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3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indumin 5 hours ago

3.2.2.死亡凸顯

除了心理喚起之外,死亡凸顯(mortality salience)也是從喚起角度來解釋生命性效應的理論之一(Popp
&Serra,2016)。同是喚起,心理喚起和死亡凸顯的側重不同,心理喚起強調情緒層面的喚起,而死亡凸顯指的是對死亡威脅的意識,更側重認知層面的喚起。相比無生命的物體,有生命的物體更能引起個體對死亡的感知和防御。例如,一些動物詞匯可能引發個體大腦中關於狩獵和捕食的信息激活,從而使個體處於死亡凸顯的狀態。研究表明,在這種狀態下,個體的信息搜索能力更強(Vess et al., 2009),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死亡相關的信息激活使得個體對控制感的需求和結構需求增高,因此進行更多認知搜索以明確事物的結構和組織形式。例如,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要求個體寫下與死亡相關的想法(即死亡凸顯啟動)使得被試的閱讀理解水平提高(Williams et al., 2012)。在死亡凸顯啟動條件下,相較於對照條件(如牙疼情境啟動),被試的回憶准確率更高,並且這種啟動效應在無意學習任務和有意學習任務中均顯著存在(Hart & Burns, 2012)HartBurns (2012)還發現,情緒和心理喚起對死亡凸顯效應並無中介作用,表明死亡凸顯並非通過情緒對記憶產生影響,從側面說明了死亡凸顯與心理喚起在生命性效應中的作用路徑不同。

與心理喚起相似,另一個常與生命性伴隨出現的變量是威脅性感知。與非生命客體相比,生命客體
攜帶的威脅性信息更多(Leding, 2018)。威脅性感知與注意捕獲、心理喚起和死亡凸顯均存在關聯。通過眼動追蹤發現,相比於在一組危險動物圖像(分心刺激)中定位出非危險動物圖像(目標刺激),被試能夠更快地在一組非危險動物圖像中定位出危險動物圖像,表明危險動物作為具有威脅性特征的客體,在捕獲與維持注意上更有優勢(Yorzinski et al., 2014)。此外,威脅性客體可分為在進化中具有威脅意義的、古老的威脅性物體(如蟒蛇),或更為現代化的威脅性物體(如手槍),前者比後者更易激活恐懼情緒加工腦區(Dhum et al., 2017)。由於生命性物體常常被認為是更具有威脅性的,Leding (2018, 2019)在研究中分開考慮物體的生命性和威脅性特征,發現無論物體的威脅性如何,生命性效應均顯著存在。以上研究結果表明,生命性和威脅性對記憶的促進效應可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與詞匯的喚起屬性一樣,在不加以嚴格控制的條件下,威脅性也會對生命性效應產生干擾並引起混淆。因此,未來研究在考查生命性效應的同時,也應當考慮控制刺激材料的威脅性。

3.3. 加工深度


生命性效應的另一種解釋角度是個體在編碼過程中對記憶材料的加工深度,加工深度是預測記憶成
績的重要因素,對材料加工越深則記憶成績越好(Craik & Lockhart, 1972)。生命性材料能夠引發個體進行精細的記憶編碼,具體表現為:1) 形成更富動態性的心理表象和2)產生出更豐富的與記憶材料相關的其它信息(e.g., Bonin et al., 2015; Meinhardt et al., 2020)

Comment by Sindumin yesterday

3.3.1. 表象加工

研究者指出,生命性效應的一個重要來源是互動表象(interactive imagery)。與非生命單詞相比,生命
單詞更易激活與之相關的動作或場景的互動表象,而後者是有效的記憶促進機制之一(Bower & Winzenz, 1970; Wilton, 2006)。Bonin(2015)要求被試看到單詞時想象一個與之互動的情境(如,看到「叉子」時,想象自己拿著叉子用餐;看到「斑馬」時,想像自己在動物園餵斑馬),然後進行自由回憶測試。結果表明生命性效應被心理表象大幅度削弱:與常規的單詞評分任務相比,表象互動任務提高了非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而對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卻沒有影響。

