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11

札哈哈蒂:建筑還有一個層面,是大家忘記的。建筑應該令人喜悅--在一個美妙的地方,令人覺得喜悅。一間漂亮的房間,大小并不重要。大家對于奢侈經常誤解;奢侈其實和價格無關。這是建筑該做的事情--以較大的尺度讓你感到奢侈。(Photo Appreciation: MAXXI Museum by Shahrzad Gh)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13 hours ago

愛墾APP:觸發 vs 情緒~~這張圖是由 Matty Piazzi 所設計的「Triggers vs Emotions」(觸發 vs 情緒)的 Venn Diagram,主題是:「過去與現在如何形塑我們的感受」。若從「情動理論Affective Theory / Affective Turn的視角來詮釋,可展開以下多層次的理解。

一、概念定位對照(情動 vs 情緒)

圖中概念

情動理論視角下的對應

詮釋說明

Triggers(觸發)

內隱記憶與潛在創傷的情動痕跡

屬於過去的力量仍然影響當下感知的方式;猶如「affective residue」

Emotions(情緒)

當下身體與認知所呈現的情動具象化表徵

屬於「感覺-意識化」過程的表層反應,讓身體/語言知覺能說出“我現在如何”

交集區

情動與情緒的身體感應節點(embodied threshold)

屬於 affect/emotion 之間的動態邊界;也是生成主體(subjectivity)的場域

 

二、從「情動轉折」理論中對照說明~~情動理論家如 Sara Ahmed、Brian Massumi、Teresa Brennan 等人,強調:Affect ≠ EmotionAffect 是前認知、前語言、尚未可言說但可感知的能量流動。例如:胸口發悶、忽然一陣無名怒火。Emotion語言、社會與文化形構後,被命名與分類的 affect,如:憤怒、悲傷、快樂。Triggers 是記憶中的能量殘痕(affective trace過往事件未被處理或言說的「未完成經驗」潛藏於身體與神經結構中,一旦遇到類似感官條件(聲音、氣味、表情),就會觸發身體的 affective recall(感應記憶回返)。Emotion 是「情動」在語言與社會文化中的結晶~情緒是人類將身體反應意義化的過程,是文化規範下的分類語言結果(如羞恥、榮耀、罪惡等)。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yesterday

三、圖像區塊逐一詮釋(情動理論語彙)~~Triggers(橘色)= 潛藏的情動記憶場(affective archive“Stuff from your past” → 情動理論中稱為 affective residue,如過去經驗留下的情動痕跡;“Tied to beliefs you hold deep down” → 「深層信念」本身即為文化與個人歷史形成的 affective structure;“Need a safe space to figure out” → 對應情動理論中「情動修復(affective healing)」;“Sometimes you don’t even notice them” → 說明 triggers潛在的、前語言的感知層次“Can make you feel out of touch” → 情動未被轉化為 emotion 時,身體可能「斷線」或情緒異常。

Emotions(藍色)= 社會文化分類的情動可言化狀態(affective articulation

“Happen right now”→ 指向情動成為知覺事件時的當下性(present affective articulation);“You usually know when they’re there” → 情緒具可自我覺察性,是情動轉為意識的證據;“Triggered by what you see, hear, or feel” → 指 affect 與感官之間的密切關聯;“Better to let them out” → 對應療癒研究中,emotion外化是壓力調節的關鍵。


交集區:Affect-emotion interface(情動-情緒介面)~~Make you avoid stuff if you ignore them” → 若不處理情動,會轉為創傷性迴避(trauma avoidance);“Nothing to be embarrassed about” → 訴求解除「情動羞辱文化(affect-shaming)」;“Mess with your body for a bit” → 情動理論核心:身體總是先感受到情動,即使主體未意識到。

四、總結:從觸發到情緒,是一種情動轉譯(Affective Translation)~Trigger → Affect → Emotion整個歷程其實是:➤ Trigger 刺激了潛藏於身體記憶的 Affect➤ 情動若被命名、理解,才轉為 Emotion。這也正是文創與詩性實踐中,所謂「情藝興喚」的前端過程。

