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微敘事·癡情

在太平洋的某座小島上、當地人用奶牛當作聘禮。

長相一般的姑娘是兩頭奶牛、稍微好看的是四頭、六頭奶牛便算是美人了。  

最近島上說有人瘋了、 下了八頭奶牛的聘禮,卻娶了個一般的姑娘。

“她最多下四頭奶牛的聘禮、你為什麽下了八頭?敗家嗎!”

“不,父親,我只是希望有人在以後問她的聘禮時、她可以驕傲的擡起頭.......還有,我愛她!” 他倔強的答道。  

Rating:
  • Currently 4/5 stars.

Views: 20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tory Link 12 hours ago

《邱吉爾:與命運同行》, / 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 / 胡訢諄,整理 / 聯經出版編輯部)

《邱吉爾:與命運同行》溫斯頓.邱吉爾,以善辯聞名的政治人物,英國二戰時期的首相。有他所在的議會、演講場合絕對不會無趣。人們甚至把他的演說當成娛樂,爭相前往觀賞。直至晚年他體力無法再應付之前,他的演講稿都由他親自構思,再用口述的方式讓祕書打出來。邱吉爾鋒利的文筆和演說的技巧,都是由年輕時的經驗學習累積,經過不斷磨練而成。關於演說的方式,他自有一套技巧與方法。〔本文摘自《邱吉爾:與命運同行》一書。〕

一八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歲的邱吉爾寫了一篇文章,題為〈修辭的鷹架〉(The Scaffolding of Rhetoric)

所有賦予人類的才華中,沒有如同演說的天賦如此珍貴。享受這個天賦的人擁有比偉大國王更長久的威力,他是世上獨立的力量。儘管被政黨拋棄、被朋友背叛、被剝奪職位,任何控制這股力量的人依然令人生畏……槁木死灰的公民,即使受到單調生活中的犬儒主義保護,亦無法抵抗其強大的影響。從毫無反應的沉默,他們逐漸表達肯定,接著完全同意演說者。歡呼愈來愈大聲、愈來愈頻繁;熱忱瞬間增加;直到他們受到情緒拉扯而無法自已,受到熱情撼動而順從指示……看來所有優秀的英語演說都有共同特徵……修辭的威力不完全來自贈與,也不完全來自學習,而是來自培養。演說者特異的性情與才華必須與生俱來,藉由練習推進他們成長。演說者是真實的。修辭部分是人造的……演說者是大量熱情的化身……在他能感動他人的淚水前,必須先流下自己的。為了說服他們,他自己必須相信。他可能時常矛盾。他永遠不會刻意虛偽。

「有時候,稍微但不至於反感的結巴或停頓,可以幫助集中聽眾的注意力。」邱吉爾在文章這麼寫,「但通常淸楚響亮的聲音能夠表達思想。」從小他就把「s」發成「sh」。他曾接受皇室醫師菲利斯・瑟蒙爵士(Sir Felix Semon)治療。瑟蒙告訴他,他的嘴巴或舌頭並無器官上的缺失,因此唯有努力練習才能痊癒,因此他不斷重複「我看(see)不見西班牙(Spanish)的船(ships),因為他們不在視線(sight)內」。一九〇五年,他要瑟蒙剪掉一條他認為無用的舌頭韌帶,幸好醫生拒絕。之後多年,他發出「s」時的齒擦音相當明顯; 晚至一九一三年,一位國會大廳記者寫道:「光是那個發音的問題就會拖累多數人,但是邱吉爾的心智與舉止散發強大能量,讓你忘記那件事。」如同他的文章表示,邱吉爾知道那個問題,但不認為那會阻礙政治生涯。

邱吉爾相信偉大的演說有五項「要素」。首先是「準確評估單詞」,即「連續使用最佳的可能單詞」。……第二項要素是聲音。他寫道,「聲音對人類大腦的影響眾所皆知。」「當演說者訴諸技巧時,他的語句就會拉長、高低起伏、鏗鏘洪亮。片語特殊的平衡產生一種節奏,反而比較像無韻詩,而非散文。」……第三項要素是逐漸堆砌論證。「連續代入數起事實,全都指向一個共同方向……觀眾預期結論,而最後幾個單詞就會落在如雷般的贊同聲中。」第四項是使用類比,可以「將確立的眞理翻譯成簡單語言」。……(如他的)父親曾在致詞時說,「我們在印度的治理,可以說是一張攤開的油紙,將風雨阻絕在深遠的仁慈之海之外。」邱吉爾在演說中不斷使用類比,看似自然,但卻如同他的文章所示,全部都是深思熟慮的藝術技巧。(下續)

