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指气韵、神韵。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24, 2023 at 2:24pm


王思宇
一場豪華的行動藝術饗宴―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模式〉

在商業界,透過整合共同屬性企業,以聯盟的方式擴大可利用的資源並追求更大利潤,乃常見的行銷策略。而「博物館群」的經營也取材自相同概念:透過博物館之間水平的館際合作,整合不同部門的資源以吸引更多的參訪者,已是博物館界不可避免的趨勢。特別在台灣,隨著政府財政緊縮,博物館也朝向公辦民營或法人化的變革趨勢發展,未來各博物館勢必得增加自籌款的比例。

 由上述的背景所知,將博物館納入觀光業的系統,致力發展文化觀光便成為當代新興的趨勢之一,而「博物館群」則是此一趨勢下重要的行銷策略。博物館在整合資源的過程中涵蓋了研究,典藏,展示,教育,行銷以及經營管理等多項層面,本文將以個案研討(case study)的方式,從組織和營運的觀點來剖析利物浦博物館群的經營管理策略,以及連帶的觀光效益,以期能成為台灣日後各地區整合博物館資源的參考。

前言

 在觀光業蓬勃發展的 21 世紀,文化觀光逐漸成為近年來的顯學。根據聯合國文教組織對於「文化」的定義:文化乃一集結了特殊的物質、精神、知識與情感之複合體,能夠充分反映出該社會組織或族群的特質(Ivanovic, 2009)。換言之,文化的層面包括了有形或無形的地景、建築、語言、表演藝術、美術、工藝、傳統節慶、社會互動模式等形式,而博物館作為保存這些物質或精神遺產的重要場域,無庸置疑的成為文化觀光的核心。

而事實上,博物館在本質上的重要改變主要發生在 1960 年代前後,作為典藏、修復與提供大眾社會教育的角色輪廓從這個年代開始逐漸清晰。而根據 200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艾雷曼女士(Yani Herreman)的觀點,當觀光業在 21世紀成為推動經濟的主要動力,博物館作為一個觀光景點乃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一項來自荷蘭的調查數據顯示,觀光客所從事的各類活動中,參觀博物館的比例高達 36%,僅次於欣賞風景的 58%,證明了博物館在觀光活動中的確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而反觀台灣的現況,1982 年代文建會成立之後的十年內,台灣進入了「大美術館」的時期,各類型的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頭(陳泓易,2009)。然而,台灣的博物館經營大多採獨立運作的方式,因此造成了資源分散以及惡性競爭的情況。再者,近年來在政府財政緊縮之下,許多博物館均面臨預算被削減,而必須增加自籌款比例的狀況。有鑑於此,整合具有地緣關係的博物館,或是整併不同性質的博物館至同一個組織架構中,使其成為力量強大的博物館群,將是未來博物館發展時的一個重要策略。

然而,在整併的過程中,如何在爭取資源的過程中保有自主營運的獨立性,將成為博物館的經營者所必須面對的兩難;在這個議題上,比我們早先起步的歐美國家或可提供一些案例以咨借鏡。因此,利用今年暑假至英國利物浦實習的契機,得以有機會親身參與觀察利物浦這個城市在經營博物館時的運作模式及其成效。本文希望能透過此案例,針對利物浦博物館群的經營模式如何成功帶動社區參與及營造地方風格這兩個不同的面向進行分析,以期作為博物館界未來的一個經營參考。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9章]〈一場豪華的行動藝術饗宴―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模式〉作者:王思宇)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22, 2023 at 5:34pm

博物館與地方風格

 在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建立獨樹一格的地方風格成為在競賽中勝出的重要條件。然而,博物館或美術館作為重要的文化機構,在城市的發展上是否確實扮演了推手的角色,則有待檢驗。西班牙畢爾包引進了古根漢美術館,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而轟動一時,造成各國政府無不極力爭取「古根漢」這個金字招牌來駐地;然而,博物館全球化其實也暗藏著文化均質化的危機。正如王嵩山(2005)針對「都市發展或再生是否真的需要博物館?」的現象提出的質疑,博物館若一昧追求經濟發展,則容易淪為另一種商業生產的工具。

