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愛墾APP:Affect(情動)文化體驗與共鳴~~
Affect(情動)—— 文化意識的情感驅動,影響地方認同。
情感(affect)在地方文化意識中扮演核心角色,因為文化並不僅僅是知識或規範,更是一種「感覺」與「體驗」。情動的意義在於:
在地民眾透過情感共鳴建立文化歸屬感,而非僅靠理性認知文化的存在。
通過儀式、故事、藝術等方式,讓文化「被感受到」,而不僅僅「被知曉」。
激發對家園的深層依戀,使文化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僅在節慶或展演中被動再現。
Autonomy(自主性)—— 文化自主權與在地決策
自主性(autonomy)不僅是政治上的自決權,更是文化認同上的主體意識。在地民眾若缺乏文化自主性,地方文化將受到外部力量主導,失去原生意義。文化自主性的關鍵在於:
在地群體能夠決定文化發展的方向,而非由市場或外來政策強行塑造。
賦權給社區,讓文化的創造、傳播與管理權回到民眾手中。
避免「被消費化」或「被博物館化」,而是讓文化真實地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
Agency (能動性)—— 促進地方群體對自身文化的主動參與與塑造
Autonomy(自主性)—— 強調地方群體在文化再生產中的自決能力
Activation(激活)—— 側重於文化意識的喚醒和實踐行動
Advocacy(倡導)—— 體現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社會運動角色
Animacy(活力、生機)—— 源自「animate」,隱喻文化的活化與傳承(下續)
Agency(能動性);Autonomy(自主性);Activation(激活);Advocacy(倡導);Animacy(活力、生機)——
這五個「A」字母的關鍵詞(Agency, Autonomy, Activation, Advocacy, Animacy)可以與前述五大-六大概念形成深層關聯,構成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行動架構;體現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社會運動角色。以下是它們的對應關係及在地方文化運動中的作用:
Agency(能動性) → Obligation(誓約)地方文化運動的責任意識與主動實踐
Agency(能動性)意味著個體或社群擁有行動能力,能夠選擇並推動文化變革。
這與Obligation(誓約)緊密相關,地方文化意識往往建立在集體責任感之上,例如長者傳承文化的使命感,或社群為了保護文化遺產而采取行動。
應用情境:地方語言復興運動:許多瀕危語言的保護工作依賴於社群的能動性(Agency),例如台灣的客語復興運動;原住民土地權運動:社區基於祖先誓約,主動要求政府歸還土地,如婆羅洲達雅族的土地抗爭。
Autonomy(自主性) → Entirety(總體)文化的整體性與地方自主權
Autonomy(自主性)意味著社群擁有獨立決定自身文化發展的權利,這與Entirety(總體)密切相關,地方文化的完整性(語言、習俗、經濟模式)需要自主權來維持;當地方文化被全球化或國家中心化政策侵蝕時,社群往往訴求更多的文化、經濟與政治自主權。
沙巴與 砂拉越的文化自治權運動:這兩個州強調其獨特的文化與歷史,要求中央政府尊重地方治理權。主張分别在20條款與18條款保障下,維持政治、宗教、文化、語言與法律體系的自主性。
Activation(激活) → Nurture(情動)透過情感動員激活社群文化意識
Activation(激活)代表喚醒社群對文化的感知,使之產生認同,並願意投入行動。
這與Nurture(情動)相關,地方文化運動通常依賴情感共鳴(如鄉愁、歸屬感、文化自豪)來激活社群的文化意識。
傳統節慶與文化記憶重建:透過地方節慶(如豐收節、土著慶典),讓年輕一代重新接觸文化,從而激活認同;地方文創產業:運用地方神話、民俗故事設計文創商品,使文化意識深入日常生活。
Advocacy(倡導) → Renewal(再生產)文化倡導與政策影響力
Advocacy(倡導)代表文化運動的公共影響力,通過游說、傳播、政策倡議等手段,促成文化保護與再生。這與Renewal(再生產)相關,文化的再生產往往需要公共倡導推動政策支持,使其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
文化遺產立法保護: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定的文化遺產,往往是文化倡導者推動政府立法保護的成果。地方文化經濟模式:例如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工藝、手作技藝)進入市場,以確保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Animacy(活力、生機) → Belonging(尊嚴) & Origin(價值)文化活力如何賦予社群尊嚴感與價值感