延續閱讀: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

Comment by Story Link yesterday

(中略)放眼他的政治生涯,邱吉爾常被批評演講用詞極端誇大。幾乎無人知道這完全是刻意,是他演說技巧的重要部分。這些「鋪張」──他用的術語──的設計,用意在於為他贏得名聲與關注,並讓他持續處在辯論的焦點,但這也導致他惹上爭議,招來懷疑。等到二戰逼近,希特勒完全崛起時,他採用的誇大方式終獲證實有用,但數十年來,他都用在不同、次要的議題。

我們應該心存喜悅,命運以這樣的責任榮耀我們;我們應該心懷驕傲,在國家存亡之際,我們守護她的生命。

編按:邱吉爾的演說,在二戰時期大大鼓勵了英國人民,搭配著廣播的播送,邱吉爾的聲音和他言語傳達到英國各地,聚集了英國人的向心力。廣播音檔流傳至今,依然蘊含著強大的力量,同時也多了一份歷史的重量。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四日星期四,邱吉爾發表人生最有力的演說之一,論納粹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威脅。《凡爾賽和約》把三百五十萬種族上的德國人歸在新建的捷克斯洛伐克邊界內,他們多數在蘇臺德地區(Sudetenland),此時希特勒要求他們併入第三帝國。這將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在戰略上毫無防禦。張伯倫曾警告,如果德國與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爆發戰爭,「相當難說戰爭會在哪裡結束,而政府會介入多少。」

在那次辯論,邱吉爾呼籲成立軍需與防禦的部會:

我已經將這個議題在議院實實在在地呈現。幾乎所有的講者都說,如果我們現在不勇敢抵抗獨裁者,就只能準備著有那麼一天,必須在更險峻的局勢中抵抗。兩年前是安全、三年前是容易,而四年前可能只需稍微調度即可糾正局勢。但從此開始一年後,我們會是如何?我們在一九四〇年又會是如何?

他的想像力生動,他的遣詞悉心:「我曾見過這座知名島嶼有氣無力地步下通往暗黑海灣的階梯。那道階梯起初寬廣優美,但是過沒多久就走到地毯的盡頭,再往前一點只有石板,又再往前一點,石板就在你的腳下破碎。」……

邱吉爾繼續說:

回頭看這過去五年,也就是從德國認真重整軍備,並且公開尋求報復開始的五年。如果我們研讀羅馬與迦太基的歷史,就能理解事情發生的緣由。從三次布匿戰爭得出明智的見解並不困難; 但是如果致命的災難突然降臨英國與大英帝國,即使過了一千年,歷史學家對我們的遭遇仍會百思不得其解。一個勝利的國家,手中應有盡有,怎會任憑自己遭人踐踏,丟棄所有巨大犧牲與絕對勝利獲得的一切?──隨風而逝!現在勝利的一方變成被征服的一方,而那些在戰場上棄械投降、請求停戰的人,正大步邁向征服世界。局勢就是如此──這就是一點一點發生的可怕轉變......

此刻正是喚醒整個國家的時候。也許這也是最後一次這個國家能被喚醒、擁有預防戰爭的機會,或者如果我們預防戰爭的努力失敗,便是擁有勝利的機會。我們應該將所有阻礙放置一旁,團結人民所有力量與精神,盡心竭力,再次高舉偉大的不列顛民族,站在全世界面前; 因為這樣一個民族,挾帶自古以來的活力崛起,在這個時刻,甚至可以拯救文明。