 而歐盟自 1985 年起推動的「歐洲文化之都」的計畫,其目的即在透過發掘特殊的地方文化資產以引領城市建設與文化行銷。利物浦身為 2008 年的歐洲文化之都,也順利成章的搭上這列順風車,透過 Albert Dock 水岸的重建與博物館群的資源整合,成功的為利物浦塑造了一個嶄新的城市形象。「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目的在促進館際間的水平整合,擴增觀眾群並分享不同的資源庫(呂憶皖,1999);此種手段乃取材自企業界的集團式經營,例如台灣的統一企業旗下整合了藥妝店、咖啡店、便利商店等,利用不同的通路讓商品廣為流通,並藉機吸引更多不同型態的消費群,以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以下,將逐一介紹組成利物浦博物館群的各個單位;其次將透過實地參與觀察與隨機訪談所收集到的資料,進一步分析各單位之間如何協調合作與共享資源;最後,將點出博物館群如何發揮其角色功能,吸引在地民眾的參與並共同塑造出利物浦獨特的地方風格。

利物浦博物館群

利物浦博物館群(National Museums of Liverpool)前身為 National Museumsand Galleries on Merseyside,2003 年正式更名為 National Museums of Liverpool

這個博物館群並非因地緣關係組成,而是以同屬同一組織架構的方式來運作。旗下共涵蓋八間博物館與美術館,大部分展館位於市區中步行可達的距離(如下圖 ),一部分博物館即位於 Albert Dock 碼頭上,一部分則位於市中心的火車站附近,而其中最遠的當屬距離市區大約 20 公里的蘇德利之家(Sudley House)

利物浦博物館群的八間博物館雖屬相同的組織管理系統,彼此分享共同的人力設施,但在經營上則採各自獨立運作,以下將按照成立先後順序分別簡介這八間博物館:

世界博物館 (World Museum)

世界博物館成立於 1851 年,是利物浦博物館群當中最早成立的一個單位。其收藏包括了自上古時代至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考古收藏、與自然史有關的各類動植物標本、民族學、地質學以及天文學的相關物件,含括範圍極廣,收藏極為豐富,因此常成為學校校外教學的好去處。

沃克藝廊 (Walker Art Gallery)

 沃克藝廊位置比鄰世界博物館,自 1877 年開館至今約已有 130 年的歷史,其收藏涵蓋了中古時期自 13 世紀至今的畫作,雕刻作品、以及裝置藝術;主要收藏重點集中在文藝復興與啟蒙主義時代。

利斐夫人藝廊 (Lady Lever Art Gallery)

 這座藝廊的收藏忠實反映了第一代主人 Lord Leverhulme 的收藏品味;從1922 年開館至今,展示的大多是 1880 年以降的畫作。這些畫作原來是作為Leverhulme 自家肥皂品牌 “Sunlight Soap” 的產品廣告,後來其收藏範圍也擴大到瓷器、木頭家具、各類工藝品等等,使得利斐夫人藝廊成為一個專業的畫作及工藝博物館,其中最精采的收藏包括一大批英國名瓷 Wedgwood 的作品。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21, 2023 at 6:27pm

海事博物館 (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

海事博物館於 1980 年開幕,其常設展主要展示利物浦過去海權時代的輝煌歷史;在 18 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利物浦曾作為世界上的重要商港而與上海、紐約、倫敦等大城市平起平坐,商港的全盛期還包括了大批移民潮與奴隸貿易的議題,同樣在這個博物館獲得展示與討論。除此之外這個博物館也不定期推出特展,以便重新解讀與討論不同的議題。

蘇德利之家(Sudley House)

蘇德利之家為 19 世紀鉅富 Nicholas Robinson 的私人宅邸,坐落在利物浦的郊區,相對於其他七間博物館的距離最遠,離市區約 20 公里,搭乘公車需時約15~20 分鐘。這間博物館於 1996 年對大眾開放,其完整保留了 19 世紀的建築樣式,也是英國唯一原址原樣呈現維多利亞時期建築的博物館,博物館中除了呈現當時的家具與裝潢擺設,也展示了主人精彩的私人收藏,包括了蘭斯爾與透納等人的畫作。

