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10

除了一味地在中國傳統美學內部尋找轉型路徑以外,鄧以蟄尋找並借鑒到西方美學家、藝術史家的理論資源,但問題就在於鄧以蟄這種選擇性地借鑒和吸收不僅視野較窄,只顧及與中國傳統審美相似相近的理論資源,忽略了反面的、批判性的理論資源,也就缺乏了反思精神,更缺乏對當時當地現實問題的關懷與回應。所以鄧以蟄的探索既有成功之處,也存在諸多問題,其努力建構的中西互釋的美學思想體系是中國美學實現艱難的現代轉型的典型案例。

注釋:

① 美學本意為研究「感性」的學問,因此根據研究對象和門類不同,可以劃分為文學美學、藝術美學。長期以來,文學美學占據主流且學術積澱深厚,藝術美學發展滯緩。

② 《民眾的藝術——為北京藝術大會作》一文為1926年8月所寫,但真正發表是在1928年,所以納入1928年而論。

③ 比如他當時受到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代表人物、設計師、社會主義者威廉·莫里斯的影響。莫里斯於1884年至1890年出版有《藝術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原理綱要》等著作。

④ 關於這一脈絡的梳理,參見:宋學勤《鄧以蟄對西方美學的借鑒和再闡釋及當代啟示》,載《中國文藝評論》,2021年第5期,第59頁。

⑤ 朱良志在《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中認為,一方面,藝術是人的表現,表現的是人對宇宙的認識、感覺和體驗,所以表現生命是中國藝術的最高準則;另一方面藝術所表現出的「象」是生命的符號,而「氣」是生命的基礎。參見: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彭吉象在《中國藝術學》也把「氣」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化的重要支點和基礎,主要包括:氣的生命化、氣韻(具體來說是筆氣墨韻)。參見:彭吉象,《中國藝術學(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⑥ 宗白華,《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哪里去?》,載《藝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第3版。原文為1946年寫於南京的《藝境》(未刊本)。

⑦ 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把書法納入藝術門類不符合中國古代實情,認為書法只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書寫或文學創作的副產物;在學科劃分上,也認為今天的書法應該納入文學、歷史學或古文獻學等門類,而不應納入美術學或藝術學。這些均為今天基於學科和藝術門類劃分的反思,無論有理與否均不能否定鄧以蟄當年的功勞,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⑧ 有學者對「書畫同源」的觀點預以批評。認為在創作上堅持「書畫同源」,以書法為高尚,以書法為繪畫的指導,實際是揚書抑畫的門類偏見,也是把書法點、線的抽象造型和繪畫的具象造型混為一談;在研究上泛泛而談「書法同源」實際是只注意同忽略了異,沒有徹底理解「源」。這樣看來,鄧以蟄的觀點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參見:顧偉璽,顧楷之《從「書畫同源」之「源」論書畫之異同》,載《江蘇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

Views: 3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