編按:下方為一九四○年五月十三日,邱吉爾的首相初演說。

如同我對這個政府的同仁所言,我想對議院說:「除了鮮血、苦幹、眼淚、汗水,我無可奉獻。」橫在我們面前的,是最嚴峻可怕的磨難。我們將面對持續漫長時間的奮鬥與痛苦。你們問,我們的政策?我會說:從海上、陸上、空中作戰,窮盡所有上帝賦予我們的潛能與力量; 發動戰爭,對抗那黑暗、可悲、繁多的人類罪行中,有如猛獸的暴政。那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我用一個詞回答:勝利。不計代價的勝利,不畏恐怖的勝利,無論這條道路多麼漫長艱辛; 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存活。認清吧,沒有勝利,大英帝國就無法存活,大英帝國代表的一切也無法存活,世紀以來人類邁向目標的動力與衝勁就無法存活。但我以振奮的精神與希望承擔起我的任務。我確信我們的事業不會挫敗,不會令人失望。在這個時刻,我有資格要求全體協助,所以我說:「來吧,讓我們團結力量、共同前進。」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Tuesday

(續上)編按:下方為一九四○年六月四日,二戰著名的演說。

我們將持續到底,我們將在法國奮戰,我們將在海洋奮戰,我們將以不斷滋長的信心與力量在空中奮戰。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島嶼,不計一切代價。我們將在海灘奮戰,我們將在機場奮戰,我們將在原野與大街奮戰,我們將在山丘奮戰。我們永不投降。而且即使──雖然我完全不相信──這座島嶼或其大部分都被征服或挨餓,那麼我們海外的帝國,由英國艦隊武裝保衛的帝國,將會繼續對抗,直到──由上帝決定──新世界,帶著新的權力與威力,站出來解救並解放舊世界。

命定之人並不靜候差遣,而是應運而生。他們不尋求認同,是以自身存在印證命運之必然。

編按:雖然邱吉爾一直以來都善於為自己所辯護,但唯一一次,沉默更勝於言語。當張伯倫政府無法繼續,保守黨必須選出新的繼任者,張伯倫本人更傾向於哈利法克斯,但同時不能撇開邱吉爾這個競爭者。一九四○年五月九日,張伯倫、哈利法克斯、馬傑森和邱吉爾,四人會議討論繼任者。

國會席次相對少數的工黨,並無權力選擇哪一個保守黨人接任首相,艾德禮、摩里森、道耳吞在前一天晚上表示支持哈利法克斯,但支持邱吉爾的人也一樣多。(儘管哈利法克斯是在城堡出生的世襲子爵,但他曾支持印度自治領,而且跟工黨領袖私交甚篤。)艾德禮與格林伍德離開後,張伯倫立刻找來馬傑森,和邱吉爾與哈利法克斯討論,如果工黨拒絕加入他領導的政府,應該讓誰擔任首相。五月九日下午四點三十分,這四個男人在這個無紀錄的會議說了什麼,必須從數個來源不同與可信程度不同的資料拼湊。最可信的敘述可能是亞歷山大・賈德幹的日記。

會議結束後,哈利法克斯立刻去找他。「首相、溫斯頓和我討論了可能性。」哈利法克斯告訴他,「首相說我是最可接受的人選。我說那會是個無能的職位,如果我不主責戰爭(作戰),而且如果我不領導議院,應該就沒有價值。我認為溫斯頓是較佳的選擇。溫斯頓並不反對。他非常和善且客氣,但卻表現出他認為這是正確解答。大黨鞭和其他人認為議院的氣氛已經轉向他。如果張伯倫繼續留在內閣──他準備這麼做──他的建議和判斷可以鞏固溫斯頓。」哈利法克斯曾任印度總督,並且是兩任首相的心腹。和平時期,他大可留著邱吉爾,目的就和勞合喬治、鮑德溫當時一樣,但是如同他前一天向巴特勒坦承,知道戰爭時期,他很快就會被丟進影子裡。因此,哈利法克斯自行放棄,實為正確判斷。