國際奴隸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

國際奴隸博物館與海事博物館位於同一棟建築物內,2007 年起在海事博物館的三樓規劃了這個展區,展示關於奴隸貿易的這段歷史與人權相關議題的討論。此外也是外地觀光客最常造訪的兩個博物館。

英國國立關防博物館(UK Border Agency National Museum)

2008 年五月起在海事博物館的地下一樓開始開闢了這個特殊的展區:展示的內容包括了各種走私、偷渡以及邊界犯罪與關稅的物件與議題,讓人一窺神秘的海關關防工作的黑暗面。

利物浦博物館(Museum of Liverpool)

於去年(2011)年七月新開幕的利物浦博物館可說是集博物館群之大成的一個精神象徵;這座博物館不但外型新穎前衛,其展示概念也相當特別,其標榜的是一座以市民為概念主體的博物館,因此其中除了展示利物浦這座城市本身的歷史,並設計了許多方案讓市民能夠第一線親身參與,讓市民自己來說自己的故事,融入大量市民參與元素之後,這座博物館呈現的不只是冰冷死板的建築,其本身就宛如一場豪華的行動藝術,在這個城市的水岸上開展。

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成效

2008 歐洲文化之都的頭銜為利物浦帶來了大量的觀光客,也再度提升了利物浦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以文化作為城市再生的動力,博物館群在其中功不可沒。

根據 2011 最新的觀光客人數統計(見下圖 9.2),博物館群吸引超過了三百萬訪客的造訪,可見在 2008 活動結束之後,這股博物館熱潮仍持續燃燒。以下透過年度會報與訪談,簡單分析其聯合經營的方式與成效

1 財政方面

共屬於同一架構的利物浦博物館群每年接收來自中央文化、媒體與運動部門的財政補助,再依據各個博物館的需求進行資金調配。另外因應英國自 2002年起實施國立博物館免門票費的政策,因此八個博物館全部開放大眾免費參觀。表面上看起來,政府似乎砸大錢補助博物館的運作,然而,訪客的到來可增加周邊其他相關餐飲及觀光單位的營收,連帶便能增加國家的財政稅收。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9章]〈一場豪華的行動藝術饗宴―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模式〉作者:王思宇)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20, 2023 at 8:24pm

2 人事方面

根據 2011 年的最新統計,目前利物浦博物館群的員工人數為 601 位(445位全職人員與 156 位兼職人員)。除此之外,各館也仰賴大量的志工協助不同的專案,根據訪問到的志工表示,部分的志工會因為地緣關係或興趣而特別偏好某個博物館(即到離家近的博物館當志工),但大部分的志工來自四面八方,並無特別的喜好。而博物館群的員工與志工均可因應各個博物館的不同專案需求而隨時做機動調配,因而在人事運用上相當彈性。

3 展覽方面

博物館的展覽策畫均交由各館的策展人及其工作團隊來決定,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各館均享有相當高的自主性。然而各館之間也會彼此合作,分享彼此的資源或互相借展收藏品以配合某期的特展或專案。除此之外,在各館的館外可看到其他館的宣傳旗幟,在館內也可找到其他館的宣傳文宣。根據個人的觀察發現,距離其他館較遠的利斐夫人藝廊與蘇德利之家的宣傳文宣是所有博物館中最完整的。這也同時印證了媒體公關部主任 Tracy McGreah 的說法:即在行銷策略上,由於各館都有各自的觀眾群,因此針對位置偏遠、無法分享到市區地利之便的博物館,其策略乃在於找到特定的觀眾群並想辦法將數量最大化。

