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這筆精神遺產的意義首先體現在,收錄在《咀華集》與《咀華二集》等集子中的很多文章在今天依然可以重讀,而且在許多方面依然能給人啟發。尤其是在當下文學批評的生機與危機並存的時刻,它能照亮我們的問題,給我們照亮另外的路徑。李健吾本人是京派的重要作家和批評家,《咀華集》中所評的,比如像沈從文、林徽因、蕭乾等,主要是京派作家的作品,但其中也有巴金這樣很難以京派或海派來論定的作家;《咀華二集》中所評的,有不少則屬於左翼作家的陣營。雖然所論的作家作品在主題、藝術特色乃至於人生觀與宇宙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李健吾對他們的闡釋大多有獨異之見。
這些文字里,有的是見解,卻又不局限於見解;此外還有胸襟,廣闊的胸襟,因而所評的對象,就不局限於文學上的同人,對於與自己的藝術趣味相異的,同樣有理解與欣賞的意向與能力。這些文章又用詞考究,譬喻精辟,或雅正,或汪洋恣肆,見才情,也見風骨。因此,它們可用以重讀,當作美文來欣賞,從中得愉悅,也得滋養。
讀李健吾的批評文章,還可以發現,他是一位深諳詮釋學精神的批評家。在講述個人的批評觀念和批評立場時,李健吾不自認為高人一等,而是把作家以及他個人的批評文章的讀者視為可以平等對話的對象;在針對具體的作家作品展開闡釋時,他總是將心比心,力求與所評的對象肝膽相照。他希望在批評中有理解之同情,有真正的發現與創造。可是他又意識到,要同時做到這些並不容易。絕對的理解之同情只是一個願望,事實上,批評家的個人意志和作家的個人意志,批評家的視域與作家的視域,甚少是完全重合的。兩者多少存在認識的分歧,以及感情的差異。因此,如何在分歧與差異中形成共識,互相照亮,是詮釋主體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李健吾看來,批評中的闡釋是一種個人化的活動,可是闡釋不能局限於個人,不只是一種個人的喃喃私語,而是意味著對話,是「靈魂企圖與靈魂接觸」,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捲入。在批評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其實是建立何種主體間性。如何在批評中調動個我的經驗,而又不陷入極端的唯我論,如何在「希冀達到普遍而永久的大公無私」,同時不喪失「我深厚的個性」,如何真正做到不即不離,不偏不倚,都可以說是批評家所該考慮的基本問題。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始終堅持適度原則,保持必要的平衡,正好可以見出一個批評家的才能之大小。
在這方面,李健吾無疑有他的過人之處。他曾多次對巴金、卞之琳等人的作品提出他的見解,這些作家都發表了回應的文章,表示不能認同李健吾的分析;而李健吾也對此進行了再度回應。通過這些文章,我們可以發現,作為一個批評家,李健吾從不強人所難,自負地覺得作家應該接受自己的意見,同時,也不輕易屈從於作家的申辯,輕易放棄自己的立場。比如在討論卞之琳那首非常著名的詩作《斷章》時,卞之琳,也包括後來許多文學史家,都認為這種詩所表達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相對的關聯」,然而,李健吾卻更願意從「裝飾」二字入手,從互相裝飾的狀態入手,判斷這首詩中「寓有無限的悲哀」。
在面對這樣一種闡釋的分歧,李健吾的態度堪稱典范。在他看來,「一首詩喚起的經驗是繁復的,所以在認識上,便是最明白清楚的詩,也容易把讀者引入殊途」。卞之琳這首只有四句的詩也同樣如此。分歧的存在是一種事實,但他說,「我的解釋並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由也絕不妨害我的解釋。」他很清楚地意識到,一個批評家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與分析,不可能脫離個人的主體性,而文學文本,尤其是詩歌的闡釋空間,往往是充滿彈性的。圍繞一首詩,可以有多種不同的闡釋,「闡釋的衝突」也許恰好是一種相成之美;這種相成之美更不局限於文本內部,而對作者的自我養成亦有所增益。
上述的這些,本該視為批評中的常識,然而,在最近幾年的批評中,這種常識同樣被忽略了。閱讀當下的批評文章可以發現,有不少學人喜歡大談福柯、布迪厄和薩義德,單一地用「權力的眼睛」去察看以往的文學研究、批評與創作。由此而生產出來的學術成果,往往充斥著過多的道德優越感,對研究對象缺乏理解之同情,拒絕承認或有意忽略「他者」也會有文學情懷或文化情懷。然而,在伽達默爾等現代解釋學的大師看來,人是一種有限的存在,看問題容易受自身視域的限制;人類所有的知識、觀念與方法,都不過是在提供一個切近事物的視角;任何人都必然和「有限性」這個詞聯系在一起,都有洞見與不見。理解和解釋,也不過是一個循環、開放的過程;真理並不在我們的手里,我們都不過是在通往真理的途中。
從對闡釋主體之基本狀況的認識出發,李健吾的批評,還很好地處理了文學批評與理論的關係問題。這一點也值得注意。(下續)