邱吉爾對那次會議的敘述寫在八年後,會議的日期和時間都寫錯了,而且連馬傑森在場的事也省略。「我的政治生涯經歷許多重要會議,」他寫道,「而這次必定是最重要的。通常開會我的話都很多,但這次我保持沉默。」邱吉爾表示,「漫長的中斷」後,似乎比停戰紀念日(Armistice Day)兩分鐘的默哀還久,哈利法克斯才幾乎尷尬地脫口而出,由於他的貴族爵位,沒有資格擔任首相,此時邱吉爾才說:「顯然責任將會落在我身上──事實上已經落在我身上。」在這個版本裡,為了當上首相,邱吉爾除了保持沉默,什麼也沒做。戰爭結束很久後,馬傑森幫朋友校對一本關於一九四〇年的書,並未修改裡面的一句話:「根據馬傑森所言,那段沉默其實短暫,幾乎立刻就被哈利法克斯極力主張邱吉爾更適合戰時領導給打破。」……一九五〇年代,邱吉爾告訴大黨鞭:「就這一次,我甚至不用幫自己的立場辯論。」一九六三年,湯米・湯普森的戰爭往事出版,表示會議之後邱吉爾立刻告訴他:「那是我人生唯一一次閉上嘴巴。」

(《邱吉爾:與命運同行》, 文 / 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 譯 / 胡訢諄
整理 / 聯經出版編輯部)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ly 20, 2024 at 4:08pm

陳明發〈關鍵詞 2024〉貓意

問貓:魚兒要怎樣才活得自信;活得逍遙自在?


貓答:它們要敢敢跳出來!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ly 19, 2024 at 12:22pm

陳明發《關鍵詞2024自以为是

台上:雖然我們牢牢掌握了政権,却從不自以為是。

台下:這句話,就很自以为是了。


(19.7.2024)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ly 8, 2024 at 12:59pm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4 老花


父:兒子快來看發生了什麽事,電視屏幕濛濛的。


兒:老爸,你把老花眼鏡脫下來就沒事了。
(8.3.2021 臉書)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ly 2, 2024 at 2:14pm


陈明发原创·穿插在故事里的段子

自从妳在我的花季里停留,我就一直盼着,妳几时回来......,好把花束的账结了。

公主曾从我的青春走过,真险,原来是公主的铁扇,那“幸运男”嘴巴都甩歪了。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气死人,航线取消了也不早说,让人瞎等。

我原来也想,能以平常心看待这世界多好啊,偏偏医生说:“你把通血管的账单付了再说吧。”

这道路坎坎坷坷,我不怨;风景马马虎虎,我没意见,但我应该为了那折扣一块钱的入门卷,就在社媒上给他们打五颗星吗?(2.7.2024)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ne 5, 2024 at 9:13pm

[才華]

他們提到貝戈特,同斯萬一樣,也說:「這人優雅而聰明,很有特點,有自己的一套敘事方法,有點過於講究,但親切宜人。看到他寫的東西,不必看作者的署名,便能馬上認出是他的作品。」但是誰也不會進而說:「這是位偉大的作家,才華橫溢。」他們甚至不會說他有才氣。他們之所以不這麼說,是因為他們心中無數。一位新作家的外觀,明明同我們包羅萬象的觀念中標上「大才子」稱號的模式完全吻合,我們卻總是遲遲認不出來。恰恰是因為他的那幅面貌是新的,我們才覺察不到他同我們心目中的「才華」完全相符。我們寧可說他獨創、新穎、精致、豪放;最終有一天,我們才認識到這一切恰恰就是才華。——這一段也可以視為普魯斯特的夫子自道。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ne 3, 2024 at 9:29pm

【矛盾】

我現在終於明白了,剛才見德·夏呂斯先生從德·維爾巴裡西斯夫人家出來時,我為何覺得他酷似女人:真是個十足的女人!他這類人,不像看上去那麼矛盾,他們的理想是富有男子氣概,原因就在於他們天生的女人氣質,在生活中,他們只是在外表上與其他男子沒有差別;每個人的眸子平面都凹雕著一個身影,毫無例外,它銘刻在人們借以觀察宇宙萬物的眼睛裡,可在他們那一類人的眼睛裡,銘刻的不是仙女的倩影,而是美男的形象。他們這些人始終處於詛咒的重負之下,不得不靠自欺欺人和背信棄義過日子,因為他們也清楚,他們的那種欲望實在可恥,會受到懲罰,因此不可告人,然而正是這一矛盾給人創造了最為甜蜜的生活樂趣;他們不得不背棄自己的上帝……他們是失去母親的孤兒,一生中,他們不得不對自己的母親撒謊,甚至直到為母親合上雙眼的最後一刻;他們是無情無義的朋友,雖然他們的魅力往往得到普通承認……然而,那種借助謊言得以苟延殘喘的關係稱得上友誼嗎?