其他研究者指出,生命單詞的記憶優勢源於更富動態性的視覺表象。已有研究表明,由單詞激發的
感覺-運動體驗越豐富,單詞在認知加工過程中就越有優勢(Pexman et al., 2008; Yap et al., 2011)。相比更靜態的非生命實體,生命實體能夠自然地激發更具動態的心理表象,是其記憶優勢的重要來源(Gelin et al., 2019)。Gelin(2019)采用「凍結」(freezing)范式,要求被試在單詞呈現時想象其靜息態圖像,試圖降低
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可結果出乎意料:「凍結」任務並沒有降低生命單詞的記憶成績,卻提高了非生命單詞的記憶成績。這或許是由於表象加工在生命單詞記憶過程中已被有效利用,因此主動要求被試形成生命單詞的視覺表象對其記憶成績並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視覺表象對非生命單詞的記憶成績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為了檢驗這一猜測,Gelin等(2019)要求被試在單詞呈現時構造其視覺表象,果然只有非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得到了顯著提高。

雖然上述證據表明,相比非生命客體,生命客體的記憶編碼過程可能涉及更具互動性或動態性的視覺表象,但這一發現並未直接揭示生命性效應的近端機制就是視覺表象。另一方面,後續研究甚至提供了表象加工理論的反駁證據。例如,被試對生命單詞和非生命單詞在生動性(vividness,即心理表象的清晰性和豐富性)上的評分並不存在顯著差異。此外,生命單詞和非生命單詞在主–客體交互(body-object interaction,即動作主體與客體進行互動的難易程度)上的評分甚至呈現出與表象加工假設相反的方向:生命單詞被評價為更難與之進行互動。實驗證據也表明,當通過施加額外的圖像記憶任務以增加視覺–空間記憶的認知負載後,生命性效應並沒有被削弱,因此生命實體的記憶優勢可能不是由表象加工所引發(Gelin et al., 2019)。直接支持證據的欠缺和反駁證據的出現,使得表象加工機制變得逐漸不受歡迎,甚至有研究者指出未來研究無需再關注這一機制(Gelin et al., 2019)

3.3.2. 編碼豐富性


在編碼過程中,與記憶項目相關的線索數量越豐富,這些線索越能夠促進記憶的成功提取(Moscovitch
& Craik, 1976; Röer et al., 2013)。將編碼豐富性作為生命性效應的可能解釋的思路源於生存加工范式,當個體在生存情境下評價一個物品與生存的相關性時,個體會盡可能多地想到該物品的可能功用,這些自發產生的相關信息的豐富性能夠解釋生存加工優勢(Bell et al., 2015)。來自不同發展階段的研究證據表示,60~81歲的老年人在詞匯的再認記憶任務不能表現出生命性效應,這是因為老年人的執行功能明顯下降,不能充分利用生命性詞匯提供的更豐富的編碼線索(Bugaiska et al., 2016)。Meinhardt(2020)直接對這一機制進行檢驗,在給被試呈現單詞的同時,要求被試寫下出現在腦海中的任何相關想法(related-thoughts)。

結果發現,被試在看到生命性單詞時,產生了更多的相關聯想,且被試面對單詞時產生想法的數量在單
詞的生命性與回憶成績之間起中介作用。因此,編碼豐富性可能是生命性效應的一個重要機制。

Comment by Sindumin on Tuesday

4.不足與展望

4.1.生命性概念的界定


相比其他理論,對編碼豐富性理論進行考察具有方法學上的優勢,因為要求被試報告其看到單詞時
產生的聯想,是一種直接的行為測量方式。編碼豐富性理論值得被進一步研究確認,不過更全面的研究設計應當考慮其與注意捕獲機制之間的傳遞關系。比如,由於生命性信息吸引了更多注意,進而激活了更豐富的關聯信息,或者產生豐富關聯信息的過程消耗了更多的注意資源(Meinhardt et al., 2020)