Animacy(活力、生機)強調文化的生命力,它不僅是傳統的承繼,更是不斷自我更新的動態過程。這與Belonging(尊嚴)和Origin(價值)相關,文化只有保持生機,才能確保社群的認同感、尊嚴感,並成為其價值來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轉化:例如日本能劇、琉璃工藝在當代藝術中的新應用,保持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地方生態文化:婆羅洲原住民的「森林文化」,通過生態保護行動維持社群與自然的動態關係,使文化不會成為死記硬背的傳統,而是活生生的實踐。
整體關係:從文化意識到社會行動
這五個"A"字母概念共同構成了推動地方文化運動的核心力量
| A 關鍵 | OENROB 對應概念 | 文化行動層面 |
| Agency(能動性) | Obligation(誓約) | 文化行動的道德責任 |
| Autonomy(自主性)| Entirety(總體) | 地方文化的完整性與自主權 |
| Activation(激活) | Nurture(情動) | 文化情感動員 |
| Advocacy(倡導) | Renewal(再生產) | 文化倡導、政策影響 |
| Animacy(生機) | Belonging(尊嚴) | 文化的持續活力 |
& Origin(價值)
這五個行動向度可以構成文化運動的策略框架:
從意識到行動(Agency & Activation):通過喚起社群能動性,使其主動參與文化保護。
從保護到自主(Autonomy):強調地方文化的獨立性,避免被全球化或中央集權政策吞噬。
從行動到影響(Advocacy):借助倡導策略,使文化運動獲得法律或政策支持,形成制度化保障。
從傳統到未來(Animacy):確保文化不會停滯於傳統,而能在現代社會持續發展。
結論:地方文化運動的政治與社會影響
這五個概念不僅幫助我們理解地方文化如何被實踐,還展示了文化如何在社會運動中發揮作用。它們賦予地方社群:
政治權利(如文化自治)
經濟模式(如文化產業)
社群認同(如文化教育)
全球影響(如文化外交)
透過這種框架,地方文化意識可以被有效動員,並在全球化時代找到自身的位置。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詩:符號
一切都在向寂靜表達愛意。
他們已向我許諾一種火一般的寂靜——寂靜之屋。
突然,廟宇變成馬戲團,而光是鼓。
淡紫色的賦格曲
你必須寫作,沒有理由,也不為誰。
身體記得愛,就像點燃一盞燈。
如果寂靜是誘惑和允諾。
陳明發〈藝術創作的CPU-GPU〉~~你的挑戰,允許我做一個這樣的類比:你的創作是GPU的維度,而目前人們接觸藝術的方式,是CPU。不是跟不跟得上的事,而是創作人的平行創作思維與欣赏者串行思維的分別,這裡便產生了彼此共鳴所需要的互相理解。文創的學習體驗價值。
我從你的帖文與畫作,大致理解你的努力方向與成果。單看成品,人們一時可能抓不到你的真髓;你的創作價值,照我想是體驗過程的成分更高。你若能把它當成「行為藝術」,把你創作的過程拍下來,過後再加上旁白說明那狀態與故事,你所迎來的,就不是「告別的年代」,而是一份重生。懷舊的情懷固然可貴,但人們從今刻起所面對的,畢竟是每一分每一秒新的人生。
你在沉淀中,已經不需要旁人的肯定與看法;藝術家都需要獨自面對自己的技法與創想,一再的修煉。我在巴黎的畢加索紀念館,看見他同一個意念在舊報紙上一再的嘗試、探索、變化的情景。我不懂繪畫或書法,但感覺得到所有的藝術創作過程都是這樣折磨過來的。(14.01.2025 回覆一網友)
藝術的起源[神話]~興觀羣怨~呼唤[漩渦]
神話本身是一個起點,因為神話裏面包含了幻想跟科學,這兩個看起來極度矛盾的人類創造力——科學是一種創造力,幻想也是一種創造力,並都以神話為起點,就像一顆種子,很適合放在低年齡層的教科書裏面,讓孩子能保有這兩種可能性,將來他可能會走到比較理性的科學,也可能是比較幻想的藝術。重點是,我們必須準備好這顆種子,並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栽種。
不知道一般人會不會同意,在某一個意義上,我覺得老子和莊子的東西,啟蒙性是比儒家的東西還要大的,因為孔子已經定位在人了,可是老子和莊子是定位在天,天本身是比較接近神話的。我很喜歡莊子講的“渾沌”,渾沌是一個不清楚的東西,當渾沌從不清楚到清楚,其實就是創世記的過程。如果我們的孩子讀到渾沌這個寓言,想象一團龐然大物,像微生物,也像生命基因那種胞胎的存在,或者是草履蟲、變形蟲的形狀,因為渾沌是沒有定形的,我們的生命都從渾沌來,後來有人說要感謝渾沌,要給它七竅,每天給它一竅,七天以後,渾沌就死了。這和《創世記》的七日創造天地剛好相反,耶和華是七日之後越來越清楚,莊子的創世記則是七天以後,渾沌死了。
莊子的意思是,只相信科學,人最後就會死亡,應該要有一個對渾沌更大的理想,就是現在說的不可測的理論,或者黑洞理論,或者“測不準原理”。在臺灣學理工的人會講“測不準原理”,卻不知道這個西方理論根本就是在講“渾沌”。西方科學已經發現科學的極限,發現科學不夠用,反而是老子、莊子有很多思想是非常近於尖端科技的觀念,而像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這些在西方受高科技影響的藝術家,也都在講老子跟莊子,他們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因為他們發現裏面有最了不起的觀念,如莊子說“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其實就是更符合於今日科學的態度跟方法。(蔣勳《生活十談》の新官學)
