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札哈哈蒂:早期我們非常注重空間需求與基地之間的連結,并以非傳統的方式處理,而每一項詮釋都能帶給我們其他東西。我們曾經常發明新的規則。現在我們已經發展了一套可以當着根本的東西,做過的東西皆可好好利用。(Photo Appreciation: MAGIC TULIPS by Marco Marotto)
Tags:
Albums: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Comment
愛墾學術:慾望的生產、權力的生成與意識形態的再思考——從《反俄狄浦斯》談德勒茲—瓜塔里的理論貢獻
一、導論
在20世紀思想史中,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瓜塔里(Félix Guattari)的合作著作《反俄狄浦斯》(Anti-Oedipus, 1972)無疑是對精神分析、馬克思主義及政治哲學的重要挑戰。該書的副標題“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症”揭示了他們的理論野心:既批判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框架,也突破傳統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與壓抑的理解。他們提出“慾望生產”(desiring-production)的概念,將慾望視為一種積極的生成力量,而非被動的匱乏。這一轉向深刻改變了我們對「慾望—權力—意識形態」關係的理解。
傳統意識形態理論,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言,意識形態是“支配階級的思想”,它透過幻象讓個體放棄真實的慾望,服從某種更高目的的規範(Marx & Engels, 1970)。阿爾都塞(Althusser, 1971)進一步將意識形態視為「召喚」(interpellation),使人們誤以為自己是自由主體。然而在德勒茲—瓜塔里看來,這種「外在壓抑」的模型過於簡化,因為它假設慾望原本純粹自由,卻被外部權力所壓制。他們則認為:權力不是外來的壓迫,而是慾望自身的生成結果。
本文將根據《反俄狄浦斯》及相關討論,考察德勒茲—瓜塔里如何重塑慾望與權力的關係,並延伸到對意識形態的新理解。
二、傳統意識形態理論的局限
在馬克思主義傳統中,意識形態常被理解為「虛假意識」。人們因意識形態的欺騙,誤將統治階級的利益視為自身利益。例如宗教、民族主義、消費主義等,都被看作掩蓋真實經濟基礎的幻象。這種觀點暗含一種二元對立:真實的慾望/被壓抑的慾望vs.虛假的意識/被操縱的意識。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某種程度上延續了這一模式。他認為,社會法律與父權規範壓抑了無意識的慾望,使之被迫轉化為夢、症狀或藝術。雖然弗洛伊德揭示了無意識的深層動力,但仍將權力理解為「外在壓抑」的機制。
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1971)則進一步指出,學校、教會、媒體等機構通過「召喚」讓個體自願接受支配。雖然這一分析更複雜,但仍假定意識形態作為外在結構,將個體異化於自身的慾望。
這些理論的共同缺陷在於:慾望被想像為原本自由,卻總是遭遇外在壓抑;權力被理解為一種消極作用,來自外部而非內在。(下續)
三、德勒茲—瓜塔里的慾望生產論
在《反俄狄浦斯》中,德勒茲—瓜塔里拒絕將慾望看作缺乏。他們指出:“慾望不是因缺乏而存在,而是生產的力量”(Deleuze & Guattari, 1972/1983, p. 26)。慾望不等待外在目標來填補,而是自身不斷流動、組裝,生成社會機制與個體關係。
他們使用“慾望機器”(desiring-machines)的隱喻,強調慾望的生產性:慾望與社會生產、政治結構緊密交織,無法被簡單區分為「內心 vs. 外部」。每一個權力形式、每一個服從機制,其實都是慾望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生成。
例如,資本主義並非壓抑慾望,而是動員、捕捉、重新組裝慾望,使人們「自願」參與勞動、消費與服從。正如他們所言:“人們不僅被壓迫,他們還欲望著自己的壓迫”(Deleuze & Guattari, 1972/1983, p. 29)。這句話直指核心:權力不僅僅是外在強加的,而是慾望自我生產的形式。
四、慾望與權力的生成關係
德勒茲—瓜塔里的理論顛覆了傅柯(Foucault)之前的權力模型。傅柯已經指出,權力不是單純壓制,而是生產知識、塑造主體的力量(Foucault, 1978)。德勒茲—瓜塔里則更進一步:權力本身就是慾望的內在結果。
