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2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April 4, 2021 at 9:45pm

葉子正绿·富有學習價值的上網體驗

一篇好文字,可以點燃許多有意義的談話。我就經驗過,有人因為一首老歌,談到了電視選秀節目,繞到某場演說、城市愛情小品電影,最後懷念起求學時去參與的外展領袖培訓。

在這裏看網友因為蔣勛教授的一篇文字,談到三十歲以下的青年要回到原點,活得更有人樣,而激發了大家的談興,這是很令人開心的上網體驗。我來插嘴幾句。

一場網上討論之所以有意義,往往是因為網友們從很特別、很新鮮的視角來探討一件事。此時,假若有誰能引進恰當的參考文字、影像、音頻或視頻,可以馬上開闊大家對問題的掌握與了解。

例如,某些觀眾人物言行不當,可以用手機錄音或錄影下來,大家過後在網上發布、評論,我們就不容易一時喪失了頭腦,讓人牽著鼻子走。避免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去“讃”、“推”、“轉載”、“分享”,不必要的起哄、圍剿或殲滅。個人意識貴在獨立思考,讓網友互相鼓勵彼此的獨立思考能力。

前陣子,是誰在《愛墾》上說,網絡閱讀、參與的體驗,可以很豐富、很實用的。所以,它不只是滿足工作或娛樂所需而已,它還是一個有效學習的地方。而且,試想想,當文字、圖像、音頻與視頻多媒體交會,加上網友之間深度、坦誠的交流,它所可能沖擊、產生的創造力,真是無可限量。

所以,一個好網站、有意思的社交媒體,不只是信息BB機、佈告欄、資料庫、圖書館、檔案局或傳統大眾媒體,它是在這些基礎上建立起來,帶有主題博物館、特色展覽廳,甚至另類遊樂場味道的講堂。我們走到當中,學習變成特別exciting的一回事。

我看蔣勛老師的憂慮是,年輕一代失去了體味事物、欣賞生活的能力,連戀愛、結婚這樣的人生大事,都交給別人安排到烏克蘭去速成,生活還有什麼味道?moooi的牢騷,很明顯是看透大家的心思,讓網路上那些零零碎碎的信息給打斷、搞胡了。

這問題不在通訊工具,就好像看電視,頻道很多也很精彩,但我們何必天天都看電視,或什麼節目都看?要看也是看符合我們胃口的東西。所以剩下的問題是,像蔣勛老師說的,怎樣培養自己品位的問題;以及在工作與娛樂所需之外,怎樣集中精神在對自己學習有幫助的事物上。

當然,有許多事不是自己一個人可以解決的,例如建造新的市場規則、社會秩序,需要群體的參與。但是,我們一樣可以利用網路工藝與創意,建立一個共同的社區,找尋每個人可以共同行動的步驟。人比電腦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人腦會主動思考;懂得結合新舊經驗,看出眼前問題可以下手的空隙。

我一位學傳播的朋友曾向我埋怨,說網上的東西太多太雜了,每次要交功課,總覺得千頭萬緒,不知如何動手寫東西。當然她很不屑於cut and paste ,總想弄點屬於自己的東西出來。我向她建議,不妨在平時上網時,少看一點別人在FB貼些什麼八卦或娛樂的消息,而多留意和自己學業有關的內容,例如,上一些搞音樂、電影、新聞、藝術、社會工作的網誌,慢慢的就能把握到一個好創作,點子是怎樣形成、成熟的。 (葉子正绿 鮮拿哥 2011年8月17日討論《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Photo Credit: Jason Lee)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23, 2021 at 9:28pm


陳明發《民眾圖書館》

1955年至2019年間,馬來半島175個華人新村都有一個叫"民眾圖書館"的組織,屬於華社自強不息的標誌之一。我1980年代在八打靈再也19區辦青年組織的小型圖書館,獲得座落於吉隆坡隆雪中華大會堂後甘榜亞答山姆公寓(Sam Mansion)底層的民眾圖書館贈送了大量書籍。我在1990年卸任青運八打靈縣會主席,書籍及我所捐出的部分書架/私人藏書後来的命運如何不得而知。但對于民眾圖書館運動始終關注。它在2019年一度休館後落脚過去多年来支持着這項計劃的精英大學的大樓,令人堪慰。