在李健吾看來,不管是作家還是批評家也好,都要警惕自身被主義所局限,因為「實際文學上任何主義也只是一種說明,而不是一種武器」。批評家也同樣如此——批評家的主義,多是各種「理論」,是時時新日日新的理論。對此,他也有辯證的認知:「在我們沒有了解一個作者以前,我們往往流於偏見——一種自命正統然而頑固的議論。這些高談闊論和作者作品完全不生關聯,因為作者創造他的作品,傾全靈魂而赴之,往往不是為了證明一種抽象的假定。一個批評家應當有理論(他合起學問與人生而思維的結果)。但是理論,是一種強有力的佐證,而不是惟一無二的標凖;一個批評家應當從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卻不應當憑空架高,把一個不相干的同類硬扯上去。」「任何理論,臨到應用,我們不能全盤收受。」
而在今天的不少文學批評,尤其是學院批評中,批評家所感興趣的,其實不是作品的好壞,而是理論的比拼。不管是創作還是批評,都容易有一種理論或方法論的天真,即覺得理論或方法是普適性的,適於任何題材和對象。受當下學術體制的影響,批評文章又好像只有在對作品的分析時達到一種理論的高度,具備理論的自足,才能產生廣泛的影響。為了追求這種自足,在針對作家作品展開分析時,又難免削足適履,批評的任務和可能性也大為簡化。
在《咀華集》的《跋》中,李健吾曾這樣談到他對批評家的理解:「一個批評家是學者和藝術家的綜合,有顆創造的心靈運用死的知識。他的野心在擴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認識,提高他的鑑賞,完成他的理論。創作家根據生料和他的存在,提煉出他的藝術;批評家根據前者的藝術和自我的存在,不僅說出見解,進而企圖完成批評的使命,因為它本身也正是一種藝術。」
他也注意到,批評家需要「完成他的理論」,可是在今天,這似乎成了批評的惟一任務,此外的一些理想或者說要求已經變得無關緊要。當下文學批評之所以危機重重,也跟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如今看來,李健吾在這些文章中所展示的批評觀,還有他在批評上所形成的方法論,並不是完全沒有問題,更不能完全解決當今批評所存在的問題。例如說,在尋美的批評和求疵的批評之間,他過於偏重前者。又比如說,他雖然強調批評並非只是印象,卻因過於重視直觀感受而沒有進一步走向更縱深的所在——在這方面,喬治·斯坦納更具典范意義。
可是無可否認的是,它們仍然能給我們啟發。如果稍稍放寬視野,可以發現,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上,周作人、李長之、廢名、李健吾、沈從文、傅雷、唐湜等,實際上是自成一脈。他們大多強調批評本身的獨立性,反對把文學作品看成是理論闡釋的材料與證據,而是讓批評成為文學的一種形式,如周作人所主張的,「批評是主觀的欣賞不是客觀的檢察,是抒情的論文而不是盛氣的指摘。」他們注重傳達批評家自身的藝術經驗、審美印象和人生哲學,力求對話作家,通達時代。對相關問題的解析與辯證,則采用實證和「悟證」相結合的方式。在對文學現象進行理論歸納,對作家作品進行比較、闡釋時,他們也更多是借助比喻、意象,而不是抽象的理論術語。這種批評本身,就帶有「寫作」的成分,與其說是論文,不如說是美文。
這一批評傳統有其無可替代的意義,然而,在20世紀,這一傳統並沒有成為批評的主流。這跟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有很大的關係。從晚清以來,構建一個獨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民族國家,一直就是中國現代性的中心話語,也是無數中國人的夢想,文學也因此被賦予了相應的或過多的政治擔負。在這樣一種著力於從意識形態層面去解釋文學、肯定文學的氛圍中,像這一脈無意於甚至拒絕對文學理想與政治實踐進行連鎖的批評傳統,只能居於邊緣位置,有如空谷足音。其中有活力的部分,也一直沒有得到廣泛傳承。在文學批評的思路持續單一化的今天,活絡這一批評傳統,將那些被忽視的精神釋放出來,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糾正我們業已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在文學批評中,任何的方法和理論都是可以應用的,犯任何錯誤也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思路的單一。我們不能要求一個批評家面面俱到,但批評話語本身擁有無窮的可能性。批評群體內部的多樣性,能在「在每個作品的周圍維持著蘇格拉底式對話的氣氛」,這才是理想的批評生態。好在,我們的精神遺產其實並不單一。
(李德南:李健吾的文學批評及其當代意義,2015年08月19日來源:中國作家網)
APP-Iconada:The Size of Global Narrative Market~The global books market, encompassing various narrative formats, was valued at approximately $150.99 billion in 2024 and is projected to reach $156.57 billion in 2025, with a forecast to reach $169.57 billion by 2032.