詩性X軸:呼唤隐喻
Educe:to obtain information~(從數據、論據等中)推斷出,演繹出
The government is not relying on any evidence educed from this process.
政府並沒有采納從這個過程中得到的任何證據。
Educe:to develop something or make it appear
使顯現出,引出
Experience empowers students by educing the power that they already possess.
體驗可以引導出學生已經擁有的能力,並賦予他們力量。
文學男失去蹤跡值得所有人擔憂◎David J. Morris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文學小說已成為女性的主要追求。小說越來越多地由女性撰寫並由女性閱讀。 2004年,《紐約時報》小說暢銷書排行榜上大約一半的作者是女性,大約一半是男性;今年,名單中女性的比例似乎超過四分之三。根據多份報告,女性讀者目前約佔小說銷售量的 80%。
我在我教了八年的創意寫作課程中看到了同樣的模式。我們大約 60% 的申請來自女性,而且我們計畫中的一些群體完全是女性。大約 20 年前,當我還是一個類似計畫的研究生時,這些群體按性別劃分得相當均勻。正如Simon & Schuster公司副總裁兼執行編輯Eamon Dolan最近告訴我的那樣,「年輕的男性小說家是一種罕見的物種。」
在文學界,男性代表性不足是個令人不安的話題,否則文學界就會高度適應這種不平衡。 2022 年,小說家Joyce Carol Oates 在Twitter 上寫道,「一位文學經紀人朋友告訴我,他甚至無法找到編輯閱讀年輕白人男性作家的第一部小說,無論多好。」大眾對Oates女士的評論的反應迅速而尖刻——這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圖書界確實仍然以白人為主。但對男性作家命運的缺乏關注卻令人震驚。
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我歡迎男性在文學領域的統治地位的終結。男性統治世界太久了,常常以犧牲本應被閱讀的偉大女作家為代價。我也不認為男性應該在文學小說中得到更好的體現;他們不像婦女那樣長期遭受偏見。此外,年輕人應該閱讀Sally Rooney和Elena Ferrante的書。男性讀者不需要與男性作家配對。
但如果你關心我們社會的健康——尤其是在唐納德·川普時代和他幫助培育的扭曲的男性觀念——文學家的衰落和沒落應該讓你擔心。
近幾十年來,年輕人在教育、情感和文化上都出現了倒退。在四年制公立大學就讀的女性中,約有一半將在四年後畢業;男性的比例低於 40%。這種差異肯定會導致年輕人閱讀的小說數量下降,因為他們更深入地沉迷於電子遊戲和色情作品。仍然對世界表現出好奇心的年輕人常常透過Andrew Tate與Joe Rogan等「馬諾圈」人物尋求智力刺激。
年輕人的邊緣化似乎是今年總統大選的重要因素。沒有哪個選民比年輕的白人男性更支持川普——他在拉丁裔男性中也表現出色,並繼續在黑人男性中取得進展。我將2024 年視為「鬥陣俱樂部」選舉,心懷不滿的人們透過一名鬥毆者發洩他們的挫敗感和焦慮,有一天,這名鬥毆者將證明自己不是他們的英雄,而是他們想像中的虛構人物。
這些年輕人需要更好的故事——他們需要將自己視為屬於說故事的世界。小說有很多作用。它們娛樂、啟發、解惑、催眠。但閱讀小說也是提高情緒智商的絕佳方法。和許多其他書氣十足的 X 世代一樣,我無法想像自己的成長歲月中沒有Douglas Coupland的小說,正是它為我們這一代命名。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更包容的文學文化,一種能讓年輕人擺脫寒冷的文化。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宣布女性作家的進步已經完成,而現在只專注於男性作家。對我來說,問題是:如果人們不再參與閱讀和寫作,文學──甚至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男人和女人的命運是交織在一起的。例如,這就是為什麼我確保我的男學生閱讀《使女的故事》。重要的不僅是他們的薰陶;女性也受益於更好男性的存在。
這裡我想起了女權主義學者bell hooks曾經寫過的一句話:「女性主義思想家中,依然存在一小部分堅信他們已經為男性付出所有,並且只關注於提升女性集體福祉的學者。然而,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每當一個男性勇於突破父權制度的界限時 — 這是我相信文學能夠促成的 — 女性、男性和兒童的生活都將在根本上得到改善。」(16.12.2024 印卡臉書)