現有研究多將生命性界定為將生物與非生物區分開來的特質,或是生物所具有的非生物所不具備的
特征。該定義盡管簡明易懂,但並不精確,由此導致了在微觀層面上對生命性的定義仍存留的兩個重要問題。其一,生命性是二分變量還是連續變量?有研究者認為它是二分的,即只存在生命和非生命兩種狀態(Yamamoto, 2006),而來自神經科學的證據顯示,被試在看到不同的生命和非生命詞時,大腦腹側視皮層的激活呈現出梯度的特征,而非簡單的二分狀態(Sha et al., 2015)。其二,究竟什麼樣的物體是有生命的?有人認為植物應該屬於「有生命」范疇,有人則認為植物沒有能動性且不能表現出「生物運動」這一特性,因而不具有生命性。這個問題可以被進一步歸納為,生命性究竟是物理或軀體層面的「活著」,還是囊括了認知能力,如反應性、心理狀態甚至是交流能力等條件的滿足(Rakison & Poulin-Dubois, 2001)

進一步明確生命性的定義也有助於對生命性效應的邊際條件和應用價值的探究。

4.2. 生命性效應的機制探討

如上所述,生命性效應的產生機制尚未探明,進一步釐清該效應的潛在機制將促進人們對生命性加工優勢的理解與應用(Calvillo & Hawkins, 2016; Lowder & Gordon, 2015; Popp & Serra, 2016)。未來對其機
制的探討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上文討論的諸多機制之間並不相互排斥,不同機制間可能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促成生命性效應的產生。因此,不同機制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應當得到更多重視。例如,不同機制可能在記憶過程的不同階段發揮作用,彼此間存在承接關系。注意捕獲發生在記憶編碼的早期階段,是生命信息影響記憶的早期機制,喚起與激活水平則是從編碼加工所處的中期階段進行解釋,而加工深度則主要體現在記憶編碼的中後期階段。研究者可以通過操縱其中某個加工環節,考查其它加工過程是否受到影響。例如,未來研究可以通過指導語使被試對生命詞匯和非生命詞匯分配同等的注意資源,檢驗被試對兩種詞匯產生的心理表象和相關聯想的動態性與豐富性是否依然存在差異。

其次,若使用詞匯記憶任務,應注意區分詞匯屬性特征及其所影響的認知過程。在檢驗心理喚起機
制的研究中,研究者操縱了詞匯的喚起水平並認為它可以代表任務中被試體驗到的喚起水平;類似地,在對「感知到的威脅性」這一潛在機制進行研究時,也是通過操縱詞匯的威脅性水平來實現。的確,由於人類心智的認知加工過程難以直接測量,使用此類間接的方式來探究機制具有其優勢,但被試在實際任務中的加工體驗並不完全受到詞匯屬性操縱的影響,相關的操縱檢驗應該在任務中有所體現。同樣,未來研究在操縱喚起水平和威脅性感知等因素時,應該考慮在線檢測被試實時的心理體驗,如采集被試的心率、皮膚電數據,或收集其自我報告的心理體驗。

4.3. 生命性效應的長時可持續性


再者,除了從認知層面探討生命性效應的機制之外,生命性效應的神經機制也亟待考查。已有研究
發現,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在腹側顳葉皮質(VTC)的激活位置不同(Grill-Spector & Weiner, 2014),該區域是負責類別表征的腦區。

Comment by Sindumin on Monday

(續上)此外,在句子閱讀任務中,當句子中的動詞能夠暗示其後名詞的生命性特征時(比如「警告」的賓語是生命名詞,「打開」的賓語是非生命名詞),名詞生命性的差異能夠由被試剛讀完動詞時的腦電活動提前反映出來(Wang et al., 2020)。目前研究多關注個體在單純感知或理解生命性信息時的神經活動,而缺少記憶任務中生命性效應的認知神經表徵研究。未來研究可在神經生理層面對生命性效應進一步探索,例如研究者可利用經顱磁刺激(TMS)對負責表象生成的腦區進行干擾,以檢驗心理表象在生命性效應中的作用。