同時,對於其他的合作夥伴而言,觀察觀眾群的流動方向並想辦法增加其數量,便成為另一種操作模式。

4 其他合作夥伴關係

除了同屬於博物館群中的合作夥伴,管理與行銷部門也積極向外拓展各種不同的合作可能性。舉例來說,在研究教育方面,利物浦大學便成為學術支援的最佳合作夥伴,目前在奴隸貿易以及考古研究上都有研究的專案在進行中,而研究成果便可成為共享的資料庫。另外像是與遺產公益基金會合作開發實習訓練計畫,以訓練未來的博物館人才;或是與其他國內或國際的博物館在展覽上的合作(互相交換展品或是借展等),能夠讓博物館群的網絡更加穩固與豐富。

整體而言,利物浦博物館群為利物浦城市及周邊所創造的經濟產值在 2011年達到了 788 萬英鎊,同時創造了近 1400 個全職的就業機會。

小結

利物浦博物館群作為英國目前少數幾個文化產業群集,其運作模式在目前看來可說是相當成功。除了能夠不同博物館彼此的資源能夠充分利用與分享,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無謂的惡性競爭,以及塑造一個集體的認同感(Crow, 2005)。根據不同博物館的負責人的對談,其對於博物館群的群聚效益都相當認同,並口徑一致的認為各館彼此之間並無所謂的競爭,每個博物館都佔有自己的優勢位置,並與其他博物館對話。

此外,在觀眾的參與度上,海事與奴隸博物館固然分享了靠近水岸所帶來的地利之便,能夠吸引不同年齡與層級的外地訪客;但在較遠的利斐夫人藝廊與蘇德利之家,他們也同樣擁有自己固定的觀眾群。在拜訪蘇德利之家的那天,在博物館後院的小花園發現了一位坐在長椅上的小姐,正悠閒的喝著下午茶,享受一個人的寧靜;而在沃克藝廊的中午用餐時刻,許多老人家正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邊話家常邊享用午餐;而去年新開幕的利物浦博物館,則隨時可看到悠游的人群、活潑的學生、推著嬰兒車的母親,走進博物館的大門,去享受博物館的氣氛,當下,我突然領悟,他們正在共同創造屬於利物浦人的故事。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20, 2023 at 8:21pm

參考文獻

Brooke, X. (2007). Acquisitions (1987-2007) at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Burlington Magazine, 149(1255), 737-744.

Couch, C. and S. J. Farr (2000). Museums, galleries, tourism and regeneration: Some experiences from Liverpool. Built Environment, 26(2), 152-163.

Crow, C. (2005). The world according to Liverpool (World Museum Liverpool).History Today, 55(6), 8-9.

Ivanovic, M. (2009). Cultural Tourism. Landsdowne: Juta Academic.

Mommaas, H (2004).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 Urban Study, 41(3), 507-532.

Sepe, M. (2010). Cultural tourism and creative regeneration: two case studies.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Van Aalst, I. and I. Boogaarts (2002). From museum to mass entertainment - The evolution of the role of museums in cities.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9(3), 195-209.

National Museums of Liverpool http://www.liverpoolmuseums.org.uk/

王嵩山,(2005)。博物館、地方風格與都市再生。博物館學季刊,19(4),5-6。

呂憶皖,(1999)。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以格拉斯哥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3(2):13-21。

黃光男等著,(2002)。2002 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文化、觀光、博物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泓易,(2009)。 吳瑪俐與環境藝術行動。現代美術,146,44-51。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9章]〈一場豪華的行動藝術饗宴―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模式〉作者:王思宇)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19, 2023 at 5:03pm


王思宇·國外實習之生活體驗

今年的暑期實習可說是充分體現了歐文所強調文化結合觀光的精神,在為期三星期的實習課程中,前兩個禮拜是與伯明罕大學合作,由 Mike Robinson 領導的團隊設計一系列的參訪課程,參訪重點乃在於伯明罕近郊的工業遺址。英國經歷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至今已逾兩百年,在工業發展逐漸被鄰近的法國及德國取代之後,近年來逐漸致力於將工業遺址轉型成為觀光景點,因此在這次的參訪中我們便逐一拜訪這些景點,並與負責策畫的主事者進行交流與對談。最後一個禮拜我們移師至利物浦,這個海港城市所呈現的是與重工業氣息濃厚的伯明罕截然不同的風格;特別是在經歷 2008 的歐洲文化首都的洗禮之後,「以文化領導城市再生」便成為之後歐洲其他城市的模仿典範。而在這三星期之中,我們除了得以聆聽大師級的演講之外,更實地走訪這些景點,以親眼見證這些遺產轉變的過程。以下的心得分享乃是針對實習過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經驗所提出的反思。