 

【聰明人】

他是這類人,職業上是行家裡手,以致對自己的職業都有點瞧不起……他們天生聰慧,富有藝術鑑賞力,正當年富力強,功成名就,腰纏萬貫,看到自己渾身閃爍著「聰明」的天性和「藝術家」的氣質,且得到同行的承認,這種天性和氣質同時也賦予了他們一定的情趣和鑑賞力。他們酷愛繪畫作品,但愛的並不是真正偉大的藝術家的傑作,而是眾人矚目的藝術家的作品……他談起書來滔滔不絕,可談的並非名副其實的大師名作,而是自封大師者的著作。

 

【反作用】

有什麼樣的瘋病醫生經常接觸瘋子而自己卻不會發瘋呢?他如能肯定促使他照料瘋子的兵不是他先天的和潛在的瘋病,那倒是幸運的事。精神病醫生的研究對象經常反作用於他。但是這此之前,促使他選擇這個對象的又是哪種模糊不清的癖好,哪種令人懾服的恐懼呢?

——大量心理有問題或者經受過心理疾病折磨的人,在自己」愈合「之後加入心理疾病治療者的行列,其目的之一,即是通過治療別人的疾病,進一步自我治療:也就是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反過來,醫院系統裡的醫生,則一副教條主義、麻木不仁的樣子,但是後者更值得信任,因為他們的教條主義、麻木不仁,恰恰是治療抑郁症、精神分裂患者那永遠變幻無窮的自我折磨的欲念的最好良藥。反過來,那些對病人能夠感同身受(其實他永遠也不能做到這一點)的治療者,他們自己身上那天生的神經質傾向,只會火上澆油,而不是釜底抽薪。最後,你甚至不知道,一個郁郁寡歡的抑郁症患者,變成了一個狂熱的治療師,他本人的病情是康復了,還是徹底惡化了;他頭腦裡的幻象,是消除了,還是擴大了。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Story Link on June 1, 2024 at 4:09pm

[成年男人的「樂趣」]

等到我們對樂趣的培養有了經驗,我們就滿足於想念一個女人……這份樂趣,就不去操心這個形象是否符合實際,同時也就滿足於愛她的樂趣,而無需確信她是否愛你;我們還放棄向她承認我們對她的愛戀這樣一種樂趣,以便使她對我們的愛戀維持得更強烈——這是學日本園藝師的榜樣,他們為了培植一種好看的花,不惜犧牲好幾種別的花。

 

[關於男人的性格]

她了解斯萬的全部性格;這種男人的性格往往被世人忽視或嘲笑,只有在情婦或姐妹眼裡它才具有真實的、可愛的形象。我們很珍惜自己的性格,甚至包括我們極想改正的性格,因此,當一個女人對此習以為常並采取寬容和善意打趣的態度(正如我們本人對它習以為常,我們的父母對它習以為常一樣)時,老的愛情便像家庭感情一樣溫柔和強烈。當某人站在我們的角度來評論我們的缺點時,他和我們之間的關係便變得神聖了。

 

[愛情的法則]

在生活中,在各種不同的生活情況中,凡涉及愛情的事最好不必試圖理解,因為它們時而嚴峻無情,時而出人意料,仿佛遵循神奇的法則,而非理性的法則⋯⋯我們最好不要用邏輯來解釋他的情婦為什麼頑固不化,而應認為他命中注定要受到這個打擊,命中注定要死於心病。情人們往往必須與障礙搏斗,他們那由於痛苦而變得極度興奮的想像力猜測障礙在哪裡,而障礙有時僅僅在於他們無法使之回心轉意的女人身上的某個特殊個性,在於她的愚蠢,在於他們所不認識的某些人對她所施加的影響或她所感到的恐懼,在於她暫時對生活所要求的樂趣,⋯⋯總之,情人無法了解這些障礙的性質,因為女人玩弄手腕向他隱瞞,也因為他的判斷力受到愛情的蒙騙而無法進行准確評價。這些障礙好比是腫瘤,醫生終於使它消退,但並不了解起因。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