補充詩性說明:可用一個詩性比喻作結~~情動是一滴墨水未沾紙的振動,情緒則是墨跡在宣紙上暈開的圖樣。觸發(Trigger)是那一陣風吹——你以為不曾經過,其實它在你心中已留下軌跡。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Thursday

愛墾APP:Sensation & Sentiment  

在情動理論affective theory中,「感覺(sensation)」與「情感(sentiment)」是兩個相關但本質上不同的概念。以下是它們的主要區別:

感覺(Sensation)~ 定義:感覺是來自身體對外部或內部刺激的直接、生理性的經驗。這些刺激可以是視覺、聽覺、觸覺、痛覺、溫度等。特徵:是原始的即時的短暫的。主要與感官系統(如眼睛、皮膚、神經)有關。通常不涉及詮釋或價值判斷。例子:感覺到針刺是痛的。聽到音樂聲。感到冷風吹過手臂。

情感(Sentiment)定義:情感是對某種經驗、對象、事件的持續性情緒態度或價值反應。它是一種心理建構,通常帶有某種評價成分。特徵:是較長期、具有社會或文化建構性的。與個人的認知、記憶、價值觀密切相關。包含對某人或某事的情緒傾向或判斷。例子:對某個國家的深厚感情(愛國 sentiment)。對某人長期的厭惡或尊敬。社會上對某個議題的主流情感傾向(如支持或反對某種政策)。

簡明對照表

方面 感覺(Sensation) 情感(Sentiment)
本質 生理性的、感官的 心理性的、認知的、情緒的
時間性 即時、短暫 長期、持續
層次 原始、非詮釋性的 經過認知與社會建構的
舉例 感覺疼痛、冷、熱、音響等 愛、厭惡、忠誠、恐懼、羞恥等態度
涉及機制 感官神經反應 記憶、文化、語言、價值判斷等認知成

延伸說明:

在某些現代的情動理論(如 Deleuze 或 Massumi 的理論)中,還會引入「情動(affect)」來與 sensation 和 sentiment 區別:

情動(Affect):是介於感覺與情感之間的狀態,偏向非語言化、潛意識的身體情緒能量。

Massumi 強調:「sensation 是立即的、感官的;affect 是潛動力(intensity);而 sentiment 是社會語言化後的情感認同」。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June 13, 2025 at 10:02am

愛墾APP:《反俄狄浦斯》L'Anti-Œdipe),法文原版,第一卷《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 1:反俄狄浦斯》

第一章〈無意識機器〉

Nous sommes tous des œdipiens, nous avons tous passé par là.

這裡是德勒茲與加塔利對精神分析的批判起點,指出傳統精神分析(尤其是弗洛伊德)如何將所有慾望都框定進俄狄浦斯結構中。


「弗洛伊德將所有夢、幻想和其他文學行為都看作是這個神話的不同版本。」

他們說弗洛伊德將一切慾望壓縮、縮減為一個家庭戲劇(drame familial),即俄狄浦斯神話,把所有的幻想、夢境都還原為同一個結構。這是一種「還原主義」的操作。

→ 參見這一章中對弗洛伊德“神話機器”的分析。

第二章〈社會機器〉

在這一章,他們引入了“社會場域”來與“家庭場域”對抗,主張無意識與整個社會機器(而非家庭情結)密切相關。他們批評精神分析將神話的角色從社會的層面轉移到家庭的層面。

這裡他們特別指出:神話如《俄狄浦斯王》不是某種普遍潛意識的模板,而是特定歷史文化機制的產物。

第三章〈家庭、父母與俄狄浦斯的生產〉

這是最直接處理你所引述問題的章節。他們在此詳述俄狄浦斯是如何「被生產出來」的,而非一種自古以來的普遍心理結構。他們寫道:

Il faut en finir avec l’Œdipe.(必須終結俄狄浦斯。)

此處他們分析了弗洛伊德如何在《夢的解析》與《小漢斯個案》裡重複使用俄狄浦斯框架,並指出這是一種詮釋暴力,將一切意義壓進一種家庭劇情的同構中。

文獻基礎與思想來源:

弗洛伊德的文本基礎:

《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1900)

《托特與圖騰》(Totem und Tabu,1913)