當前生命性效應的研究范式多為學習後立即測驗,即集中考察生命客體在短時間隔內的記憶優勢。


只有少數研究發現在學習結束48小時後進行測驗(即延遲測驗),生命性效應仍然存在(Félix et al., 2019;
Laurino & Kaczer, 2019)。而在更廣的時間維度上,後續的記憶整合、維持、遺忘以及重構過程中,生命性效應會有怎樣的體現,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比如,根據標簽理論(tagging theory),在編碼階段不同記憶材料的處理優先級和隨後階段的不同記憶材料的信息整合的處理優先級之間,可以是相互獨立的(Dunsmoor et al., 2015)。因此,生命與非生命記憶材料在初次編碼之後的不同時間窗口上是否會出現優先級的波動這一問題值得未來研究的關注,對這一問題的探索也是進一步考察生命性效應產生機制的關鍵角度之一。此外,生命性客體在記憶的修改和重構階段是否依然具有及時性或靈活性上的優勢,也應當被進一步發掘。

4.4. 生命性效應的應用價值


生命性效應的應用價值主要在體現在外語單詞學習。在配對學習實驗范式中,與生命單詞(母語詞)
配對的外語詞,在之後的回憶任務中作為線索詞被呈現時,被試能夠更好地回憶起與之配對的母語詞(Popp & Serra, 2016; VanArsdall et al., 2015)

這表明,在學習外語詞匯時,指代生命實體的單詞的記憶難
度更低,這一規律值得被應用於教學實踐。例如,在學習一門新語言的詞匯時,通常將新詞與對應的母語翻譯進行聯結識記,可以考慮在入門階段從生命性詞匯開始學起(Nairne et al., 2017)。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研究大多采用詞語序列學習任務和配對學習任務考察生命性效應,該效應能否成功遷移到其他更真實的學習材料(如閱讀文本、教學視頻)中去尚不清楚。因此,未來研究需要著重考察生命性對真實學習材料的記憶促進作用,論證其教育應用價值。

5. 結語


盡管生命性效應的研究證據正在快速累積,其在本質上是否由「生命」這一屬性所決定,仍然是一
個未解的謎題。生命性效應可能是由於生命客體能夠自主運動、思考、感受、學習,以及具有求生和繁衍的動機等屬性所決定,而並非以生命這一概念本身作為根源(Meinhardt et al., 2020)。另一方面,生命性效應也可能單純緣於生命性客體與人類分享了更多的共同特征,因此也可算作自我參照效應
(self-reference effect)的一種延伸。未來研究亟需進一步釐清生命性效應的產生機制、邊界條件及應用價值。

生命何以特殊?生命性對記憶的影響及認知機制
楊格晴1*,祁新越1*,允寒琦1*,楊春亮1,2#
1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北京 / 2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發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Email: 201711061125@mail.bnu.edu.cn, #chunliang.yang@bnu.edu.cn
*共同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

文章引用: 作者1, 作者2, 作者3(2020). 文章標題. 心理學進展, 10(8), ***-***.

DOI: 10.12677/**.2020.*****  /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學進展, 2020, 10(8), **-**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doi

Comment by Sindumin on January 23, 2025 at 11:57pm

泰德·庫瑟:快樂的生日

這個傍晚,我坐在一扇敞開的窗戶旁

讀著書,直到光線全都消失,書


沒入黑暗,成了黑暗的一部分。


我能很輕易地打開燈,


但是我想乘坐著這一日進入夜晚,


我獨自坐著,用灰暗的手的幽靈,


將那不能讀的書頁撫平。

(2007-07-13 14:23:45)

(張文武/譯)