愛墾APP:民辦情動叙事教育
將東西方各國情動叙事作家的創作與海外華團的民辦教育工作結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課程設計、文化傳承、社區活動以及跨文化交流。這種結合可以豐富海外華人社群—社區的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認同感,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多元的文學和情感表達視角。
文學課程設計:整合夢境與情動的書寫
海外華團的民辦教育機構可以根據這些作家的作品設計專門的文學課程,特別是圍繞夢境書寫、情感表達和敘事技巧的學習。將作品納入華文文學課程,教授學生如何通過夢境和敘事表達情感和身份認同問題。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學作品,提供比較文學的視角,幫助學生理解東南亞華人、台灣、香港等地的文化差異與相似點。
文化傳承與詩性表達
在華團的教育框架下,重視通過文學和藝術教育傳承文化,鼓勵學生以詩性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文化認同,培養文學素養。將作品引入課堂,幫助學生理解個人情感與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鼓勵他們寫作和分享自己的文化體驗與情感世界。開設寫作工作坊,鼓勵學生用詩性語言表達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海外生活的情感體驗,通過寫作和討論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跨文化交流與敘事技巧
通過跨文化交流活動,將這些文學創作中的敘事技巧融入教育項目,鼓勵學生通過故事敘述與跨文化對話,增強對自己和他者的理解。組織以夢境、情感表達和身份認同為主題的講座或交流活動,邀請這些作家或相關學者參與,在線或線下分享他們的寫作經驗和文化背景。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項目合作,學習敘事技巧,制作短篇故事或視頻,以文學的方式探討個人與社會、現實與夢想的交織。
社區活動:通過文學增強文化認同
利用這些作家的作品作為社區教育的素材,組織文學朗讀、劇場表演等活動,增強學生和社區成員的文化認同感。舉辦文學讀書會,邀請社區成員共同閱讀或的作品,通過討論情感與文化問題,增強對自己身份的認知。舉辦夢境主題的創意活動或舞台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文學作品中的夢境元素,將敘事技巧和情感表達融入戲劇表演,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情感教育與心理輔導
將這些作家的情感書寫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幫助海外華人學生通過文學表達和夢境分析,探索自我與情感,培養心理健康和情感意識。利用文學中的情感敘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通過寫作、閱讀和討論情感問題,處理海外生活中的文化沖突和情感困惑。結合文學作品中的夢境書寫,提供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探索潛意識中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沖突,將文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
跨學科教育:結合文學與其他學科
通過文學與其他學科(如歷史、社會學、心理學)的結合,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思維。利用這些作家的作品,結合歷史背景和文化研究,教授學生如何通過文學理解社會變遷與歷史記憶,特別是東南亞華人歷史和文化遺產的傳承。在文學作品中分析情感、夢境與社會現實的互動,結合心理學或社會學課程,探討個人情感與集體文化的交織。
通過將情動叙事作家和作品與海外華團的民辦教育結合,能夠提供一種多元化、跨文化的文學和文化教育模式。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在文學創作和情感表達上獲得成長,還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認同自己的文化背景,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這種結合能夠為海外華人社區的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促進華文文學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