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指气韵、神韵。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PLOP on February 18, 2024 at 3:33pm

The great Batik fraud

KUALA LUMPUR: The layman will find it nearly impossible to spo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uthentic Malaysian batik and printed batik as both, at first glance, look identical.

This was evident at a recent briefing session for the media by the Malaysian Handicraft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Kraftangan Malaysia) as none of the journalists present were able to tell them apart.

Malaysian consumers' inability to distinguish Malaysian batik from the printed version is understandable as printed batik products dominate the local market with even well-known shops and boutiques selling them, giving the impression they are authentic.

Their ignorance has also been exploited by some traders that pass printed batik off as Malaysian batik.

Malaysia has a thriving batik industry. Between January and August this year, sales of Malaysian batik products touched RM67.4 million. The highest-ever sales figure recorded was in 2019 at RM176.4 million.

However, the deluge of printed batik products from other countries is posing a threat to Malaysian and even Indonesian batik, hitting both the countries' heritage craft industries badly.

EXPLOITATION

In Malaysia, traders dealing in printed batik became more "active" after the government issued a circular requiring federal public service officers to wear batik attire every Thursday beginning Aug 21, 2023.

According to Kraftangan Malaysia, people have complained on social media that they were deceived into buying printed batik attire at rather high prices.

Kraftangan Malaysia deputy director-general (development) Abdul Halim Ali, when interviewed by Bernama, described the actions of the traders concerned as outright cheating, adding that action will be taken against any batik trader registered with the agency caught cheating.

"We found that some traders registered with Kraftangan Malaysia were selling printed batik (and passing it off as authentic batik). They will be given a warning first but if they continue doing so, they will be suspended and no longer be allowed to participate in our promotions," he said.

Abdul Halim said there are some not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Malaysian batik and printed batik and one of the easiest ways to tell if it is real or not is by checking the reverse side of a batik fabric or clothing. In the case of authentic batik, the patterns are visible on both sides whereas the fake version only has prints on one side.

Another telltale sign of printed batik is the neat and flawless appearance of the motifs as they are machine-printed.

Real batik, on the other hand, is handmade – as such, the patterns usually do not come out perfectly.

"Batik has its own definition. To make a batik piece, the colour resist technique, utilising wax, clay or sago gum or linut, is used to give a unique effect to the patterns. It also has to go through various other processes before it becomes a piece of batik cloth," Abdul Halim said.

Compared to Malaysian batik, printed batik is far cheaper to produce as it does not have to go through the rigorous batik-making process which includes colour blocking/penetration, wax application, dyeing, boiling, rinsing and drying.

MORE EXPENSIVE

While it is clear why Malaysian batik is expensive, affordably priced authentic batik materials and readymade attire can be found at batik retail centres such as Pasar Payang in Terengganu and Pasar Besar Siti Khadijah, Kelantan. They are even available at prices below RM100 at online stores. Meanwhile, branded printed batik clothes sold at shopping centres cost over RM200 a piece.

Comment by iPLOP on February 18, 2024 at 3:32pm

Prices of Malaysian batik usually depend on the quality of fabric used with the higher-end products made of pure silk costing up to a few thousand ringgit each and the cotton ones, below RM100 each.

Kraftangan Malaysia director-general 'Ainu Sham Ramli defended the prices of Malaysian batik products, saying they are reasonable considering the complicated nature of batik making, particularly the canting technique which itself is a lengthy that is used to apply molten wax on a cloth during the batik-making process.)

Meanwhile, batik traders including some well-known ones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influx of cheaper printed batik products to stock up their stores as currently there is no law to protect Malaysian batik.

Shahrul Azam Kamaruddin, operator of Qaseh Batik in Kota Bharu, Kelantan, feels there is a need to introduce legislation to protect Malaysia's batik industry.