Comment by Sindumin on December 23, 2024 at 2:59pm

納博科夫:感知~~當新揭露出來的、我自己新鮮利落的四歲年紀的配方,面對父母的三十三及二十七歲年紀的配方時,我感到自己產生了一個變化。我受到了巨大的、令人鼓舞的震動。仿佛比五十個月以前那個號啕大哭的泡得半死的我(老習俗要求父母退到一扇門後,我的母親透過這扇半關的門,設法糾正了笨拙失誤的大長老康斯坦丁·維特韋尼斯基神父的錯誤)所經歷的希臘天主教的浸泡要更為神聖的方式接受第二次洗禮,我感到自己突然投入了明亮的流動的傳導體之中,這傳導體不是別的,正是純粹的時間元素。你和不是自己、但是被時間的共同流動和自己結合在一起的人們分享它——正如激動的洗海水浴的人們分享閃閃發亮的海水一樣,這是和空間世界很不相同的環境,空間世界不僅是人,而且連猿猴和蝴蝶都是能夠感知到的。在那一瞬間,我深切地意識到,那個二十七歲、穿著柔和的白色和粉紅色衣服、拉著我的左手的人是我的母親,而那個三十三歲的、穿著刺眼的白色和金色衣服、拉著我的右手的人是我的父親。我在他們兩個人之間,在他們平穩地向前行進的時候,我大搖大擺地走一陣,小跑一陣,再大搖大擺地走一陣,沿著小路的中間走過片片光影,今天我很容易就認出,這條小路正是我們家在俄國原聖彼得堡省的叫維拉的鄉村別墅的庭園里兩旁長著觀賞小櫟樹的小徑。確實,從我目前偏遠的、與世隔絕的、幾乎是杳無人跡的時間之山脊上,我把一九〇三年那個八月天的微小的自己看做在慶祝有意識的生命的誕生。如果拉我左手的人和拉我右手的人在以前曾同時在我嬰兒模糊的世界里出現過的話,也是在溫柔的不知姓名身份的面具之下出現的;但是現在我父親的穿著——那套騎兵衛隊的華麗軍裝,半身鎧甲的光滑的金燦燦的突起部在他的前胸和後背閃閃放光,像太陽一樣呈現出來,而且在以後的好幾年里我對父母的年齡一直保持著強烈的好奇,不斷要人家告訴我他們的歲數,好像一個心情緊張的乘客為了對一隻新表而詢問時間一樣。(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

Comment by Sindumin on December 11, 2024 at 8:02am

王德峰·藝術哲學

在人類生活體系中,藝術居於十分重要的位置,無法設想一個沒有藝術的人類世界會是什麼樣子。但是,藝術又是神秘的,它始終抵御對它的理論的解釋和法則的規定,它使歷史上的種種美學一再陷入困境。《藝術哲學》主張由美學向藝術哲學進展,圍繞藝術作品的「作品存在」這一核心問題,重新思考藝術與人類生活的本質關聯,反對把藝術看成是伴隨人類現實生活的裝飾物、娛樂品,或實現其他社會價值的工具。


作為對藝術的哲學思考,《藝術哲學》討論了藝術的六個方面的基本問題:藝術與真理的關係、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審美意象的基本類型、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創造、藝術作品的接受、五大類藝術的感知特性。這六個方面的討論,大體構成了藝術哲學探討的基本領域。藝術哲學是一個民族的美育的思想基礎,也是展開有價值的藝術批評的重要前提。《藝術哲學》為愛好藝術的青年欣賞、認識和思考藝術,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線索。

前言

導論 從美學到藝術哲學

一、美學之創立:鮑姆加登

二、康德美學的功績與困境
三、黑格爾美學的意義
四、馬克思和海德格爾為藝術哲學開拓了新的基地
五、本書對藝術哲學的基本理解和主張

第一章 藝術與真理
第一節 藝術的神秘性
第二節 藝術的原始契機
第三節 藝術的起源
第四節 情感顯象與真理
第五節 藝術之為真理的原始發生

第二章 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

第一節 藝術作品的「作品存在」問題

第二節 藝術作品的物性特質
第三節 藝術陳述的方式
第四節 藝術作品的雙重語境
第五節 藝術作品的內在視域

第三章 審美意象的基本類型

第一節 審美意象的民族性與世界性

第二節 優美與崇高

第四章 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創造

第一節 藝術家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藝術創作的本質和過程
第三節 創作沖動、創作靈感和藝術傳統
第四節 作品演繹中的創造問題

