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3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5 hours ago

鎮山典故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它沈沈穩穩地駐在那塊土地上,像一方紙鎮。美麗凝重且深情地壓住這張紙,使我們可以在這張紙上寫屬於我們的歷史。

......

回首群山,好一塊沈實的紙鎮。我們會珍惜的,我們會在這張紙上寫下屬於我們的歷史。

張曉風·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愛墾評註:對照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賜給神山的"鎮山賦"。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April 5, 2024 at 10:47am

新文化空间与新乡土生活


生活在别处,也在此处。面对意义匮乏时所憧憬的“别处”恰恰需要于“此处”建构。以文化空间之“新形式”和“新路径”来创建乡土生活之“新面目”和“新精神”,去往别处,又复归此处,正是当下积极营建文化空间、栖居乡土生活的文化实践。本论坛旨在召集民族学、传播学、艺术学、建筑学、旅游学等跨学科交流,探索艺术乡建、非遗传承、民间生活、媒介实践等内容、形式、组织、机制等多重维度的乡土文化空间建构,以参与式学术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鸿沟。2024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征稿

(攝影:鄧福恒遺作·沙巴日落

延续阅读:

尼采的惊悚

一带一路札记

ARCH: The Friendship Glows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uly 24, 2022 at 11:27pm

沙巴亞庇菲律賓市場

座落在亞庇蒂芬路的手工藝品市場,是外地遊客物色和選購手工藝製品及紀念品的熱門據點,包括珍珠、鑰匙圈、串珠項鍊或腕鍊、還有無數種類的沙龍布匹等,令人眼花撩亂。另一個有趣的手工藝品市場是週日的加雅街斗磨市集。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une 28, 2022 at 9:17pm

周達觀《真臘風土記》
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的記載是當時有關吳哥文化的唯一史料是這個時代的文物精華。此外,還廣泛地敘述了當地人民的經濟活動,包括農業、手工業、貿易等,介紹了當地人民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的情況。全書約8500字,分為城郭、宮室、服飾、官屬、三教、人物、產婦、奴婢、語言、野人、文字、正朔時序、爭訟、病癩、死亡、耕種、山川、出產、貿易、欲得唐貨、草木、飛鳥、走獸、蔬菜、魚龍、醞釀、鹽醋醬、蠶桑、器用、車轎、舟楫、村落、異事、澡浴、流寓、軍馬、國主出入等40餘節。
(沈濟時《海上絲綢之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une 6, 2022 at 5:42pm

Sabah: The Stabilizer of the South Sea

Everyone knows that Admiral Cheng Ho was a great friend to people in the South Sea countries, however not many people realize it was CEO Cheng's boss Emperor Yong Le who push through the whole initiative. AND, not many people on earth know that Yong Le (永樂) had even written a poem to praise Mount Kinabalu, and conferred it with an official honor/title that called Zhen Shan (鎮山). Literally, it means The Stabilizer of the South Sea. Yes, Sabah can be the stabilizer to the turbulent South Sea today if we can tell the OBOR stories backed by ancient history right, clear and sound. (Just a few line from my upcoming book to celebrate Malaysia's 60 Anniversary 馬來西亞一甲子 [1963-2023])

         延續閱讀 》http://www.ocdn.com.my/news.cfm?NewsId=103256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30, 2022 at 12:25pm

愛墾評·社團後續無人,文化如何傳承下去?

戰後, 東南亞華僑社會開始了當地化進程, 到 1975 年後, 基本都完成了從「華僑社會」 向 「華人社會」 的過渡。 20 世紀 80 年代, 在當地出生的第二、 第三代華人已經長大成人, 由於他們生長在當地, 在當地接受教育, 觀念上認同當地, 社交圈子已不局限在華社, 因此, 對參與華人社團缺乏興趣, 也覺得沒必要, 並且沒能力 (中文說寫) 參加。 所以, 在 80 年代以後, 東南亞華人社團便已經出現了後繼無人的問題, 這一問題到 90 年代以後更加嚴重。 在菲律賓, 社
團後繼無人的問題以校友會最嚴重, 宗親會和同鄉會其次, 商會再次之。 對校友會來說, 因為母校不在本地, 老校友舊校友一離開, 在當地是無人可繼的; 對宗親會和同鄉會來說, 老一輩的會員越來越少, 不過他們會規勸和鼓勵子女接班;對商會來說, 雖然也有類似的問題存在, 但情況比較不一樣。 一是較有實際需要, 還有年青的一代樂意或感到有需要參加; 二是較容易改變作業方式。 事實上, 一些由年紀較輕的商人主導的商會, 已經逐漸變為西式的商會, 開會、 演講、 會議文件 (議程、 會議記錄) 以至獎牌, 已開始使用英文了。