探索城市(城市印象)

伯明罕與利物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城市典型:前者乃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後者曾以全球第二大商港聞名。這兩者在今日的城市發展與規劃上,我看到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作法。伯明罕似乎急於擺脫過去的工業歷史,因此整個城市不斷的在進行翻修與改建。作為交通樞紐的火車站周邊蓋滿了商場與百貨公司,每到假日便擠滿逛街的人潮,而坐落於城市另一頭的美術館卻有些乏人問津。至於利物浦呈現的則是另一種風貌;千禧年以來的城市規劃致力於讓人們重新親近水岸,2008 的歐洲文化首都給利物浦一個很好的機會重新整頓港口特區,引進博物館、餐飲設施與郵輪(鴨子船),並在離港口最近的區域設置了大型購物商場(Liverpool One)。這些措施重新聚集了人潮,重新賦予這個城市活力,同時也給予了藝術家們一個揮灑的空間。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19, 2023 at 5:02pm

文學觀光

文學觀光一直是英國強力發展的重點項目,從莎士比亞到福爾摩斯到近代的哈利波特,英國文學的傳統一直以不同的面貌面對嶄新的世代。這次有機會前往莎士比亞故居並與不同機構對談,我覺得是非常棒的安排,並可藉此一窺英國文學觀光的悠久傳統,並見證透過想像力所能創造的巨大經濟效益。

Worceter 的陶瓷產業

Worceter 是我認為這次英國之旅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旅行。不只因為其豐富的收藏讓我大開眼界,更因為它目前經歷的危機讓我們有機會學習傳統產業在沒落之際如何找到其他的出路;是轉型呢?還是想辦法恢復過去的榮景?儘管Mike 一直強調作為一個 Cathedral City 他曾經在歷史上所扮演的重要性,但如何讓人再度產生與自身歷史的連結感,我認為是他們未來必須面對的更重要課題。

感想與建議

這次的實習在緊湊而充實的步調中度過,除了英國經典的陰冷天氣以外,有幾點是我認為這次實習比較美中不足的地方,特別提出作為未來實習的參考:

行程過於緊湊:中午往往必須一邊狼吞虎嚥的吞下午餐,一面趕往下個景點。考慮到參訪行程之間的距離長度,我認為之後必須再留多一點充裕的時間讓大家休息,才能有更好的精神與體力學習與交流。

除了日常的行程太過緊湊,整體的行程安排少了一點自由探索城市的機會,是有點可惜的。特別是在伯明罕時,上完兩週的課程大家就必須離開,我認為少給就憑著兩週的匆忙印象就給伯明罕蓋棺定論,未免有失公允。例如精彩的Barbar Institute 等等都值得 second visit。另外像學校的圖書館設備,或是那個藏書 12 萬卷的超棒圖書館,我們也沒有機會去使用 這次雖然是兩校合辦,但彼此的學生卻缺乏交流的機會,是非常可惜的。如果將來能夠出一些合作的 assignment 並隨機分組,讓彼此能有對話的機會,我想會是非常好的交流。(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 10 章 國外實習生活體驗、感想與建議〉)

延續閱讀:

《藝頻道》電影達人

工業遺產文化創意產業

露天博物館發展文化觀光策略

文創觀光發展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18, 2023 at 8:10pm

徐藝真·國外實習之生活體驗

為期二十一天的暑期實習課程,因為有老師及同學的陪伴而顯深刻有趣。大家的討論和意見交換,因為研究題目及興趣的不同,各自所觀察的事物和著眼的例證,都是再好不過的學習對象,彼此成為研究艱路上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此外,從課堂上共同學習、嬉鬧的對象,到歐洲成為了一起洗衣、做餐點,每日固定集體到超市拜訪,以及關心彼此身體,相互扶持照顧的家人一樣,再再都是值得收藏並不斷玩味的回憶。然而,整趟旅程最難能可貴的,是種種關於歐洲的文化體驗。從日常生活的採購以及隨意的街道小逛,或是同英國人不經意的點頭微笑,以及對當地人情風貌的觀察,都不難察覺與台灣的眾多差異;同時,循著這樣的民族性格與文化背景,對於我們在進行英國文化與觀光發展研究時,便能有一較清晰且通盤的了解與思考。

