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丹納·藝術哲學:特徵的特殊感覺~~藝術家在事物面前必須有獨特的感覺:事物的特徵給他一個刺激,使他得到一個強烈的特殊的印象。
這規律建立在兩種證據之上,一種以經驗為證,一種以推理為證。…………凡是第一種證據所鑑定的,都可以用第二種證據加以說明。
這種形勢對思想和精神影響很大。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南,浮士德,維特,曼弗雷特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先是過於靈敏,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象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里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象從前的人需要用到膂力和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衝動,不大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逼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那是他父親一輩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的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以四十年前〔一八二0年代〕為最猖撅;現在的人雖則頭腦實際,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陰沉麻木,骨子里那個病依舊存在。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者突現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安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有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和是個的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現實相符的。
在文明的壓力之下,人有時胸襟狹窄,有時興奮若狂,或是兩者兼而有之。他成了一架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或者覺得自己在無窮的宇宙中等於零。——在希臘,人叫制度隸屬於人,而不是人隸屬於制度。他把制度作為手段,不以制度為目的。他利用制度求自身的和諧與全面的發展;他能同時成為詩人、藝術家、批評家、行政官、祭司、法官、公民、運動家;他鍛煉四肢、聰明、趣味,集一二十種才能與一身,而不使一種才能妨礙另一種;這一段解釋了什麼叫做身心的平衡。
(藝術源起~興觀羣怨~續上)事實上,「興觀群怨」論的原初文本就是把「詩可以興」作為四個「可以」之首的,闡釋者不應妄自倒置。當然,這裡又涉及對「興」的理解問題。關於「興」的解釋是有難度的,朱自清先生說這個問題是「纏夾不清」,「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越說越糊涂」。盡管如此,依據邏輯和實際使用,還是可以求得一定共識的。比如,將「興」解釋為詩的起句、起情、譬喻、托喻等意思,當然符合詩經六義之說。但是,此處如果只是指寫詩的手法,為什麼後面的觀、群、怨都是指功能與效果呢?這在邏輯上就有問題。
而從詞義上說,「興」的本義為興起,引申為人的情感的激發。《孟子·盡心下》中就稱聖人為「百世之師」,「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這裡的興起就是因感動而奮起。《世說新語·賞譽》有一句是「然每至興會,故有相思」。這裡的「興會」就是指高興的情感。