換言之,權力不是一個與慾望分離的外部實體,而是慾望機器的組裝方式(agencement)的產物。法律、國家、意識形態之所以能運作,正因為它們「被欲望出來」,是慾望自身的組合。這解釋了為何人們常常積極投身於壓迫體制:因為這也是一種慾望的滿足方式。
因此,革命不在於消除權力、恢復「純粹慾望」,而在於改變慾望的組裝,發明新的社會機器。這種觀點拒絕了「回歸本真」的浪漫幻想,而是主張在慾望生產的過程中重新排列力量,開啟新的連接。
五、意識形態的再思考
如果權力與慾望內在相關,那麼意識形態就不僅僅是「虛假意識」。相反,它是慾望的一種投射與自我誤認。人們相信某種神聖目標、民族大義,並不是因為被欺騙,而是因為他們「慾望著這種信仰」。
例如,民族主義不是單純的外在操縱,而是集體慾望的生成:人們渴望歸屬、榮耀、共同體,於是願意犧牲甚至服從權威。同樣,消費主義不只是廣告洗腦,而是慾望被動員去尋找商品化的滿足。
這裡的關鍵轉向在於:意識形態不再是外加的幻象,而是慾望自身的內在表現。因此,批判意識形態不等於揭露一個隱藏真相,而是要重新組裝慾望,使其生產出不同的社會形式。
六、延伸討論:革命的意義
在這個框架下,革命的目標不再是「揭露真實」或「消除權力」,而是創造新的慾望組裝。德勒茲—瓜塔里稱之為「去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將慾望從固化的結構中解放出來,形成新的連接與流動。
例如,在藝術中,前衛創作打破既有表達模式,實驗新的感知方式,正是一種慾望的去疆域化。在社會運動中,草根網絡、自發協作等,也可以看作是慾望重新組裝的形式。這種革命不是推翻一個政權,而是發明新的生活可能性。
七、結論
德勒茲—瓜塔里的《反俄狄浦斯》提出了一個激進的命題:慾望不是被壓抑的,而是生產服從、權力與意識形態的根源。這顛覆了傳統馬克思主義與精神分析的框架,將權力理解為慾望自身的產物,而非外在壓迫。意識形態也因此不再是單純的幻象,而是慾望的自我誤認與生成。革命則意味著在慾望的生產機制中創造新的組裝方式。
這一理論的啟示在於:批判不應停留在揭露或消除,而要轉向實驗與創造;解放不在於恢復一個原初的真實,而在於不斷重新組裝慾望,發明新的可能性。
在當代全球資本主義語境下,這種對慾望—權力—意識形態關係的重構,仍具有持續的啟發力。
參考文獻
Deleuze, G., & Guattari, F. (1972/1983).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 Hurley, M. Seem, & H. R. Lan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Foucault, M. (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 1: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Pantheon.
Marx, K., & Engels, F. (1970). The German Ideolog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Althusser, L. (1971).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n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Holland, E. W. (1999). Deleuze and Guattari's Anti-Oedipus: Introduction to Schizoanalysis. London: Routledge.
Zizek, S. (1989). 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London: Verso.
李健吾《咀華集》評沈從文的《邊城》
我不大相信批評是一種判斷。一個批評家,與其說是法庭的審判,不如說是一個科學的分析者。科學的,我是說公正的。分析者,我是說要獨具隻眼,一直鑿到創作者和作品的靈魂的深處。一個作者不是一個罪人,而他的作品更不是片罪供狀。把對手看作罪人,即使無辜,尊嚴的審判也必須收回他的同情,因為同情和法律是不相容的。歐陽修以為王法无非乎人情,實際上屬於一個常人的看法,不是一個真正法家的態度。但是,在文學上,在性靈的開花結果上,誰給我們一種絕對的權限,掌握無上的生死?因為,一個批評家,第一先得承認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靈性生活的可能,所有人類最可貴的自由,然後方有完成一個批評家的使命的機會。