《論一種幻想的未來》(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30)

這些都是德勒茲與加塔利批判的對象,特別是弗洛伊德如何使用神話(尤其是俄狄浦斯神話)來解釋夢與幻想。

反神話的思路:

他們與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有張力,後者雖然也使用神話分析,但更傾向於找出文化的差異性,而非壓縮成普遍心理。

他們提倡「非詮釋性」的閱讀,也就是不再把文學或夢視為「需要解碼」的文本,而是作為慾望本身的表現

無意識作為「生產」而非「再現」:

這是《反俄狄浦斯》的核心命題。他們反對弗洛伊德將無意識視為「象徵系統的再現」場所,而強調它是一種生產性力量

無意識不重複神話,而是創造機器性聯結。他們寫道:

L'inconscient est productif.(無意識是生產性的。)

總結

筆記內容

對應章節

關鍵批判概念

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王》作為潛意識的模型

第一章、第三章

對「家庭劇情化」的批判

神話被視為夢與幻想的原型

第三章

「神話化」作為詮釋暴力

無意識是一再重複神話的空間

全書基調

無意識是生產機器,非象徵劇場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June 12, 2025 at 10:39am

愛墾APP:中文语境中的「慾望」~~這裏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語義與文化轉譯問題。在中文語境中,「慾望」往往帶有負面色彩,尤其受到儒家與佛家思想的影響,常與「貪」、「欲念」、「私慾」、「情欲」等相連,具有應當節制、甚至摒除的意味。

而在西方哲學中,特別是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現代心理學、存在主義等,「desire」雖也有需要節制的一面,但它往往被視為驅動行動、形成主體性、自我實現的重要動力

因此,若希望將西方哲學中的「desire」翻譯為更契合中華文化、且不帶過度負面評價的詞語,可考慮下列幾種選擇:

1. 志向/志願

  • 語感: 比較偏向積極、有理想色彩。

  • 適用情境: 當 desire 表達的是追求某種價值、成就、意義時(例如存在主義、亞里斯多德的「終極目的」)。

  • 例: "the desire for knowledge" →「求知的志向」

2. 追求

  • 語感: 中性偏正,比「慾望」溫和;強調行動、目標。

  • 適用情境: 講求行動上的投入,或指人對某種價值、狀態的企圖。

  • 例: "desire for happiness" →「對幸福的追求」

3. 意念/心願

  • 語感: 較抽象、內斂,與儒道思維契合。

  • 適用情境: 探討內心動機、情感或存在的傾向。

  • 例: "the desire to be free" →「求自由的心願/意念」

4. 本心/本願(尤其在佛教語境中)

  • 語感: 帶有哲學與宗教色彩,接近「深層動機」、「初心」。

  • 適用情境: 在談論「深層驅動力」或「靈性方向」時使用。

  • 例: "fundamental desire of human beings" →「人之本願」

5. 情感動機/內在驅力

  • 語感: 現代、心理學化,去除了「貪慾」的負面色彩。

  • 適用情境: 在現代哲學或心理學文本中轉譯較技術性的 desire。

  • 例: "libidinal desire" →「情感驅力」或「性本能動機」

小結:詞語替代與文化調和

英文 desire 中式表達建議 語感 備註
desire for meaning 意義的追求/心願 正向抽象 存在主義語境佳
desire for pleasure 對快樂的追求/欲求 中性偏正 若偏享樂,可加限制語
sexual desire 性欲、情慾、情感驅動 中性~負 依文風調整用語
fundamental human desire 人的本心/根本驅力 哲學語境佳 與儒道佛皆可對話


(延續閱讀)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May 3, 2025 at 4:19pm

符號

一切都在向寂靜表達愛意。

他們已向我許諾一種火一般的寂靜——寂靜之屋。

突然,廟宇變成馬戲團,而光是鼓。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Alejandra Pizarnik):阿根廷詩人。)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December 13, 2024 at 9:41am

呼唤

這頭顱的沙漠中

我聽到你幸福的聲音

你的撕裂又易碎的聲音

天真且又憂愁

自遠方傳來且呼喚著我

我把手放在心上

(摘自:[法]雅克·普萊維爾[Jacques Prevert,1900-1977 ]的詩:破鏡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October 23, 2024 at 12:19pm