感想與建議

隨著期末不斷地被報告追趕,以及馬不停蹄實習籌備會議的進行,碩一生涯好似匆匆劃下了句點,轉瞬間我們已然踏上英國這塊土。

何其幸運的,所上是與擁有豐富文化及藝術資源的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合作,使得暑期前半段的實習課程,對於大家的學習和歐洲見聞都幫助甚大。藉由擁有不同專業背景教授的講述,從何謂文化觀光的基本問題開始探究,以及英國遺產法規、信託組織的介紹,乃至於整個伯明罕城市的都市再生計畫;當然還包括許多與城市及觀光發展相關的非官方機構或私人企業的參訪與會談,從原本都僅是坐在台灣的教室裡紙上談兵,一直到實習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的應證了過去在課堂上的所學所聞。

一方面除了檢視文化觀光發展理論的實踐,對於英國許多由私人經營的觀光產業,於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奮力生存,深感佩服,並從中觀察英國在發展城市、推廣觀光以及文化資產的使用與規劃上,能有良好成效的關鍵,甚至是與歐洲其他城市做法的異同。另外,在汲取英國伯明罕市經驗的同時,課堂上開放的回饋與討論時間,促使我們適時地發揮批判的精神,從不同面向探討伯明罕市發展經驗的成功與缺失,藉此反思台灣,引以為借鏡;同時,交流彼此的意見,說明台灣城市與文化觀光發展的經驗,激盪雙方更廣泛、深層的思考。

而在伯明罕大學所提供豐富的理論與實務課程中,讓我收穫最多並對日後論文研究幫助最深的,是世界遺產-鐵橋谷(Ironbridge)的田野調查:這是我頭一次親臨工業遺產的現場,觀察當地是如何使用被廢棄閒置許久的廠房和工業機具,重新詮釋安排過去的歷史,縮小工業遺產與觀光客的認知距離,極力推動觀光的發展;以及持續地擴展當地傳統產業,並注入創新的經營模式,幫助這些產業與新興的文化創意概念接軌。與此同時,結合過去了解以及自身研究的其他工業遺產案例,從中比較各個國家或城市,關於工業發展的歷史背景、工業遺產的保存與法規,以及遺產本身的規模和發展狀況,設法歸結出不同工業遺產在閒置空間的利用、體驗觀光的導入與創意產業的引進有何異同。

在暑期後半段的實習課程,來到海港城市利物浦(Liverpool),由利物浦大學提供系列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的執行計畫和成果報告,從經濟、社會文化與觀光發展的角度,分享舉辦大型節慶的成功經驗;另外,同樣身為世界遺產的亞伯特碼頭(Alberdock),是如何聯合博物館群來述說城市過去輝煌的航海故事。於此,我們體現了一創意城市是如何妥善使用其觀光資源,結合正確的行銷手法,不僅獲得歐洲文化之都的殊榮,也喚起地方居民的認同意識,共同協助城市的發展。

最後,暑期的實習課程並不僅止於換間教室、換批老師來上課,而是實際至歐洲後,親身體驗文化觀光於當地的實現,如何實現以及實現的成效等,才是此行最重要的意義。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18, 2023 at 11:09am

黃璽允·國外生活體驗

伯明罕

結束了倫敦為期一週的行程,於七月一日時抵達伯明罕,與倫敦相比,伯明罕相較之下是一座比較沒那麼生動有趣的城市,建築也比較灰暗,明顯帶有工業革命後的感覺。整個城市有很大部份都在進行工程,我們在進行徒步導覽時的導覽員說:「為了要讓生活變得更好,我們的城市不斷地在改變。」我十分納悶,便問她:「那什麼時候才會達到那個『更好』的終點呢?」她答到:「等到這個城市看起來『富有』的時候吧。」