他永久在搜集材料,永久在證明或者修正自己的解釋。他要公正,同時一種富有人性的同情,時時潤澤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於過分的乾枯。他不僅僅是印象的,因為他解釋的根據,是用自我存證別人一個更深更大的存在,所謂靈魂的冒險者是,他不僅僅在經驗,而且要綜合自己的所有的觀察和體會;來鑑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隱然的關系。也不應當只用他自己來解釋,因為自己不是最可靠的尺度;最可靠的尺度,在比較人類已往所有的傑作,用作者來解釋他的出身。
所以,在我們沒有了解一個作者以前,我們往往流於偏見——一種自命正統然而頑固的議論。這些高談闊論和作者作品完全不甚關緊,因為作者創造他的作品,倘完全毀以赴之,往往不足為證那一種抽象的假定。一個批評家應當有理論(他會起淨問與人世而思維的結果),但是理論,是一種強有力的佐證,而不是唯一無二的標准:一個批評家應當從幽中的人性追求高,不應把公法空架高,把一個不相干的同類摹杜上去。普通如是,最壞而且相反的倒行,把一個作者由較高的地方抬下來了,撒到批評者自己的狹泥坑裡。他不善議,也不妄計。在批評上,尤其基於在財務上,他更明自人我之分。
這就是為什麼,稍不加意,一個批評者反而批評的是自己,指摘的是自己,暴露的是自己,一切不過是絆了自己的腳,丟了自己的醜,返本還原而已。有人問他朋友:「我最大的奸細是誰?」朋友答道:「最大的奸細是你自己。」
我不得不在正文以前唱兩句外音,唯其眼前論列的不僅是一個小說家,而且是一個藝術家。在今日小說獨尊的時代,小說家其多如聊的現代,我們不得不稍示區別,表示各個作家的旨趨。這不是好壞的問題,而是性質的不同。例如巴爾扎克(Balzac)是個小說家,偉大的小說家,然而嚴格而言,不是一個藝術家,更遑論宇偉大的藝術家。為了便起見,我們甚至於可以說巴爾扎克是人的小說家,然而福樓拜,卻是藝術家的小說家。前者是天真的,後者是自覺的。 同是小說家,然而屬於不同的來源。他們的性格當然不同,而一切完成這種性的也各各不同。
沈從文先生便是這樣一個漸漸走向自覺的藝術的小小說家。有些人的作品叫我們看,想,了解;然而沈從文先生一類的小說,是叫我們感覺,想,回味;想是不可避免的步驟。龐宏先生的小說似乎可以歸入後者,然而他根本上就和沈從文先生不一樣。龐宏先生仿佛一個修士,一切是向內的;他追求一種超脫的意境,意境的本身,一種交織在文字上的思維者的美化的境界,而不是著目前色身。沈從文先生不是一個修士。他熱情地崇拜美。在他的藝術的制作裡,他表現一段具體的生命,而這生命是作者的,經過他的熱情再現。大多數人可以感覺的作品,因為他們所謂的理解,是人人可以接受,融化在各自的生命裡的。但是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一種具體化的抽象的意境,僅僅限於少數的敏感的讀者。雖然少,卻是有了福的(耶穌對他們說這樣說)。
他知道怎樣調理他需要的分量。他能把醜惡的材料提煉成功一篇無瑕的玉石。他有美的感覺,可以從亂石堆發見可能的美麗。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的小說具有一種特殊的空氣,現今中國任何作家所缺乏的一種舒適的呼吸。
在《邊城》的開端,他把湘西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寫給我們,自然輕盈,那樣富有中世紀而現代化,那樣富有清中葉的傳奇小說而又風物化的開展。他不分析;他畫畫,這裡是山水,是小縣,是商業,是種種人,是風俗是歷史而又是背景。在這真純的地方,請問,能有一個壞人嗎?在這光明的性格,請問,能留一絲陰影嗎?「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深厚……」我必須邀請讀者自己看下去,沒有再比那樣的生活和描寫可愛了。
沈從文先生從來不分析。一個認真的熱情人,有了過多的同情給他所要創造的人物是難以冷眼觀世的。他曉得怎樣揶揄,猶如在《邊城》裡他揶揄赤子之心的老船夫,或者在《八駿圖》裡,他摹摹他自主人公達士先生: 在這裡,揶揄不是一種客觀的游戲,而是一種造化小兒的轉變(命運)。司湯達(Stendhal)是個熱情人,然而,他的智慧(狡猾)懂得怎樣撒誑,甚至於嘲笑自己。喬治桑是個熱情人,然而博愛為懷,不唯抒情,而且說教。沈從文是個熱情人,然而他不說教,是抒情的,然而更是詩的。(沈從文先生文章的情趣和細致不管寫到怎樣粗野的生活。能夠有力量叫你信服他那玲瓏無比的靈魂!)《邊城》是一首詩,是二老唱給翠翠的情歌。《八駿圖》是一首絕句,猶如那女教員留在沙灘上的神秘的絕句。然而與其說是詩人,作者才更是藝術家,因為說實話,在他制作之中,藝術家的自覺心是那真正的統治者。詩意來自材料或者作者的本質而調理材料的,不是詩人,卻是藝術家。