here's a more detailed breakdown:
Global Books Market Size:
2024: Estimated at USD 150.99 billion.
2025: Expected to reach USD 156.57 billion.
2032: Projected to reach USD 169.57 billion.
Growth:
CAGR (2025-2032): 1.8%.
CAGR (2024-2030): 4.2%.
Fiction Book Sales:
2024: Fictional book sales accounted for 59.99% of the global books market.
Digital Storytelling Courses Market:
2023: Valued at approximately $2.5 billion.
Projected Growth: 15%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AI Novel Writing Market:
2023: Valued at USD 250 million.
2033: Expected to reach USD 1515.3 million.
CAGR (2024-2033): 20.3%.
Key Trends:
Digital Storytelling:Increased demand for digital storytelling courses.
AI in Writing: Growing use of AI tools for novel writing.
E-books and Audiobooks:Increased penetration of e-books and audiobooks.
Global Reach: Increased global reach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Focus on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Growing emphasis on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in fiction.
情動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
這首歌,是一首完美的情動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歌曲,陳明發博士過去主持 #心靈素質學 成人教育,這是其中一首選曲。其歌詞的詩性包含了人完美學習所需的 五官元素:觸覺(手握球與棒...); 視覺(棒球升空,又緩緩落......);聽覺(能聽見,棒球輕輕落地的聲響......); 味覺、嗅覺(「吃飯囉!」 )。這些元素融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情志意象(我是最棒的......)。
來到 #情志,若與華族傳統的 #五行 學說的 #五藏 對照,更適宜21世紀的學習現實。
孩子需要成長的空間,最重要的是:想像的空間。
Children need space to grow, but most importantly, they need space to imagine.
"The Greatest" by Kenny Roger
Little boy, in a baseball hat,
Stands in a field, with his ball and bat,
says "I am the greatest, player of them all"
puts his bat on his shoulder, and tosses up his ball.
And the ball goes up, and the ball comes down,
he swings his bat all the way around,
and the worlds so still you can hear the sound
as the baseball falls, to the ground.
Now the little boy, doesn't say a word,
picks up his ball, he is undeterred,
Says "I am the greatest, there has ever been,"
and he grits his teeth, and tries it again.
And the ball goes up, and the ball comes down,
he swings his bat all the way around,
and the worlds so still you can hear the sound
as the baseball falls, to the ground.
He makes no excuses, He shows no fear,
He just closes his eyes, and listens to the cheers.
Little boy, he adjusts his hat
picks up his ball, stares at his bat,
says "I am the greatest, the game is on the line,"
and he gives his all, one last time.
And the ball goes up, like the moon so bright,
Swings his bat, with all his might,
and the worlds as still, as still as can be,
and the baseball falls, and that's strike three.
Now its supper time, and his Mama calls,
little boy starts home, with his bat and ball,
says "I am the greatest, that is a fact,
but even I didn't know, I could pitch like that."
Says, "I am the greatest, that is understood,
but even I didn't know, I could pitch that good."