愛墾APP:個體或群體情感體驗的具身化:吉爾·德勒茲的視角~~吉爾·德勒茲的理論,尤其是他關於情感、生成、以及「無器官的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 BwO)的思想,提出個體或群體的情感體驗,可以通過轉化成為更具動態性和流動性的「身體」得以增強。德勒茲,特別是在與費利克斯·加塔利的合作中,提出了一種哲學框架,認為身體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上的或靜態的實體,而是一個持續變化和與其他力量、情感、體驗不斷連接的表達場域。

德勒茲理論中支持這一觀點的關鍵概念:

「無器官的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 BwO)德勒茲和加塔利的「無器官的身體」概念指的是一種逃脫了社會規范、結構或生物決定論所施加的僵化組織和固定功能的身體。他們將身體視為一種強度或流動的平面,在這個平面上,情感、欲望和體驗自由地循環和互動,而不受器官或結構預設功能的限制。

情感體驗,無論是個體的還是群體的,都是在無器官的身體上具身化的,而這個身體始終處於「生成」的狀態,而不是固定不變的。情感的「身體」不是一個靜態的形式,而是一個充滿潛能的場域,其中情感、感受和強度不斷流動並重塑自我或集體。在這個意義上,身體成為了情感可能性的場所,而非一個具體的形式。

例如:一場抗議運動可以被視為情感強度的集體身體。社區中的共同憤怒、希望或改變的欲望,並不僅僅體現於個體身上,而是在通過行動、符號和互動表達這些情感的集體之中得以具現化。

情感與生成

在德勒茲的思想中,情感不僅僅是一種個人情緒,而是一種穿越身體並將其連接到更大集合體或環境的前個體力量或強度。情感是非個人的、變革性的,存在於意識思維之外,具有創造新主體形式的能力。


情感的體驗引發生成,這是一種打破主體或群體固定身份的轉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或群體不斷被欲望、環境和情感遭遇所影響,並重塑自我。


因此,個體或群體的情感體驗不僅存於自身內部,還通過擴展和轉化成新的具身形式——德勒茲稱之為生成。這些生成不受生物身體的限制,而是延展到新的物質、社會和關系構造之中。

例如:一個面對危機的社區中,個體的恐懼情感可能會演變為集體的「生成韌性」,恐懼轉化為集體的團結、新的社會實踐以及增強的社區紐帶。這種集體的「身體」不僅僅作為一種社會形態存在,更是一種持續的情感轉化過程。

組裝體

德勒茲的組裝體(assemblage或agencement)概念指的是身體總是更大關系網絡或系統的一部分。這些組裝體由物質和非物質成分構成,包括情感、欲望、社會結構和環境因素。


個體或群體的情感體驗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總是屬於更大的組裝體。情感體驗轉化為「身體」的過程發生在這些體驗與其他身體、力量和結構互動時,創造了新的集體存在形式。


組裝體是動態且流動的,不斷在情感和欲望流動的驅使下形成、解體和重組。在這個意義上,情感的身體是一種暫時的、不斷變化的組裝體,反映了個體或群體內部持續的生成過程。

例如:一個將藝術、音樂和社區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節就是一個組裝體,在這個組裝體中,個體的情感(喜悅、懷舊、慶祝)與集體的文化表達互動,形成了一種短暫但充滿力量的「身體」之共享體驗。這個身體不是一個穩定的形式,而是情感力量、欲望和社會實踐的活躍互動。

德勒茲理論中的情感體驗具身化

在德勒茲的哲學框架中,個體或群體的情感體驗可以通過生成的持續過程、無器官的身體的流動性以及組裝體的動態來增強為「身體」。這個「身體」不是一個固定的生物實體,而是一個情感流動和強度的場所,在這裡,轉化、連接和新主體性、集體性形式的生成始終在進行。

因此,德勒茲的思想讓我們看到,情感體驗的具身化是一種更為廣泛和動態的過程——創造出新的身體,既有個體的,也有集體的,這些身體不斷進化,並被情感力量所重新定義。


[後記]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轉行文創研究與推廣第28年。雖然焦頭爛額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干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布出去的5、6萬筆內容,多少有些心得。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的。在泛政治的社會,更無異於緣木求魚。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