可愛,這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另一個特徵。他所有的人物全可愛。仿佛有意,其實無意,他要讀者拋下各自的煩惱,走進他理想的世界,一個肝膽相見的真情實意的世界。人世壞呢?不!還有好的,未曾被近代文明沾污的,看,這角落不是!——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熟悉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衝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感情,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對於生活沒有過份的奢想。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老船夫為了他的孫女,大佬為了的兄弟,然後倒過來看,孫女為他的祖父,兄弟為他的哥哥,無不先有人後一一無己。這些人都一顆偉大的心。父親聽見兒子死了,居然掟下心,捺住自己的痛苦,體貼到別人的不安:「船總順順像知道他的心中不安處,說:「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我這裡有大興場送來的好燒酒,你拿一點去喝吧。:一個伙計用竹筒上一筒酒,用新桐木葉蒙著筒口,交給了老船夫。」是的,這些人都認命,安於命。翠翠還痴心等著她呢,可憐的好孩子!」
沈先生描寫少女思春,最是天真爛漫。我們不妨參看他往年一篇《三三》的短篇小說。他好像生來具有一個少女的靈魂,觀察的不是識別人們,而是自己。這種內心現象的描寫是沈從文先生的另一個特徵。
我現在可以看出,這些人物屈於一個共同類型,不是個個分明,各具有一個深刻的獨立的存在。沈先生在畫畫,不在雕刻;他對於美的感覺叫他不忍心分析,因為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惡。
《邊城》便是這麼一幅Idyllic傑作,這裡一切是諧和,光和影的適度配置,什麼樣人生活在什麼樣空氣裡,一件藝術作品,正要叫人看不出是藝術的。一切凖乎自然,在這種自然的氣勢之下,藏著一個藝術家的心理。細致,然而絕不瑣碎;裝飾,然而絕不教訓;風韻,然而絕不弄姿;美麗,然而絕不做作。這不是一個大東西,然而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現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險這是一副可口的良藥。
這一切,作者全叫讀者自己去感覺。他不直口道出,卻無微不入地寫出。他連讀者也放在作品所需要的一種空氣裡,在這裡讀者不僅用眼睛,而且五官一齊用——靈魂微微一顫,好像水面粼粼一動,於是讀者打進作品,成為一團團無間隔的諸和,或者,隨便你,一種吸引作用。
《八駿圖》具有同樣效果。沒有一篇海濱小說寫海寫得像這篇少了,也沒有像這篇寫得多了。海是青島唯一的特色,也是《八駿圖》汪洋的背景。作者的職志並不在海,卻在藉海增濃悲哀的分量。他在寫一個文人學者內心的情態,猶如在《邊城》之中,不是分析出來的,而是四面八方烘染出來的。他的巧妙全在利用過去反襯現時,而現時只為推陳出新,仿佛剝筍,直到最後,裸露一個無常的人性。「這世界沒有新」,新卻不遠而至。真是新的嗎?達士先生勿需往這裡想,因為他已經不是主子,而是自己的奴隸。利用外在烘染內在,是作者一種本領,《邊城》和《八駿圖》同樣得到完美的使用。
環境和命運在嘲笑達士先生,而作者也在捉弄這位知識階級人物。「這自以為醫治人類靈魂的醫生(他是一位小說家),以為自己心身健康」,「寫過了一種病(傳奇式的性的追求),就永遠不至於再傳染了!」就在他譏誚命運的時候,命運揭開他的瘢疤,讓他重新發現他的傷口——一個永久治愈不了的傷口,靈魂的傷口。這種藏在暗地啼弄的心情,主宰《八駿圖》整個的進行,卻不是《邊城》的主調。作者愛他《邊城》的人物,至於達士先生,不過同情而已。
如若有人問我,「你歡喜《邊城》,還是《八駿圖》,如若不得不選擇的時候?」我會脫口而出,同時把「歡喜」改做「愛」:「我愛《邊城》!」或許因為我是一個城市人,一個知識分子,然而實際上,《八駿圖》不如《邊城》豐盈,完整,更能透示作者怎樣用他藝術的心靈來體味一個更其真淳的生活。
——一九三五年八月七日
托卡爾丘克:然而人在清醒的時候需要意義
人們以為他們比動物,比植物,而尤其是比物品活得更艱難。動物覺得比植物和物品活得更艱難。植物臆想自己比物品活得更艱難。而物品總是堅持著保持在一種狀態。這堅持是比任何別的生存方式都更艱難的生存方式。(引自第45頁)
