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張子選·下雨的時候,你可曾見到剛剛打傘過去的菩薩
從第一莖葦葉開始,那雨聲
便被疏密不一的蘆葦叢逐漸放大
於是雨聲喧譁
倒不一定雨下得有多大
兀立於湖岸上的那匹馬
濕透後,還是一匹馬
只是更顯安靜
倒不一定具體為了什麼
據說,滴水可藏大海
一葦得渡天下
只是這雨,下了一天了
還在下
有人自雨中返回,據說繞經湖畔葦叢時
曾遇到相向而行的另外一人
就在比肩錯過之際,那人忽然開口問他
——你可曾見到剛剛打傘過去的菩薩
東晉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
《飲酒·結廬在人境》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表現了作者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贊嘆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
作品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詞句注釋
結廬:建造住宅,這裡指居住的意思。
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爾:為什麼能這樣。 爾:如此、這樣。
悠然:自得的樣子。
見:看見,動詞。
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日夕:傍晚。
相與還:結伴而歸。相與:相交,結伴。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3]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裡,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偽斯興」(《感士不遇賦》),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後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於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延續閱讀: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4]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采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於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讀者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句子:「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托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裡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裡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裡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這首詩也是陶詩藝術風格的一個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詩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於理趣,詩句更流暢,語氣更自然,情貌更親切。 [5]
名家點評
蘇軾《題陶淵明飲酒詩後》云:「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孫月峰《文選瀹注》卷十五雲:「此詩大是妙境,第點出『心遠』、『真意』,翻覺亦有痕。」 [4]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朝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祖父做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准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百度百科)
特種兵式旅遊
特種兵式旅遊是年輕遊客中興起了一種新的旅遊方式,即用盡可能少的時間、費用遊覽盡可能多的景點。
「特種兵式旅遊」主打的就是「極限挑戰」。簡而言之,就是利用週末或節假日等時間,用盡可能少的時間遊覽盡可能多的景點。
這種以時間緊、景點多、花費少為特點的高強度旅遊方式被稱作「特種兵式旅遊」,主角通常為高校大學生,他們會在雙休日的清晨或周五晚上魚貫而出,打卡各大景點。
2023年文化和旅遊消費持續復蘇回暖,「特種兵式旅遊」火遍全網。這種新型旅遊方式,核心要義是用盡可能少的成本享受盡可能多的旅遊資源。遊客用最少的時間,花最少的費用,遊覽最多的景點,在旅遊目的地了解最多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像在執行特殊任務。
「特種兵」經過特殊訓練,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是執行某種特殊任務的技術兵種的統稱,也指這一兵種的士兵。用「特種兵式」來修飾「旅遊」,是用「特種兵」的顯著特征為特殊的旅遊方式賦能。
「特種兵式××」還很快衍生出「特種兵式觀劇」「特種兵式開會」「特種兵式午休」等說法,顯示出了較強的能產性。
選擇群體
選擇「特種兵式旅遊」的多為大學生等年輕人群體。
社會評價
人民數據研究院認為,在不影響學業、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和金錢的情況下,多多感受和體驗世界是值得提倡的。青春只有短短幾年,大學也僅此四年,大學期間的壓力和負擔小,在步入社會前的校園生活裏更多的是簡單和純粹。