 我們在伯明罕的兩週內,除了伯明罕大學豐富且受益良多的課程外,尚參訪了許多文創或都市更新、行銷等相關組織,也與他們進行一番對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Marketing Birmingham”,該組織負責承辦伯明罕的都市行銷策略等事宜,在與其座談的時候,發現它們的行銷策略完全偏重於 MICE 產業,似乎對文化資產及文化觀光方面興趣缺缺。對此我們大感不解,為何這個城市總想要擺脫過去,把一切寄託在未來呢? 對於留存下的工業遺產,伯明罕似乎不大關心這些能夠彰顯城市特色和提升觀光意象的資產,反觀台灣則是各個縣市都要汲汲營營要找出能夠代表自己的特色來做觀光,卻有些使文化觀光過於商業之感。伯明罕使我對於「創意英國」有了不同的體認,同時也體會到首都倫敦和第二大城伯明罕間巨大的文化差距。這是一個完全以經濟導向的城市,許多具有吸引力及轉化為文化商品潛力的文化資產和藝術家,也許在城市的發展遠景中被遺忘,但並不是代表伯明罕做得不好,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現階段的發展重點,事情總不是一蹴可及,在文化創意的發展上,也許伯明罕在未來還是可以期待的。

利物浦

在經歷連日大雨的伯明罕後,便一路北上到了風光明媚的利物浦,對這個城市的第一印象非常良好,乾淨明亮的市容和氣勢萬千的 Albert Dock 博物館群,使得被英國天氣弄得有點憂鬱的我,瞬間恍如置身桃花源般的錯覺。在 2012 年的現今,真的很難想像利物浦的經歷過後工業時代的大蕭條。在經過一番改造,終於脫胎換骨成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充滿活力且迷人的利物浦,不愧為 2008 年的世界文化之都。

 我們在利物浦時的課程是在 LJMU 進行,大部分討論的議題是 08 年的世界文化之都,如何達成、及如何維持,我們實地在利物浦學習,了解這個城市是如何以文化帶動都市更新,進而吸引人潮、建立社區凝聚力、創造觀光收入。而除了課程之外的參訪活動,像是 Bluecoat、Beatles Story、Tate Liverpool、Liverpool Museum 等,也許是因此和伯明罕有巨大的反差,在利物浦從事文創工作的人,比較起來都非常的有信心,而且熱愛這個城市。漫步於 Albert Dock 時,從人們臉上的表情及眼神,便可以明顯看出無論生活或工作,都是自信且快樂的。在利物浦的一個星期,過得相當充實,這個城市處處都應證了上課時學習到的理論,能夠實地走訪利物浦,對於學習文化觀光的學生,我想,我們是幸運的。

感想與建議

 本次實習來到了英國的伯明罕和利物浦等地,之前雖然遊歷過歐洲很多地方,但都僅止於歐陸,未曾踏上大英帝國的土地。在實習前一學期,也參與了所上開設「英國文化觀光」課程,對於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創意城市等議題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也為海外實習之旅奠下基礎,對這次海外實習之旅更是期待。除了實習行程外,尚在實習開始前規劃了為期一週的倫敦行程,除了課程所到之地外,也在英國首都深刻體會到了英倫文化風情。

本次赴英暑期實習的行程十分緊湊充實,在各方面都可說是相當完備,在實在必需先感謝負責統籌的劉老師和所有一起幫忙的師長同學。唯仍有一些建議在此提出:1.在伯明罕時的課程過於緊湊,大部份的日程都是由一早排到傍晚,除了需腦力激蕩的課程外也加入需耗費體力的參訪行程,尤其不巧當時伯明罕天氣狀況奇差無比,更使疲累,若能減少一些行程也許會使學習品質更提升一些;2.參觀博物館的行程有些過度頻繁,導致有些得到「博物館疲乏症」,對不是將博物館視為相關研究主題的同學來說,博物館的行程比重上來說還是大了些,也許會有些失焦的狀況。