椴樹像所有的植物一樣,活著就是一場永遠不醒的夢,夢的開頭蘊藏在樹的種子裡。夢不會生長,不會跟樹一起長大,夢永遠都是那副樣子。樹木被禁錮在空間裡,但不會被禁錮在時間裡。它們的夢將它們從時間裡解放了出來。而夢是永恆的。樹木的夢不會像動物的夢那樣產生感覺,不會像人的夢那樣產生形象、情景。
人給自己的痛苦套上了時間。人因過去的緣由而痛苦,又把痛苦延伸到了未來。這樣便產生了絕望。洋娃娃的痛苦只發生在此時此地。
人的思維是不停地吞下時間不可分割地聯系著的。這是一種囫圇吞咽,吞得喘不過氣來。洋娃娃是把世界作為一幅靜態的圖畫,一幅由某位上帝繪出的圖畫來接受的。對於動物而言,上帝是位畫家。上帝以全景畫的形式將世界鋪展在動物面前。這幅畫的深度蘊藏在各種氣味中、各種觸覺、各種味道和各種聲音裡,在這些裡頭不含任何意義。動物不需要意義。人在做夢的時候,有時也有類似的感覺。然而人在清醒的時候需要意義,因為人是時間的囚徒。動物是在無止無休地、徒勞無益地做夢。從這個夢中醒來,對它們而言,便是死亡。
誰只要見過世界的邊界一次,他就會錐心地感受到自己遭受的禁錮。(引自 椴樹的時間)
人給自己的痛苦套上了時間。人因過去的緣由而痛苦,又把痛苦延伸到未來,這樣便產生了絕望。洋娃娃的痛苦只發生在此時此地。動物不需要意義。人在做夢的時候,有時也有類似的感覺。然而人在清醒的時侯需要意義,因為人是時間的囚徒。(引自:洋娃娃的時間)
倘若所有的婦女都開始生女兒,世界上就太平了。(引自 格諾韋法的時間)
(引自第13頁,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波蘭]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Olga Tokarczuk, 1962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原作名: Prawiek i inne czasy;譯者: 易麗君/袁漢鎔;2017-12;註:作者為諾貝爾文學獎2018年得主、國際布克獎得主;本書是她成名作;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的碎片化小說,八十四塊時間的裂片,拼貼出歷史的斑斕大夢。)
泰德·庫瑟:快樂的生日
這個傍晚,我坐在一扇敞開的窗戶旁
讀著書,直到光線全都消失,書
沒入黑暗,成了黑暗的一部分。
我能很輕易地打開燈,
但是我想乘坐著這一日進入夜晚,
我獨自坐著,用灰暗的手的幽靈,
將那不能讀的書頁撫平。
(2007-07-13 14:23:45)
(張文武/譯)
﹝美﹞段義孚(1930-2022):冰雕~~「害羞的人,不愛交際的人,或者像我這樣被古怪的追求抑制了社交需要的人,或許更應該投身於大自然。不容易適應環境的人容易把情感寄託於動植物身上,因為動植物不會對人有成見。但即使是動植物也不是絕對可靠的,因為生物也會形成群體:許多動植物都有社會性,它們在自己的世界裡也會有歧視、包容和排斥的現象。最後,可能只有待在無機物的環境中,例如沙漠、冰山裡,人們才能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我喜歡大自然嗎?在我們這個道德標準經常變化的後現代社會裡,唯一不變的信條,即最無可爭議的道德準則,就是『你應該熱愛大自然』。我承認,如果大家都像很多年輕的環保人士那樣,用『生命』這個詞來指代大自然的話,那麼我不算熱愛大自然,甚至不太喜歡大自然。對於有機體為了繁衍生息而迸發出的奮進和狡黠,我懷有一種矛盾的態度。反而,宇宙中擁有這麼多毫無生機的『礦物』,這讓我感到安慰而不是沮喪。持這種態度的絕不只是我一個人。然而,我們的數量是很小的,因為如果物種要繁殖、生物要進化,就不能容許有太多我們這樣的個體存在。
我對礦物的偏愛一定很深,因為它銘刻在我最早的記憶中。我當時大約3歲,住在天津,冬天很冷,池塘裡都結冰了。我每天下午要睡午覺,剛醒來的時候脾氣就很不好──就像很多小孩子一樣,我也有『起床氣』。你可能還記得,母親預料到我弟弟會發脾氣,就畫了一輛汽車。為了安撫我,我的奶媽做了一件更富有想像力的事。她在煙灰缸裡裝滿了水,放在窗外的窗臺上,讓它暴露在寒冷的天氣裡。她見我快要醒過來,便拿來煙灰缸,在我床邊的桌子上翻過來,用刀柄輕輕敲了一下,然後──哎呀!看哪!──一個閃閃發光的冰雕掉了出來。在我一個小孩子的眼裡,這簡直就是魔法。」── 志丞、劉蘇(譯):〈我的個性:從父母到岩土〉,《我是誰?:段義孚自傳》(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23年8月),頁87-88。圖片出處:https://reurl.cc/V0zNYn
雲林創意設計中心·宗教文創的創新設計與行銷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今天會議主要是要討論學術界不太知道的情形,像是宗教文創這件事在台灣的市場情況到底是怎樣?以及未來的發展性如何?