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12:39pm

爱垦APP:狄尔泰和维柯进场管理学

[爱垦情动转折 Affects-Percepts-Powers]

狄尔泰
(Wilhelm Dilthey)维柯(Giambattista Vico)的理论,虽然在哲学和历史学领域有广泛影响,但在现代管理学文献中,它们的出现并不直接。然而,它们的影响间接地渗透到了管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中。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狄尔泰的认知体验(Das Erleben)理论强调主观体验和个体感受在理解社会现象中的重要性,对现代管理学中的人本管理和组织行为学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领导力、员工动机和组织文化方面,管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员工的主观体验和感情因素,如情感智力和员工体验管理,这些都可以追溯到狄尔泰对“认知体验”的强调。

维柯的诗性思维:维柯的诗性思维(Pensiero poetico),特别是其对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性解释,也对管理学产生了间接影响。在战略管理和组织理论中,故事讲述和文化叙事成为重要的工具,用于构建企业文化、品牌故事和战略愿景。这些实践反映了维柯对象征和文化创意的重视。

虽然狄尔泰和维柯的理论本身并未直接进入管理学的主流文献,但他们对人类体验和文化的洞察在现代管理学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在探讨员工体验、组织文化和领导力等方面时,这些哲学和历史思想提供了有益的背景和理论支持。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与维柯的诗性思维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尤其在对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方式上。

“认知体验”的核心:狄尔泰认为,认知体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基础,它强调主观的、情感的体验对知识的形成和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历史和社会现象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在体验来理解,这种体验包括感情、意图和精神状态。

维柯的诗性思维:维柯提出的诗性思维强调历史的创造性和人类文化的形成是通过象征和诗意的表达来实现的。他认为,古代社会是通过诗意的、神话性的叙述来理解和组织世界的,这种方法反映了人类对历史和社会的直观和感性认识。

关联:狄尔泰的认知体验与维柯的诗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在于两者都强调主观体验和感性认识在理解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维柯的诗性思维体现了历史的创造性和象征性,而狄尔泰的认知体验则提供了对这种主观体验的深刻洞察。狄尔泰通过“认知体验”理论进一步解释了维柯所提出的那种诗性思维如何在个体的感性和情感层面上发挥作用。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理论,为维柯的诗性思维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了个体体验在理解文化和历史中的核心作用。两者共同突显了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中,主观体验和情感的重要性。

Comment by 就是冷門 on September 10, 2024 at 10:21pm

爱垦網评注: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的人文科学角度

跨学科做文创研究,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三者可结合起来。通过探讨它们在文化创意中的互动关系,形成有人文科学意义的理论框架。这种研究不仅能揭示文化创意过程中的情感、象征与认知机制,还能探索文化产品在个人与社会层面的影响力

感性:情感体验的核心

感性(Affectivity)在文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当文化产品或创意活动通过激发受众的情感体验达到与其产生共鸣时。感性关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情感、直觉来与文化内容建立联系。通过感性,文化创意产品得以传递情感价值,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参与与共鸣。

在人文科学研究中,感性可以通过现象学、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等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例如,当文创产品(如一件艺术品或文旅体验)通过调动人们的感官、记忆、情感时,它的文化意义便不仅限于其物质形态,而是通过感性体验引发对人类存在、社会情感的深层反思。


诗性:象征与想象的力量

诗性(Poetics)在文化创意中关注象征、隐喻与想象力。维柯所提出的“诗性智慧”认为,人类最早的思想表达是通过诗意象征与想象力完成的,这赋予了文化创意深厚的历史和人类学背景。

在文创研究中,诗性表现为对符号、象征系统的创造性运用。文创产品往往通过诗性表达,重新塑造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开辟新的可能性。例如,一个设计项目、一部电影或一场文化展览,可能通过诗性形式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化表达。

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诗性不仅限于文学和艺术,还可以是文化传播、符号学或叙事学的一部分。这使得文化创意不仅仅是市场产品,而是具有审美和哲学价值的象征行为。(下续)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