而在寫詩與讀詩的過程中,興起的主體是人,而人在精神生活中的興起當然是精神本身,而不是生理活動。就是說,「興」只能是一種情感的興起、興會、興發感動,而不只是一種創作手法。由此,後來者言詩,對「興」的理解和重視遠超過六義中的「賦比興」之含義,例如:
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曰:「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其「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就是指作品之華美來自於人的內在情性,由此才有叔夜(嵇康)性格豪爽,故文章「興高而采烈」,興高即情感高漲,采烈即辭采犀利。
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在說過「詩者吟詠情性」後,馬上接著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這裡,「吟詠情性」無疑是「興趣」的基本含義。
明謝榛《四溟詩話》云:「凡作詩,悲歡皆由乎興,非興則造語弗工。」清吳雷發《說詩菅蒯》也說:「詩固以興之所至為妙。」清焦循《毛詩補疏序》云:「夫詩,溫柔敦厚者也。不質直言之而比興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今人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便將「興」解釋為「排遣情感」。可見,把「興」看成藝術創造的真正動因,承認審美情感是審美對象的第一結構,並非個別見解。
由是觀之,「興觀群怨」論把「興」列為首位,並非隨意為之。乃是因為,「興」為後面的「觀、群、怨」之前提條件,當人們面對詩的時候,這個對象必須是詩,而詩之發生就在於作者以情入詩,讀者因詩生情,這就是「詩可以興」之真實含義。一個讀者在欣賞詩歌包括一切藝術作品時,只有當他感覺到並沉浸入種種人生體驗,從而激發自己的情感時,然後才會發生「觀、群、怨」的功能。倘若不能發生情感體驗,不能「興」,那麼就會棄之不顧,後面的「觀、群、怨」功能便無從談起。這就是審美對象的結構功能,「興」的首要排序是不可更改的,無論出於多大的功利要求也不能改變,因為改變了就不是詩,不是詩就無所謂「興觀群怨」了。
任何思想都有自己的時代局限性。一方面,孔子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安人心而立秩序確實是當時社會的內在需要,將《詩經》立為整合人心的教材便適應了這一需要,於是詩教大行其道,工具性要求遮蔽了詩歌本身的審美本性。另一方面,《詩經》的時代是文學成熟、成型、多樣化的前史時代,甚至文史哲還混為一爐,尚未分家,也就是文學的非自覺時代。人們真正認識到文學的審美本性,欲待另一個時代的到來,即魏晉時代的到來。
1975年5月至9月,毛澤東就魏晉文化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談話,其中就談到:曹丕的《典論·論文》和陸機的《文賦》,標誌著文學創作新的裡程碑和文學理論發展中質的飛躍。《文賦》的「詩緣情而綺靡」,更揭示了詩歌創作的根本問題,大大地發展了「詩言志」的簡單口號。
毛澤東當然知道,自先秦以來,「詩言志」的口號就有簡單化傾向,排斥了文藝的情感性基本特性,這是與儒家的詩教(經學之重要內容)有關係的。而陸機《文賦》的「詩緣情而綺靡」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詩緣情而綺靡」不過是恢復了「詩可以興」的第一因素地位而已。