"Irresponsible parties are misusing the definition of batik," he said. "The word 'batik' itself has a very prominent place among our traditional heritage arts and because of that, printed batik cannot be considered as batik… those selling it must classify it simply as a textile."

He said the matter must be taken seriously as some printed batik producers are going to the extent of imitating Malaysian batik and hoodwinking consumers by printing designs on both sides of the fabric.

"I found a major supermarket in this country retailing printed batik products that look almost like Malaysian batik. It's difficult to tell them apart. What consumers should do is check the type of material used because for Malaysian batik we only use silk or cotton fabrics while synthetic materials are used for printed batik.

"On its part, Kraftangan Malaysia is conducting various programmes including roadshows to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on Malaysian batik.

'Ainu Sham also said the requirement for federal public service officers to wear batik attire every Thursday will help to uplift the status of the nation's batik industry.

The move is expected to boost the sales of Malaysian batik entrepreneurs. A total of 815 batik entrepreneurs nationwide are currently registered with Kraftangan Malaysia(By Bernama - September 14, 2023)

Comment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7, 2024 at 11:37am


謝倫燦:文化眾籌,通過展示創意來吸引公眾的支持

舍伍德·奈斯 (Sherwood Neiss) 可以解決資金短缺瓶頸,但同時提出預期籌資金額要注重預測如何使用資金, 掌控營業開支、研究費用、市場營銷和廣告費用、律師費和簿記、會計、審計費用, 要遵從成本, 預算參與眾籌投資費用, 同時還要估計經費的維持時間。文化產業項目規模宏大,需要足夠資金支持,於是提出文化眾籌的想法,幫助文化企業解決資金短缺問題。

眾籌指個人、團體、企業或非營利組織通過互聯網向公眾展示項目的創意或特色以吸引公眾的關注與支持, 以獲得項目啟動所需的資金。眾籌主要是通過展示創意來吸引公眾的支持, 這與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意本質不謀而合。眾籌不但能幫助文化產品創意者籌集到資金, 還能提供早期市場需求的預測, 整合來自大眾支持者的不同資源以幫助創意者進一步完善產品。[1]

隨著市場上文化類眾籌平台的火熱發展, 眾籌融資模式將會是文化創意產業融資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國內關於文化創意產業眾籌融資模式方面的研究較少, 主要有:從企業、融資平台和政府三方面提出了眾籌融資支持小微文化創意企業發展的思路;[2] 指出文化創意產業利用眾籌模式融資的優勢及眾籌融資存在的一定風險;[3]論述了創意文化產業眾籌融資模式發展的現狀, 並探討了眾籌模式對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和制約因素等。[4]

目前的眾籌模式一般有債權眾籌、股權眾籌、獎勵眾籌和公益眾籌, 其中獎勵眾籌與股權眾籌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眾籌融資模式。獎勵眾籌也稱「產品眾籌」、「回報眾籌」等, 指支持者出資支持項目以獲得產品實物或服務的回報。股權眾籌指支持者對項目出資獲得項目發起方一定比例的股權以獲取未來的收益。

文化眾籌包括出版、音樂、表演藝術、電影、電視廣播、軟件、網絡、廣告、建築、設計、藝術品、手工藝品以及時裝設計在內的13種子行業。作為當前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文化創意產業對資金的需求非常旺盛。由於我國大部分文化創意企業為輕資產公司, 難以獲得銀行貸款, 而其自身的高風險和收益的不確定性又造成傳統金融機構甚至風險投資機構也不願輕易介入。[5]

因此, 融資困難是長久以來制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而基於互聯網科技的金融創新和眾籌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曙光。

眾籌是加快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方式轉型、解決文化企業融資困境的重要手段。而眾籌融資系統生態化是這一新經濟模式發展的重要方向。[6]2011年, 眾籌在我國剛起步時, 關注度和影響力都不高, 眾籌融資金融最高不過萬元, 而直到2013年《快樂男聲》主體電影眾籌項目出現, 眾籌融資金額突破500萬元, 眾籌在我國才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此後一大批眾籌平台紛紛上線, 文化創意產業運用眾籌方式融資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注文化創意項目。