馬來西亞也存在相似的問題, 有統計數據表明: 華裔占馬來西亞人口的 25% , 但僅有 4% 參與青年組織, 比例非常低。 在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的華裔青少年, 一般對華人社團的活動不大關心。 泰國的情形也差不多, 曾有泰國華人青年在接受訪談時這樣描述他們所認知的華人社團: 「我參加過泰國潮州會館的活動, 主要是去吃飯,有兩三次, 好像主要是唱卡拉 OK, 這些活動很沒有意思。 ……這些社團主要是老年人參加。」 「我念中學時, 知道有一個中華總商會, 但我不知道它是幹什麽的。 小時候曾去大峰祖師廟拜拜, 我父母三四年會去一次。 我知道華僑報德善堂, 他們出錢辦華僑醫院、 華僑崇聖大學等。 至於別的社團, 我覺得有沒有都一樣, 有一些年輕人會跟父母參加活動, 這樣也很好, 但我認為那些社團、 會館對我的生活不太重要。」

華人新生代與社團的疏離使得青黃不接、 後繼無人成為社團普遍面臨的問題。 近些年, 在菲律賓, 這一危機由於新移民的湧入而有所緩
解, 但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後, 越來越多的新移民來到菲律賓, 為遭遇斷代危機的菲華社團帶來一線生機, 尤其是校友會和同鄉會,除了原有的校友會人員得到補充, 而且新移民還逐漸組建成了一些新的校友會,這些校友會多以中學為單位, 甚至還有小學的校友會。 一些本身規模較小的同鄉會也得到補充, 一些新移民已經成為同鄉會的領導人。 雖然新移民的到來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團後繼無人的問題, 但還遠遠不夠。 社團活動需要耗費極多的時間和金錢, 而目前絕大部分新移民還處在事業發展的初期, 還在為事業忙碌和奔波, 所以, 不論是精力上還是經濟上, 都還不具備參與社團活動的條件。

加之大部分新移民都只有暫居此地發展事業、等掙到錢後再回中國的打算, 所以, 這種考慮也降低了他們參與本地社團活動的意願。因此, 近些年加入社團的新移民還是極少數, 但依然存在。 為解決這一問題, 各社團也在想辦法, 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就是組建青年組。 目前, 很多社團都設有青年組, 成員大都是宗親會、同鄉會領導人的子女, 由於父輩的動員而參加; 此外, 青年組也經常組織各種活動, 如聯歡、 郊遊活動等, 以吸引年輕人參加, 所以, 在華文報紙上, 經常可以看到各社團青年組舉辦郊遊活動的通知或文章。 但由於在當地土生土長的年輕人生活圈子與興趣已與傳統華社漸行漸遠, 所以, 目前看來, 這一方法的效果也不太理想。
(見199-200頁,朱東芹歷史學博士, 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華僑華人問題和中外關系史研究。論文題目:東南亞華僑華人社團的歷史與現狀,見《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1)174頁,174-202))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27, 2022 at 5:28pm


愛墾評·海外華人三寶的數字面向與文創方案對下一代的意義


海外華僑華人社會 (簡稱 「華社」) 有「三寶」 ———學校、 報刊和社團, 之所以被稱為 「寶」, 就因為它們是構建海外華社的支柱, 承擔著在海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保留中華民族特征的重任, 如果沒有這 「三寶」 在海外維持華僑華人之 「本根」, 那麼, 海外華社也將不復存在。 其中, 作為 「三寶」 之一的社團不僅是華僑華人和衷共濟、 溝通情誼和輔助事業發展的平臺, 而且是維系華人族群文化和族群特征傳承、 推進華僑華人社會發展的重要媒介, 在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變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東南亞華僑華人社會形成時間最早, 最為成熟, 人口數量最多, 經濟實力最強, 相應地, 東南亞華僑華人社團的歷史也最為悠久, 從目前的數量、 實力及影響力來看, 也頗引人注目。
(朱東芹歷史學博士, 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華僑華人問題和中外關系史研究。論文題目:東南亞華僑華人社團的歷史與現狀,見《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1)174頁,174-202)


向“產業鏈旅遊”學習文史-文創跨領域融合

加里曼丹華族早期歷史

海絲大典

客家是語系民族?

潘艷勤:廣西-汶萊經濟走廊建設大有可為

汶莱—廣西經濟走廊建設提速

習近平·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

南京浡泥國王墓、龍江船廠領銜申報“海絲遺跡”

曹淑瑤·客家與教育:沙巴地區華文中學的創立與發展

砂拉越客家:詩巫廣東墾場先驅江嶧琴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15, 2022 at 4:39pm

楊聖敏《民族學研究如何參與文化強國建設》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號召我們,要為世界奉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不斷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在談到今後的發展目標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目前,中國的民族學人類學是否已經走到國際學術舞臺的中央?在文化強國的建設中,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如何努力才能做出自己的貢獻?  

