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心靈交流~~……下一個樂章沒有立即開始,演奏者放下樂器,稍事休息。聽眾紛紛議論以來……我像一位天使,被逐出了令人陶醉的天堂,而墮落到最無意義的現實之中。我在想,如果沒有語言的發明、文字的誕生和思想的分析,音樂也許就是所謂心靈交流的唯一實例,猶如有些人就是自然所淘汰的某種生命形式的最後見證一樣。音樂仿佛原是一種種子,沒有開花結果。於是人類走上了別的道路,即口語和筆語的道路。因而音樂永遠是對混沌初始、非分析狀態的回歸,一進入這一天堂就令人心醉神迷,出了這個天堂,無論跟聰明與否的人接觸,我都覺得索然無味。
補償
有知識而又生性敏感的,人總是把自己交給冷漠的下等女人,而且哪怕事實已經證明他們並不為她們所愛,也絲毫不能打消他們為把那個女人留在身邊而犧牲一切的念頭,他們仍然捨不得離開她,這種情況並非出於偶然。我說上述這些人有一種受苦的需要,這話道出了千真萬確的事實……再說,十全十美的性格是不多見的,大凡十分有知識而又十分敏感的人都缺乏意志力,容易被習慣力量和對即將來臨的痛苦的恐懼所控制,而這種恐懼使你註定要終身受苦,在這張情況下,他絕不肯放棄那個不愛他的女人。人們會奇怪,他怎麼滿足於如此微不足道的愛,其實最好想像一個愛情給他帶來的痛苦。不過我們不必過分為這種痛苦憐憫他,因為愛情的挫折、情人的出走或去世在我們精神上引起的可怕震動亦如癱瘓病的突然發作,一開始把我們擊垮,但是漸漸地我們的肌肉又會恢復彈性和生命力。何況,這種痛苦並非沒有補償。有知識而敏感的人一般生性不愛撒謊,謊言使他們措手不及,尤其因為他們即便很聰明也是生活在由可能性構成的世界里,他們很少反抗,應該說,他們總是生活在某個女人剛剛給他造成的痛苦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對這個女人想要什麼,她在做什麼,她愛什麼的清醒認識之中,這種認識是那些意志堅強的人所持有的,他們需要這種認識,為的是防備將來而不是哀嘆過去。所以敏感的知識分子感到自己受了騙,卻又不太清楚自己怎麼受的騙。由此而論,一個平庸的女人(人們奇怪他們竟會愛上這種女人)遠比一個聰穎的女人更能豐富他們的世界。在她的每句話後面,他們覺察到一個謊言;在她自稱去過的每幢房子後面,他們看到另一幢房子;在她的每個行為,她結交的每個人後面,他們看到另一個行為,另一個人。他們可能說不清楚在後面的究竟是什麼,他們沒有精力,甚至也許沒有可能去查個水落石出。一個愛說謊的女人只需要弄一個極其簡單的伎倆,而且用不著費心加以變化,便能蒙騙眾多的人,甚至更可悲的是蒙騙同一個人,而此人本應將她識破。這一切在敏感的知識分子面前創造了一個深邃幽秘的世界,他的妒忌心想去探測這個世界,他的智慧也不得不對它發生興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腦中腫塊】
莫雷爾對絮比安侄女的愛情,後來的冷漠或者說憎惡很可能發自真心。不幸的是,他已經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如此行事,突然「貼上」一個少女,向她發誓永遠愛他,甚至向她出示他隨身攜帶的手槍,說假使他卑鄙殘忍到拋棄她,他就叫自己的腦袋開花。後來他還是拋棄了她,並且感到某種怨恨而不是愧疚。……所以很多少女——忘不了他卻被他忘懷的少女——感到痛苦,比如絮比安的侄女,她仍然痛苦了很久,她在繼續愛著莫雷爾的同時又很蔑視他;她們痛苦,並且凖備在內心苦痛難熬時發洩出來,因為莫雷爾那張堅硬如大理石,俊美如古代藝術品的面容,就像一尊希臘雕像的碎片那樣充塞在她們當中每一個人的腦海之中,還有他那漂亮的頭髮、機智的眼睛、挺直的鼻子——嵌進不該接受它們的頭顱便形成腫塊,而這腫塊又無法開刀。然而,久而久之,這些如此堅硬的碎片終於滑落到一個地方,在那里它已經引不起太大的痛苦,也不動彈;人們再也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那就是遺忘,或者說無足輕重的記憶。
【第三重性格】