目前, 文化創意產業的眾籌項目主要涵蓋影視、音樂、工藝設計、書籍出版、舞台表演等種類。從眾籌形式來看, 雖然絕大多數的文化創意類眾籌項目仍采用獎勵式眾籌的形式, 但近些年股權類眾籌也開始運用到電影發行及影視劇創作等文創類項目中。從效果來看, 眾籌行業的飛速發展為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多方面的積極意義。對文化創意項目的籌資者來說, 傳統的融資方式不外乎銀行貸款、創投機構投資, 往往只能解決資金問題而已。而現在選擇眾籌平台進行融資, 除了資本交換以外, 還可以收獲市場上和營銷層面的意義, 即通過眾籌平台的曝光率來吸引更多的投資, 對項目和產品而言, 前期的預熱、推廣、曝光、資源互換, 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推廣渠道。

[1] 陳肖華 李海峰,文化創意產業眾籌成功融資影響因素研究——基於SOR模型,財會通訊 2019,(02),29-32。

[2] 王阿娜:《眾籌融資支持小微文化創意企業發展的思路探討》, 《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5期。

[3] 王潔:《基於眾籌視角的文化創意產業融資分析》, 《科技經濟導刊》2015年第13期

[4] 齊慧姝、鞠維光等:《眾籌融資模式對我國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及推動》, 《藝術研究》2016年第4期。

[5] 朱傳奇 周子琰,文化創意眾籌項目融資比例的影響因素研究——以「眾籌網」為例,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8,35(05),16-23。

[6] 朱禧,天津文化產業眾籌融資生態模式研究,市場周刊 2019,(06),51-54。

謝倫燦,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微信公眾號:文化工匠

(每日更新,慢工原創,用匠人的腳踏實地重拾文化自信)(原載2021-02-14 搜狐;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Comment by iPLOP on January 7, 2024 at 12:57pm


王東京·從數智經濟到數智社會

邵春堡博士的《未來發展》這本書將治學嚴謹的研究與展望未來的探測集於一體,在亮點頻閃中極易捕捉稱道的觀點和表述,感受「未來發展」的體驗,令人心馳神往。本書前半部分論述數智經濟,後半部分論述數智社會。

在數智經濟發展上,作者有幾個明確的觀點:

三種發展方式。一是智能發展方式,以人工智能等智能系統,生產巨量和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在處理人與機器人的管控、協作和人機分工的勞動關係中,具有做大蛋糕的趨勢;二是平臺發展方式,人們共享機會、資源和過程,注重物品使用而不必樣樣擁有,省去不必要的投資,在處理人與人的成果分配關係中,具有分好蛋糕的趨勢;三是生態發展方式,以輕資產為主,在數字化條件下,信息占比越來越大、物質和能量占比相對減少,從而減少對能源、自然的開發,減輕生態和地球的重負,在處理人與自然持續和諧的共生共存關係中,具有可持續做大和分好蛋糕的趨勢。

價值流向變化。數智技術的應用為供需實時計算匹配提供了堅實基礎,並通過高頻泛在的在線交易,以及漸趨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為部分產業提供了有效配置資源的低成本共享渠道,弱化所有權而強調使用權。以往工業經濟主要流向資本的價值,數智經濟則流向分散,湧現出要素價值、內涵價值、分享價值、包容價值、品牌價值等多種價值創造渠道,具有分散的共富趨勢,是解決發展不平衡的最好方式。

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產業集群超越傳統產業集群方式,方向上堅持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協調和融合;過程中做到全方位、全鏈條、全要素的融合和改造;作用上追求放大、疊加、倍增的效應。重構更加寬泛的供應鏈、產業鏈和世界經濟的秩序。數字產業集群優勢和強大競爭力,將有望把數智經濟引向更遠的未來、提到更高的層面。