馬克思主義美學是完全肯定這個基本觀點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中肯定自己。」所謂「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中肯定自己」這一判斷,最適用的就是審美活動。在審美活動中,「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離開激情、熱情,那種「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中肯定自己」的審美活動便不復存在。(黃力之·興、觀、群、怨:中華美學精神管窺;來源:文藝報 | 2022年07月27日 | 關鍵詞:中華美學精神;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部教授)
藝術源起·郭紹虞:興觀群怨~~王夫之(编註:王船山,明末清初,1619—1692),衡陽人,字而農,別號薑齋,明亡後隱於湘西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事見《清史稿》四百八十六卷。生平著書甚多,其論詩之著有《詩繹》與《夕堂永日緒論》二種。丁福保即據以輯入《清詩話》,合稱為《薑齋詩話》。
船山論詩頗多精辟的見解。他同黃梨洲一樣,本儒家的見地,闡詩道之精蘊,而所見比一般道學家為高。尤其船山之說,似乎更勝一籌。
黃梨洲也曾以興、觀、群、怨論詩。他根據孔安國、鄭康成之註,以「興」為「引譬連類」,故後世詠懷、游覽、詠物之作也是興;以「觀」為「觀風俗之盛衰」,故後世吊古、詠史、行旅、祖德、郊廟之什也是觀;以「群」為「群居相切磋」,故後世公、贈答、送別之類也是群;以「怨」為「怨刺上政」,故後世哀傷、挽歌、遣謫、諷諭之篇也是怨。於是再本此以論後世之詩:「謂古之以詩名者,未有能離此四者,然其情各有至處。其意句就境中宣出者,可以興也;言在耳目贈寄八荒者,可以觀也;善於風人答贈者,可以群也;悽戾為騷之苗裔者,可以怨也。」(見《南雷文定四集》一,《汪扶晨詩序》)這固然較經學家的訓詁為通達,然而猶把興觀群怨看成四個物事。
而在王船山則不然。他說:「可以云者隨所以而皆可也。於所興而可觀,其興也深;於所觀而可興,其觀也審。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摯。」(《詩繹》)這樣講,興、觀、群、怨四字,便成活看,不是呆看。蓋梨洲所講的是作詩者之興、觀、群、怨,而船山所講的乃是讀詩者之興、觀、群、怨。所以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關雎》興也,康王宴朝而即為冰鑑;『稺謨定命,遠猷辰告』,觀也,謝安欣賞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無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貴於有詩。」(《詩繹》)此說極妙。假使由作詩者之興、觀、群、怨言,便不易脫經學家的見解。他說:「經生家推《鹿鳴》、《嘉魚》為群,《柏舟》、《小弁》為怨,小人一往之喜怒耳,何足以言詩。」(《夕堂永日緒論》)所以他要由讀詩者之興、觀、群、怨言,才與文學批評有關。於是又說:「總以曲寫心靈,動人興、觀、群、怨,卻使陋人無從支借。」因此,《論語》之所謂「可以」,船山之所謂「動人」,都應著眼在讀者的方面的。可以興,是使讀者興,可以觀,也是使讀者觀,推之群與怨,莫不如此。所以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明白這一點,然後知梨洲之與船山,同樣本於儒家的見地,以闡詩道之精蘊,而所得各有不同。梨洲所言處處在指示人如何作詩,如何學詩,所以要說明什麼是詩。船山所言則異是,他處處在指示人如何讀詩,如何去領悟詩,所以只說明詩是怎樣。
然而指示領悟的方法以使「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這便不是很容易的事。訓詁家不能領悟詩趣的,評點家也一樣不能領悟詩趣。拘於字面以解詩則失之泥,拘於章法以解詩則失之陋,拘於史跡以解詩則失之鑿。明人以《詩經》作文學作品讀,不作經學讀本讀,這眼光本是不錯的。不過如孫月峰、鍾伯敬一流以評點批尾之學當之,則要不得。要不得,所以招錢牧齋之詆訶。王船山的《詩繹》實在也是同此眼光,同此手法,而說來卻高人一籌。他沒有訓詁家、道學家的習氣,只用文學的眼光,所以說來精警透澈。他又不如評點家這般膚淺;他所說的仍本於儒家的見地,所以又覺其切實。以文學眼光去讀詩,則於詩能領悟;本儒家見地以論詩,則於詩能受用。《詩繹》中說:「藝苑之士不原本於三百篇之律度,則為刻木之桃李;釋經之儒不證合於漢魏唐宋之正變,抑為株守之兔罝。」像他才能打通經學與文學之間的一條路。真的:「漢魏以還之比興,可上通於風雅:檜、曹而上之條理,可近譯以三唐。」這樣,所以我說王船山的詩論是偏重在讀詩。