第五章 藝術作品的接受

第一節 審美經驗的基本性質

第二節 作品接受的過程
第三節 作品接受的歷史語境

第六章 五大類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一節 建築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二節 雕塑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三節 繪畫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四節 音樂藝術的感知特性
第五節 文學的感知特性

結語 當代藝術的特征與問題

參考文獻

Comment by Sindumin on November 11, 2024 at 9:50pm

墾APP:George Kelly 的「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1955)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存在一些關聯,盡管二者源於不同的理論背景。Kelly的理論從個體心理學出發,關注人們如何通過個人建構理解世界,而情動轉折則更關注情感的作用與社會性。以下幾點說明了兩者的關聯——

對主體經驗的重視

個人建構理論:喬治凱利強調每個人都通過「個人建構」(personal constructs)去理解和預測世界。這些建構可以看作人們對世界的主觀解釋框架,每個人的建構系統都是其獨特的「心理模型」。Kelly 認為,個人建構是動態的,隨著經驗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情感反應。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同樣關注個體和集體對世界的主觀體驗,但更多聚焦在情感如何成為理解和響應世界的核心動力。情動轉折關注情感作為人類體驗的一個核心面向,如何在社會和文化中發揮作用,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和互動。情動理論學者認為,情感不只是個體內部的現象,還可以成為跨個體的集體體驗和認同的基礎。

情感在建構過程中的作用

個人建構理論:Kelly 的理論沒有直接討論情感,但他確實關注情感作為建構世界的附帶現象,即情感反應是建構系統運行過程中的結果。例如,當一個人無法成功運用其建構去解釋新事物時,會產生焦慮,情感在這裡作為「建構失效」的信號。

情動轉折:
情動轉折學者(如 Massumi 和 Sedgwick)將情感視為構建和感知世界的核心,認為情感是一種先於理性、強烈的體驗。情動理論中,情感不是認知建構的附帶產物,而是主動塑造認知和行為的力量。換句話說,在情動轉折中,情感本身就是一種建構力量,超越了 Kelly 所定義的「理性建構系統」的界限。

動態變化和情感的適應性:個人建構理論:Kelly 的理論中,建構系統的適應性表現為個體在面對新環境或經驗時,能夠調整自己的建構系統。這種建構的「修訂」過程使得個體能夠靈活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中的情感同樣具有適應性,但它的適應性在於情感對環境的即時響應和傳遞。例如,群體情感(如憤怒、喜悅)的迅速傳播,能夠讓人們對社會環境中的變化做出迅速反應。情動學者關注的不是建構的調整,而是情感如何即時在個體和群體間流動,從而在情感層面上產生迅速適應和反饋的作用。

社會文化與主體建構的互動:個人建構理論:Kelly 強調建構系統雖以個體為中心,但也會受到他人和環境的影響。例如,他的「角色建構復本測試」(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旨在研究個體如何通過不同的社會角色理解他人,這展示了建構的社會性。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則更明確地將情感視為社會文化的產物,認為情感的形成、表達和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社會文化結構。情感不再是「私密」或完全主觀的體驗,而是被理解為一種集體和社會的互動機制。情動轉折學者認為,情感在社會文化中能夠形成集體意識或推動社會變革,這種情感的跨個人性和社會性超越了 Kelly 的個體建構理論。

George Kelly 的個人建構理論與情動轉折有相似之處,即二者都關注人如何通過體驗去理解和應對世界。但個人建構理論主要側重個體的認知框架,而情動轉折更關注情感作為跨個體的力量和社會互動的動力。這兩者的關聯為理解人類體驗和行為提供了豐富的多維視角,既從認知和建構角度探索人類適應機制,也從情感的互動層面觀察社會如何通過情感實現集體行為和變革。