……的確,即使是她恨之入骨的人——她兩眼冒著怒火發誓要讓他們名譽掃地,要殺死他們,要讓他們下大獄,哪怕提供假證詞也在所不顧——只要她得知這些人心情悲傷,受到侮辱,她就不再對他們存絲毫惡意,反而凖備為他們排憂解難。因為她本質上並不壞,如果說她深一層的而不是表面的性格與人們起初根據她的體貼入微而作的判斷相反,並不是殷勤和善,而是嫉妒、驕傲,那麼她的第三重也是更深一層的性格則傾向於善良和對他人的愛,這是她真正的本性,不過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而已。人們處於某一種狀況時都渴望改善這種狀況,但由於新的狀況還只是一種意願,她們不明白首要的條件是與前一種狀況決裂——就像神經衰弱症患者或嗜嗎啡者很想治好病,卻又不願除掉嗜好或戒掉嗎啡;又像那些留戀社交生活的篤信宗教者或酷愛藝術的人,他們希望清淨,卻又以為清淨並不意味著完全放棄他們先前的生活——同樣,安德烈願意愛所有的人,但條件是先要做到不把人們想像成得意洋洋的樣子,為此她就必須先輕侮他們。她不懂得,即使對自高自大的人也應該去愛,要用仁愛之心去克服他們的傲氣,而不是用更厲害的傲氣。只是因為她像有些病人,這些人想用來治好疾病的辦法其實正是拖長疾病的辦法。他們喜歡這些辦法,但一旦拋棄了這些辦法,便立即不再喜歡它們了。人就是這樣,想學游泳,卻又想留一隻腳在岸上。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微光
無人理會、幽深難解、百轉千回卻義理清晰的詩意 —— 引自第6頁
一個人乃是其自身的一部歷史,總結了自己的呼吸、思想、行為、原子微粒、創傷、愛情、冷漠與厭惡;同時也包括了自己的種族與國家、滋養自己以及先祖的土地、熟悉之處的石與沙、常年無聲的戰斗與良心的掙扎、女孩的笑容與老婦沉緩的言語、突如其來的意外以及無情律法漸進的行動,這部歷史承載了凡此種種以及其他細節,猶如一道火焰,在大火面前終將俯首稱臣,燃放在此刻,下一刻熄滅,來日再有無數時光,也永遠無法再度大放光亮。
你能見到的,全都是不完美投射出來的影像罷了。 —— 引自第180頁
不在身軀肉體 / 不在火焰光翼 / 不在一行一舉 / 實乃心靈皈依 / 就此罷去 / 最終亦即初始 / 我獨允之 / 安息之藥引 —— 引自第197頁
如今盡頭將至,我再度想起你,心中帶有清澈的愛意。 —— 引自第300頁
(摘自从(Possession),作者: [英] A·S·拜雅特;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 新經典文化;譯者: 於冬梅 / 宋瑛堂;出版年: 2008-5)
[時間尺度]
……以上這一切都改變了我回顧過去時傷感的性質,也改變了我對與她緊密相連的光和香味的印象,充實了我生活過的每一個太陽年,這些年辰的春季、秋季和冬季由於與她的往事無從分割已經夠淒涼的了,何況它們同時又是情感年,情感年的鐘點並不由太陽的位置而是由等待幽會的情況確定;一天的長短或氣溫的增加與否由我的希望是否勃發,我們親密的程度是否有所提高來衡量,由她的臉龐的逐漸變化,她的旅行,她不在時給我寫信的多寡和書信的風格,她見我回家時撲過來的動作緩急來衡量。……甚至在我戀愛的當中,我的精神大氣的多變狀態,我的信仰程度的不斷改變不也是今天把我自己愛情的能見度縮小,明天又把這種能見度無限地擴大,今天把它美化成一抹微笑,明天又把它冷縮成一場風暴的嗎?人們僅僅憑自己佔有的東西而存在,人們又只佔有確實存在於眼前的東西,而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思想卻如此大量地遠離我們自身出外遨遊,使我們的視線捕捉不到它們的蹤影!這一來我們便再也無法把它們包括在我們自身這一整體里了。不過它們仍然可以通過秘密通道重新回到我們身上。於是在某些夜晚,我入睡時幾乎已不再想念阿爾貝蒂娜了——人只能想念他能夠憶起來的東西——醒來時我卻找回了一長串往事,它們來到我最清醒的意識里游弋,使我把它們看得一清二楚。於是我為我看得如此真切的東西而哭泣,而就在昨天這些東西對我來說還是子虛烏有呢。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華語流行歌曲互文性研究的「跨樂」范式
lenggong Lahad Dato Tanjung Aru
生產地方符號(惠安美女)
【魚缸裡的魚】