共享發展方向。數智經濟吸取以往共享經濟的經驗和做法,體現時代共享特征,成為典型和規模的共享經濟,將共享經濟推到頂端。在數智經濟向數智社會延伸中,將共享精神傳遞到社會及其治理,數智經濟、數智社會、數字治理構成共享發展,且具有共富趨勢。

在數智社會發展上,作者有一個演進邏輯:

一是邏輯起點為智能機器人將更多取代人的勞動。這種取代雖然也有類似機器取代勞動後產生新業態、新崗位的情況,但總體上智能機器人取代人的勞動,具有人與機器人分工的特征。人們將基本結束繁重的體力勞動,進入更多的腦力勞動。少量的體力勞動和人機協作,讓勞動變得快樂。人們從事較多的腦力勞動,在時間和地點上會相對自由,再無以往那樣的勞動就業壓力。

二是解決人的全面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人的全面發展最根本的是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包括人的科技和道德素養。無論是馬克思提到的縮小和消滅三大差別,還是現在常說的世界不平等發展,還原到人自身,就是人的物質生產功能與精神文化功能不協調。

三是共享教育和大模型等技術將成為提高人的素質的重要途徑。數智技術打破教育和學習在時空上的限制,數字平臺可讓人們隨時隨地學習,可以在線獲取各種教育和學習資料,並以動漫、虛擬、遊戲、交互等方式快樂地學習。通用大模型匯聚了大量知識和一般思想方法,特別是GPT-4 Turbo具有很強的智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分條析理,有問必答,可支持大多數人的學習,成為便利學習和傳播的工具。

四是人的全面發展注重健康水平、生活方式和治理保障。

一要構建包括醫療、衛生、社會、環境、物種、文化、宗教等要素的健康大生態,使人與萬物和諧;應用數智技術建造遠程醫療和網絡醫院,應用人工智能提升醫療質量和健康水平,應用基因和生物技術助推精準醫療發展;隨著未來元宇宙發展,需要更多引入心理、哲學等觀念配合醫治疾病,追求健康和長壽的人生。

二要適應人機共存、快樂常態、簡約生活、零距離變遷、融入自然、愛好至上、整合零碎、數字消費等生活方式的重塑,樹立生產和生活新關係、原子和比特思維並重、開放交流中保護隱私、碳基文明與矽基文明結合等智能生活新理念;主動融入社會生活的連接契合機制、人的自我認知與表達機制、人際關係變化新機制。

三要用「自然治理、數字治理、社會治理」這些聽得懂的語言和看得清的符號來標識治理,保障人的全面發展的秩序,向著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發展。

數智經濟究竟是什麽?在數智經濟實踐還未充分展開,許多特征還未成熟和顯現出來的情況下,尋找數智經濟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的確存在一定難度。在對數智經濟初步實踐分析的基礎上,我認為數智經濟的本質是計算,通過數據的計算合理分配資源、精準的分配生產和需求,通過一系列的運算達到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率的目的。數智經濟的含義非常廣,在制造業裏也叫智能經濟。

發展數智經濟,要實現轉型與產業化的結合,加速經濟數字化。在數智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上需要一些示範引導,一個產業中如果出現一兩家企業在數字化建設方面頗有建樹,企業生產成本就會快速降低,供貨的速度也會大幅提高,有這樣積極作用的示範效應,其他企業就會積極跟從。要通過建立數智經濟發展委員會之類的專門組織,積極呵護產業數字化發展,讓企業家發揮創造力,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把發展放到監管前,促進數智經濟的健康繁榮。

數智經濟是走向未來的新型方式,同我主張的第四產業崛起異曲同工。如果說第一產業對應著農業,第二產業對應工業,第三產業對應著服務業,那麽正在飛速發展的第四產業則是數智經濟的產物。它滿足了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其產品是信息,原材料也是信息。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數智經濟的基礎。