博物館偏僻角落~我們在公園樹木環繞的大道上覆蓋著冰雪的白色樹枝下漫步。我們在冰冷的長凳上緊緊偎依在一起——先拂去上面的一層整潔的積雪,再脫下我們外面結了一層雪殼的連指手套。我們在博物館中出沒。在工作日的上午,博物館裡面了無生氣,人很少,非常暖和,與寒冷的薄霧和懸掛在東窗口上像一輪發紅的月亮般的紅日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那裡,我們會找安靜的偏僻的房間,沒人看的臨時性的神話集,蝕刻畫,勳章,古文書學的展品,印刷術的故事——諸如此類的可憐東西。
我想我們的最佳發現是一個存放掃帚和梯子的小房間;但是在黑暗中突然開始滑落倒塌的一批空框子,吸引了一個過分好奇的藝術愛好者,我們急忙逃走了。聖彼得堡的盧浮宮——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提供了很好的偏僻角落,特別是在底層的某個大廳裡,在裝著金龜子科甲殼蟲的陳列櫃間,在卜塔的祭司長納納的石棺背後。在俄羅斯亞歷山大三世皇帝博物館中,有兩個收藏著令人反感的傳統繪畫風格的希施金(《松林中的空地》)和哈抆莫夫的(《青年吉卜賽人的頭像》)作品的大廳(在東北角的第三十和三十一號廳),由於有一些放著圖畫的架子,提供了些許不受干擾的場所——直到一個口出惡言的土耳其戰役的老兵威脅說要叫警察為止。
就這樣,我們逐漸從這些大博物館到了比較小一些的博物館,例如蘇沃洛夫博物館,我記得那裡有一間最為寂靜的房間,裡面滿是舊盔甲和掛毯、扯破了的絲質的旗幟,還有幾個穿著綠軍裝、頭戴假髮、腳蹬厚重的靴子的模型人為我們站崗放哨。但是無論我們到哪裡去,幾次之後,總會有這個或那個滿頭白髮、老眼昏花、穿著毛氈底靴子的管理員心生懷疑,我們就不得不換個地方偷情——到教育博物館,宮廷馬車博物館,或一個很小的、甚至連導游手冊上都沒有開列的舊地圖博物館——然後再度進入寒冷,進入某條有著巨大的門和嘴裡銜著圓環的綠獅子的小巷,進入在那些日子裡我如此深愛的「藝術世界」,Mir Iskusstva——具有多布津斯基、亞歷山大·貝努瓦風格的雪景之中。(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第12章)
呼唤
這頭顱的沙漠中
我聽到你幸福的聲音
你的撕裂又易碎的聲音
天真且又憂愁
自遠方傳來且呼喚著我
我把手放在心上
(摘自:[法]雅克·普萊維爾[Jacques Prevert,1900-1977 ]的詩:破鏡)
接觸奧義
當聖盧走入我的房間時,我走到他的身邊,懷著靦腆的感情,帶著超自然的感覺,其實所有休假的軍人都會使人產生這種感覺,當你被帶到一個得了致命的病卻還能起身、穿衣和散步的人身邊時,也會產生這種感覺。……他們不僅僅來自那些使我們感到不現實的地方,因為我們只是從報上聽到別人談論這些地方,無法想像人們參加了這些異乎尋常的戰斗之後,帶回來的只有肩上的挫傷;這些地方是死亡之岸,他們即將回到那里去,他們來到我們中間只有片刻的時間,難以為我們所理解,使我們充滿了溫柔、恐懼和一種神秘的感情,猶如我們追念的那些死者,在我們眼前顯現的時間只有一秒鐘,我們又不能去詢問他們,另外他們最多只會對我們回答道:「你們是無法想像的。」因為奇怪的是,在那些從前線里逃生的休假軍人身上,在那些被一個通靈者催眠或召回亡靈的生者或死者身上,同奧義進行接觸的唯一結果,是在可能的情況下使話語更加微不足道。
喚起感覺