比如周經理的神斧全台已經開了4、5家分店,不是這領域的人會覺得很神奇,賣神明衣也可以開這麼多分店?台灣的宗教工藝還是有許多潛在的市場,吳榮老師的交趾陶很多是使用在寺廟,那到底台灣是很多新廟在蓋所以有很多市場?還是市場其實已經跑到中國大陸去了?另外對雲林縣來講文化處想要發展宗教文創要怎麼開始?還有很多疑惑都需要各位一起來討論。
這次會特別辦這個座談會是因為雲林縣有三大方向可以發展,各別是宗教、觀光及農業。如果以文化創意產業15大類來分雲林也有將近900多家的數量。以工藝方面來說縣府方面就已經蒐集到200多位的工藝家,很多在北港,因為北港朝天宮的關係。
今天主要著重在宗教工藝方面的議題來討論,借用各位的經驗來探討宗教與市場行銷,以及民俗如何轉變為文創。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劉處長:
雲林縣的文創可發展成宗教、觀光、農業以及工藝的結合,但真正文創的核心其實是各位的腦袋及各位的手,。
文化處扮演協助支持及服務的角色。等一下就各位的經驗來談文創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來談文創發展的困境與問題,給團隊更多刺激,激發更多想法,文創越被重視才能越做越大。
宗教文創發展相關經驗分享
工藝之家 吳榮老師:
以交趾陶來說,交趾陶八卦獅,從古至今還不斷的在製造,它不只是裝飾,在古時候甚至是個必需品,當然現在意義也加上藝術品,比較不一樣。
所以可以說從交趾陶到八卦獅為什麼可以銷售的那麼好? 就是因為它的典故!典故包括從傳統文化、藝術、廟宇信仰的關係的面向去探討。
期望學術界可以從宗教找出早期有意義的典故,來提供給藝術家或廠商開發新商品。
神斧創意精品刺繡 周讓廷經理:
我們的產品都以神明衣(上圖)為主,現在看的到的大甲媽,還有一些其他媽祖廟,他們裡面的刺繡都是我們做的,,但如果只做裝飾性的東西淘汰率太高,因為像是乩童身上穿的肚兜,還有出巡用的旗子都是用一兩次就要換了,我們的產品也都是用棉花做的不易保存。我本身是家族企業的第三代,目前是扮演傳承的角色。前陣子有和電影「陣頭」合作,開發出三太子公仔娃娃周邊商品,業界很多人不看好,但後來有賣出3000隻。全在台灣做,目的在培養台灣人才,請師傅教代工媽媽做,目前大約有培養約20位代工媽媽,有低收入戶、單親家庭,也有小兒麻痺的。那些代工媽媽在做的同時會去看廟會,了解廟會文化,討論要怎麼改比較好。
(下續)
北京故宮曾經有邀約我們到大陸發展,但前提是要把台灣的陣頭文化說成是大陸的,我認為雖然陣頭文化是從大陸來的,不過發揚光大的是台灣,所以當下我就拒絕了!因為想好好的紮根在台灣,如果我今天去大陸了,那大陸人就不會來台灣,所以我一直不把我的商品送到大陸,我就是要讓他們來玩,讓他們來吃,讓他們來住。我朋友有邀約我來雲林發展,他說雲林一直在文創這塊越來越有潛力,除了政府單位外一些電台也都有在宣傳大力支持,當時聽到時有點不相信,但今天來看到整個設計情況,我改觀了,覺得嘉義要好好加油了,未來會好好考慮來雲林發展。
榮興紙廠 蔡月桃董事長:
我們在去年成立一家觀光工廠—悠紙生活館,悠紙生活館也算是我們榮興紙廠的第二個品牌。從製造廠做紙箱砧板改為文創產業的契機是因為環保議題,因為很多文創商品都是用塑膠做的,但環保議題已經被全世界注重,大家也都在提倡綠色產品。
會有紙媽祖這商品是因為廟會的委託,但開發的過程遇到很多困難,因為沒有其他商品可以參考,用紙來做這一尊紙媽祖其實還是有神助,好幾次做不下去,一再的克服困難才會有這尊金媽祖出現。
這個金媽祖製作是開發模具加上手工貼合,手工貼合才能把做的人感情帶進去,間隙要剛好表情才會微妙微翹。因為要做紙媽祖所以有稍微做研究,媽組頭飾的串珠也是自己用電子材料,雖然只是小零件,但我們連IC也自己加工才呈現出這尊金媽祖。