Comment by iPLOP on August 17, 2023 at 11:17pm

賈涵珺·國外生活體驗

 “Okyee?”這趟旅程在伯明罕最熟悉的聲音,非此莫屬。它的主人,是Mike Robinson 教授。Mike 是我們在伯明罕整個計畫的負責教授,除了他自己的課之外,也在其他的行程一路陪同我們,十分盡心負責。第一天到達校園,老師們簡介了他們的領域及將會帶領的課程。老師們口齒清晰,學識淵博。到英國之前原本很擔心,會因為英國腔調的問題而有理解上的困難,當下覺得放心不少。

關於英國人的地區口音,其實我沒有多慮,因為一出了學校馬上就可以感受到。以前看哈利波特電影的時候,覺得沒字幕都聽不太懂非常沮喪,默默決定有一天一定要學會英國腔,至少 Queen’s English。我們沒有實際和當地人接觸,所以其實不是很確定,後來認識的一個伯明罕人是沒有很重的腔調,但在某訪談利物浦的影片中的青少年說話就有不若既定英國腔印象般優雅的獨特腔調。

本來一個國家的人的口音就不能單單以地區來分,而是跟教育程度和年齡層也有關係。中午的午餐和接下的幾天都差不多,餐廳的食物份量大,肉類口味鹹,蔬菜基本上是水煮加醬汁,配菜是泡在紅汁裡的扁豆,薯條是唯一好吃的東西,也是唯一在大部分的地方都不會太難吃的食物。但除了義大利菜及泰國越南等亞洲食物,英國人自己的食物其實也有好吃的,只是隱藏在比較隱密的地方。

參觀莎士比亞故居那天我們便在巷弄間發現了一間小餐館,裡面的客人看來都是當地人,那裏的家常肉派(吃起來有點類似千層麵)就真的不錯吃,價錢約七八鎊,也不算貴。說到食物,英國的國民小吃「炸魚薯條」四處都可以買到,十分普遍。各家口味當然不太一樣,有的地方薯條浸滿了油導致軟趴趴,但大體上魚都是不錯的。特別的是他們的傳統的吃法不是沾番茄醬,而是加鹽與醋。

聽起來似乎比健康,不過當我第五次看到極肥胖媽媽與極肥胖爸爸帶著極肥胖小孩一人端著一大臉盆炸魚薯條習以為常地大快朵頤時,便不禁開始質疑這個國民小吃是不是有必要改良一下。比如開發小份量的蒸或烤的魚和馬鈴薯配蔬菜之類。在英國人心中,炸魚薯條的健康與美味程度應該都是其次,它代表的,是家的味道。一個英國朋友來台灣這美食天堂後兩個禮拜,竟然沒有樂不思蜀大開吃戒,反而開始想念炸魚薯條;而 Mike 在大力推薦維多利亞村的牛油炸魚薯條時,應該也是這種心情吧,不過他應該是真心的認為那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

感想與建議

 維多利亞村和鐵橋谷是台灣值得學習的模式。固定與教學單位合作除了可以為園區帶來穩定的收入,也是小孩認識自己國家的文化與歷史很好的方式。比起待在教室裡啃課本,跟身著戲服、生命經歷豐富的志工在當代的模擬場景下,孩子對自己文化的認同了解與興趣,從小紮根。員工有的是年邁的義工,這些園區讓他們的生命及熱情有了發揮之處,讓他們與人有互動的機會,且認為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且快樂的,間接也讓當地社區內老人的問題有了改變的契機。除了志工必須要經過相關的訓練,給薪的員工篩選標準更是嚴格,要有對當代豐富的知識了解,還要「演」出負責的腳色,就像當代的印刷廠,養豬女和小學教師。反觀台灣的客家園區,就在我家旁邊,但是改建好了之後並未被廣泛利用,應可參考歐洲經驗改善園區效益。這次的實習除了讓我學習到英國文化觀光的經驗之外也有很多的文化體驗,非常感謝老師辛苦安排精彩的課程。(下續)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