我和她談了話,卻不知道我的話語落在了何處,不知道我的話語起了什麼作用,仿佛不知道我是否將石頭扔進了無底深淵。一般來說,傾聽我們話語的對象,會用他從話語要旨中提煉出來的意義來充實這些話語,而這個意義與我們賦予這些話語的意義又很不相同。這是日常生活不斷向我們揭示的一個事實。更甚之,即便在一個人的身邊,如果我們無法想像這個人所受的教育……不了解他的愛好、所讀之書、做人原則,我們就不知道,是否我們的話語會在他身上喚起某種感覺,這與要在動物身上喚起某種感覺更為相似……因此,設法與阿爾貝蒂娜深入交往,在我看來,似乎是與未知數接觸,如果不說是與不可能接觸的話。這件事似乎與馴馬一樣艱難,與養蜂或種植薔薇一樣費力。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我」自己
在我們生命的長河里,由於自私自利我們每時每刻都只看見眼前的對我們這個「我」十分珍貴的目標,卻從不去看那不停地注視著這些目標的「我」自己,正如指引著我們行動的願望總是屈尊趨附於行動,卻不再回升到願望本身,或因為這願望過分注重功利,便迫不及待地投入行動而蔑視行動,或因這願望正在尋求未來以糾正令人失望的當前,或因思想的懶惰促使這願望順著想像的輕鬆自在的斜坡往下滑行,而不肯沿著內省的崎嶇陡坡往上攀登。
無法想像自己的死亡
我自己的死亡,或者像貝戈特向人們許諾的那種在自己著作中永生,我很難想像。我無法將我的回憶、我的缺點、我的性格帶到那種雖死猶生中去,這些東西不能接受自己不再存在的概念,也不希望我有一個它們沒有位置的虛無或永生。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心不在焉地正視對方]
他倒不怕正式對方,仿佛對方的面孔已經變得透明,甚至使他看到了面孔後面掠過的一朵顏色豔麗的雲彩,來為他提供心不在焉的借口。
[從陌生到熟悉]
從辦公室門前經過時,我向經理送過一個微笑,而且一點也不討厭地從他臉上收回一笑。自從我到巴爾貝克以來,我那寬容的關切已經漸漸地像備自然課一樣將微笑灌輸到他的臉上,改造了他的面孔。他的面龐對我熟悉起來,顯示出某種很一般的意義,但可以像辨認一個人的筆跡一樣看懂,與第一天他的面孔向我顯示的那些莫名其妙、無法忍受的方塊字已經毫無相像之處。那一天我在面前看到的那個人物,如今已被忘卻。或者說,如果我還能回憶起來的話,他與那個無足輕重而文質彬彬的人物那令人厭惡而又略微加以漫畫化的形象相比,已經判若兩人,無法認同了。
[坐電梯]
在電梯里,我像沿著脊椎動物的胸腔一樣,在開電梯的人身旁向高處升去。
[內部引力、本性、自然規律]
在被人注視的一瞬間,人的面孔似乎是不變的,因為這面孔演變的進程很慢,我們覺察不到。但是,只要看看這些少女身旁的她們的母親或姑媽,就能衡量出這些線條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多少距離。一般來說,奇丑無比的家伙在內部引力之下,其線條已經到了目光無神、面龐完全落到地平線以下再也沐浴不到陽光的時刻。即使在那些自認為完全擺脫了自己的種族束縛的人身上,猶太愛國主義或基督返祖遺傳都是根深蒂固而且無法避免的。我知道,在阿爾貝蒂娜、羅斯蒙德、安德烈那盛開的玫瑰花下,與上述思想根深蒂固、無法避免一樣,隱匿著粗大的鼻子、隆起的嘴巴、臃腫的身軀。這個,她們自己也不知道,但它們將來要伺機出現,那會叫人大吃一驚,但實際上現在已在後台隨時凖備出人意料、定人生死地登場了,正像什麼德雷福斯主義、教權主義、民族和封建英雄主義一樣,一俟時機呼喚,便驟然從先於本人個性的本性中跳出來。一個人按照本性思考、生活、演變、強壯起來或是死去,他自己無法從因本性而采取的特殊動機中辨別出這個本性。甚至在精神上,我們也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其程度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的思想,像某種隱花植物、某種禾本科植物一樣,事先便擁有某些特點,而我們以為這些特點是我們選擇而來的。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捲)
【腦中腫塊】