第四產業是從第三產業剝離出來的,是解決人對信息需求的產業,包括信息的加工、服務和智慧化提升,以至整個數智經濟。第四產業的興起會出現大批新型基礎設施需求,如專注於雲服務、數據管理等需求,還會湧現出一批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者和服務平臺,這對很多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

[
討論書籍《未來發展:從數智經濟到共享社會》 邵春堡 著中信出版集團;本文作者:王東京(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校(院)長 ; 來源:北京日報 2023-12-29]

Comment by iPLOP on December 15, 2023 at 10:57am


張彥·文産升级:豐富形式,文化創

當前,科技進步對文化創新的驅動作用越來越強,文化與科技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信息技術革命正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滲透,爲人民生活提供了新平台、新渠道,也爲文化繁榮發展創造了新載體、新機遇。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把握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趨勢,運用科技手段激發文化創新活力,爲文化創新插上科技翅膀,不斷形成新的文化産品形態,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需求。

豐富文化表現形式。中國主席習近平指出:“要正確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內涵、表達思想情感,使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數字技術具有跨領域、跨時空、跨層級、跨系统等特徵,能夠整合各類文化資源,不斷豐富文化創新創造的手段形式。比如,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等數字技術,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時代化表達、多元化表達,推動文化場景拓展,能夠更好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韻味。

在杭州亞運會開幕式的文藝表演中,高科技賦能的地屏全景呈現錢塘江兩岸水墨畫捲,江南風韻儘展風採。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遊客通過增強現實技術能“親眼看見”良渚時期莫角山宮殿的盛景。北京故宮博物院、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以虛擬展覽、數字文物等形式複現文物細節,實現了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館藏、相關知識圖譜等內容的可視化、創意化。

神秘獨特的三星堆文化通過數字表情包、網絡遊戲等創意IP與潮流單品跨界融合,讓更多人更加便捷地感受沉甸甸的歷史寶藏。人們對凝結文化記憶、凝聚宏大文化敘事、廣泛參與文化事業的訴求,正在通過數字技術得以實現。

促進文化産業昇級。習主席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産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産業,大有前途。”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業態成爲文化産業的增長點。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動畫、線上文娛旅遊服務、文化數據資源處理與存儲服務等多個領域的碰撞,爲文化産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比如,智能化縮短了文化産品製作分發周期,加速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與傳播。

深圳雲上文博會按照展館展區分類展示文化産品和項目,利用全景拍攝技術模擬線下展示場景,將線下展覽內容在雲上平台進行同步展示,並強化網上交易功能,打造永不落幕的“數字文博會”。

再如,互聯網技術與文博産業深度融合,實現數據安全實時共享、文化場館易管可控。“故宮·騰訊聯合創新實驗室”集成了採集、加工、音視頻製作等功能模塊,在大幅度提高文化産品産業數字化效率的同時,以虛擬演播技術替代常規綠幕和專業硬件,大幅度降低成本。又如,傳統文化産業同數字技術的融合發展,推動着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傳承。

“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是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産開放共享平台,6500餘份高清數字資源檔案向全球開放。藉助區塊鏈技術,該庫素材的原創証明和相關的授權、支付、下載等信息實時上鏈存証,每一例素材的授權使用均可查証,有效解決了文物數字資産的確權保護難題。文化産業數字化轉型,以科技創新爲動力,以融合發展爲路徑,有力推動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

滿足群衆文化需求。文化和科技都是爲人服務的。習近平強調:“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爲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運用先進科技手段,助推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服務模式創新,能夠更好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許多地方積極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公共文化服務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比如,以多種方式驅動文化IP創新重塑、跨行業滲透,對文化産品及服務供給進行深度挖掘,實現服務模式創新。