肯尼·羅傑斯《最偉大》(小男孩與棒球夢)
小男孩,戴著棒球帽,
站在空地上,手握球與棒,
說:「我是最棒的,無人能比!」
將球棒扛上肩,拋起手中球。
棒球升空,又緩緩落下,
他揮動球棒,轉身一圈,
世界寂靜無聲,彷彿能聽見,
棒球輕輕落地的聲響。
小男孩不說一句話,
撿起棒球,毫不氣餒,
說:「我是最棒的,從未有人能及!」
咬緊牙關,再試一次。
棒球升空,又緩緩落下,
他揮動球棒,轉身一圈,
世界寂靜無聲,彷彿能聽見,
棒球輕輕落地的聲響。
他不找藉口,也沒有畏懼,
只是閉上雙眼,聆聽歡呼聲響。
小男孩調整帽簷,
撿起棒球,凝視球棒,
說:「我是最棒的,這一球決勝負!」
然後傾盡全力,最後一擊。
棒球升空,如皎潔明月,
他奮力一揮,全力以赴,
世界靜止無聲,靜得不能再靜,
棒球落下,這是第三次揮空。
媽媽呼喚:「吃飯囉!」
小男孩拎起球棒與棒球,踏上歸途,
說:「我是最棒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只是我從未發現,原來我投球這麼強!」
他說:「我是最棒的,毫無疑問,
就連我自己,也沒想到能投得這麼準
陈明发博士:记忆重要吗?个人与群体的记忆,都是整个社会继续发展前行的文化资产。“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日渐受到重视,在变化格外剧烈的今天,意义显得尤其重大。
在刚过去的农历年期间,我到亚庇和数百位来自各社团的领导和代表,分享1963年马来西亚协议的立国精神,和另两位各别来自沙巴和砂拉越的资深律师和政治领袖,拿督杨德利和拿督邓伦奇,分别从本身的研究领域探索地方的历史记忆,也是出于同样的尝试。
我的地方文创研究计划到了新禧年前10年,延伸进团体文史,对于个人与组织的记忆贮藏,逐渐观察到其无价的能量,也曾在一些地方分享过本身的一些了解。
这里有个系列视频记录,欢迎大家分享交流,一起为为我们的民族记忆大业做点事。
Dr. Tan BengHuat: Is memory important? Both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serve as cultural assets that propel society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gaining increasing recognition, and in today's rapidly changing world, its significance is even more profound.
During the recent Lunar New Year, I visited Kota Kinabalu to share the founding spirit of the 1963 Malaysia Agreement with hundreds of leaders and representatives from various organizations. Alongside two distinguished figures—YB Datuk Yong Teck Lee and Datuk David Teng Lung Chi, both veteran lawyers and political leaders from Sabah and Sarawak—we explored local historical memory through our respective fields of research, all in an effort to preserve and understand our shared past.
My research on loc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itiatives has, over the past decade, extended into community history and archives. In studying how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store their memories, I have gradually come to recognize their invaluable dynamics and have shared some of my insights in different forums.
Here is a series of video record of this discussion. I invite you all to share and engage, as we contribute to the important task of preserving our national memory.
扶持中小微企 沙巴首個TikTokShop直播帶貨中心啟用
(兵南邦16日訊)位於兵南邦國家創業集團商業基金(Tekun Nasional)分行的沙巴首個TikTok Shop直播帶貨中心(TikTok Shop LIVE Hub)正式啟用。
聯邦企業及合作社發展部長拿督依溫貝尼迪主持啟用儀式時表示,該中心旨在扶持沙巴的中小微型企業(PMKS),為業者提供進軍TikTok Shop電商領域的機會,從而推動馬來西亞,尤其是沙巴的電子商務發展。
依溫(後排左三)、企業及合作社發展部秘書長拿督斯裡凱魯再米(後排左四),以及國家創業集團商業基金主席拿督阿都拉薩尼阿都哈密(後排右三)見證國家創業集團商業基金與TikTok Shop簽署諒解備忘錄。該備忘錄由國家創業集團商業基金首席執行員拿督阿當嘉尼(前排右)與諾阿茲裡(前排左)代表簽署。
「TikTok Shop直播帶貨中心將成為推動本地數碼商業成長的催化劑,為中小企業創造更多機會,也為本地內容創作者提供創新空間。」
他說,這項合作也為業者提供融資與培訓機會,幫助他們在數字經濟中拓展業務。
「沙巴的商家將學習數字營銷、庫存管理等,並掌握電子商務的潛力及成功的數字營銷策略。」
隆丹柔檳砂將設直播中心
TikTok Shop大馬戰略合作總監諾阿茲裡表示,TikTok Shop致力於構建包容性生態系統,協助馬來西亞發展經濟。同時,TikTok Shop未來將在吉隆坡、吉蘭丹、柔佛、檳城及砂拉越開設直播帶貨中心,讓更多本地商家通過直播帶貨來拓展業務。
「為了推動這項計劃,大馬TikTok Shop投資近300萬令吉,用於各地建設和運營。我們相信有關投資將惠及成千上萬的本地中小微型企業,幫助他們創造新收入來源、加強與消費者的聯系,並通過『購物娛樂』模式實現業務可持續增長。」 (19.2.2024 沙巴星洲日報)
65萬飯碗料被AI搶·技能專業重組助轉職
丹納·藝術哲學:特徵的特殊感覺~~藝術家在事物面前必須有獨特的感覺:事物的特徵給他一個刺激,使他得到一個強烈的特殊的印象。