推廣剛好是我們最弱的一環,因為我們做紙箱是B to B,所以我們行銷方面用悠紙生活館為實體通路,網站和facebook、youtube做虛擬通路,我們以設在雲林縣為榮,另外也希望有政府的支撐來輔助我們。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今天其實是很想要討論一下這個市場行銷的部分,如果以文化創意產業來說到最後都必須要去計算產值。那為什麼台灣還特地加上「文化」兩個字,而不是像英國稱為創意產業?看來台灣是很想抓住文化文化這一塊。
另外也想請各為來談一談行銷方面的困境,由官方和民間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雲科大設計學院 李傳房院長:
從學院的一個角度來探討,最近一直都有在推文化創意產業,以學校方面是如何找到文化元素,加上設計創意,做出讓產業可以去行銷的產品。
之所以會有這些想法是因為霹靂布袋戲。學校有請黃文擇來演講,他有說過如果他沒有發展成霹靂布袋戲這種形式,那有可能布袋戲這文化就沒有了。他是以現在市場趨勢和年輕人的口味,以科幻特效做出霹靂布袋戲這樣電視劇,現在霹靂布袋戲也已經轉變成國家的一個形象。我覺得一定要有新的文化和新的創作過程,像霹靂從角偶、人物的設計、配音,其實都各有個的專業在裡面,到目前發展成一個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了。
嘉義的一個農村把剪黏交趾陶變成一個公共藝術,這計畫是由學校老師帶學生執行的,衍伸出非常好的創意,在春節吸引20萬人來參觀,現在也變成一個景點,但如何永續下去是他們要去面對的地方。
文化就是生活,讓產品不只有實際功能也有文化意涵。以一個藝術品來說使用者的感受還是蠻薄弱的,如果是生活上在使用的東西我想那文化性會綿綿傳承下去。
過去我們在學校也有做一些設計教育推廣,像我們學校也連續四年(2005年~2009年)舉辦博物館商品設計競賽,把博物館典藏當成文化商品來設計,並銷售販賣,其中做的最好的應該是故宮博物院,在學校方面就是透過設計競賽來讓學生了解文化進而設計出商品。
上學期有在推宗教文創商品設計,從設計的角度來看應該是要符合那間廟宇歷史、宗教文化、地方民俗,才能夠顯示出是唯一在那個點才能買的到的商品,才有獨特性和紀念性,也要有實用性和教育性,透過設計把產品價值在提高一點,價錢也提高一點,但最後還是要商品化。
議題討論
榮興紙廠 蔡月桃董事長:
在民間不燒金紙、不燒香很難被取代,但我們以環保理念開發的商品是以藝術來欣賞,有心靈的寄託。重要的是材料上的運用,因應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做可回收機制,讓商品可以回到原來的紙類再利用。
文化到最後一定要商品化才能傳達出去,讓產業有收益才能支撐後續的推展。我們自己一盞燈不夠亮,希望能集合大家的力量,讓雲林除了農業還可發展文創產業,成為一個文創之城。(下續)
神斧創意精品刺繡 周讓延經理:
學生的設計比較科幻,實際要去賣比較有困難,之前有請學生幫忙做設計,但設計後的商品要半年後才能生產,當中要不斷修改,我自己也要懂製程和成本。要設計一個東西要懂它製造的困難、成本的壓力、包裝,包含我們的商品有中英文翻譯。
我覺得行銷就是有沒有人幫你打通任督二脈。文創這種東西不是說設計出來就一定會賣,我們到現在還是會被打槍。我們的東西有在機場、金石堂、誠品書局,只要賣不好就被下架,但我覺得失敗是成功之母。
目前計畫把三太子、媽祖、千里眼和順風耳做成吉祥物的型式,要去教育台灣的小孩什麼是宗教? 用可愛的方式,讓民眾看到會想要去買一些紀念商品,我們包裝後也都有中英翻譯。
覺得包裝很重要,我們的東西都是有包裝才出來賣,在機場賣得最好的是宗教的一些文創產品。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成功的文創商品有哪些條件? 在台灣這個市場有很多觀光客,其中比較受到歡迎的是哪些?