Comment by Sindumin on November 8, 2024 at 8:44pm

愛墾APP: 意念科學與時間研究~~在「意念科學」領域,研究時間(時間感知、時間與意識的關係等)問題的科學家們包括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等。他們從不同學科的視角探討了時間與意識的關係,揭示時間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覺、認知和現實體驗:

丹·拉克爾(Dan Lloyd)

丹·拉克爾是認知科學家,專注於時間和意識的關係,尤其是如何通過時間體驗來理解人類的意識和知覺,嘗試解答我們為何能夠感知連續時間流動的問題。

庫爾特·弗里斯(Karl Friston)

弗里斯頓是神經科學界領軍人物,提出「自由能原理」(Free Energy Principle),其中涉及時間的預測處理和感知;大腦如何在時間線上預測未來事件以維持其有序的認知狀態。

埃爾恩斯特·波皮爾(Ernst Pöppel)

波皮爾是德國神經科學家,專門研究人類的時間感知,特別是在微觀時間尺度上的感知能力,如我們如何在毫秒級別上處理感官輸入。他探討了時間窗對認知和意識的作用。

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

身為理論物理學家,羅韋利專注於量子引力與時間的關係。他的書《時間的秩序》(The Order of Time)探討了時間的本質和它在宇宙中的角色,提出時間在微觀和宏觀上的表現差異可能為理解意識與現實提供線索。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懷特海是20世紀初的哲學家,他提出的「過程哲學」影響了很多關於時間、意識和現實的研究。他認為時間是動態過程,世界是由事件(而非靜止物體)構成的,這種思想影響了現代時間與意識研究的框架。

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

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爾研究時間的箭頭問題(時間為何單向流動),探討了時間與意識在量子力學框架下的聯系,提出量子世界中的時間可能與我們直觀感知的時間不同。


大衛·伊格爾曼(David Eagleman)

神經科學家伊格爾曼以時間感知研究聞名。他結合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哲學,探討了大腦如何處理時間,特別是在極端情況下,如瀕死體驗、夢境等。他的著作《時間的腦》(The Brain and Time)揭示了時間在意識中的塑造方式。認為
時間感知並非固定或客觀的,而是由大腦根據環境、情境和經驗靈活調控的現象——

主觀時間 vs. 客觀時間:伊格爾曼強調主觀時間與物理學中的客觀時間不同,主觀時間因環境變化、情緒狀態、活動參與等因素而顯著改變。舉例來說,危險情境會讓時間「放慢」,而熟悉或無聊的情境則可能讓時間「加快」。

大腦對時間的構建:時間感並不像我們直接感知光或聲音那樣具體存在,而是大腦通過處理感官信息、記憶、預測等多種認知功能共同構建的。大腦會通過整合各種信息,如運動、視覺、聽覺等,產生對時間的感知。

記憶和時間感知:伊格爾曼探討了記憶與時間的關係,認為回憶豐富和細節多的事件讓人感到時間流逝緩慢,而單調無聊的生活節奏會讓我們感覺時間「飛逝」。因此,時間的主觀體驗與記憶的深度密切相關。

時間感知的神經基礎:書中分析了大腦中與時間感知有關的神經元活動,如基底神經節、額葉和小腦的作用,展示了它們如何通過協調動作和預測時間來管理我們的時序感知。


「時間的扭曲」(Time Dilation):伊格爾曼詳細描述了為什麼在某些情境下(如應急情況或極度集中時)我們會感覺時間變慢。這一現象被稱為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背後的原理是大腦在危急時刻會加速信息處理,使得我們感受到更多的細節,從而感覺時間被拉長。

「錯覺與時間感知」(Illusions of Time):在此章節,伊格爾曼展示了時間感知的錯覺現象。例如,著名的「運動誘發時間錯覺」(chronostasis)——我們在快速轉頭時,瞬間會感覺時間似乎短暫靜止了一下。這一錯覺揭示了大腦如何在不連續的信息流中生成連續的時間感知。