延續閱讀:

邢廣生話當年:民眾圖書館的發展歷程

民眾圖書館遷往吉隆坡精英大厦


陳明發《上網閱讀》

閱讀可以是學習的一部分;但和真正的學習不一定有直接關係。一個人上網選擇他所想看的東西,以便在知識上有利他駁倒別人,而從不反省,那麽學習也就不曾真正發生。一枝塞滿子彈的手槍,無法自己决定何時應該開槍;何時收起来。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7, 2021 at 5:56pm

陳明發《文化的系统學習》

文化傳承的具體實踐,包括建構有關場域,例如學校,以累積有關的文化認知、技能與知識等體化(人才)資本。文化資本不只是存在於體制化場域,它也存在於日常的其他文化實踐,例如家庭成員之間非正式的耳濡目染,或活動等媒介的傳播。這都是時段不長而又不穩定的文化學習,它可能發揮的文化傳承效應,也就出現“臨時性”與“碎片化”現象。“不會產生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不能將知識內化為體化資本。”(參考:薛夢晨, 2018, 基於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系統的文化傳播活動可能促成非遺“群體化”,讓“不同年齡、階層、組群的 傳承人的體化資本,匯聚於同一文化場域,集思廣益、群策群力而凝聚成巨大的力量,形成巨大的資本增量,促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發展價值的轉換與超越。”(參考:薛夢晨, 2018, 基於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文化傳播活動首先需要“傳授人”;“傳授人”首先必須是“承襲者”。二者“本質上是地方群體中的文化精英”,能提高“體化資本的轉化速率和體化資本存量”。他們之間的分別是,“承襲者會隨內化資本存量的累積而產生質的飛躍,轉變為傳授者,有能力傳播已掌握文化知識、技能,發掘文化資本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能力也會因此提升。”(參考:薛夢晨, 2018, 基於文化資本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研究)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December 23, 2020 at 9:45pm


陳明發博士《社媒文化學習法》


社群媒體提供了碎片化的學習機會。這有點像朋友相約吃飯喝茶,無所不聊,話題卻忽然轉進某件事。難得地,給彼此制造了可以更深一層交流的機會。有效交流的作用是明顯的。雙方或多方相關信息的對撞,既可借此吸納新信息,也可梳理一下本身對此課題原來的認識。很多時候,若無外來刺激,這些認識都處於自覺意識以外。極可能,我們也完全忘記了這些事,不知道自己原來懂得這些事。

舉個例子。有的社媒群友有個習慣,喜歡把自己剛從網上學到的知識,新鮮出爐熱哄哄分享到組裏。而其他群友也或多或少,把類似的內容發過來響應。畢竟,現在網上相關、相近或相反的材料,多得難以計數。智能手機的友善功能,讓大家很方便地就可加以確定、補充或澄清。重點是,我們的個人認識、經驗或意見,能繞著這些材料打轉。同時,像在咖啡座裏和人閑聊那樣,以語音或文字,想到哪裏話語就轉到哪裏。更美妙的是,社媒幫助我們做了記錄,方便我們接下來深一層的私己探討。

最大的挑戰,在網絡上探討議題,撇開有的群友會打諢插科、不著邊際不說,難以聚焦是個大問題。此刻是這個話題,下一分鐘很可能又岔開去別的事情。不過,若能有意識地不時舉一反三折回來溫習、繼續探討,例如,第二天談到另一件事,看是否有機會和前一天的議題連接起來,再度聚焦,社媒的學習潛能還是可期許的。

當然,最有效的,還是上專門網站針對鎖定課題交流。但對一般人來說,這恐怕不是常態;一般社媒,還是像咖啡座的偶遇閑聊。

閑聊歸閑聊,有心的人總能從中受益。(23.12.202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