神斧創意精品刺繡 周讓延經理:
成功的商品是要讓人買的起! 要有意義並且兼具創意。
父親一直覺得文化、神明衣很重要,如果只有我們宗教的人的買就會侷限在同一區塊,但如果做文創可以行銷到全世界,讓全世界看見台灣。
在開發「陣頭」電影周邊商品時曾和父親鬧家庭革命,父親覺得都沒有在做本業。在做網站時父親也很反對,覺得現在年紀大的老人家不會上網,做這幹嘛? 但現在父親反而相當認同,還覺得要多花錢投資。
晉鴻禮贈品公司 何文華:
我們主要是在做贈品相關商品,也做公仔,工廠是在大陸和越南,也接廟宇的案。在實際通路經驗中,我們的宗教文物商品主要分為3大項,天主教、基都教一般都是工廠做完後直接送到歐美國家,台灣比較少;佛教方面80%都是由大陸進口,像佛光山就有專門的採購團;道教紫南宮的金雞,還有一些週邊商品都是我們做的,但好的東西不到兩個月就會被仿製。我們的實品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當贈品贈送的,成本會比較低,另一種是專門開發要販售的。
紫南宮的參拜人數是台灣第一,原因在於有在照顧附近民眾,附近的商家也都是當地人,相對於民眾就會對廟宇做無私的奉獻。
我覺得台灣目前比較欠缺的是展覽,每年四月我們都會到大陸參加宗教文化商品的展,要讓大陸認識台灣。
唯森手工藝社 卜雅菡:
我們的做法跟大家比較不一樣是以文化為主,創意為輔。但現在看到的大多是創意產品再加上一點點文化元素。我們是做紙藝,做紙神明,全台就只有我們一家。中小企業100年有幫我們做新的網站到現在,讓我們的瀏覽人次也突破45萬,讓民眾知道還有這種傳統工藝。
我們的產品是從文化很重的部分再加上一些實用功能,銷售對象除了台灣以外很多都是外國人,通路放在中山機場、中正紀念館、傳統工藝中心,覺得外國人來會想看當地傳統有文化性的東西。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劉處長:
我覺得現在雲林已經有能力可以發展文創產業。文化的差異性造成魅力所在,如果做的跟別人一樣,只能追著別人跑。用相同的技術做出不同的商品,文化藝術就是這樣,可以很多元的。
工藝之家藝術家的藝術理念創作技巧都很很棒,但缺少包裝。如何把創作做適度的包裝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帶給作品和消費者之間的感動。
很多文創產業的開發和設計,其實可以和我們在地的設計師一起合作,有更多的合作會激發更多的可能性。在宗教相關文創領域內除了產品外,也可以出版故事、或是表演藝術,意思是層面不只是商品還有其他的部分。
行銷部分,我常常跟我的學生說設計界你不必認識所有人,文化是從小眾開始,口耳相傳發展開來,不見得一定要用大型的通路,也可以利用多元的管道發展開來。
雲科大設計學院 李傳房院長:
設計學院現在其實一直都有在做宗教、農業、觀光這方向,未來想要提供一個整體的服務,從包裝設計到產品設計再到空間規劃。
學生有很多創意,但設計完才是剛開始,業界比較能了解成本、製程等相關問題,所以說商品化其實還蠻多挑戰性的。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這座談會一方面是想要把大家面臨的問題整理一下,整理完後續是說文化處是否有一些相關計畫做協助。
對業界來說大學或文化處還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大概有幾個可能,最大的原則就是合作。設計是在前端,之後還是要經過挑選可開發成商品的,也要經過實驗才知道市場性。在文化處的部分也還有很多方向可以做,像是舉辦雲林縣文創相關的展覽。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異業合作,像是做紙張的跟交趾陶工藝家合作,由政府做一些補助計畫,嘗試新的東西,再從裡面找到市場的可行性。(台灣雲林創意設計中心宗教文創的創新設計與行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