行浸式光影演藝“夜上黃鶴樓”,以黃鶴樓公園爲載體,運用激光投影、前景紗屏、演員影像互動、3D動畫燈等多項創新技術,實現光影技術與藝術完美融合,讓人們身臨其境。陝西歷史博物館通過高清影像及數據採集,以數字化虛擬展示方式,讓觀衆近距離、全方位觀賞和感知唐代壁畫的精彩。又如,數字科技與傳統業態有機結合,産生雲看展、雲演藝、雲視聽、雲旅遊等應用場景。

話劇《暴風雨》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時,超高清信號將表演實時傳至千裡之外的江西景德鎮陶溪川大劇院,兩地觀衆同步享受藝術盛宴。截至目前,國家大劇院線上演出已累計播出近200場,全網點擊量超50億次。科技讓群衆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原題:豐富文化表現形式 促進文化産業昇級,爲文化創新插上科技翅膀; 作者爲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人民日報 》2023年11月10日 13 版)

Comment by iPLOP on December 10, 2023 at 5:47pm


Cerita2 Malaysia 叙叙吧,马来西亚

我一直在想像一个这样的马来西亚叙事生态:

讲沙巴山打根时,可以讲些人猿保护区以外的事

讲独中时,叙叙有的老师努力了一辈子的一件事

讲风土人情,可以不提上哪儿去打卡

吃东西时,可以不必老是惊呼“好吃!真好吃!太好吃!”......

#叙叙吧 平台想和你cerita-cerita

就是这些够冷够僻但富有替代热能的故事

这是一整代人在各自岗位走过的一点痕迹

若觉得还行,请分享给友好

给你鞠躬了

       1988年山打根举行乐队大汇演,梁美富教练挑起大合奏总指挥大梁。

Comment by iPLOP on November 1, 2023 at 9:10pm


陳煒·互聯網時代,感受閱讀的意義(新語·讓好聲音成爲最強音)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是開放體系的閱讀,它把個人選擇和算法推介相結合,形成了基於人的有效判斷的大數據體系,是開放的、可變的、動態的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五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模分別達10.47億人、10.44億人和10.26億人。可以説,互聯網已經成爲人們獲取信息、汲取內容的主要途徑。

時代在變,閱讀方式在變,閱讀的産品形態也在發生改變。我們常常自問,互聯網時代,還需要閱讀嗎?

閱讀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社會、歷史、文化和人類的智慧,從而促進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更能使我們保有科學精神和思考能力。

一體兩面地看,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是開放體系的閱讀,它把個人選擇和算法推介相結合,形成了基於人的有效判斷的大數據體系,是開放的、可變的、動態的。這種開放式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從而讓我們更加開放、包容,也有助於我們更好認識世界。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邏輯,決定着出版行業何去何從。對從業者而言,保持專業性是必須的堅持。

在互聯網時代,出版工作者需要積極應對流量本身對於出版業內容的影響、組織架構的影響以及受衆對於傳播形式的理解和影響,堅持專業性是保障信息質量的基礎,讓讀者能夠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

同時,在信息傳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出版行業需要面對各種文化的交流互鑒。堅持出版專業性,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傳播的風向和社會需求,保証出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讓讀者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和服務。

雖然行業面臨着發展的十字路口,但我們堅信,隻要高質量的知識是被社會所需要的,出版工作就有意義。

今年,中信出版提出了“聲音出版”的理念來回應行業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發現讀者雖然每天在手機上花費大量時間,但閱讀質量和思考能力逐漸下降,對於複雜的學術文獻和長篇小説更是難以專注。這需要我們保持警惕,不能沉迷於短時間的碎片化閱讀,要堅持深度閱讀,提高思考能力和閱讀質量。

出版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行業,中信出版一直有一句口號:我們提供知識,以應對變化的世界。這包含着我們對於出版的理解,以及對於行業使命的期許。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説,閱讀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當前,網絡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讓享受閱讀、獲得知識更加便利。希望有更多人走進書的世界,在日益多樣的方式和愈發豐富的選擇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和文字的力量。