「記憶與時間流逝的感知」(Memory and the Perception of Time Passing):伊格爾曼解釋道,記憶是時間感知的關鍵。當我們的記憶充滿新鮮和細節時,我們的時間體驗往往更慢;相反,當生活變得重復且缺乏新鮮感時,時間似乎加速流逝。

通過對這些主題的探索,伊格爾曼的《時間的腦》帶領讀者理解了時間不僅僅是外界客觀存在的概念,而是人類大腦創造的主觀體驗。時間感知的複雜性,既依賴於神經機制,又受情境和心理狀態的強烈影響。

Comment by Sindumin on November 4, 2024 at 1:27pm

愛墾APP:性別與身體政治~~韓江《素食者》中的英慧呈現出的「不合作也不抵抗的姿態」吸引了學界的廣泛探討,尤其是在性別研究、精神分析和文學理論等領域。這種姿態往往被解讀為對主流社會規範、家庭和性別角色的一種反抗,同時也展現了對身體與社會關係的極端疏離。

性別與身體政治的角度

學者們常常從性別政治的角度分析英慧的沉默和被動姿態,認為這是對父權制社會的一種「無聲抗議」。在韓江的筆下,英慧通過拒絕飲食、性別角色和對自身身體的控制,拒絕了社會對她作為「女性」的期待。她的「不合作」被解讀為一種消極反抗,通過拒絕參與家庭、婚姻和社會的既定規則,來表達對這些體系的拒絕和批判。

這種不合作與不抵抗被視為她對物化自身、對暴力和壓迫的一種應對方式——通過沉默和身體的「退出」來進行自我保護。這種反應在性別研究中被認為是一種獨特的女性主義表達方式:她不是通過正面的抗爭或言語來反對壓迫,而是通過拒絕參與、拒絕語言、拒絕順從來構建自己作為「他者」的獨立性。

精神分析角度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英慧的姿態也引發了學術界關於「去主體化」和「創傷後反應」的討論。英慧似乎選擇了通過身體和欲望的壓制,來應對她內心深處的心理創傷。她的身體不再是欲望的載體,而是一種抵抗物,反映了她對過去壓抑、痛苦經驗的無聲回應。她不再與外界、他人產生真正的聯系,這種內在的斷裂、隔離,使得她的沉默變得更加複雜和具有像徵性。

後殖民與文化批判的角度

英慧的「不合作」也可以從文化批判和後殖民視角進行探討。一些學者將英慧的狀態與現代社會的異化經驗相聯系,認為她的行為像徵著個體在高度壓抑和規範化的社會中的疏離與解離。這種「拒絕」不僅僅是對個體身體的拒絕,更是對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社會控制、規範性權力的一種否定。

沉默作為敘事策略

學界也有探討韓江為何選擇讓英慧沉默。她的沉默和「非抵抗」不僅是故事中的情節安排,也是一種敘事策略。韓江通過讓英慧不發聲、不斷被他人解讀,將她的身體與欲望轉化為一種像徵物,使得她的形象成為社會、性別、身體等宏大問題的討論場所。這種敘事策略模糊了英慧的主觀性,使她成為解讀的「空白」,從而引發讀者對她作為「他者」的多重理解和解釋。

相關學術研究舉例

一些學者的研究進一步闡釋了英慧的「不合作」姿態。例如:李恩熙在其研究《性別與暴力的交織:<素食者中的身體敘事》中探討了英慧的沉默作為對身體暴力的反應,認為她拒絕參與社會性別角色的再生產,從而在沉默中呈現出一種對暴力與權力的不合作姿態。

金智敏的論文《英慧的身體:素食主義與女性主義》指出,英慧的身體成為被物化的對象,而她通過拒絕食物、拒絕與他人建立聯系,體現了對社會的逃離和對身體暴力的消極反抗。

總體來看,學界普遍認為英慧的「不合作也不抵抗」姿態是一種複雜的反抗形式,蘊含著對身體、欲望、性別和社會關係的深刻批判。通過身體的沉默和被動,英慧對現有秩序進行了隱晦的質疑和顛覆。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