民族學人類學自西方傳入中國已一百多年了,至今這個學科仍然是以西方學界的理論方法為主要依托,在學科理論上,中國學界的獨立性很少,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家的根基。為什麼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中國的民族學人類學還是處於這種邊緣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幾個原因是多年來筆者感觸很深的:其一,缺乏自信,追求與國際(即西方)學界接軌很積極,卻較少立足本土研究進行理論創新。誠如陳平原先生所說:「走向國際,並不一定就是邁向一流。二者之間,確實有某種聯系,但絕非同步,有時甚至是風馬牛不相及。」1國際民族學人類學產生近二百年來,其理論不斷發展,在西方產生了多個左右國際學界的理論學派,但至今未見一個產自中國的學派。這自然與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學界的自信被嚴重削弱有關。由於缺乏自信,未能下功夫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國優秀文化遺產中的民族學資源,由此造成學習外國很積極,繼承和發揚自家遺產反而很難。其二,在與西方的交流和對比中,未能充分認識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優勢,未能目標明確、很自覺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民族學。一個多世紀以來,西方的世界性文化霸權是由西方哲學及各個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支撐起來的。民族學在西方主流價值體系之內,從來不是如其所標榜的一個超脫、客觀、中性的學科。身處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我國的民族學界應該積極參與中國文化強國建設,這既是加快民族學中國學派建設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民族學研究與創新的重大機遇。

(略)

2.
在方法論上探索超越西方民族學  

其一,在方法論上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即繼承中國傳統哲學中那些能夠彌補西方哲學中偏頗和不足之處的思想方法。其二,要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古典民族學、古典社會學遺產中的現代價值。其三,認真總結並汲取新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經驗、理論和智慧,推進民族學理論的創新。  

在推進民族學理論創新中,為什麼我們今天要特別強調繼承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指導下的方法論,強調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現代價值?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民族學人類學界的研究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危機,至今難以解決。這就是後現代思潮對傳統的西方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在方法論上的詰難和批判,甚至是顛覆性否定。一些持後現代觀點的人認為,每一個人所理解的世界都只是一個被自己個體化了的世界,面對一種文化和社會,任何人的理解都是個體化的,即主觀的。當人作為與客觀對立的主體時,任何個人的認知產物都充滿主觀性,客觀的認知永無可能。因此,他們認為,民族學人類學家們撰寫的民族誌實際上是由被調查者的主觀陳述和調查者的主觀建構混雜而成的雙重謊言,傳統的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從參與觀察、訪談、記錄至寫作,就是一個一而再、再而三的扭曲事實的過程。假如事實果真如此,對於社會科學而言,無異於末世降臨。(楊聖敏《民族學研究如何參與文化強國建設》2021-04-22爱思想平台)(下續)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9, 2022 at 11:16pm

楊聖敏《民族學研究如何參與文化強國建設》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危機?以西方哲學指導的民族學人類學方法論,實際上存在著哲學思想上先天的明顯缺陷。自古以來,中西哲學在認識世界的方法論上有著明顯不同。西方哲學起源於古希臘,中國較早的哲學思想比較完整地體現在周代《易經》中。這兩種哲學都認為世界是二元的,對於人和世界來說,也分為主觀和客觀二元。中國人認為,世界的二元是互相依存的,人與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中國的“道”“太極”就是“主客一體”的一個整體。儒家、道家的自然觀和世界觀都是“萬物一體”。西方的二元論則是天人互相分離的,互相對立的。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是對立的,即“心物二元”。到了近代,這種哲學將人類單向地對客觀世界的探討和順應稱為“理性主義”。主張知識的追求者與其要認知的客觀對象必須做主客的劃分,認知的客體是人類單向了解的客觀世界,並相信有絕對的客觀真理存在於客觀世界。即認為人心、人的本性是非理性的,人只有單向地去了解客觀世界才是理性的,才可能認識真理和世界的規律。時至今日,這種“唯理性”思維對當今科技的發展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  

到了20世紀初,在這種方法論推動下,在自然科學追求客觀性的理想大獲全勝的鼓舞下,西方學界把自然科學方法廣泛地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中,追求方法論層面的「客觀性」「科學性」。單純套用自然科學「理性主義」的「客觀」方法對人類社會所做的研究,其結果很多被證明是不夠科學、不夠真實和不夠客觀的。面對質疑和否定,一些被稱為後現代主義民族學(反思人類學)的學者提出了挽救民族學的所謂「詮釋民族學」或「闡釋民族學」,主張民族學的研究只能對各種微觀的社會文化現象進行細致的描述、翻譯和具體的注釋,不可能進行普世意義的歸納。即只能從內部理解和描述各種社會文化現象,而不能從外部對其進行價值判斷和意義總結。也就是只能認識單獨的個別現象,無法總結普世的意義、規律和理論。他們否認人性的共性,否認人在類似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下,會有類似的面貌。由此,從詮釋民族學又發展為文化相對主義與文化多元主義的民族學,反對普遍真理和規律的存在。這種說法一方面矮化了民族學的社會功能,另一方面仍然沒有走出西方哲學主客二元對立、主客分離的方法論窠臼。  