莫雷爾對絮比安侄女的愛情,後來的冷漠或者說憎惡很可能發自真心。不幸的是,他已經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如此行事,突然「貼上」一個少女,向她發誓永遠愛他,甚至向她出示他隨身攜帶的手槍,說假使他卑鄙殘忍到拋棄她,他就叫自己的腦袋開花。後來他還是拋棄了她,並且感到某種怨恨而不是愧疚。……所以很多少女——忘不了他卻被他忘懷的少女——感到痛苦,比如絮比安的侄女,她仍然痛苦了很久,她在繼續愛著莫雷爾的同時又很蔑視他;她們痛苦,並且凖備在內心苦痛難熬時發洩出來,因為莫雷爾那張堅硬如大理石,俊美如古代藝術品的面容,就像一尊希臘雕像的碎片那樣充塞在她們當中每一個人的腦海之中,還有他那漂亮的頭髮、機智的眼睛、挺直的鼻子——嵌進不該接受它們的頭顱便形成腫塊,而這腫塊又無法開刀。然而,久而久之,這些如此堅硬的碎片終於滑落到一個地方,在那里它已經引不起太大的痛苦,也不動彈;人們再也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那就是遺忘,或者說無足輕重的記憶。
【第三重性格】
……的確,即使是她恨之入骨的人——她兩眼冒著怒火發誓要讓他們名譽掃地,要殺死他們,要讓他們下大獄,哪怕提供假證詞也在所不顧——只要她得知這些人心情悲傷,受到侮辱,她就不再對他們存絲毫惡意,反而凖備為他們排憂解難。因為她本質上並不壞,如果說她深一層的而不是表面的性格與人們起初根據她的體貼入微而作的判斷相反,並不是殷勤和善,而是嫉妒、驕傲,那麼她的第三重也是更深一層的性格則傾向於善良和對他人的愛,這是她真正的本性,不過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而已。人們處於某一種狀況時都渴望改善這種狀況,但由於新的狀況還只是一種意願,她們不明白首要的條件是與前一種狀況決裂——就像神經衰弱症患者或嗜嗎啡者很想治好病,卻又不願除掉嗜好或戒掉嗎啡;又像那些留戀社交生活的篤信宗教者或酷愛藝術的人,他們希望清淨,卻又以為清淨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他們先前的生活——同樣,安德烈願意愛所有的人,但條件是先要做到不把人們想像成得意洋洋的樣子,為此她就必須先輕侮他們。她不懂得,即使對自高自大的人也應該去愛,要用仁愛之心去克服他們的傲氣,而不是用更厲害的傲氣。只是因為她像有些病人,這些人想用來治好疾病的辦法其實正是拖長疾病的辦法。他們喜歡這些辦法,但一旦拋棄了這些辦法,便立即不再喜歡它們了。人就是這樣,想學游泳,卻又想留一隻腳在岸上。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等待死亡]
從那一刻起,我意識到,外祖母對天神的襲擊不完全感到意外,甚至早有預感,默默地等待著這一時刻的到來。當然,她不知道命中註定的時刻何時來臨,心中無數,疑慮重重,猶如多疑的情夫,對情婦的忠誠時而寄予不切實際的希望,時而又疑神疑鬼,心神不寧。但是,那些致命的疾病,例如剛才使我外祖母臉部痙攣的疾病,一般都要在病人身上停留很久,慢慢地把病人引向死亡。它們像「隨和」的鄰居和房客,很快就會向病人作自我介紹。一個人知道自己有病是可怕的,倒不是因為病會帶來痛苦,而是因為它會給生活帶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限制。我們不是在死的時候,而是在幾個月前,甚至在幾年前,在可憎的死神進駐我們的身體之時起,就感覺到我們要死了。
[發偽誓]
每當他激動起來,同時也希望別人為一件虛構的事實所感動時,他總是說「我向你發誓」。與其說這是為了叫人相信他說的是實話,不如說,那是為了撒謊騙人而製造的歇斯底里官能享受。
[僅存的兩種人]
自從貢布雷人種,也就是如我外祖母和我母親這樣絕對完美無缺的人,從中產生的人種似乎瀕於完全滅絕以來,我只能在未開化的、無動於衷、忠心耿耿的正直人——他們一開口講話,那聲音便很快表明他們根本不關心你的生活——和另一種人之間進行選擇。這後一種人,只要他們在你身邊,他們就理解你,愛你,感動得流淚,可是過了幾個小時又會翻臉不認人,跟你開上一個殘酷無情的玩笑。此後,他們還會回到你到身邊,仍是那樣善於察言觀色、熱情可愛,立刻就能與你融為一體。相比之下,我可能還是更喜歡這後一種人,哪怕不喜歡他們的道德觀,至少喜歡與他們相處。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