
困難的原因,“強力詩人和烏托邦革命家”,不僅從思想上更容易陷入,柏拉圖主義的“宏偉”和浪漫主義的“深奧”,而且也更容易沈迷於“領袖”“先知”“神父”“精英”的身份幻覺中。
他們的“想象力”既有促進社會完善的一面,也有可能使烏托邦想象,演變為現實中的集權主義和專制主義,所以與其寄希望於他們成為反諷主義者,不如寄希望於民眾的啟蒙,讓民主成為外在制約力量。(李曉林《論理查德·羅蒂“想象力”概念》,2018,文藝理論研究2018 年第5 期)
延續閱讀 》
民主的外在制約
讓文學取代宗教、哲學主導地位
“想象力”概念的意義 / 時間病患 / 充分起作用的人
與時間和好的輕鬆關係
福柯·關懷自身
全球午睡運動
歷史上不少精力最充沛、最成功的人士都是打盹成癖的,如約翰·F·肯尼迪、托馬斯·愛迪生、波拿巴·拿破倫、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約翰尼斯·勃拉姆斯等。丘吉爾曾發表了最雄辯的捍衛午睡的演講:"不要以為你白天睡覺就少幹活了。那是沒有想像力的人的想法。你會有更大的收獲,你一天有兩天的收獲—哦,至少一天半。"(奧諾德《放慢腳步》【42】)
(Napping like a pro)
March 14 is National Napping Day and it's the perfect day to help you recuperate from the “spring forward.” Don't doze off as I tell you this, I promise this won't be a snooze fest! Napping is actually scientifically proven to be better for you than coffee or energy drinks
陳明發《我願》
我願分享豐富心靈素質的糧
我願分享生命的空氣、陽光和水分
我願天天幫助失魂落魄的人
因為我不再經過這條路
我願和失望流淚的人分享喜樂的油
我願和他們分享無疑無懼的信心
我願想行屍走肉這輕描人生的美
因為我不再經過這條路
我願想怨天尤人者詮釋偉大的愛
我願與懷恨者分享寬恕的喜悅
我願回答柔和使他們怒氣消退
因為我不再經過這條路
我願和他們分享希望和使命
我願踐行偉人成為不朽的歷程
我願天天學習服務和犧牲
因為我不再經過這條路
(《馬來西亞二十一世紀心靈素質學方案》—— 1995年《熱情·財富、權威》課程教材)
(Source: Sand City)
陳明發文創體驗培訓《內心儲憶》
溝通開始於我們的思想。
我們用語言、聲調和肢體語言來表達我們的思想,從而和人溝通。
在表達思想出來以前,我們先在腦海裏處理我們的感官。
當我們想到自己看到、聽到、感覺到、嗅到或嚐到某樣東西時,我們的內心會重新體驗這些視覺、聽覺、感覺、嗅覺和味覺。
我們利用我們的五種感官,去了解外在世界。
然後,於內在去體驗,並把這種體驗儲存於腦子裏,對於勝利有住直接的影響。
這個過程叫做:內心儲憶(REPRESENTATIONAL SYSTEM)。
Eye Accessing Cues & Representational Systems
泰.蒙塔古:如果你想抬高售價,先想個好一點的故事吧!
Ty Montague:If You Want to Raise Prices, Tell a Better Story
若你問任何一位執行長,想不想花一大筆錢來分析他們公司的故事,他們可能會把你趕出辦公室。但如果你告訴他們說,你有很獨到的深入見解,能幫助他們提高所有產品的售價,他們可能會邀你到家裡吃晚飯。換句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不幸的,大部份的公司仍不太知道故事對定價策略的影響力,或至少並未充分運用這個方法。
定價策略通常採取以下四種做法當中的一種。1.由下而上:計算出製造一項產品的所有成本,然後再加上不錯的利潤率。2.由側面切入:分析並採用競爭者產品的價格。3.由上而下:以某個人口或經濟能力族群為目標消費群,然後依據預定的產品售價來設計產品。4.動態做法:進行複雜的即時計算,來衡量供需狀況,這種做法常需仰賴演算法。
你應該從沒聽過第五種做法,我把它稱為故事分析(story analysis):分析某項產品滿足人類某個深層需求的各種能力,向顧客訴說一個讓他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的故事。在一個物資豐富的世界,你的產品能為顧客做些什麼固然重要,但重要性遠不及產品對他們的意義。而後者,也就是你產品的故事,能夠產生最大的定價力量。
半信半疑嗎?參考以下的故事。
2006年的夏天,《紐約時報雜誌》的專欄作家羅伯.渥克(Rob Walker),想探究為什麼一個物件會比另一個物件更有價值。有哪些因素讓一雙鞋的價格高過另一雙,雖然兩雙鞋都能夠提供基本的功能,像是舒適、耐穿、保護雙腳等?為什麼會有藝術品一件要價八百萬,而有的只要一百元?是什麼原因讓一台烤吐司機只賣20美元,但有的卻賣到400美元,它們的功能不都是烤吐司?渥克在反覆思量過這些問題後做出結論,他認為,創造價值的關鍵不在物件本身,而是情境(context),也就是物件的由來。換句話說,價值並非包含在物件裡,而是在故事裡、或是物件對擁有者所代表的意義裡。
渥克決定用一種簡單且直接的方式,來測試他的結論。他和一位朋友開始在低價商店隨機買一些無用或低價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售價從一到四美元不等,包括老木槌、遺失的飯店鑰匙、塑膠香蕉等。這些東西真的都是幾乎沒有什麼價值、可以隨手丟棄的東西。
下一步,渥克找來幾位匿名作家寫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包含一件上述物品。故事不是直接以這些物品為主題,但讓那些物品處於一個與人有關的情境裡,賦予它們新的意義。
然後,渥克把這些東西放到拍賣網站eBay上去賣,並且附上那些故事。結果相當令人詫異。平均而言,東西的價值升高了2,700%。我沒打錯字,真的是2,700%。一個美奶滋小罐以不到一美元購入,卻賣了51美元。一個有破損的陶製馬頭用1.29美元買到,賣出的得標價是46美元。這些原本被丟棄的破銅爛鐵,搭配了一個故事之後,身價突然神祕地一飛沖天。
渥克的計畫相當成功(且有趣),因此他們連續做了五次,並將成果放在網路上,最後甚至寫成書。
渥克的實驗用清楚、非常具體的方式來提醒我們,價值的概念在人類大腦裡的運作方式:開罐器就只是開罐器,除非它是支由麥可•葛瑞夫(Michael Graves)所設計,永久收藏在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鞋子就只是鞋子,但若是一雙TOMS的鞋子,意義就不同了。我每買一雙TOMS,就會有一位從來都買不起鞋的兒童,獲贈一雙鞋。突然間,這些物品都變成具啟發性的故事裡的一部份—我可以用這個故事,向別人展現與我有關的某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我會願意掏腰包買下的商品。
真正的定價力量,就是由此產生的。
在全世界,產品和品牌的數量增加的速度激增,定價的力量也隨之持續提高。1997年,世界上只有250萬個品牌。那麼今天呢?這數字已逼近一千萬。因此當前的趨勢,就是任何東西都迅速大量商品化。在人們幾乎什麼都不缺的富裕年代,一個真誠、充滿意義的故事,就變成推升公司利潤率的最重要因素。
有誰想邀我共進晚餐嗎?
(陳佳穎譯,2013/8/20 哈佛商業評論)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