這個時候的眼睛看一切都是新鮮且有趣的,對於世界的向往和好奇更能驅動著年輕人發現不一樣的自己,同時也能夠為自己的大學生活增添許多樂趣和意義,彌補封校時帶來的缺憾。在旅遊過程中接觸到的風土人情也能夠對(世界、人生與價值的)三觀的塑造起到重要影響。
所以不留遺憾,想做什麽就去做無可厚非。
產生原因
首先,曾經出行受到限製的大學生們可能存在一定的「報復性旅遊」消費的心理;其次,大學生群體身體素質比較好,有足夠的活力去實踐這種高強度的旅行;另外,大學生群體旅遊預算有限,而夜不住宿的旅行方式降低了他們的消費成本。
社交媒體、社群營銷在這股「風潮」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在這樣的擬態環境中,容易出現很多的跟風行為。這樣的「風潮」可能會導致週末一些景區遊客激增,所以對於景區的運營方來說也存在很大的運營壓力,比如近期很火的:排隊上青城山、夜爬泰山等。另外,這樣高強度的旅行方式對大學生群體來說,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建議大學生們都應該買相應的保險,對摔傷等情況都有所保障。」
後續影響
在「特種兵式旅遊」情境下,出現了「特種兵式學習」。對於「特種兵式旅遊」的主要群體學生而言,與假期一同而至的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如果他們將假期的大部分時間用來旅遊,那麽就意味著他們需要在假期的尾聲中緊趕慢趕完成作業,進行「特種兵式學習」。(原載:https://baike.baidu.com)
就像大部分工作一樣,大部分旅行可以說完全不必要。但是,從審美角度說,鄉下很多地區就要被糟蹋得一塌糊塗了,為的是讓這些不必要的旅行成為可能,雖然並不容易。因此,應該盡可能勸阻人們去旅行,如依靠糟糕的道路或高昂的通行費,經常晚點的火車,甚至還有現在狀況越來越糟糕的機場等。
我意識到我的喉嚨深處因為一種酸性砂礫感而有某種不快的感覺。我也意識到呼吸有些急促和喘不過氣來。交通就像從前一樣令人極其討厭。那是擁堵高峰時間,很多人不得不下班回家,環城大道的兩個方向都出現交通擁堵,不停地走走停停。我想,很多司機不得不每天兩次走上這個地獄般的旅行,毫無疑問,這對他們的脾氣和幸福感都是極大的破壞。我走這條道路(或倫敦的環城路),十有八九會遇到沒有因為某個車禍而引起長時間堵塞。我從自己的經驗中能夠說的最好的話是,它總是讓我感到慶幸,我心中充滿感激我的職業生涯已經結束,再也不用像這樣因為上班而遭罪了。上班時,我總是能夠步行,這是我當時很少感受到的一種幸運。乘車上下班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罪惡之一。
但是,其中有多少是真有必要呢?在英國戰爭期間,消費已經被削減到最低,曾經有一張著名的海報,要求民眾自問這趟旅行真有必要嗎?當然,任何個人旅行引起的消費邊緣性增加肯定非常微不足道,因為無論是乘火車還是坐汽車,無論你坐還是不坐,火車和汽車總是要發車的。這張海報的設計似乎不是要限制消費,而是要讓民眾在國家危機時刻對自己的輕浮舉止而覺得內疚。但是,一張海報若詢問人們其工作真有必要嗎(除了作為謀生手段的工作之外),將會引發更深刻的反思,如果不是必然有很多滿足的話。甚至按照某種標準,被認為很有必要的很多工作都可能用很少的時間就可以完成了,根本不需要像現在這樣花費這麽多時間。很多人被迫工作很長時間,其實是根本不需要這麽長時間的,無論手頭做的是什麽。就像小孩子因為行為不端放學後被留在學校作為懲罰—這種放學後不讓回家的扣押是預防性措施,是要避免他們可能利用不工作的時間做什麽壞事,而不是對調皮淘氣的孩子在上學期間所做壞事的懲罰。
因此,人們在極端恐怖的條件下(無論是驕車還是過分擁擠的公共交通工具)前往上班地點,而在那裏的活動,如果從必要成果的意義上說,最多可以被視為工作的轉喻。人們年復一年花在路上的時間恐怕有難以算計的數百萬毫無疑問數十億小時。在美國,人們呆在辦公室的時間遠遠超過做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很多時候其實無所事事,或者是避免因為心理疲勞而犯下錯誤。他們被期待要表現出對僱主的承諾而願意犧牲自己的私生活,如果可能增加白天的小時數,如延緩地球自轉的速度,他們也願意這樣做,只是為了向僱主顯示,他們工作比你更加賣力。當然,很多工作其實是沒有效率的,甚至產生相反效果,即便不是故意的目標,至少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其他人做任何有用之事。包括私有領域在內的官僚機構就是要通過創造工作的方式來回避工作。(西奧多·達林普爾 著 / 吳萬偉 譯《不必要的旅行》愛思想平臺 2020-04-03 / 譯自:Unnecessary Journeys by Theodore Dalrymple)
陳明發·放慢腳步
根據加拿大名記者奧諾德(亦譯卡爾·奥諾黑,Carl Honore)所著作的《放慢腳步》(亦譯《放慢脚步去生活》in praise of slow )一書,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西方多國政府有意識地為他們的民間,制定政策抵制全球化經濟所帶來的漫長工作時間文化,而提倡在工作與私人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奧諾德說:
“雖然削減工作時數,意味著少掙錢,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種代價是值得的。英國最近的調查顯示,渴望削減工作時數的人是渴望贏得彩票的人的兩倍。美國的類似調查也表明,在兩周的休假和兩周的額外報酬之間,選擇前者的人是後者的兩倍。
”在歐洲,選擇兼職工作(編註:馬來西亞一般稱“自由業者”、“打散工”,意思是沒有固定上班的職業)不再是恥辱之事,而是成為愈來愈流行的生活方式。1999年的調查發現,歐盟77%的臨時工選擇削減工作時數,以便有更多時間陪家人、休息或從事自己愛好的活動。(奧諾德《放慢腳步》【37】)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