這規律建立在兩種證據之上,一種以經驗為證,一種以推理為證。…………凡是第一種證據所鑑定的,都可以用第二種證據加以說明。
這種形勢對思想和精神影響很大。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南,浮士德,維特,曼弗雷特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先是過於靈敏,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象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里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象從前的人需要用到膂力和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衝動,不大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逼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那是他父親一輩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的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以四十年前〔一八二0年代〕為最猖撅;現在的人雖則頭腦實際,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陰沉麻木,骨子里那個病依舊存在。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者突現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安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有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和是個的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現實相符的。
在文明的壓力之下,人有時胸襟狹窄,有時興奮若狂,或是兩者兼而有之。他成了一架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或者覺得自己在無窮的宇宙中等於零。——在希臘,人叫制度隸屬於人,而不是人隸屬於制度。他把制度作為手段,不以制度為目的。他利用制度求自身的和諧與全面的發展;他能同時成為詩人、藝術家、批評家、行政官、祭司、法官、公民、運動家;他鍛煉四肢、聰明、趣味,集一二十種才能與一身,而不使一種才能妨礙另一種;這一段解釋了什麼叫做身心的平衡。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回顧一下走過的路程。我們對藝術一步一步地得到一個越來越完全,因此也越來越正確的觀念。最初我們以為藝術的目的在於模仿事物的外表。然後把物質的模仿與理性的模仿分開之下,我們發現藝術在事物的外表中所要模仿的是各個部分的關係。最後又注意到這些關係可能而且應該加以改變,才能使藝術登峰造極,我們便肯定,研究部分之間的關係是要使一個主要特徵在各個部分中居於支配一切的地位。
這些定義並非後者推翻前者,而是每個新的定修正以前的定義,使它更明確。結合所有的定義,按照低級隸屬於高級的次序安排一下,那麼我們以上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出個結論如下: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這種形勢對思想和精神影響很大。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內、浮土德、維特、曼弗雷特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一先是過於靈敏,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像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里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像從前的人需要用到力和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動,不大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
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是他父親一輩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地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以四十年前(一八二0年代)為最猖獗;現在的人雖則頭腦實際,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陰沉麻木,骨子里那個病依舊存在。
[第二章·藝術品的產生]我想做一個比較,使風俗和時代精神對美術的作用更明顯。假定你們從南方向北方出發,可以發現進到某一地帶就有某種特殊的種植,特殊的植物。先是蘆薈和橘樹,往後是橄欖樹或葡萄藤,往後是橡樹和燕麥,再過去是松樹,最後是苔。每個地域有它特殊的作物和草木,兩者跟著地域一同開始,一同告終,植物與地域相連。地域是某些作物與草木存在的條件,地域的存在與否,決定某些植物的出現與否。而所謂地域不過是某種溫度、濕度、某些主要形勢,相當於我們在另一方面所說的時代精神與風俗概況。自然界有它的氣候,氣候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植物的出現;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藝術的出現。我們研究自然界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植物的出現,了解玉蜀黍或燕麥,蘆薈或松樹;同樣我們應當研究精神上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藝術的出現,了解異教的雕塑或寫實派的繪畫,充滿神秘氣息的建築或古典派的文學,柔媚的音樂或理想派的詩歌。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2 Comments 83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