他們遠離他時說的話,與他想像可以聽到的話,也就是說當他在場時聽到的那些議論的回光返照,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怎麼不令人驚訝?唯有他在場時聽到的那些話,才用綿綿情意的題詞裝點著理想的小樓閣,德·夏呂斯先生不時來此仙閣獨溫美夢……但是,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這種樓閣是對稱的,我們以為是獨一無二的那幢樓閣的對面,還有另一幢,我們一般都看不見,但卻是實在的,與我們認識的那幢適成對稱,但卻截然不同,其裝飾與我們預想要看到的大相徑庭,仿佛是居心叵測的敵意與令人髮指的像徵所構成,令我們驚恐不已。德·夏呂斯先生恐怕要嚇破膽的,假若他由著某種閒言的縱容,進入反向的一幢樓閣,那閒言猶如侍從僕役上下的樓梯,只見樓梯上,房門上,被那些心懷不滿的送貨人和被解雇的僕人亂塗著一些猥褻的字畫!……就這樣,德·夏呂斯先生在受騙上當中生活,就像魚缸裡的魚,它以為它游的水一直延伸到魚缸玻璃的外面去,於是,魚缸給它造成了水的映像,與此同時,它卻沒有看見在它身邊,在暗處,游人正興致勃勃地看它盡情嬉戲,也看不見擁有無限權力的養魚人,在意外的倒霉的時刻,將毫不留情地把它從從它喜歡生活的地方拽出來,又把它扔到另一個地方去。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表面
雖然我曾經見過德·夏呂斯先生身著黑色西服,留一頭平髮,不苟言笑,而那些年輕人卻塗脂抹粉,綴滿首飾,但那種純粹的心理做作告訴我們,他們之間只是表面不同而已。正如一個是煩躁型的人,說話時急迫不安,不停搖晃;另一個是精神病人,說話慢條斯理,始終平平靜靜,但在醫生看來,前一位同樣患了精神衰弱症。醫生知道,這兩個人都在憂心忡忡,內心都備受痛苦的煎熬。
性格缺陷
人們簡直難以想像,德·夏呂斯先生,在其性格缺陷充分表演的各種場合裡,就其常理而論,會是這麼叫人難以忍受,這麼吹毛求疵,甚至,他本來是那麼精明,如今竟會如此愚蠢。人們可以說,的確,他的性格缺陷好像是一種斷斷續續的精神病。誰沒有見過有些女人甚至有些男人這樣的情況,他們個個天賦聰穎,但卻受盡神經質的折磨。當他們高興、冷靜、對周圍感到滿意時,他們的天資麗質便脫穎而出;這才是不折不扣地,真理通過他們的嘴在講話。但只要頭一疼,自尊心稍受刺激,就可以使一切都變樣。突然的、抽風的、狹隘的聰明才智只表現出一個惱怒的、懷疑的、打情罵俏的自我,所作所為無不令人討厭。
反作用
有什麼樣的瘋病醫生經常接觸瘋子而自己卻不會發瘋呢?他如能肯定促使他照料瘋子的兵不是他先天的和潛在的瘋病,那倒是幸運的事。精神病醫生的研究對象經常反作用於他。但是這此之前,促使他選擇這個對象的又是哪種模糊不清的癖好,哪種令人懾服的恐懼呢?
——大量心理有問題或者經受過心理疾病折磨的人,在自己“愈合”之後加入心理疾病治療者的行列,其目的之一,即是通過治療別人的疾病,進一步自我治療:也就是尋找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反過來,醫院系統裡的醫生,則一副教條主義、麻木不仁的樣子,但是後者更值得信任,因為他們的教條主義、麻木不仁,恰恰是治療抑郁症、精神分裂患者那永遠變幻無窮的自我折磨的欲念的最好良藥。反過來,那些對病人能夠感同身受(其實他永遠也不能做到這一點)的治療者,他們自己身上那天生的神經質傾向,只會火上澆油,而不是釜底抽薪。最後,你甚至不知道,一個郁郁寡歡的抑郁症患者,變成了一個狂熱的治療師,他本人的病情是康復了,還是徹底惡化了;他頭腦裡的幻象,是消除了,還是擴大了。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自尊受挫的心理準備
偉大的心理醫師湯瑪斯·薩茲 (Thomas Szasz) 博士在其著作《精神病的神話》 (The Myth of Mental Illness) 中說: “每一個有意識的學習行為,都要有自尊受挫的心理準備,這正說明為何孩子們在明白自我的重要性以前,學習起來總是比較容易;而年紀較長的人,尤其是越自負或具知名度的人,就很難放下身段讓自己歸零學習。” Steve Chanler 《故事背後的故事》 (臺北代表作國際圖書出版, 2008年,9頁)
所有人都重要。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出重要的貢獻,但只有冒險特立獨行,才有可能成功。 (Carol Pearson, 2000,見邱于芸著 《故事與故鄉~創意城鄉的十二個原型》 (臺灣遠流出版社,2012年12月)
我的靈感常常始於一些朦朧不清的印象: 例如某人隨便說的一句話, 或是兩人短短交談。~~張庭庭著《人文品牌心法: 讓顧客用荷包為你喝彩》 (2013年,臺灣大塊文化)
(Portrait — Sakai Takahiro)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