(作者爲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2023年10月30日《 人民日報 》 10 版)

Comment by iPLOP on October 20, 2023 at 10:10pm


美: 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

在距今2500年前的中國,有一本書叫《考工記》,書中有云:“知得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這本書不僅記載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陶瓷、打磨等六大類、三十個工種的詳細內容,而且給“工匠”下了一個定義——他們是“聖人所創造之物的記錄者和傳承者”。


“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邀請了15位法國頂級手工藝大師與11位中國國家級手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和知名藝術家參與,共展出作品180余件(套)。 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2019年1月1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邀請了15位法國頂級手工藝大師與11位中國國家級手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和知名藝術家參與,共展出作品180余件(套),材料涉及陶瓷、玻璃、金屬鍛造、麥稈編織、榫卯、皮革、皮影、玳瑁、羽毛、折扇、折傘、褶襇、全形拓、凹版照片術、木版水印等。 

“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現代機器的廣泛應用,在解放人類雙手、延伸人類智力的同時,也讓人們前所未有地意識到帶有鮮明個性特征,和民族情感的手工藝品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巨大魅力。”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看來,“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就是對這一殷切渴望的深情回應,也是對工匠精神的直觀闡釋。

希尔万·勒冈 《海胆》 铝、丝绸、人造丝 9x110x40cm ©Eric Chenal_ HEART & crafts

Comment by iPLOP on October 20, 2023 at 10:09pm

工匠精神

以中法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創新為主線,本次展覽具象闡釋了中法當代“匠人精神”。展覽所邀請的藝術家,他們的技藝或源於家族傳承,或師從名門,都有著數十年的積累和磨礪,承得技藝精髓。而與此同時又都以其大膽創新而成為各自領域的時代翹楚,他們的作品或於工藝、或於形制、或於材料,自覺融入當代的氣息,因此既具有傳統的根基,又帶有當代的審美,由此呈現傳統手工藝的當代活性。

朱炳仁 千浪卷雪系列 140×35×65cm 铜 2018年
 

展覽共分為五個單元,以中法手工藝術家作品共存一個空間的展陳形式,分置於各單元之中,為對話營造空間:

第一單元為“大美日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材料,藝術家的雙手賦予他們生命,使之搖身一變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第二單元為“重塑空間”,大師級工匠們打破了藝術品與功能性物品之間的藩籬,創造出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新領域。第三單元“對話五行”中,大師們還與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建立了有啟發性的對話:水與雨,氣和風,火與太陽,大地和粘土。第四單元為“造法自然”,自然是許多精美工藝品的核心,也是無論羽毛、皮革雕塑家、稻草鑲嵌藝術家,或者木制家具大師作品中最重要的靈感來源。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對話,他們創造了一個充滿魅力、情感和幻想的世界。

第五單元名為“平面洞天”。在此單元中,藝術家們以不同的方式和視角賦予雕刻、印刷以新的生命。從浮雕紙張到照片凹版術,從紋章雕刻到手工墻紙,從木版水印到傳拓,藝術家們正在重新審視古老的技術,將它們應用於新的主張,在全新的緯度中,為參觀者提供新的藝術體驗。 

參展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甘而可表示:“身為藝術家,不論國籍,我們的使命就是要通過分享讓傳統文化得以永恒的延續下去。希望藉由此次展覽,觀者可以聚焦作品當中的激情與人類共通的情感。 

此外更加呼籲全社會對於工匠這一‘瀕危物種’的保護。”

 

中法文化交流

2019年正值中法建交55周年。展覽開幕式上,法國駐華大使黎想表示,沒有文化的對話交流,就沒有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沒有文化多樣性,就沒有創作上的自由,所以法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會為世界文化融通起到重要的作用。 