中國傳統哲學指導下的方法論在主觀與客觀相通相融這個問題上顯示出了其足夠的生命力。中國哲學主張天人合一,主客一體。西方之上帝,理論上是不可知的;而中國之太極,「內在於人性」,能夠最終達到「天人合一」。中國人說的「道」(即宇宙世界的規律),可以統一人性與自然。人本身,人的身體、感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客觀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人本身的運行也是遵循自然規律的。人能夠體會客觀,了解客觀,通過人與客觀的主客互動,漸悟自然真理。這個漸悟,要有實踐、思考、體味,不是主客對立的過程,而是主客互動的過程。自然與人性「道通為一」。中國哲學主張整體論,即在方法論上是用整體論去看待和研究世界的,主張建立一個既適合人性又合乎自然的世界。這種思維方式能夠克服「理性至上」對人的異化,使理性健康合理的發展。  

在民族學研究方法上,在分析客觀現象時,應更多考慮人的主觀處境與認知,即人本身對結論的影響,從人與外在客觀世界、內外關係的角度去分析我們所見到的”真相”:

其一,主張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整體論視角。具體來說,重視國際、族際、階級與階層之間關係的研究;重視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去研究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重視歷史角度的研究。

其二,主張對研究的事物開展多學科多角度的綜合研究。在綜合研究中,與多數西方民族學者那種”孤獨闖蕩”“寂寞探索”的狀況不同,我們更應該注重發揮集體調查合作研究的傳統優勢。

其三,從人既是社會存在物又是自然存在物,既是社會之主體,又是自然之主體的認識出發,重視開展人性的研究,重視生態環境角度的研究,重視和諧社會建設角度的研究。

因此,既重視客觀世界、重視自然,更重視人。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科技為本,能夠認識到科技的正反兩方面作用,重視研究和解決科技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其四,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將中國數千年來傳統文獻中豐富的古典民族學、古典社會學的現代價值發掘出來,以豐富民族學、社會學的理論,因為這些古代文獻多是在中國主客一體的哲學思想指導下對世界的解讀,相信會對我們更好地認識今天的社會有所啟迪。超越西方哲學主客對立思維方式主導的方法論,超越以西方民族學理論方法為基礎的研究範式,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主客相依”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哲學思想,走出一條中國學派的道路,帶動國際民族學界走進一個新的更高的境界是可以預期的。
(楊聖敏《民族學研究如何參與文化強國建設》2021-04-22爱思想平台)

Comment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May 8, 2022 at 9:14pm

莊國土·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

20 世紀 20 年代 ,東南亞華人估計有 510 萬人。若以國別分野 ,泰國最多 ,達 250 萬人,幾近東南亞華人總數的一半。其次為新馬華人,再次為印尼華人。但泰國華人多為當地土生 ,混血兒居多。若以籍貫劃分 ,仍以集中居住在泰國的潮州籍移民及其後裔居多 ,其數量高達 180 萬人,約三分之二以上居住在泰國。其次為福建人(主要為閩南人) ,約 120 萬人 ,主要集中在印尼和新馬。20 世紀 20 年代東南亞華僑數量、分佈與籍貫[22]

一戰結束以後的 10 多年間 ,中國向東南亞移民達到高峰。1922 - 1939 年間 ,從廈門、汕頭、香[ 23 ]港出洋的移民就約 550 萬人,絕大部分前往東南亞。這些中國移民主要集中在 20 年代移出 ,在1918 - 1931 年間 ,僅從汕頭、香港兩地出境的移民 ,就達 380 萬人。[ 24 ] 據統計 ,1931 年時 ,新馬華僑中第一代者占 68. 8 %1932 年 ,泰國第一代華僑占 45. 73 %[ 26 ] 1930 年以後 ,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 ,東南亞經濟蕭條 ,華人企業景氣不再 ,華人謀生不易 ,甚至歸國者多於出國者。據廈門、汕頭、海口 3 口岸的華僑出入境顯示 ,1931 - 1934 年華僑歸國者多於出國者 35. 4 萬人。 1935 年後 ,東南亞經濟復蘇 ,中國人移民東南亞浪潮復起。1937 年 ,新馬入境中國人 402 563 人 ,泰國入境中國人60 000 人 ,為歷年最高中國人入境數字。[ 28 ] 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 ,東南亞華人至少在 700 萬人以上 , 分佈在數以千計的東南亞華人社區。(莊國土,2008,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133期】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