1906年,法國仁愛會來浙江海門(今臺州)天主教堂傳教,向教堂的女教徒和孤兒傳授西方的“雕鏤”和“抽紗”技藝,俗稱“天主堂花”。“‘天主堂花’與我們本地傳統手工刺繡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本地域文化特色的臺州刺繡,可以說是見證了早期中法手工藝文化的交流。”臺州刺繡第三代傳承人林霞告訴記者,“一般的刺繡是在布料上做加法,而臺繡是在面料上既做加法也做減法。我希望用現代語言和現代的手法表現傳統手工藝,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的活力。”

作為此次展覽法方的設計師,Lina Gohtmeh表示展覽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她剛剛參觀過的故宮。“一進門的展廳墻壁顏色就是故宮紅墻的顏色,我希望觀眾像逛故宮一樣,每經過一道門都會有非常不同的感受,發現不同的驚喜。” 

不僅法方設計師以中國元素為靈感,此次參展的法國一些手工藝大師的作品本身和中國就有著深厚的淵源,已經有了自己的中國故事、中國情懷,甚至對有的藝術家來說,他們的藝術創作就是從中國元素開始的。 

王健 腰扇 扇长:48cm 扇面直径:27cm


彼得羅·賽彌內利(Pietro Seminelli)是一位經過專業訓練的細木工和室內設計師,2006年榮獲法國藝術大師稱號。偶然在法國的一次展覽中,他看到了中國苗族的傳統服飾,深深地為其褶襇工藝所癡迷。之後,他率先將該技藝應用到高級時裝設計、室內設計及藝術領域。“我覺得我和苗族服飾有一種緣分,看到的第一眼就被迷住了。我特別想去中國貴州親眼看看苗族婦女是如何織就這樣美麗的華服的。這次我帶來的幾件作品,都是要向貴州苗族婦女致敬的。”

法國“藝術大師”希爾萬·勒岡(Sylvain Le Guen)和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扇技藝)傳承人王健都帶來各自的扇子作品。勒岡10歲時就制作了人生的第一把扇子,從此癡迷於折扇的歷史及其象征意義。而王健1981年進入蘇州扇廠,拜師學習制作文人扇。“勒岡的作品非常有視覺衝擊力,且造型材質多樣,非常跳脫。”王健如此評價法國同行的作品。“他(王建)的作品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考究的工藝,無疑是世界上最精美的扇子之一,給了我很多啟發。”勒岡如此評價中國同行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佈展過程中,法方藝術家都來到了中國,來佈置自己的作品,同時也想借此機會與中國的同行交流互鑒。(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2019-02-14 人民畫報)

Comment by iPLOP on September 23, 2023 at 5:37pm


手藝人詩性

《懷揣手藝的人》由《春之輯 逝者的水房子》《夏之輯 他的木頭會唱歌》《秋之輯 手感》《冬之輯 29歲的大國工匠》四輯構成。凸凹用樸白、有趣的詩歌語言,爲60位中國工匠、技術能手做素描畫像。這60位工匠、技術能手,來自航天、航空、電子、機械、汽車、石油、地質、鐵道、建築、通信、材料、路橋、核電、電網、水利、農林、消防、醫藥、皮革、食品、釀酒、菸草、文物、工藝美術等衆多行業,皆爲行業佼佼者。當精美、虛緲的分行藝術,與靈巧、實用的各行手藝産生聯系,無用之用與有用之用嫁接一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美和張力美。《懷揣手藝的人》是全國第一部詩冩中國古今工匠的個人專著,作爲一名詩人向百工百技誠實致敬之書,這也是手藝向手藝的一份問候。(原題:工業何以成詩 凸凹用新詩集緻敬“懷揣手藝的人”;來源:華西都市報2023-09-23)

“手藝”、“技藝”這些概念的使用,大多數情況下意思重合,不過,當我們說到“手藝”的時候,又暗含著一種古老的,與手相關的勞作,也聯系著“手藝人”、“匠人”的身份認定的含義。(洪子誠:詩人的“手藝”概念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